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佳士得伦敦拍卖会上以2.3亿元人民币成交,轰动全世界。从那以后,“元青花”就成了顶级古瓷的代名词。2011年澳门秋拍,来自北美藏家的一件“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甚至拍出了8.4亿港币的天价,至今未被超越。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奇怪,这白底蓝花的瓷器没什么特别啊,不就是咱们从小就用的东西吗?注意,我们讲的是“元青花”,不是“青花”,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元青花那么贵。
排在首位的原因当然是有价格参照,这就是前面讲过的拍卖价为2.3亿元的“鬼谷子下山”,没有它,就不会有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天价。
其次,是因为元青花存世量不大。行业里一直有一种说法,元青花全世界也就有300件左右,当然也有人说在15000件左右,具体数字,其实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道理很简单,元青花当年分布很广,要是你家里藏着一个,你不告诉别人,别人就不可能知道。但无论是哪个数字,都说明数量不大,尤其是故事瓶,据说只有8个,包括三顾茅庐、昭君出塞、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尉迟恭单骑救主等等。所以,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另一件“萧何月下追韩信”值多少钱呢?有专家认为,至少10亿元。问题来了,当年蒙古帝国东征西战,版图最大的时候曾达到约2400万平方公里(一说为3450万平方公里),单单被称为“元朝”的部分就有约1400万平方公里,所以,理论上这元青花应该生产量很大、传播很广,但为什么存世量不多呢?有3个原因:
第一,元朝的存续时间比较短,如果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开始算,一共162年,如果从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开始算,则只有短短的97年,相较于其他朝代来说统治的时间比较短,而真正烧制元青花的时间则可能只有三四十年。
第二,元青花用的料比较珍贵,所以一般都是比较富有的或者地位较高的家庭才用得起,这也导致数量有限。
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元青花在元代根本不是主流。
我们思考一下,蒙古普通人会喜欢青花瓷吗?不会的,瓷器易碎,而且很重,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瓷器根本就不是他们的菜。
其次,蒙古人崇尚的是白色,而不是白色+蓝色。所以,元朝中央政府使用的瓷器主要是白瓷,这种像鸡蛋白一样的卵白釉瓷又被称为枢府瓷,因为瓷器的底部有“枢府”两个字,而枢府就是元朝的军事机构“枢密院”。
那蒙古贵族喜欢什么颜色呢?釉里红,这种红色代表着热烈奔放、勇猛果敢的性格,这才是妥妥的蒙古气质。
汉族人就更瞧不上青花了,有评论说“俗甚矣”——翻译过来就是说:实在是太俗了。这也难怪,宋代文人雅士推崇的瓷器品类,都讲究含蓄雅淡,像诗歌和绘画一样要有韵味。这青花瓷虽然胎白色青,但色彩如此鲜明浓艳,艺术表达如此直白热烈,说它俗,一点都不冤枉。
问题又来了,既然元青花并非元代瓷器的主流,后来为什么又取得了如此重要的成就呢?答案大概只有一个:外贸。
我们知道,蒙古人在征服南宋之前先征服了阿拉伯地区,在干旱的中东,水是最宝贵的资源,天堂是充满水的世界,是蓝色的。于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喜欢的两种颜色——白色和蓝色,就构成了青花瓷的基本元素。
也就是说,青花瓷从一开始就不是只针对中国市场的,而更多是针对西亚乃至东欧市场的。于是,波斯商人将苏麻离青颜料带到中国,这些商人不仅是中国瓷器的消费者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而且直接参与了青花瓷的设计与监制,把波斯的“蓝”和中国的“白”融合在一起,烧制出带有多重文化特色的青花瓷器。
所以,今天的元青花,更多出现在伊朗、土耳其等国家,而不是中国。
总结一下,元青花更像为了外销而生产的瓷器,只是当时的人没有料到,这种青花瓷一经出道就迎来巅峰,并成为日后瓷器界的“扛把子”,时至今日,依然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时尚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