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ù yào
药材名称 | 鹿药 |
药材拼音 | lù yào |
药材别名 | 九层楼、盘龙七、偏头七、山糜子 |
英文名称 | Smilacina Desf. |
功效分类 | 补阳药 |
药用部分 | 百合科植物鹿药Smilacina japonicaA. Gray的干燥根及根茎。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茎横走,多为圆柱状,直径6~10厘米。有时具膨大结节。茎中部以上具粗伏毛。叶互生,4~9枚,叶柄长3~15毫米,叶片纸质,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6~13厘米,宽3~7厘米,先端近短渐尖,基部圆形,两面疏被粗毛或近无毛。圆锥花序长3~6厘米,具粗短毛,花单生。花梗长2~6毫米,花被片6,分离或仅基部稍合生,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毫米,白色,雄蕊6,花丝基部贴生于花被片上,花药小;子房3室,花柱与子房近等长,柱头几不裂。浆果近球形,直径5~6毫米。熟时红色,具1~2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9月。 |
产地分布 | 生于林下荫湿处或岩缝中。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贵州。 |
采收加工 | 春、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
药材性状 | 干燥根茎略呈结节状,稍扁,长6~15厘米,直径0.5~1厘米。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具皱纹,先端有一至数个茎基或芽基,周围密生多数须根。质较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甜、微辛。以根茎粗壮、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
性味归经 | 性温,味甘、苦。归肾经、肝经。 |
功效作用 | 补肾壮阳,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阳药。 |
临床应用 | 内服:煎汤,6~15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加热熨。主治肾虚阳痿,月经不调,偏、正头痛,风湿痹痛,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
药理研究 | 鹿药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药理研究表明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这些成分能够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面。通过深入研究鹿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验证其在传统医学中的疗效,同时也为鹿药在现代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然而,仍需进行更多严谨的临床试验和安全性评估,以确保鹿药的安全有效使用。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异鼠李素-3-O-半乳糖苷等。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确。 |
配伍药方 | ①治阳痿,劳伤:鹿药15~30克。泡酒服。(《华山药物志》) ②治月经不调:鹿药12~15克。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③治头痛,偏头痛:鹿药、当归、川芎、升麻、连翘各6克。水煎食后服。(《华山药物志》) ④治乳痈:鲜鹿药、青菜叶各30克。共捣细,用布包好,放在开水里烫热后,取出熨乳部。(《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鹿药,捣烂敷患处。(《陕甘宁中草药选》) |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