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ú xiǎo mài
药材名称 | 浮小麦 |
药材拼音 | fú xiǎo mài |
药材别名 | 浮麦 |
英文名称 | light wheat |
功效分类 | 清虚热药 |
药用部分 | 为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干瘪轻浮的干燥颖果。 |
(动)植物形态 |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通常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厘米,宽8~1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厘米;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毫米,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颖短,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毫米,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
产地分布 | 全国各地大量栽培。 |
采收加工 | 夏至前后,成熟果实采收后,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筛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 |
药材性状 | 干瘪颖果呈长圆形,两端略尖,长约7毫米,直径约2.6毫米。表面黄白色,皱缩。有时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与内稃。腹面有一深陷的纵沟,顶端钝形,带有浅黄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而脆,易断,断面白色,粉性差。无臭,味淡。 |
性味归经 | 性凉,味甘。归心经。 |
功效作用 | 除虚热、止汗。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虚热药,或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表止汗药。 |
临床应用 | 内服:煎汤,用量15~30克,或研末;止汗,宜微炒用。主治阴虚发热、盗汗、自汗。 |
药理研究 | 抗炎作用:浮小麦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对关节炎、肌肉炎等炎症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利尿作用:浮小麦中的化学成分可以促进尿液的排泄,增加尿量,起到利尿作用,有助于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清热解毒作用:浮小麦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症、湿热病症等疾病。 消肿作用:浮小麦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消肿作用,可以减轻组织的水肿和炎症反应,对肿胀、水肿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抗菌作用:浮小麦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一些细菌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化学成分 | 主要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 |
配伍药方 | ①治盗汗及虚汗不止:浮小麦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为细末,每服6克,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卫生宝鉴》独圣散) ②治盗汗:用浮小麦一抄。煎汤。调防风末6克服。(《卫生易简方》) ③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奇方类编》) ④治脏躁症:浮小麦30克,甘草15克,大枣10枚。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