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óng tiān kuí
药材名称 | 红天葵 |
药材拼音 | hóng tiān kuí |
药材别名 | 紫背天葵、红水葵、散血子 |
英文名称 | Semiaquilegia rubra |
功效分类 | 清热凉血药 |
药用部分 | 秋海棠科植物紫背天葵Begoniafiimbristipula Hance.的叶。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小草本,高4~12厘米。无地上茎,块茎肉质,球形,直径约5毫米。基生叶1片,卵状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近对称,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具缘毛,两面被伏生粗毛,下面紫红色;叶柄纤细,被长粗毛或无毛;托叶小,卵状披针形,流苏状撕裂。花单性,雌雄同株,聚伞花序,有花2~4朵;总花梗纤细,长超过叶片;花粉红色,雄花被片4;雄蕊多数;雌花被片3。蒴果三角形,无毛,有3翅,1翅特大,2翅条形。花期5~8月,果期6~10月。 |
产地分布 | 生于山坡沟谷湿润的石壁上。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至八成干,展开,叠成40张叶一托,再烘干。 |
药材性状 | 蜷缩成不规则团块。完整叶片呈卵形或阔卵形,长2.5~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近对称,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和短柔毛,紫红色至暗紫色,两面均被疏或密的粗伏毛,脉上被毛较密,掌状脉7~9条,小脉纤细,明显。叶柄长2~6厘米,被粗毛。薄纸质。气浓,味酸,搓之刺鼻,水浸液呈玫瑰红色。 |
性味归经 | 性凉,味甘、淡。归经未知。 |
功效作用 | 清热凉血、止咳化痰、散瘀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6~9克,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用治中暑发烧、肺热咳嗽、咯血、淋巴结核、血瘀腹痛、扭挫伤、骨折、烧烫伤。 |
药理研究 | 镇痛作用:红天葵根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研究发现,红天葵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和有效成分,如伦布霉素等,能够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末梢神经的途径来产生镇痛效果。 抗炎作用:红天葵根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炎症相关疾病的症状。研究表明,红天葵中的某些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改善循环作用:红天葵根还具有改善循环的作用,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和调节血液流变学参数。研究发现,红天葵中的某些成分能够促进血管松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抗肿瘤作用:一些研究表明,红天葵根中的某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此外,红天葵还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测和清除能力。 |
化学成分 | 叶含花色甙,已分离得到矢车菊素氯化物,矢车菊素葡萄糖甙,矢车菊素芸香糖甙。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确。 |
配伍药方 | 1、红天葵金银花汤: 组成:红天葵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甘草。 功能: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具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适应症: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症。 2、红天葵白芷汤: 组成:红天葵根、白芷、薄荷、苍术、生姜、甘草。 功能: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适应症:用于头痛、鼻塞、流涕等风热感冒症状。 3、红天葵黄连汤: 组成:红天葵根、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甘草。 功能: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具有抗病毒作用。 适应症:用于热毒病证,如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 4、红天葵制川贝枇杷膏: 组成:红天葵根、川贝、枇杷叶、浙贝母、杏仁、甘草。 功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适用于热病所致的咳嗽、咽喉痛等症。 |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