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饭才是历朝定都最大难题

[ 历史故事 ]

长安作为都城,秦朝时间短,主要在汉。汉朝时间长,但到了东汉,都城搬到了洛阳。原因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是粮食供应。

汉武帝时期,长安城需要粮食最多的时候,已经要几百万石粮食。

粮食主要是从太行山以东过来,陆路运输一辆车带不了多少粮食,要靠水路,从黄河转运过来。

最麻烦的是三门峡那一段,船都靠人拉,损失很大。

到了渭河,又要人拖上来,所以运输成本很高。

三门峡实在太难过了,唐朝时候,曾经在三门峡旁边人工开一条路,船到了这里以后,把粮食装上车,绕过三门峡,再水运粮食,这样成本又增加了。

所谓陕西八百里秦川,土地质量不是很高,等到长安人口一多,粮食还是不够吃。所以每一次粮食不够、运上来太困难,皇帝就带上文武百官到东都洛阳去。

到洛阳有什么好处呢?粮食不用过三门峡。

正因为这样,你看,唐朝最后表面上被朱温逼着迁都洛阳,花了3年时间把政权迁到洛阳,为了建设宫殿,把长安城都破坏了,拆掉长安的宫殿,将建筑的木材料运到洛阳去,重新盖宫殿。

当时这么多木料从长安过去顺流而下,经过渭河、黄河,到了洛阳。

中国历朝历代,都城在哪里,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粮食供应问题。

唐朝靠它的国力强盛撑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首都在长安。但是以后,为什么都城再也不到长安去了呢?长安先天不足,人口太多,除了粮食,还有冬天的取暖问题,因为当时还没有煤,就把终南山上南面能砍的树都砍光了。

到以后朝代,已经不行了。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都城放在南京是权宜之计。因为当时北方还有元朝,等到他把元朝平定以后,就准备迁都北方。

第一个备选的都城就是西安,他派了太子一行人去考察,最后一看不行,周围太穷,而且唐朝以后西安就没落了,所以就放弃了。

第二想迁都开封,结果去的路上船只都搁浅了,河水太少,这样的情况,怎么运粮食呢?开封又放弃了。

金朝的时候,因为它只统治北中国。人口少,没关系。

到了元朝。因为它的根据地在内蒙古和外蒙古,那个时候货币每年要运到首都的,路途遥远,没办法,只好把首都放在北京。

但是都城放在北京,粮食不够吃。

于是,元朝就把隋炀帝建造的从洛阳往北京、洛阳往扬州的两条运河的中间一段舍弃,裁弯取直,把山东打通,这才有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就是为了解决北京的粮食供应问题而修建的。没有京杭大运河,北京就建不了都,就是这么回事,所以要不惜工本。

粮食价格到了北京,是江南的两倍、三倍,但是因为皇帝要吃啊,要保证都城供应。

为什么粮食价格那么高呢?因为是靠船一只只牵拉过去的。靠风帆的话,没有风怎么办?

第二个,运河到山东济宁附近,一只船要靠二十几个船夫牵拉上去,当时没有机器。中间这一段全靠人力,翻过这一道山路。很多人都不知道,运河是不平的,再加上黄河闹水灾,水多,所以有的时候,黄河一闹水灾,官员经常交代:今年粮食还没运完,先不要堵缺口,要让它泛滥。是因为这个成本。

所以建都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长安的关键问题是,先天不足,在古代运输条件下,它有粮食问题,到了后来,连燃料都麻烦了。

首都不是所有优点集中的地方,它有各种因素,不能十全十美。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国家首都分散,比如南非就有好几个首都;荷兰那么小,也分散首都,把功能分散,就为了避免问题出现。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