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ūn pí
药材名称 | 椿皮 |
药材拼音 | chūn pí |
药材别名 | 椿根皮、樗白皮、苦椿皮、臭椿、樗根皮 |
英文名称 | cortex ailanthi |
功效分类 | 清热燥湿药 |
药用部分 | 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的根皮或干皮。 |
(动)植物形态 | 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3~25厘米,卵状披针形,长7~12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斜截形,近基部有1~2对粗齿,齿尖背面有1腺体,揉碎有臭气。花小,绿白色,杂性,集成大型顶生圆锥花序;萼片5~6;雄花雄蕊10枚,着生于花盘基部;两性花雄蕊较短,雌蕊具5~6心皮,基部多少连合。翅果扁平,长椭圆形,1~6个着生于一果柄上,每个翅果中部具1粒种子。花期4~7月,果期8~9月。 |
产地分布 | 野生或栽培于山坡、路旁、宅院、村边。分布于河北、湖北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
采收加工 | 全年均可剥取,晒干,或刮去粗皮晒干。 |
药材性状 | 根皮:不整齐片状或卷片状,长宽不一,厚0.3~1厘米。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多数突起的纵向皮孔及不规则纵、横裂纹,除去粗皮者显黄白色;内表面淡黄色,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质硬而脆,断面外层颗粒性,内层纤维性。气微,味苦。 干皮:不规则板片状,大小不一,厚0.5~2厘米。外表面灰黑色,极粗糙,有深裂. |
性味归经 | 性寒,味苦、涩。归大肠经、胃经、肝经。 |
功效作用 | 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6~9克,水煎服。用治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 |
药理研究 | 有抗癌和抗阿米巴原虫等作用。 |
化学成分 | 含苦味成分臭椿内酯、11-乙酰臭椿内酯,另含脂肪酸27%以上,以及植物甾醇、转化糖、蜡醇、鞣质、臭椿苦酮、苦木素、臭椿辛内酯C、β-卡波林衍生物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滞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 |
配伍药方 | ①治滴虫性阴道炎:椿皮15克,水煎服。另用千里光全草30克,薄荷、蛇床子各15克,水煎,外洗。(江西《中草药学》) ②治膀胱炎、尿道炎:椿皮12克(鲜品45克),鲜车前草60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③冶肝脾大:椿皮熬膏。摊布上敷患处,每日换1次。(《安徽中草药》) ④治关节疼痛:臭椿根皮30克。酒水各半,猪脚1只。同炖服。(《福建药物志》) ⑤治赤白带有湿热者:椿皮12克,黄柏、黄芩各9克,鸡冠花、翻白草各15克。水煎服。(《华山药物志》) |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