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半真话”的老油子

[ 历史故事 ]

说真话,往往会有风险,因为“忠言逆耳”的教训,会让很多人“话到嘴边留半句”。但说假话也未必安全,因为聪明的听者,很容易辨识出话语的成色。于是,说“半真话”成为很多人的处世之道,“逢人只说三分话”的俗语道尽了个中的无奈与机巧。

有谚语说,“半真话,便是全谎言”。但是,古往今来的不少官场中人,硬是把说“半真话”的技巧玩得炉火纯青。选择性说真话即是其中之一。这种话术的特征是,说的都是真问题,但往往避重就轻、不痛不痒,在关键性、迫切性、根本性问题上知而不言。别以为就像“领导注意身体、多休息”之类批评建议很初级,那些官场“老油子”玩起来远比这高明。一般人根本察觉不到,反而认为他们是忠良之士。其实质,却不过是官场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西汉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这个人就是贡禹。

此公是汉元帝刘奭(音同士)的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班固在《汉书》中为其立传,可谓名标青史。称其“以明经洁行着闻”,也就是通晓儒家经学,品行端正,任职也很“尽心尽责”。但对他选择性说真话的特点,班固则不着一字。千年后,司马光在叙述贡禹的长篇奏言后,忍不住来了一段“臣光曰”,直指贡禹的这一问题。

公元前49年,刘奭即位,因素来听说王吉、贡禹都是大儒,所以在前一年便征召二人来见。当时,两人年事已高,王吉在途中病逝。贡禹虚岁80,到长安后被任命为谏大夫。拜官贡禹以高位,问政贡禹以虚心,刘奭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功夫,还真不是做在面上的。然而,他得到的却是贡禹的选择性说真话,真是令人嗟叹。

那么,贡禹选择地提出了什么建议呢?他建议元帝恭谨节俭。

不能说贡禹说的不是真问题。在他看来,古代的君王都注重节俭,高祖、孝文帝、孝景帝的宫女不过十余人,御马不过百来匹。但后世就奢侈成风了。现在宫殿已经建成了,无可奈何了,但其余开支还是可以尽量减少的。

然后,贡禹列举了现实中的诸多问题。比如三座皇家织造厂,工人各有数千人,一年耗资数亿;御马将近一万匹。诸如此类。然后提出建议,御用车子、衣服、器物,三分去其二;后宫留下贤德者20人,其余都送回家去吧;御马可以,但不要超过数十匹。如此这般。最后感慨一句:“天生圣人,盖为万民,非独使自娱乐而已也。”于是,刘奭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诚可谓摆事实、讲道理、顺民心,今人都觉得他讲得好,非常在理。

但问题是,恭谨节俭本来就是刘奭的品质,一即位他就采取了好几项节俭措施,这一点贡禹怎么可能不知道?也就是说,贡禹说的这个真问题,以刘奭的品性,不说也会做。所以,司马光感慨地说:“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那什么是当时的急事、紧要的事呢?在司马光看来,“优游不断(优柔寡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如果贡禹连这些都不知道,怎么能称得上贤能呢?“知而不言,为罪愈大矣”,如果知道却不说,那真是罪过就大了。贡禹就这么被司马光揭穿了。

那么贡禹为何要如此煞费苦心地避重就轻呢?主要还在刘奭那里。

补充纠错
上一篇: 从佞臣到诤臣
下一篇: 蛰伏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