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楼姓图腾(贺楼氏图腾)
贺楼姓是中华少数民族的一个姓氏,读音作hè lóu(ㄏㄜˋ ㄌㄡˊ)。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漠北古鲜卑族宇文部分支贺楼部,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或以居邑名称为氏。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鲜卑族贺楼氏族众,皆改为汉姓楼氏鲜卑族贺楼氏族众,皆改为汉姓楼氏,亦有改娄氏者。娄氏,亦有改为汉姓贺氏者。
【得姓始祖】
(暂缺)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漠北古鲜卑族宇文部分支贺楼部,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或以居邑名称为氏。
贺楼氏,亦称贺娄氏。在姓氏学家姚薇元所著《北朝胡姓考》中记载:“<官氏志>:‘贺楼氏后改为楼氏’。<姓解>二引<志>,辨证十九,并同。<广韵>、<姓纂>及<氏族略>,贺楼皆作贺娄。楼、娄同音,译言无定字。贺搂改楼,<姓纂>贺娄氏下云:之证‘贺娄氏,代人,本居漠北,以国为氏。孝文改为楼氏。后魏镇西大将军广陵王贺娄伏莲。’”
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又接着记载:“‘楼伏连,代人也,世为酋帅,年十三袭父爵,领部落。太祖初,从破贺兰部,又从平中山,以功赐安邑侯。世祖卽位,进为广陵公。世祖征蠕蠕,伏连留镇京师,进爵为王。加镇西大将军,出镇统万。’据此可知<姓纂>贺楼伏莲,卽<魏书>楼伏连。代郡楼氏本贺楼氏,此其证。<姓纂>云,’本居漠北,以国为氏。’<魏书·伏连传>云:‘世为酋帅,年十三,领部落。’可知贺楼本漠北一部落之号,归魏后以部为氏,孝文太和时改为楼氏。据伏连传,伏连自太祖初至世祖时,迭建功勋,进爵广陵王。长子真,从世祖征伐有功,徙湘东公。次子大拔,赐爵永平侯,高祖初为中都大官。孙侄辈亦皆显贵。故代郡楼氏,洵如官氏志所云,‘太祖已降,勋着当世,位尽王公’者也。后魏楼勃此外世祖时有将军楼勃,高祖时有都将楼龙儿,当皆系代郡楼氏。等东魏有都督贺娄乌兰,隋有巨鹿公贺娄子干,唐有凤州刺史贺娄行魏末复旧本,太子舍人贺娄积,裨将贺娄余闰。知此族魏末又复旧姓。”
从上述记载中看,贺楼,或称贺娄,是古代漠北的一个地名,位于祁连山与古黄河故道之间,本书大体考证其位置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南五十五公里处的大马营一带。贺楼氏,就是游牧于古代贺楼地区的古鲜卑族宇文部的一个分支,以贺楼地名为部族名称,该部族人因以为姓氏,称贺楼氏,或贺娄氏,后在汉、唐之际演变发展为库莫奚族,简称奚族。
按: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迁都洛阳以后,即开始着手进行第二次政治改革,其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改鲜卑服装为汉服: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农历12月甲子,拓拔宏在洛阳宫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这是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的具体执行措施。
2.官吏一律使用汉语:
拓拔宏规定,此后禁用鲜卑语,并称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为“正音”。拓拔宏诏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则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说鲜卑语者,降爵罢官,故意抗旨说鲜卑语者,杀无赦。
3.重新确定籍贯:
所有随北魏王朝迁往洛阳的鲜卑族人,以及御下氐、羌、党项等族,一律要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回平城(今山西大同,)。
4.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鲜卑族姓氏皆改汉姓,所改之汉姓,以音近于原鲜卑姓者为准。拓拔宏以鲜卑拓跋部本氏为首姓,拓拔氏改汉姓元氏,是为最高的门第等级,为皇族。
皇族以下,第一位为鲜卑族姓丘穆陵氏,改汉姓穆氏;第二位为鲜卑族姓步六孤氏,改汉姓陆氏;第三位为匈奴族姓贺赖氏,改汉姓贺氏;第四位为鲜卑姓独孤氏,改汉姓刘氏;第五位为库莫奚族姓贺楼氏,改汉姓楼氏;第六位为鲜卑族姓勿忸于氏,改汉姓于氏;第七位为库莫奚族姓纥奚氏,改汉姓嵇氏;第八位为鲜卑族姓尉迟氏,改汉姓尉氏。
拒改汉姓者,或偷用鲜卑、氐、羌、党项等族原姓者,先罚降等级,后杀除当族。自此,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以身作则,改姓名为元宏。
5.确定门阀等级:
拓跋氏以外,其他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相等同于当时北方最高门第的崔氏、卢氏、郑氏、王氏四姓。
其他等级稍低一些的鲜卑贵族、氐族贵族、羌族贵族、党项贵族等,其姓氏亦均改为汉姓,其等第与汉族一般士族相当。
6.鼓励鲜卑的皇族和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元宏还积极鼓励鲜卑的皇族和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联姻,由是加强与汉族士族地主阶级的联合,和御下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和。
在北魏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后,鲜卑族贺楼氏族众,皆改为汉姓楼氏,亦有改娄氏者。后在东西魏时期此族又复旧姓。进入唐朝时期后,鲜卑族人的大部分逐渐融合入汉族之中,贺楼氏族众仍然改为汉姓楼氏、娄氏,亦有改为汉姓贺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早先居于中原地区被契丹族和后来被女真族同化者,多数在金国被蒙古族灭亡后也加入了汉族共同体,今中国大陆许多省份都有称作“贺楼”的地名,就是库莫奚族人对其集居处所的命名,以纪念远古的祖先贺楼部。而在金国末期居住中国东北地区的库莫奚族人,有相当一部分融入了蒙古族,一部分融入女真族,还有一部分则融入了高丽族,后成为朝鲜族人,称作“희칟”,即贺楼人。
【郡望堂号】
郡望
代 郡:亦称代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置代郡。秦朝时期先为代郡,后为代县。汉朝初期为代国,后改回为代郡,治所在桑乾县(今山西宁武),东汉时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阳高)。晋朝时期移郡治到代县(今山西代县),晋朝永嘉后期废黜,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一带。北魏时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东阳郡:即古缙州,后称婺州。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堂号
东阳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