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起源及历史

邓姓图腾_邓氏图腾

邓姓图腾(邓氏图腾)

    邓姓在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中排在第二十九位,在川、湘、粤地区最有影响。当今邓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58%,总人口大约在730多万。
邓的名义和图腾
邓的原义是国名、邑名,实际是地名。在金文中邓字没有邑部,即为登字。在甲骨文中,西周时期确实有登人,也就是邓人。
登字在《说文》中的注解:“登,上车也。从癶,豆。像登车形。”引申的含义是上升。五代宋初,大文字学家徐锴以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理,认为登的初意是“两手捧登车之物也。登车之物,王谓之乘石”。古代登人应是一支擅长于制造乘石的氏族,其定居之地称为登,最初登地大约在今山东菏泽地区,后来因迁移把地名搬到今河南省孟州西的古邓城。登人先后在山东和河南建立了国家,后人因文字的转化变成为邓。当然,登人最初的原始图腾是乘石。
邓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邓姓主要有三大来源:古邓国、姒姓和子姓。
第一支相传出自黄帝时代的古邓国,邓国古址在今山东菏泽的邓之墟,古邓国之后的邓氏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邓国国君邓伯温是黄帝的大臣,可见当时邓国的地位十分显赫。
第二支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传位启,启传位太康,太康传位仲康。仲康封其庶出之子于邓,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州西的古邓城,因在黄河北岸,也称河北的邓。在公元前1250一公元前1192年是商王武丁时代,也是商朝中兴时期,武丁对夏的属国和部落大举征伐,姒姓邓国也在此时期被灭。子孙被迫向东南迁于今河南省郾城东南的邓城,春秋时为蔡国之地,因在黄河之南,也称河南的邓,姒姓邓氏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
第三支源出子姓,为商朝皇族的裔孙。商王武丁灭了姒姓邓国,随之封其叔父曼季于河北的邓,并赐姓曼,侯爵,今河南孟州西的古邓城。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子姓邓国被迫南迁湖北襄樊北的古邓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祁侯,邓国亡,子孙以邓为氏。邓人北迁定居于今河南邓州,在西汉时形成了著名的南阳望族。曼季是邓姓族人公认的始祖,子姓邓氏是组成汉族邓姓群体的主要成员,其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邓姓人群的形成比其他姓人群要复杂,外族的融入在西周初已经开始。当周武王灭商时,主攻商朝邓国的为北狄族的隗姓人,占领邓国以后隗姓人人主邓国。近代考古发现陕西出土的西周初期的青铜器有娩姓邓器,婉即隗,可证当时存在隗姓邓氏。这支邓氏不久离开中原西迁到甘川边境的邓至,今四川甘肃分界岭摩天岭南的羌人地区,形成邓至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邓至羌在西部十分活跃,直到北周时才被灭,邓至羌人大部分融入当地的汉民中。其中一支南下进人云南形成唐朝时西南的勿邓国,勿邓国人有一部分融入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彝族中的邓姓来自勿邓人。
南方邓姓中融入外族基因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涉及的重要的有关民族有苗、瑶、壮、水、土家、哈尼、彝等,南方的土著中的邓姓最早来自中原地区南下的邓姓移民,加人土著后逐渐土著化,并形成了土著中的强大派系。在后来的南方地区汉化过程中,很多土著的邓姓又重新回到了汉族中。
邓姓中也流入了其他姓氏的基因,最重要的事件是五代时南唐李从镒,为后主李煜第八子,封邓侯。宋太宗赵光义诏捕南唐宗室甚急,李从镒之子李天和为避难,逃到湖南安化地区,以父爵位改为邓姓。
历史上邓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邓姓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湖北一带。秦汉时期,邓姓很快散布到四川、陕西、江苏等地。河南是邓姓的发祥之地,南阳郡邓姓的开基始祖为邓况,在汉朝中叶,自楚徙居河南南阳新野,子孙一直以农桑为业。到东汉光武帝时,南阳邓姓达到顶峰,太傅高密侯邓禹是南阳邓姓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后来邓姓衍生出多个著名支派均为邓禹的子孙。东汉是邓姓最辉煌的时代,“邓氏自汉中兴,凡侯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l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计。”南阳邓姓对以后的邓姓家族影响极大,因此,有“天下邓姓出南阳"之说。西晋末,邓姓大批从河南向南方移民,直达福建、广东。唐宋时邓姓的主体已经跨过长江分布于湖南、江西、四川地区。到了明清时期,邓姓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分布局面。明末邓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邓姓大约有3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四十六位。当时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邓姓总人口的25.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四川,这三省邓姓大约占全国邓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广东、河南、广西等地。当时的湘、赣、川是邓姓聚集的中心地区。
明朝时期,邓姓大约有4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9%,排在第四十五位。邓姓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福建,这三省邓姓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六成,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江苏、湖北等省。江西为邓姓第一大省,约占邓姓总人口的30.2%。宋元明期间600余年,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和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湘、闽为中心的邓姓聚集区,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当代邓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邓姓的人口已达到近730多万,为全国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邓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
要集中于广东、四川、湖南三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湖北、重庆、广西、江西,这四省市又集中了24%的邓姓人口。广东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19%。粤桂湘、川渝成为邓姓的两块主要的聚集区。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邓姓人口主要由东南部向西和南部地区迁移。
邓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华南地区,在粤桂湘、海南北部、川渝贵大部、云南东北、江西南部、福建西端,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12%以上,最高的比率可达2%以上,这一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5%,居住了大约59%的邓姓人群。在四川北部和西部、云南北部和西部、海南南部、台湾、福建中部、江西北部、湖北、浙江西南、安徽大部、豫陕甘南部、青海东部、黑吉东部交界地区、黑吉西端与内蒙交界地区,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1.12%之间,这一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26%的邓姓人群。
邓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邓姓的郡望最重要的是南阳,其次有安定、高密、平阳、襄陵、长郡、陈郡等。邓姓的堂号除与郡望相同外,主要还有南雄、平寿、谦恕等。“平寿"和“谦恕"两堂号来源于东汉郎中邓训,他对人和下属谦虚不傲,宽恕礼待,当时的士大夫都服他。邓训在屯兵边疆作乌桓校尉和张掖太守时,他用恩惠和信义善待周边民族,因而鲜卑人惧怕他,羌胡服他,这样边境安定,朝廷封他为寿平侯。邓训死于任上,边境的少数民族到他灵前来哭吊的有几千人,场景十分感人,后来还盖庙绍念他。
楹联   重要的邓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南阳望族;新野芳踪。
云台首列;谏院知名。
平叔常下士;伯道胡为无儿。
邓曼智能料事;太后夙本好书。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人多人少,须择以交人。
家训格言

    清朝邓淳的《家范辑要》是一部重要的家训文献,记录了历代重要名家格言。重要的邓氏家训摘要如下:“檐头滴水从高下,逆子还生忤逆儿”;“夫志贵乎定,而尤不可不审乎其初”(引吴献臣语);“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无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何所底乎?”;“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引朱熹语);“有道德者,必不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惟见夫细人、狂人、佞人,乃多言耳;”“论人无舍短而弃长,论已无登技而忘本”。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邓姓族谱52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图书馆还收藏邓姓族谱135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邓姓历代名人173名,占总名人数的0.3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一位;邓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O.4%,排在五十九位;邓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2%,排在第五十三位;邓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5%,排在第七十九位。
最早扬名于历史的邓姓人士是春秋楚大夫邓廖和郑大夫、法家先驱邓析;随后最为著名的是西汉上大夫邓通;东汉汉南太守房子侯邓晨,大司徒高密侯邓禹,大将军邓骘;三国蜀汉大将军邓芝,魏国名将邓艾;东晋大臣邓攸;十六国前秦尚书仆射邓羌;唐朝大臣邓世隆;宋元之际学者邓牧;清朝篆刻家兼书法家邓石如,两广总督邓廷桢,诗人邓辅纶,海军名将邓世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发、邓中夏,上将邓华,物理学家邓稼先,真菌学家邓叔群,社会科学家邓拓,历史学家邓广铭、邓之诚,篆刻家邓散木。
邓姓血型
邓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6%,A型占29.2%,B型占26.3%,AB型占7.9%.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