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ng cán
药材名称 | 僵蚕 |
药材拼音 | jiāng cán |
药材别名 | 天虫、僵虫、白僵蚕 |
英文名称 | stiff silkworm |
功效分类 | 息风止痉药 |
药用部分 | 蚕蛾科昆虫家蚕蛾Bombyx moriL.的幼虫感染白僵菌Beauveriabasiana (Bals.)Vaillant致死的干燥虫体。 |
(动)植物形态 | 雌雄成虫全身皆密布白色鳞片。体长1.6~2.3厘米。翅展3.9~4.3厘米。头部较小。复眼l对。口器退化,下唇须细小。触角呈羽毛状。翅2对,前翅位于中胸部,呈三角形,较大;后翅生自后胸,较小;翅面有白色鳞片。雌性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性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体色灰白色至白色,胸部第2、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l尾角。 |
产地分布 | 人工饲养,一年可繁殖3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长江以南为主。 |
采收加工 | 收集养蚕时自然感染白僵菌病死或人工接种培养的僵蚕,以石灰吸收水分后,晒干或微火焙干。 |
药材性状 | 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厘米,直径0.5~0.7厘米。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黄棕色;体腹面有足8对,呈突起状,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叉分枝状。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具4个亮黑色或亮棕色的丝腺环。气微腥,味微咸。 |
性味归经 | 性平,味咸、辛。归肝经、肺经、胃经。 |
功效作用 |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息风止痉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5~9克,煎服或人丸、散。用治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皮肤瘙痒、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 |
药理研究 | 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具有抗凝血、降血糖和明显抑制肉瘤S180的生长,及具有较弱的抑制细菌生长等作用。 |
化学成分 | 僵蚕主要含蛋白质,脂肪。尚含多种氨基酸以及铁、锌、铜、锰、铬等微量元素。 |
使用禁忌 | 心虚不宁、血虚生风者慎服。 |
配伍药方 | ①治风壅牙痛:僵蚕,藁本、白芷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揩牙痛处,用盐水灌漱。(《普济方>僵蚕散) ②治重舌、木舌:僵蚕3克,黄连(蜜炒)6克。为末,掺之,涎出为妙。(《积德堂经验方》) ③治喉痹口疮,腮颊肿痛:白僵蚕(炒去丝、嘴)、牛蒡子(微炒)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每30克作1.5丸。每服1丸,含化,食后。(《杨氏家藏方》消毒丸) ④治喉痹失音:瓜蒌皮(炒)、僵蚕(炒)、甘草(炒)各6克。共为末。每服9克,姜汤下。(《疑难杂症简方》) ⑤治喘嗽,喉中如锯,不能睡卧:好末茶30克,白僵蚕30克。上为细末,放碗内,倾沸汤一小盏,用盏盖定,临卧,再添汤点服。(《瑞竹堂经验方》僵蚕汤) ⑥治瘰疬:白僵蚕,研末,水服1.5克,日三服。(《千金要方》) ⑦治遍身瘾疹,疼痛成疮:白僵蚕,焙令黄色,细研为末,酒服。(《圣惠方》) ⑧治一切疥癣:白僵蚕24枚(炒去丝),蝎梢5枚(去毒,微炒),地龙3条。上件研令极细。分作二服,小儿作五服。温酒调下。服药,然后澡浴。(《杨氏家藏方》三神散) |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