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ì zhī hé
药材名称 | 荔枝核 |
药材拼音 | lì zhī hé |
药材别名 | 荔仁、枝核、大荔核 |
英文名称 | lychee seed |
功效分类 | 理气药 |
药用部分 | 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成熟种子。 |
(动)植物形态 | 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绿色,具褐色斑点;茎上部多分枝,小枝有白色斑点和微柔毛。偶数羽状复叶互生,2~5对;小叶革质,叶片长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稍偏斜,全缘,上面绿色至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稍带白粉。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杂性;花被杯状,淡绿色,4裂,宽2~3毫米,边缘浅波状,密被锈色柔毛,花盘环状,肉质;雄蕊6~10枚,多为8枚,着生于花盘上,花丝分离,被柔毛;雌蕊1枚,子房上位,具短柄,生于花盘中央,子房倒心形,2~3室,每室具1胚珠,通常只有1室发育,花柱线状,顶端2裂。果实核果状,近球形或卵球形,长3~4.5厘米,直径与长约相等,果皮较薄,近革质,表面有瘤状突起,暗红色。种子矩圆形,棕红色或紫棕色,有光泽,略有凹陷和细波纹;种子外被假种皮,白色,肉质多汁,味甜,与核易分离。花期2~3月,果期6~7月。 |
产地分布 | 生于荒地或路旁,我国多栽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东部。 |
采收加工 | 于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肉假种皮,洗净,晒干。 |
药材性状 | 长圆形或卵圆形,略扁。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平滑,有光泽,略有凹陷及细波纹。一端有类圆形黄棕色的种脐。质硬,子叶棕黄色。气微,味微甘、苦、涩。 |
性味归经 | 性温,味甘、微苦。归肝经、肾经。 |
功效作用 | 行气散结、祛寒止痛。属理气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4.5~9克,煎服。用治寒疝腹痛、睾丸肿痛。荔枝核l枚,锻存性,酒调服。治心痛及小肠气(《本草衍义》)。 |
药理研究 | 具有降血糖、抑制乙肝抗原等、降肝糖原作用。 |
化学成分 | 含脂肪酸、氨基酸、聚合花素类、α-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3-羟基丁酮、别香橙烯、葎草烯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无寒湿滞气者勿服。 |
配伍药方 | ①治心痛及小肠气:荔枝核慢火中烧存性,为末,新酒调一枚末服。(《本草衍义》) ②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惟妇人多有之):荔枝核3克,木香2.4克。为末。每服3克,清汤调服。(《景岳全书》荔香散) ③治妇人血气刺痛:荔枝核(烧存性)15克,香附子(去毛,炒)30克。上为细末。盐汤、米饮调下6克,不拘时候服。(《妇人良方》蠲痛散) ④治妇人心痛脾疼:荔枝核灰存性为末,淡醋汤下。亦治男子小儿卒心痛,蚌粉汤下。(《普济方》) ⑤治狐臭:荔枝核焙干研末,白酒适量,调匀徐擦腋窝,每日2次。(《福建药物志》) |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