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ěi shā shēn
药材名称 | 北沙参 |
药材拼音 | běi shā shēn |
药材别名 | 真北沙参、莱阳参、辽沙参、海沙参、银条参 |
英文名称 | radix glehniae |
功效分类 | 补阴药 |
药用部分 | 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5~20厘米。主根细长,圆柱形,长达30厘米,直径0.5~1.5厘米,很少分枝。茎下部埋沙内,直立,不分枝。基生叶具长柄,基部呈宽鞘状,边缘膜质;叶片革质,卵圆形或宽三角状卵形,1~3回3出分裂至深裂。两面疏生细柔毛或无毛;茎上部叶不裂,卵形,边缘有锯齿。复伞形花序顶生,密生灰褐色绒毛;花瓣5枚,先端内折;雄蕊5枚;子房下位,花柱基扁圆锥形,花柱2裂。双悬果圆球形或椭圆形,直径达1厘米,果棱有木栓质翅,被棕色粗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
产地分布 | 栽培于肥沃疏松的沙质土壤或野生于海边沙滩。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稍晾,置沸水中烫后,除去外皮,干燥。或洗净直接干燥。 |
药材性状 | 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5厘米,直径0.4~1.2厘米。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偶有残存外皮,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全体有细纵皱纹及纵沟,并有棕黄色点状细根痕;顶端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
性味归经 | 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经、胃经。 |
功效作用 |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阴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4.5~9克,水煎服。用治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
药理研究 | 对心脏和血压有一定的影响,如水浸液在低浓度时能增强离体蟾蜍心脏的收缩,高浓度时出现抑制作用,心室停跳,但能恢复,对在体心脏亦有作用。近年来药理研究有较大进展,发现具有解热止痛、镇痛,免疫抑制等作用。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花椒毒素、别异欧前胡内酯、东莨菪素、印度榅桲素、佛手柑内酯、开环异落叶树脂酚、咖啡酸、丁香苷、香豆素类化合物等成分。另据报道,含挥发油、氨基酸及北沙参多糖。 |
使用禁忌 | 不宜与藜芦同用。风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禁服;痰热咳嗽者慎服。 |
配伍药方 | ①治一切阴虚火炎,似虚似实,逆气不降,清气不升,烦渴咳嗽,胀满不食:北沙参15克。水煎服。(《本草汇言》引《林仲先医案》) ②治阴虚火炎,咳嗽无痰,骨蒸劳热,肌肤枯燥,口苦烦渴等证:北沙参、麦门冬、知母、川贝母、怀熟地黄、鳖甲、地骨皮各120克。或作丸,或作膏。每早服9克,白汤下。(《本草汇言》引《卫生易简方》) ③治阴虚咳嗽或久咳音哑:北沙参、玄参、知母、牛蒡子各9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④治肺结核咳嗽:北沙参9克,麦冬6克,甘草3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⑤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北沙参、车前子各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每日2~3次分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⑥治各种肺热咳嗽脓痰,咯血,衄血,哮喘:北沙参90克,诃子,栀子、茜草、紫草、紫草茸各15克,川楝子9克。共为细粉。每次3~6克,每日2~3次煎服。(《中国民族药志》七味沙参汤) ⑦治热病后干渴,食欲不振:北沙参、麦冬、石斛各12克。生地黄、玉竹各15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⑧治虚火牙痛:北沙参、地骨皮各15克,生地黄、知母各9克,细辛1.5克。水煎服。(《安徽中草药》) |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