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gāo
药材名称 | 石膏 |
药材拼音 | shí gāo |
药材别名 | 软石膏、细理石、白虎、寒水石、玉大石、冰石 |
英文名称 | gypsum |
功效分类 | 清热泻火药 |
药用部分 | 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Gypsum的矿石。 |
(动)植物形态 | 石膏的晶体结构呈板状或柱状,具有六方晶系。其晶体在干燥的环境下会变得更加坚硬,但当接触到水分时,石膏会迅速吸水并溶解。在中药应用中,石膏常用于制备煎剂或研末,也可作为成粉或颗粒剂形。石膏在制备过程中往往需要研磨成细粉或粉碎成颗粒状,以便于服用或煎煮。总而言之,石膏以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矿物质特性,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并通过不同的制剂形态来满足药物的使用需要。 |
产地分布 | 分布于内蒙古、河南、山西、甘肃、安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主产于湖北应城、安徽凤阳、河南新安、西藏昌都。 |
采收加工 | 全年均可采挖,多于冬季采挖。于矿中挖出石膏后,去净泥土杂石。 |
药材性状 | 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全体类白色,常有夹层,内藏有青灰色或灰黄色片状杂质。体重,质软,易纵向断裂;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显绢丝样光泽。气无,味淡。 |
性味归经 | 性大寒,味甘、辛。归肺经、胃经。 |
功效作用 | 清热降火、除烦止渴。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15~60克,先煎。用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
药理研究 | 石膏具有解热、解渴的作用,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可抑制旺盛内热所致垂体、肾上腺、颌下腺、前列腺、胰腺、睾丸功能亢进;使脾和胸腺功能亢进。小剂量使股动脉血流量一时性减少,对呼吸、血压无明显影响;大剂量则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对离体小肠和子宫,小剂量使振幅加大,大剂量则紧张性降低,振幅减少;缩短凝血时间,抑制胆汁排泄。 |
化学成分 | 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尚夹有黏土、有机物和硫化物等杂质。另含微量铁及镁。 |
使用禁忌 | 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
配伍药方 | ①治小儿身热不除:石膏30克,青黛3克。上为末,用糕糊为丸,如圆眼核大。每服一丸,用灯心汤化开。(《普济方》青丸子) ②治小儿喘嗽:用石膏火内飞过为末,蜜调1.5克服。(《卫生易简方》) ③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上为细末。煎人参汤,调下9克,食后服。(《保命集》双玉散) ④治流行性腮腺炎:生石膏、黄柏各等量。研粉,用水或醋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厚约0.5厘米。敷于患处,每日1~2次。[《陕西新医药》1977,(5):35] ⑤治小儿伤热吐泻黄色:石膏、寒水石各15克,甘草(生)3克。上同为末。每服1.5克,食后温汤调下。(《小儿药证直诀》玉露散) ⑥治胃热牙龈浮,肾热齿蛀,肿胀疼痛:石膏30克,细辛9克。煎汤含漱,其痛自瘥。(《医级》二辛煎) ⑦治头痛:川芎、石膏、白芷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12克,热茶清调下。(《赤水玄珠》石膏散) ⑧治湿疹:煅石膏60克,白及30克,密陀僧21克,轻粉15克,枯矾9克。共研极细末,用香油或凡士林调成50%软膏涂患处。如有脓水渗出者,可用药粉干撒,每日3~5次。用药时忌用温水或肥皂水洗涤。(《全国中草药汇编》) |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