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án shān zhā
药材名称 | 南山楂 |
药材拼音 | nán shān zhā |
药材别名 | 猴楂子、酸枣、大山枣 |
英文名称 | fructus crataegi cuneatae |
功效分类 | 理气药 |
药用部分 | 蔷薇科植物湖北山楂Crataegus hupehensis Sarg.的果实。 |
(动)植物形态 | 乔木或灌木,高3~5米。小枝紫褐色,无毛,有刺。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长4~9厘米,宽4~7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圆钝重锯齿,上半部有2~4对浅裂片,无毛或仅下面脉腋有髯毛;叶柄长3.5~5厘米,无毛。伞房花序,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花白色,直径约1厘米,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裂片三角状卵形,全缘;花瓣卵形。梨果近球形,直径2.5厘米,深红色,有斑点,萼片宿存,小核5枚。花期5~7月,果期8~10月。 |
产地分布 | 分布于河南、山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压成饼状后再晒干。 |
药材性状 | 果实近球形,直径2.5厘米,多横切成两瓣。表面深红色,顶端有圆形凹窝,基部有短果梗或柄痕;果肉薄,果皮常皱缩,种子5枚,土黄色,内面两侧平滑。质坚硬。气微弱,味微涩。 |
性味归经 | 性微温,味酸、甘。归脾经、胃经、肝经。 |
功效作用 | 消积化滞,破气散瘀。属理气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6~12克。用于肉食积滞,小儿乳积,脘腹胀痛,痢疾,泄泻,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疝气,高血脂症。药理作用表明,对心血管系统有降压、增加冠脉流量、降血脂等作用。此外,尚有抗菌消炎等作用。 |
药理研究 | 南山楂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脂、抗疲劳等药理作用。 |
化学成分 | 从果实中分离得到槲皮素、金丝桃苷( hyperin)、表儿茶精( epicatechin)、绿原酸(chlorogenic)、枸橼酸及其甲酯类以及黄烷聚合物。 |
使用禁忌 | 脾胃虚弱者慎服。 |
配伍药方 | 南山楂+丹参:可以活血化瘀,加速人体内血液循环,有助于清除血管中的垃圾和脂肪,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具体来说,可以取生山楂15~30克、丹参30克、绞股蓝15克、甘草6克,水煎后代茶饮,每日一剂,可多次服用,两个月为一个疗程。 |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