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án guā zǐ
药材名称 | 南瓜子 |
药材拼音 | nán guā zǐ |
药材别名 | 南瓜仁、白瓜子、金瓜米、窝瓜子 |
英文名称 | pumpkin seed |
功效分类 | 利水消肿药 杀虫止痒药 |
药用部分 | 葫芦科植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ex Lam.) Duch.ex Poir.的干燥种子。 |
(动)植物形态 | 一年生蔓生草本,茎长达2~5米。常节部生根。密被白色刚毛。单叶互生;叶柄粗壮,长8~19厘米,被刚毛;叶片宽卵形或卵圆形,有5角或5浅裂,长12~25厘米,宽20~30厘米,先端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被刚毛和茸毛,边缘有小而密的细齿。卷须稍粗壮,被毛,3~5歧。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单生,花萼筒钟形,长5~6毫米,裂片条形,长10~15毫米,被柔毛,上部扩大成叶状,花冠黄色,钟状,长约8厘米,5中裂,裂片边缘反卷,雄蕊3,花丝腺体状,长5~8毫米,药室折曲;雌花单生,子房1室,化柱短,柱头3,膨大,先端2裂,果梗粗壮,有棱槽,长5~7厘米,瓜蒂扩大成喇叭状。瓠果形状多样,外面常有纵沟。种子多数,长卵形或长圆形,灰白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
产地分布 |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食用南瓜时,收集成熟种子,除去瓤膜,洗净,晒干。 |
药材性状 | 种子扁圆形,长1.2~1.8厘米,宽0.7~1厘米,表面淡黄白色至淡黄色,两面平坦而微隆起,边缘稍有棱,一端略尖,先端有珠孔,种脐稍突起或不明显。除去种皮,有黄绿色薄膜状胚乳。子叶2枚,黄色,肥厚,有油性。气微香,味微甘。 |
性味归经 | 性平,味甘。归大肠经。 |
功效作用 | 杀虫,下乳,利水消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
临床应用 | 内服:煎汤,30~60克;研末或制成乳剂。外用:适量,煎水熏洗。主治绦虫、蛔虫、血吸虫、钩虫、蛲虫病,产后缺乳,产后手足浮肿,百日咳,痔疮。 |
药理研究 | 有驱虫、抗血吸虫、升压、兴奋呼吸中枢、抑制回肠平滑肌收缩等作用。 |
化学成分 | 本品主要含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三酰甘油、磷脂酰已醇胺、南瓜子氨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脾胃虚寒者禁服。 |
配伍药方 | ①治小儿蛔虫:南瓜子30克,韭菜叶30克,水竹沥60克。开水冲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产后缺奶:南瓜子60克。研末,加红糖适量,开水冲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③治产后手脚浮肿,糖尿病:南瓜子30克。炒熟,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④治内痔:南瓜子1000克,煎水熏之。每日2次,连熏数日。(《岭南草药志》) |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