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ān niú xī
药材名称 | 川牛膝 |
药材拼音 | chuān niú xī |
药材别名 | 甜牛膝、拐牛膝、天全牛膝、家牛膝 |
英文名称 | medicinal cyathula root |
功效分类 | 活血调经药 |
药用部分 | 苋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tis Kuan.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主根圆柱形。茎直立,中部以上近四棱形,多分枝,疏被糙毛。叶对生,叶柄密生长糙毛;叶片椭圆形至窄椭圆形,先端渐尖至尾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密生倒伏糙毛,下面毛较密。花绿白色,由多数复聚伞花序密集成花球团,花球团数个于枝端排列成穗状;苞片卵形,干膜质,顶端刺状或钩状;聚伞花序能育花居中,不育花居两侧,不育花的花被片变成钩状芒刺,能育花的花被片5,2长3短,较长的2枚先端常呈钩状;雄蕊5枚,与花被片对生,花丝基部密被长柔毛;退化雄蕊5枚,长方形,先端齿状浅裂,基部与雄蕊花丝合生;子房圆筒形或倒卵形;花柱细,柱头头状。胞果长椭圆状倒卵形,暗灰色。种子卵形,赤褐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
产地分布 | 生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栽培或野生。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冬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炕或晒至半干,堆放回润,再炕干或晒干。 |
药材性状 | 近圆柱形,微扭曲,向下略细或有少数分枝,长30~60厘米,直径0.5~3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和多数横向突起的皮孔。质韧,不易折断,断面浅黄色或棕黄色,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气微,味甜。 |
性味归经 | 性平,味甘、微苦。归肝经、肾经。 |
功效作用 |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5~10克,煎汤服,酒浸或入丸、散。用治风湿性腰膝疼痛、脚痿筋挛、血淋、尿淋、尿血、妇女经闭、瘕瘕。 |
药理研究 | 动物试验表明,水煎剂及流浸膏能使实验动物子宫强烈收缩,并有抗生育作用及一定活血作用。蜕皮甾酮灌胃可促进大鼠胆汁分泌,使胆酸及胆红素含量增加,胆固醇含量降低;并能抑制WR-1339所致大鼠高胆固醇血症及高甘油三酯症,对兔实验性动脉硬化也有抑制作用。 |
化学成分 | 含含杯苋甾酮、阿魏酸、生物碱、牛膝多糖、β-蜕皮甾酮等甾体类化合物。 |
使用禁忌 |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
配伍药方 | ①治痛经和瘀滞经闭:川牛膝10克,当归12克,红花6克,香附10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1979年) ②治大骨节病:川牛膝、制草乌、制川乌各250克,红花500克。混合制成散剂,每服1克,每日3次,40天为1疗程。(《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小儿麻痹后遗症:川牛膝9克,土鳖虫7个,马钱子(油炸黄)1克。共研细末,分为7包。每晚临睡前服1包,黄酒送下。(《全国中草药汇编》) ④治小便淋痛,或尿血,或沙石胀痛:川牛膝30克,水二盏,煎一盏,温服。(《纲目》引《直指方》) ⑤治热淋:川牛膝12克,当归、黄芩、栀仁各9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