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多瓦共和国,欧洲国家
Republic of Moldova (MDA)
首都:基希讷乌 ┆ 语言:摩尔多瓦语 ┆ 面积:33,843平方公里
货币:摩尔多瓦列伊 ┆ 国际电话区号:373
摩尔多瓦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3.38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国土介于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西邻罗马尼亚,北、东、南与乌克兰接壤。地处平原,境内丘陵起伏,河谷和山谷相间,平均海拔147米,中部为科德腊高地,北部和中部属森林草原带,南部是辽阔的草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下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领土的40%,三分之二的土地为黑钙土。
摩尔多瓦,全称为摩尔多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为3.38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国土介于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西邻罗马尼亚,北、东、南与乌克兰接壤。地处平原,境内丘陵起伏,河谷和山谷相间,平均海拔147米。中部为科德腊高地;北部和中部属森林草原带,南部是辽阔的草原。最高点是西部的巴拉涅什特山,海拔430米。河流众多但大部分短小,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为境内两大河流。地下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领土的40%,三分之二的土地为黑钙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1月为-3℃至-5℃,7月为19℃至22℃。
全国共划分为10个县、2个自治区(其中德涅斯特河左岸行政区地位未变)、1个直辖市(基希讷乌)。
摩尔多瓦人的祖先为达契亚人。公元13至14世纪,达契亚人逐渐分为3支:摩尔多瓦人、瓦拉几亚人和特兰西瓦尼亚人。1359年,摩尔多瓦人建立了独立的封建公国,后沦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1600年,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和特兰西瓦尼亚三个公国实现短暂统一。1812年,俄国将摩部分领土(比萨拉比亚)划入俄版图。1859年1月,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合并,称罗马尼亚。1878年,南比萨拉比亚再次隶属俄罗斯。摩尔多瓦1918年1月宣布独立,3月与罗马尼亚合并。1940年6月,苏联将其再次划入版图,成为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于1991年8月27日宣布独立。同年12月21日,摩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
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2:1。从左至右由蓝、黄、红三个竖长方形组成,中间绘有国徽。摩尔多瓦曾于1940年成为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53年起采用带有五角星、镰刀、铁锤图案,中间有绿色宽条通过旗面的红旗。1990年6月改国名为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1月3日启用上述新国旗。1991年5月23日改国名为摩尔多瓦共和国。
摩尔多瓦人口339.17万(2005年12月,不含“德左”地区人口)。摩尔多瓦族占65%,乌克兰族13%,俄罗斯族13%,加告兹族3.5%,保加利亚族2%,犹太族2%,其它民族1.5%。官方语言为摩尔多瓦语,通用俄语。多数人信奉东正教。
摩尔多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2001年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资源主要有建筑材料、磷钙石、褐煤等。地下水资源丰富,约有2200个天然泉。森林覆盖率为9%,主要树种有柞树、千金榆树、水青冈树等。野生动物有獐、狐狸和麝鼠等。摩尔多瓦食品工业较发达,主要有葡萄酒酿造、肉类加工和制糖业等。轻工业主要有卷烟、纺织和制鞋。其外汇收入的35%依靠葡萄酒出口。
基希讷乌:摩尔多瓦的首都基希讷乌(Chisinau/kishinev)位于摩尔多瓦中部,座落在德涅斯特河支流贝克河畔,有500多年的历史,人口79.19万(2006年1月)。平均气温1月为-4℃,7月为20. 5℃。
基希讷乌1466年首见记载, 早期曾被斯特凡三世(大公)统治,后来归属土耳其。在1788年俄国和土耳其战争期间,基希讷乌遭到严重破坏。1812年基希纳乌割让给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属罗马尼亚,1940年重归苏联。1991年8月27日,摩尔多瓦独立,基希讷乌成为摩尔多瓦的首都。
基希讷乌在二战期间损失严重,市内主要古建筑中仅有大教堂和建于1840年的凯旋门尚保持原貌。战后新建了一些现代化大厦。市内街道宽阔整洁,许多建筑物是用洁白的石料彻成的,风格新颖,造型各异,在梧桐树和栗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雅致,因此被誉为“白色的城,石雕的花”。广场、街心花园矗立着不少名人的塑像。俄国大诗人普希金也曾被流放于此。
基希讷乌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树木生长茂盛,没有一般工业城市常见的烟雾和噪声,环境十分宁静优美。从市区到机场的公路两旁,一座座精致的农舍散落在田野间,尽是广阔的绿野田畴和无边无际的葡萄园。
基希讷乌是摩尔多瓦的工业中心,生产量具、机床、拖拉机、水泵、电冰箱、洗衣机和绝缘线等,有酿酒、磨粉和烟草加工工业,有服装和制鞋厂。市内除了一所综合性大学外,还有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和数个科研机构。此外,还有众多的剧院、博物馆和旅游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