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约克城”号航空母舰

[ 传奇故事 ]

著名的海底探险家罗伯特·D·巴拉德继发现“泰坦尼克”号之后,又有新的重大发现。1998年5月,巴拉德先生带领他的海洋探险队,在当年美国老兵比尔·萨吉、哈里·费里尔和日本参战人员大岗春三、森村次郎的陪同和美国海军舰艇的协助下,在太平洋的中途岛附近海域发现了半个世纪前日美中途岛海战中沉没海底的美国“约克城”号及日本“赤诚”、“翔鹤”、“苍龙”、“飞龙”号航空母舰等战列舰艇,以下是他发现“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后写下的一篇记述文章。

  在美国海军潜艇探照灯的照射下,“约克城”号航空母舰显露了它那已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庞大身影,航空母舰甲板上的防空高射大炮的炮筒仍然直指天空。

  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我们在当年中途岛海战中有为数众多的各种战舰沉没的海域连续搜索了四天四夜。当年,在这片浩瀚的水域和广袤的天空间,美日双方参战部队借助各种舰只和战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厮杀,死亡者数以千计,共有5艘航空母舰被击沉于太平洋海底,它们在这片洋面下3英里的澡处沉睡,一躺就是五十多个年头。如今,我们决心找到这些曾经英勇“捐躯”的战舰,使之重见天日。我和探险队员们在中途岛海区航行,找遍了美国“约克城”号舰母有可能沉落的每一处洋底,最后,经过无数次的艰辛与挫折,我们终于与它在大洋深处如期而遇。令人振奋的消息来自电脑局域网络的一个终端显示器,有一个可处理多种信号的电极板被置于水下17000英尺的洋底,与水面的网上电脑连接,可及时地把海底信号发送上来。来自夏威夷大学海洋测绘学院的声纳专家卡伦·桑德先生马上对电脑显示屏上出现的一个黑色团块作出推断,认为它很可能就是“约克城”号航空母舰躺卧于洋底的舰体。

  同样来自夏威夷大学的另外几位海洋测绘员操作着名叫MR-1的海上雷达,这是一个外形像鱼雷的东西,我们一直用链条将它拖于“兰内·库伊斯特”号探测船的后面。海上雷达把声波信号集束发射到洋底,将其反射波收集起来,再由电子计算机把这些反射回来的信息传输到电子影像显示器或扫描仪上。在我们用这种方法发现了“约克城”号后,又先后找到了躺在洋底的4艘日本航空母舰。

  我们这次的海上搜索行动开始于1998年5月2日,自那日起,我们的船拖着MR-1海上雷达,在面积为20×10英里的海上搜索圈内不停地搜索。这个面积与当年我带队搜索“泰坦尼克”号和“比斯马”号沉船时预先划定的搜索圈大小几乎相等。

  到了5月5日,有关这个搜索圈的海图已经被我亲手建立起来的、由电脑构成的通讯网络所覆盖,电子扫描仪可以被看作反映这片海域全景的海底地形图。我在上面用电子绘图仪描绘出一条带箭头的线,以直观地显示出海底搜索行动的进度,并用声纳数据在箭头旁作出注释。卡伦·桑德先生于5月5日探测到一个目标物,它大约800英尺长,43英尺高,这个目标物很可能是海底突出的山脊,但它的长度恰好与“约克城”号的长度相当,而且隆起部看起来也极像“约克城”号的轮廓。如果该艘航空母舰的一部分已经沉入了海底淤泥中,那这一推断便显得更有道理了。

  我决定重新起动海上雷达,并将美国海军专用的多级链条海底控测车徐徐送下海底。15000磅重的无人驾驶潜水艇被系在一根金属链条上,可潜入水下20000英尺深处,同时它可以通过内置控制电缆与水面操作系统相连接。一个操作手和一名助理坐在操作舱里,通过操作杠杆控制着金属链,以便能使多级链车向任何方向移动,他们同时也控制着链条车上捆绑着的电子摄像与显示装置。

  第一次把多级链条车送向“约克城”号时,遇到了失败。在它下降到大约5000英尺的深度时,金属链出现了裂缝,海水由裂缝渗入,造成了链子内置的电缆线短路,链车运行失灵,水下探测灯和摄像装置都断了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电缆线破损的地方及时地进行修理。但可行的办法是将该部分去掉,并对新的拼接点进行环氧处理。为给链索进行加固,环氧处理必须经过24个小时后才能投入使用,因此,我们不得不耐心地等待。

  待修理工作完成,下一次尝试开始后,我戴上特制的“约克城”棒球帽,来到链车控制舱。在那里,有十多个美国海军人员正等待着再次将多级链车往海底放送。这一回,当链车在人们屏息静气的操纵下潜落到了海平面下15600英尺的深处,也就是说,距海底目标物只有大约1000英尺时,电脑显示屏上又一次出现了一片黑暗。

  这次,有两个装着精密仪器的巨型玻璃密封箱被海底洋流强大的压力压裂了,洋流击破了摄像装置,破坏了电脑的电极板,并把声纳装置从链车上冲走了。在美国海军技术人员对它进行抢修的时候,我们把探测船开到了离中途岛180英里的东北部海区,以便寻找到新的目标物,因为那里是当年日本海军的4艘航空母舰被击沉的地方。

  在用海上雷达对这片新海域进行了全面的勘察之后,我们确定了两个可能的目标物。我们把链车送下了洋底,不妙的是,链车刚沾上水,一个液压装置就出了毛病,压力降到了原来的60%。后来链车终于在花费了8个小时后抵达了洋底,但刚到洋底就被拖了上来。其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在花了更多的时间进行令人备受折磨的搜索之后,声纳系统开始工作,发送出了“砰、砰”声,它让我在那一天当中第一次产生了可能要发现什么的预感。在那个令人心跳加快的瞬间,我确信已经找到了猎物,只是还没亲眼看到它而已。

  在链车控制舱,声纳发出的“砰、砰”声越来越大,显示出目标物好像就在它的近处。正在我准备确定我们是否发现了沉船时,一个从海底向上突出的、由海扇石组成的小山丘出现在显示屏上。海洋真会捉弄人,与之相类似,接下来我们又以同样让人心焦的方式发现了一处火山岩。在经过几天的探测搜索之后,我们找到的另外许多目标都被证实为海底岩体。我离开控制舱,独自在甲板上走了一会儿,用心品味着这一连串挫折带来的打击。

  后来,我们不分白天黑夜,也不管天气好坏,返回到原先为“约克城”号划定的搜索圈,玩命干了起来。多级链车又一次被送入水下,上面的潜水艇又一次坏在了半途上。于是,我们只得再次对链索进行抢修,这就意味着我们又要等待24个小时。

  5月19日的早晨,深海多级链车终于抵达了16650英尺深的洋底,与显示屏上的黑色团块距离非常近,控制舱的声纳突然间呜叫起来,几乎与此同时,我在电子监视器上看到了几块像泥球一样的东西一闪而过。而“泰坦尼克”号被发现时的情形此刻也闪现于我的脑际,似乎是一种强烈的灵感刺激着我,我意识到我们已抵达了希望的边缘。此时声纳传来的信号显示它测到的目标物好像是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我真想大声欢呼起来,但在人员拥挤的控制舱,哪有发泄个人情感的空间。我当然也担心,它或许又是一次失败的发现。

  链车离目标物越来越近,并慢慢地向目标靠近。上面装的摄像装置和照明系统运转良好,在平坦的甲板上,已经可以看到一个被炸弹炸出的黑洞。接着,我又看见了这艘船体的主要结构,并知道了此刻自己是在哪里一一那里正是一艘航母的船尾。现在,我们终于发现了“约克城”号航空母舰!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