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áng yú pí
药材名称 | 榔榆皮 |
药材拼音 | láng yú pí |
药材别名 | 小叶榆、细叶榆、秋榆 |
英文名称 | chinese elm bark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 |
药用部分 | 榆科植物榔榆Ulmus parvifolia Jacq.的树皮或根皮。 |
(动)植物形态 | 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光滑或鳞片状剥落,小枝红褐色,有柔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先端尖,基部圆,两侧不对称,边缘有单锯齿,上面稍粗糙,下面幼时被毛;叶柄短。花簇生于叶腋,有短梗;花被4裂,黄色;雄蕊4;雌蕊1,柱头2裂,向外反卷。翅果扁平,卵圆状椭圆形,长1厘米,顶端凹陷。花期7~9月,果期10月。 |
产地分布 | 生于平原、丘陵地或路边、溪边;有栽培。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藏。 |
采收加工 | 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
药材性状 | 树皮呈板块状或卷筒状。表面光滑或鳞片状剥落,浅灰色至灰褐色,剥落的鳞片边缘常有棕红色点状的突起。质坚硬,较韧,不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气微,昧微苦。 |
性味归经 | 性寒,味苦。归肝经、肾经。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30~6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主治乳痈红肿:将鲜根皮(去栓皮)60~90克,水煎液内服,药渣加白糖捣敷患处。恶疮疖肿:捣烂,用鸡蛋清调敷患处。民间将榔榆茎、叶用于治恶疮疖肿及腰酸背痛等症。 |
药理研究 | 榔榆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抗菌作用:榔榆皮中含有种化学成分,如苯酚类、黄酮类、鞣酸等,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抗炎作用:榔榆皮中的黄酮类和鞣酸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相关疾病的症状。 抗氧化作用:榔榆皮中的黄酮类和多酚类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收敛作用:榔榆皮中的鞣酸具有收敛作用,可以收缩组织,减少渗出和出血。 抑制肿瘤作用:榔榆皮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作用,有一定的抗肿瘤潜力。 |
化学成分 | 树皮含果胶8%及油脂7.75%.并含淀粉、粘液质、鞣质、豆甾醇、植物甾醇,尚含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榔榆心材的丙酮提取液,提取获得7一羟基卡达烯醛、3-甲氧基-7-羟基卡达烯醛、谷甾醇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确。 |
配伍药方 | ①治乳痈:郎榆根白皮二至三两。水煎服,渣加白糖捣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风毒流注:榔榆干根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