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堂弟毛泽连:血浓于水又坚持原则

[ 历史故事 ]

毛泽连字润发,1913年出生,与毛泽东是未出“五服”的本家兄弟。毛家亲房“泽”字辈兄弟共10个,毛泽东排第三,毛泽连排第九。共和国领袖的堂弟是韶山冲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又是一个具有传奇。

毛泽连的父亲毛尉生早逝,母亲陈氏带着4个儿女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1909年,毛泽连的姐姐菊妹子(即毛泽建)刚满4岁,便被接到毛泽东家,被毛泽东母亲收为养女。毛泽东在外地读书后,寒暑假回家常去毛泽连家看望婶母,毛泽连比毛泽东小20岁,那时还是幼童,毛泽东便喜欢逗逗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堂弟。

1925年秋天,毛泽东带病从上海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夫人杨开慧和儿子岸英、岸青同行,杨开慧忙忙碌碌,协助毛泽东办农民夜校,搞调查,并建立了韶山党支部,这是湖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刚满13岁的毛泽连虽然年幼,但他朦朦胧胧知道:三哥和三嫂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这次回韶山是在干一件大事情,他给毛泽东当义务通讯员,还带头参加儿童团,为党组织开会站岗放哨。

隆冬的一个晚上,夜色深沉,年关将至,老百姓都在家里忙着活计。军阀赵恒惕得知毛泽东回到韶山办农会,指使他的弟弟,任湘潭县长的赵恒哲带领一队枪兵前来围捕毛泽东。他们快到上屋场时,被放哨的毛泽连发现,毛泽连故意大声咳嗽,并高擎马灯向毛泽东示警。毛泽东见情况不妙,马上穿后门隐身密林里,方才脱险。脱险后,毛泽东去了广州。由于杨开慧协助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也成了敌人抓捕的对象。毛泽东走后的第二天,韶山冲的石板古道上,个头较高又有一肚子力气的毛泽连,打扮整洁,挑着一副箩筐,一头坐着毛岸英,一头坐着毛岸青,紧跟在后面的杨开慧罩着印花土布蓝色头巾,足穿绣花鞋,俨然是小叔子送嫂嫂回娘家。敌排长带着士兵与杨开慧擦肩而过,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杨开慧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坦坦荡荡地“溜”走了。

1927年1月5日,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来到家乡韶山,毛泽连见三哥回来了,高兴得像过年一样,紧紧拉着三哥的手,问这问那。毛泽东离开韶山时,毛泽连给三哥背着包袱和雨伞,一直送到村外。这一别,竟是22年。

1949年,毛泽东定居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在毛家“泽”字辈兄弟以及毛泽东所有的亲戚朋友中,毛泽连是第一批受邀到北京中南海做客的。建国前夕,他同李舸(毛泽东表弟)一起去北京中南海见毛泽东,秘书引领他俩来到菊香书屋。当客人进来,毛泽东见到分别22年的堂弟,兴奋之情油然而生,他立即起身迎了上来,三兄弟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毛泽连亲切地叫毛泽东“三哥”“主席三哥”,毛泽东也亲切地叫毛泽连“九弟”“润发九弟”。

毛泽东留堂弟毛泽连和表弟李舸在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毛泽连坐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亲耳聆听三哥用浓重的韶山口音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连不禁心潮澎湃,眼含喜泪。从建国前夕到毛泽东去世的27年间,毛泽连去北京11次,是毛泽东所有亲友中去的次数最多的一个,除毛泽东到外地视察或参加特别重要的会议外,每次都受到接见。

毛泽东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人,在亲戚面前,他坚持“实”与“严”的原则,正确处理关系,恰到好处。毛泽连初来北京时,毛泽东见他左眼失明,右眼也患疾病,视物不清,非常痛心,于是对毛泽连关怀备至。他叫岸英请了一天假,同田家英一道将毛泽连带到协和医院治疗眼病,并让李敏、李讷姐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毛泽连很不习惯女护士护理,毛泽东知道后又吩咐岸英尽量抽出时间,多照顾九叔。毛岸英有空就往医院跑,给他喂饭。由于左眼受伤时间太长,又未及时治疗,无法复明,最后医师为毛泽连动了手术。手术后,毛泽东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来到协和医院看望弟弟。医师打算过一段时间给毛泽连换上假眼睛,毛泽连问毛泽东:“主席三哥,你看我的左眼珠子还换不换?”毛泽东说:“换只假眼睛也是摆设,还是看不见……你自己的主意呢?”毛泽连回答道:“那就不换了,听主席三哥的。”就这样,毛泽连的左眼一直空着眼珠。

一个月后,毛泽东跟堂弟说:“你的眼疾时间太长,北京协和医院治不好,你还是早些回韶山去。”这时,李舸出面,在毛泽东面前反复提到毛泽连的家庭困难,并请主席给以特殊照顾。但毛泽东亲切而严厉地对他们说:“泽连的困难我晓得。现在也不光是泽连一个人有困难,我要解决全国人民的困难,如果我只解决他一个人的困难,那我这个主席就不好当了!泽连的困难我自己会尽力接济一点。”

此后,毛泽东就从自己的稿费中每年定期给毛泽连寄上200元作生活,毛泽东重病在身,还交代女儿李敏:家乡还有两个叔叔,连饭都吃不饱,你们要经常回去看看。这两个叔叔,一个是毛泽连,另一个是毛泽荣。李敏遵照父亲的遗嘱,后来回到韶山,专程看望了两位叔叔。

由于毛泽东的严格要求和亲切教诲,影响了毛泽连的行为。他虽是毛泽东的堂弟,但始终牢记三哥的劝告,以一个庄稼人的身份厮守田园,种田喂猪,在这绿色的山冲里默默地劳作。毛泽连没有因为自己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而放弃对子女的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他的儿女也没有因为有个特殊的背景去追求荣华富贵。

毛泽东一贯严于律己,十分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从不滥用职权为个人、为亲友牟取私利。然而亲人一旦有了困难,他热情相帮,慷慨解囊,从自己的工资和稿费中给予资助,更多的是给以启迪,培养志气。1993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暨韶山广场毛泽东铜像落成的庆典会上,作为毛泽东的亲属代表,毛岸平(毛泽连长子)如是说:“我们虽然有着特殊的背景,但是父亲从来不显摆,和我们全家都以社会的普通一员严格要求自己,这是老人家传给儿女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良家风;另外从这一点说,我们对毛泽东这个伟大形象增添了光彩!”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