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为什么说药补不如食补?

很多人认为,有病就得吃药,体虚也得用药来补。治疗药和 补药的作用固然不容忽视,然而过于迷信药物就难免失之偏颇 了。殊不知只要平素生活作息有规律,注意锻炼身体,按季节气 候变化调整着装,饮食合理并且有所节制,即可保持身体健康。 即使偶尔生病,适当地休息一下,调整一下饮食结构,增添些有 治疗作用的食品,很快即可痊愈。体虚者,可根据自己身体的具 体情况,科学地搭配饮食营养成分的含量与比例,即可逐渐地使 体质强壮起来。那些盲目地吃高级补药的人,往往既耗费巨资又 收不到满意的效果,而且还经常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古人对饮 食与药物的关系早有正确的认识。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千 金要方·食治卷》中指出:“凡欲治病,先以食治,即食疗不愈, 后乃用药尔。”众所周知,他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动物肝脏预防夜 盲症、用羊甲状腺(羊靥)和海带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医学 家。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多年前即已提出了“积极食补” 的思想。食补,即从日常饮食中摄取人体所需营养成分,以预防 由于缺乏某种营养成分而引起的疾病。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 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句话的大意是:药性峻烈的药物,治 病效力虽大,但损害正气也重。所以,用毒性(副作用)较大的 药物治病时,用药时间不可过长,即使采用无毒药物治病,亦应 于病愈九成时即停药,嗣后用谷物、肉类、瓜果及蔬菜等日常食 物进行调补,以清除残余病邪,使身体完全复原。因此,中医界 有“四君(四君子汤,补气)四物(四物汤,补血),不如五谷 杂粮”的格言。这是至理名言。可以说,绝大多数药物都是既有 治疗作用又有副作用的。副作用就是药物对身体的不利作用或损 害作用。
  许许多多对长寿老人延年经验或秘诀的调查研究资料都显 示,多数长寿老人都是毕生很少得病和吃药的,但其饮食结构却 多较合理,营养成分比较充足和完全。本来医与食是同源的,我 们的先民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许多既可食用又能 治病的食物。经过世世代代的反复实践和筛选,逐渐将那些治疗 作用较强者或其有效成分的提取物,专门用以治病,这就是药; 而把其余性质温和、副作用很小或无副作用的固定地作为日常食 物。人们平日之所以很少得病,除与机体固有的抗病力及其他养 生保健因素有关外,可能即与食物的充饥以外的治疗作用有关。 各种食物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如果能 将食物的营养成分按机体生理需要加以调剂,即可保证平素的身 体健康;而当患某些病时,将饮食成分按病理状态下机体代谢的 特殊需要加以调整,往往可使轻症不药而愈。例如,轻症糖尿 病,多可通过饮食控制———食疗而使之稳定。
  当然,单纯食疗并不能包治百病,对较重的病,还得以药物 治疗为主。不过药疗必须辅以食疗方能促进痊愈和康复。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