《董存瑞》电影观后感

11个月之前 5 [ 观后感 ]

“隆化战场莫疲惫,满身开花视如归。遥望故乡山水美,舍己英雄千古垂。”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着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连长,您当再大的官,可您怎么能一眼就看透我当不了八路军呢?啊?别笑啊,连长!咱们说真格的,您觉着我们个头小是不是?可我给您当小鬼总行吧?……”带着一口河北口音,软磨硬泡地追着张连长,请求加入八路军的队伍,虽然他红光满面的脸上夸张的表情看上去颇有喜感,却遮不住他斗志轩昂的年轻的心。这就是董存瑞,满脸稚气的16岁的少年。“再等两年?再等两年日本鬼子就完了!……干什么!?用不用拉倒!用不着磕碜人!告诉你们吧,八路军多的是,你们这个连呐,就是拉八抬大轿来请我,我都不来了!……”见软磨不成,于是大发了一通脾气,让人忍俊不禁他身上小孩子般的真性情。这就是,感性而实在的16岁少年。“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就是董存瑞,冲动却又勇敢的青年。

曾经听说过董存瑞的事迹,但对他的了解仅仅只有“19岁舍身炸碉堡为国献身”这些而已。直到真正开始接触并认识他,起初也只是纯粹因为“作业之命不可违”。刚开始去网上搜集了一些红色经典,粗略看了看简介,发现大部分讲的都是八路军或娘子军甚至到普通老百姓等等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还因为选择太多而有些乱了阵脚,不知道该看哪部,最后才选择了《董存瑞》这部电影。为了更深刻、更近距离地认识他,先是去查阅了他的资料,知道他的老家在河北,这部电影说的就是当年年仅16岁的他想要参军遭拒,但是就是因为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儿”和热情满满的爱国心,打动了张连长,破例让他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在一次与敌军的交战之中,正在两方激战之时,队伍发现了敌人的暗堡。为了炸毁碉堡,又找不到炸药支架的情况之下,冲动勇敢的董存瑞毅然用自己的身体作支撑,点燃了炸药,炸毁了碉堡,也……虽然看电影之前知道了是这样的结局,但是真正亲眼看到这一幕,我还是惊愕了。

正处于美好青春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年少情怀而畏畏缩缩,却勇敢地站了出来,默默地做了一个炸药包的支架。那时的他不再是一个16岁的,嘿嘿傻笑的少年了,他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挑战,成了一个19岁的血气方刚的青年。他并没有像大部分的孩子一样,轻松而又愉快地过完自己一生只有一次的、最美好的、稍纵即逝的年少青春。而是,因为心中拥有的一点年轻的冲动,一点热血的斗志,和对日军的愤恨,誓为国捐躯矢石间。在搜集资料的同时,我也发现了许多人对董存瑞当年是否真的死于炸碉堡而质疑,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人看到他跑去炸碉堡,也有人说在当时的废墟下曾经找到了他的袜子……信则有不信则无。若是真的,还有人对此质疑,那董存瑞牺牲的岂不是悲催?若是假的,可我们都相信了,还拍了电影,纪念并赞颂了这位英雄,似乎显得有些可笑。可是,不管流言是否,放在现在,也许也不会有人像他当年一样愿意只是当个支架吧。英雄并不好当,不是所有像蜡笔小新一样做个姿势哈哈笑就是超人的。英雄也并不都是非同反响,有着特异功能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也像我们一样呼吸着,生活着,微笑着,做着他们认为理所当然而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总而言之,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更加让人的认定,“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也是有理的,历史上仅记载的就有不在少数都是年轻有为的,或是从少年之时就立下大志的。董存瑞就是其中一例,何尝不说他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榜样之一呢?

实小六年级:1070728825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