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óng qǔ
药材名称 | 红曲 |
药材拼音 | hóng qǔ |
药材别名 | 赤曲、丹曲、红米、福曲、红大米、红槽 |
英文名称 | red rice |
功效分类 | 消食药 |
药用部分 | 红曲科真菌紫红曲 Monascus purpureus Went接种于禾本科植物粳稻蒸熟的种仁上经发酵形成菌丝而制成。 |
(动)植物形态 | 菌丝体大量分枝,初期无色,渐变为红色,老后紫红色;菌丝有横隔,多核,含橙红色颗粒。成熟时在分枝的顶端产生单个或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6~9)微米×(7~10)微米。在另外菌丝顶端还产生橙红色单个的球形子囊壳(闭囊壳);闭囊壳橙红色,近球形,直径25~75微米,内含多个子囊。子囊球形,含8个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失。子囊孢子卵形或近球形,光滑,透明,无色或淡红色,(5.5~6)微米×(3.5~5)微米。 |
产地分布 | 此菌在自然界多存在于乳制品中,亦可用粳米作培养基进行人工培养,使之成红曲米。分布于河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台湾等地。 |
采收加工 | 取洁净大米100克,加入沸水110毫升,装入大三角瓶中或其他发酵器皿内,以718.2Pa压力经30分钟高压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接入红曲菌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大30℃恒温上培养,约3天后全部米料变成紫红色时即可。 |
药材性状 | 红曲药材呈长卵形、类圆柱形或不规则形,略扁。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凹凸不平,有的具浅纵、横纹理。质脆,易沿横纹理断开,断面平齐,边缘红色至暗红色,中部略凹,白色至浅红色。气特异,味淡、微甘。 |
性味归经 | 性温,味甘。归肝经、脾经、大肠经。 |
功效作用 | 活血化瘀,健脾消食。属消食药。 |
临床应用 | 内服:煎汤,用量6~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主治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食积饱胀,赤白下痢,纳呆食少。也可用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辅助治疗。 |
药理研究 | ①降压、降脂作用:红曲对低肾素高血压病患者有较好的降血压作用。②抑菌作用:红曲能产生抗菌活性物质,对芽胞杆菌属、链球菌属、假单胞菌属等有抑菌活性,其抗菌活性是由梦那玉红、潘红胺两种色素产生的。③其他作用:红曲发酵后可分离到辅酶Q10,辅酶Q10又名癸烯醌,是细胞代谢及细胞呼吸的激活剂,能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促进氧化磷酸化反应。它本身又是细胞自身产生的天然氧化剂,能抑制线粒体的过氧化,有保护生物膜结构完整性的功能。对免疫有非特异的增强作用,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增加抗体的产生,改善T细胞功能。 |
化学成分 | 酶类:有糖化酶、麦芽糖酶、果胶酶等,糊精化酶、旷淀粉酶、淀粉1-4葡萄糖苷酶、蛋白酶、羧肽酶等,其中的红曲酶葡萄糖淀粉酶有五种类型。色素:潘红、梦那玉红等2种红色色素,梦那玉、安卡黄素等2种黄色色素,潘红胺、梦那天红胺等2种紫色色素。红曲色素:红曲玉红素,红斑红曲素,红曲玉红胺,红斑红曲胺,安卡红曲黄素,红曲素。红曲多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红曲霉素的发酵产物中尚含有:麦角甾醇、硬脂酸、枸橼酸、琥珀酸、乳酸、草酸、醋酸核苷酵素及微量的乙醛、蚁酸、杂醇油、丙酮、3-羟基丁酮等。 |
使用禁忌 | 脾阴不足、内无瘀血者、孕妇慎服。 |
配伍药方 | ①治饮食停滞,胸膈满闷,消化不良:红曲9克,麦芽6克,山楂9克 水煎服,每日2次。(出自刘波《中国药用真菌》) ②治心腹作痛:赤曲、香附、乳香等分。为末,酒服。(《摘玄方》) ③治小儿吐逆频频,不进乳食,手足心热:红曲(年久者)三钱半,白术(麸炒)一钱半,甘草(炙)一钱。为末。每服半钱,煎枣子米汤下。(《纲目》引《经济(验)方》) |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