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量力

[ 成语故事 ]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有这样一段故事:

春秋时,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和息国(在今河南息县)有一次发生了争执,息国的国君不采取谈判协商、解决争端的态度,却贸然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被迫应战,同敌人厮杀,终将入侵者打得大败而逃。当时,人们评论这件事情,说道:“息国犯了五不韪,所以要失败,而且,恐怕不久就要灭亡了。……”不韪,即“不对”或“不是”,也就是错误的意思。有句成语叫做“甘冒不韪”,或“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说:明知不对,还是硬干,是自己心甘情愿犯错误,犯天下最大的错误。

当时,人们说的息国所犯“五不韪”是哪五条呢?根据《左传》的记载,就是:“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不估计自己的威德是否比对方高,不会晤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对方强,两国国君出于同姓、本是亲属而不亲爱,对双方争持的言词不分析是非曲直,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又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是以知息之将亡也(犯了这样的五条不是,而还要去攻打别国,由此可以判定息国快要亡了)。”果然,不过几年,息国就被楚国所灭。

这个故事,说息国所犯“五不韪”之一的“不量力”,即成语“不自量力”的出处。另外,《韩诗外传》和《淮南子》等,也有“不量力”的说法,都是在讲“螳臂当车”的故事时说的:“……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参看“螳臂当车”)

唐代韩愈在《调张籍》诗中,有两句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参看《蚍蜉撼树》)

“不量力”是说不量自己的力;不自量是说不自量其力。两者相同,都是“不自量力”或“自不量力”的意思。

补充纠错
上一篇: 不足回旋
下一篇: 不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