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氏起源及历史

寇姓图腾_寇氏图腾

寇姓图腾(寇氏图腾)

  寇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其来源较多,一是源于己姓,出自周朝时期昆吾氏后人苏忿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二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郑国大夫洩堵寇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三是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公子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四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五是出自其他少数民族。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六位,现今人口约二十七万,排在二百七十九位。

  【释义】寇,其本义是“暴”,引申为强力、强制和霸道。甲骨文的寇字,上部是一个封闭的、高大的房屋,从“宀”,屋内右部有一个持有棍棒的手,似手正在伸向和殴打左边的一个人,从“人”、从“手”。这种在屋内打劫、引凶及抢掠的行为称为“寇”,寇有主动侵犯他人的意思。

【得姓始祖】

  苏忿生:关于寇姓,《世本》上说,卫灵公之子郢的子孙,因担任卫司寇一职,便以官为氏,姓寇。(司寇的官职,设于夏殷,专门负责掌管刑狱方面的事务,相当于司法官。春秋时代,一些大的诸侯国还设有司寇之职,孔子曾为鲁国司寇)。《姓氏考略》和《姓谱》也指出,卫康叔任职周司寇,他的子孙以官为姓。而《元和姓纂》上则认为,周有苏忿生担任司寇一职,子孙以官为氏。其实,不仅周王室有司寇,中原各大诸侯国也都设有司寇官,由于上古官职大都是世袭,其后裔除继承了司寇一职的嫡子以外,其余都可以以寇为姓,所以以司寇为姓的绝不可能只有苏忿生后裔一支。寇氏,根据历来的姓氏学者的考证,正是由司寇这种官职而“以官为氏”得姓而来的。另外,据《魏书·官氏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族贵族改为汉姓,古口引氏改成了与“口”字音近的汉姓“寇”。寇氏尽管成分复杂,但是长久以来,却一直称盛于上谷昌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昌平区一带。望族居冯翊郡(今陕西省大荔县)。寇氏后人尊苏忿生为寇姓的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己姓,出自周朝时期昆吾氏后人苏忿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上古商末周初时期,有昆吾的后代苏忿生为周武王姬发属下的大司寇。

  上古颛顼帝的后裔吴回,在帝喾高辛氏时期成为了南方的部落首领。吴回生陆终。陆终生了六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陆终的这六个儿子后来又各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拥有自己的姓和氏。

  昆吾是陆终的长子,名叫“樊”,被赐姓为“己”。昆吾的一族人后分离出去后居于昆吾(今山西安邑一带),族人便以地命氏,称“昆吾氏”。

  传说,昆吾氏是古代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在典籍《说文解字》中就记载有:“昆吾,圜器也。”将昆吾解释为陶壶的称谓,说明了昆吾氏族对陶器制造的贡献。

  吴回在帝喾时代接替他的哥哥重黎,成为了姬姓部落的火官,又叫“火正、火主、祝融”等,长子继承先辈官称,在远古、上古时是非常规范的,故而其昆吾氏又称作“祝融裔”。

  昆吾氏族人最先居住在今山西省的安邑县一带,后逐渐迁至今河北省的濮阳县一带地区,最后迁居到今河南省的许昌市一带,逐渐繁衍称“中原之中”的大族世家,后裔繁衍发达,现代姓氏中的许多大姓皆源于该支己姓家族,如吴氏、许氏、苏氏、樊氏、昆氏等等。

  己姓昆吾氏族的一个分支曾被商纣王封于苏邑(今河北冀州一带),其族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有苏氏”,就是商末冀州侯苏护家族,其女儿就是著名的苏妲己。其族人中有苏忿生,传说是苏护的庶子,离商入周,被西伯侯任命为司寇,封地在温邑(今河南温县)。

  司寇,最初始设于夏、商时期,专门负责掌管刑狱、治安支类的政务,相当于今司法部长。

  周文王在世期间,就已经吞灭了殷商的许多诸侯小国,形成了“三分天下二归周”的政治格局,因此在其逝世后周武王继承文王之位时,立即晋升苏忿生为大司寇,显然已经明确了灭商之大政方针,即要统领和掌管各诸侯国的其他大、小司寇们。

  苏忿生为人公正严明,在任职期间清正廉洁、决狱牢案,明察秋毫,因此被后世的历朝历代帝王君主尊为“狱神”。

  传说,苏忿生豢养了一种凶猛的神兽,叫作“牢”。“牢”善于把守门户,凡苏忿生外出巡查、办公之时,它就留下帮着苏忿生看守监狱,只要它在,什么囚犯也逃不出去,什么劫狱的也进不来,所以后世人们多将“牢”的形象铸成门饰装于监狱大门之上。后来人们普遍将其安于庭院宫围的大门上,人们所见到的门上那嘴里叼着扣门环的动物就是它。

  提请注意的是:那家伙不叫“狮”,而叫“牢”,是专门看守门户之神兽。因此在苏忿生以后,世人又称“狱”为“监牢、牢狱、牢宫、牢房”等等。

  苏忿生有个庶子后来被周武王封在郄邑(今河南沁阳贺村一带),史称“郄伯”,其族人世代在周王室担任大夫之职。

  在苏忿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寇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寇氏、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且代有名人。

  寇氏族人大多尊奉苏忿生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郑国大夫洩堵寇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郑国有贵族大夫堵叔,字洩寇,是郑文公姬踕执政时期上卿之一,与叔詹、师叔二人一起并称“郑国三良”。因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方城),所以又称洩堵寇、洩伯、堵叔、泄堵俞弥。

  周襄王姬郑十二年(郑文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40年),洩堵寇曾率郑军讨伐滑国(今河南睢县),滑国人当时表示屈服听命,洩堵寇便率军回国。不料板凳还未坐热,滑国又叛郑国投靠卫国,泄堵寇闻讯大怒,当即偕同郑公子士再次出兵,干脆就灭了滑国。后来滑国又迁到费地(今河南偃师氏缑镇一带)重新建国,史称费滑。

  在洩堵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封邑为姓氏者,分别称寇氏、堵氏、洩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公子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公子鳞,字矔,是春秋时期宋国人,为国开国君主微子启的第十七世孙,宋襄公子兹父(子兹甫)的庶弟,其兄长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太宰子眱(字鱼)。

  在周襄王姬郑二年(公元前650年),宋襄公即位后,任命子眱为国相,公子鳞为司徒,其后代世为宋国大夫。

  到了周简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公子鳞之孙子鳞(字朱)出任宋国少司寇,为六卿以外之卿官,史称“鳞朱”,其地位也相当高。

  在鳞朱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少寇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寇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周文王的第八子叫康叔,西周王朝建立以后的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了武庚叛乱,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侯爵,他建立了卫国,因此史称卫康叔。

  卫康叔在封地统理有方,很快就把商朝旧都改造为周王的分国,并牢牢控制了殷商旧民,卫康叔因此成为卫国始祖。到周成王姬诵在公元前1052年正式亲政后,任命卫康叔为周王朝的大司寇,并赐卫国宝鼎祭器,永镇朝歌。

  卫康叔逝世后,其子卫康伯立。在卫康叔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寇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传说在春秋后期,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有个儿子叫公子郢,其孙公孙兰为卫国的司寇,其子亥人即以父亲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寇氏,叫司寇亥人。

  司寇亥人在战国初期的历史上十分著名。周敬王姬丐四十四年(卫出公姬辄后元元年,公元前476年),卫出公历经磨难回国复位。到了周元王姬仁六年(卫出公后元七年,公元前470年),卫出公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了,便开始大力打击诸大夫的实力,公开威胁要砍褚师比的足、夺公孙弥牟的封邑、削减司寇亥人的权力等等,结果引发群臣激愤。司寇亥人联络公孙弥牟、公文要、司徒期等人一起作乱,将回国执政七年的卫出公再次赶出卫国。

  在司寇亥人之后代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寇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末期东部鲜卑乌桓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书《魏略》记载:东汉时期,辽东鲜卑乌桓族中有寇氏。

  乌桓,亦称乌丸,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目前未有定论。

  秦朝末年的公元前三世纪末期,匈奴破东胡后,东胡部落之一部分迁至乌桓山(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

  西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乌桓臣属于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汉武帝专门设置了护乌桓校尉,持节监护乌桓各部不得与匈奴相通,并代汉北御匈奴。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

  乌桓在两汉时期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由于受汉朝护乌桓校尉的严密管辖,被分成若干部落,且各自为政,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直到东汉末期的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逝世,其侄蹋顿即位。蹋顿其人精明果干,统一了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各部,势力迅速强大起来,开始不断南下侵扰汉朝境地。

  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被曹操大败于官渡(今河南郑州中牟官渡桥村),旋即病逝。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绍之子袁尚等往奔辽西投奔蹋顿。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军长途远征乌桓,双方大战于柳城(今辽宁朝阳),乌桓惨败,蹋顿及名王以下皆被斩杀,乌桓军民大部降汉。曹操将柳城降者及幽州(今河北北部、辽宁一带)、并州(今山西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六郡)乌桓共万余落二十余万口皆徙居中原掌控,其妻、子皆为人质,精壮男丁随曹军参与三国之战,由是三郡乌桓号为天下名骑。

  乌桓民族自被曹操击破后,势渐衰落。当时除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内迁外,其它诸郡分散的乌桓族大多留居原地,并保有一定的实力。在西晋初期,幽州北边障塞内外乌桓分别归附鲜卑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统治,并逐渐与鲜卑融合,还有一小部分最后加入库莫奚族之中。在两晋时期,无论在塞外或塞内,乌桓部的活动尚频见史册。

  历南北朝以后,乌桓族人大多随鲜卑民族融合于汉族之中,期间,多有改冠汉姓者,寇氏即其中之一。

  源流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胡古口引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中有胡古口引氏部落。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胡古口引氏当时多改汉姓为侯氏,亦有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氏者,称寇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孛儿只斤氏、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等地。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j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博尔济吉特氏多冠汉姓为寇氏、包氏、鲍氏、博氏、李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奇氏、波氏等。

  ⑵.蒙古族扣恳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乌噜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oke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扣恳氏多冠汉姓为寇氏、扣氏等。

  ⑶.蒙古族翁阔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寇氏。

  源流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叩德氏,满语为Kod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叩氏。

  ⑵.满族寇侯尔氏,亦称寇侯喽氏,满语为Kohor mongu或Koholo mongu,汉义“钩、弯曲、鞠躬”,人数不多,在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有四支分布,后多冠汉姓为寇氏。

  ⑶.满族寇拉氏,满语为Kora mongu,汉义“围绕花园的水渠”,人数众多,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关氏等。

  ⑷.满族寇达吉氏,满语为Kodaj mongu,汉义“麻袋、小仓库、储物袋”,人数不多,有四个分支,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孔氏等。

【迁徙分布】

  迁徙

  寇姓出自先秦时,各朝都设置了司寇这一官职,掌管治安、刑法、 判案等。司寇氏多为担任过司寇的人的后代。司寇氏后来简称为寇氏。寇姓的起源与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简化而来的,而司寇氏源于周朝的官名。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苏念生及司寇康叔。另有寇氏是从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口引氏,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蒙古族、满族寇姓多是蒙古姓(翁阔特)转变而来。

  战国时期以前,寇氏世系鲜见文字记载。直到战国秦楚时,方有“楚有寇贞,秦有寇明明”的记载,约在公元前300年至200年。寇明明之孙寇相为秦之中军。

  西汉时,相之五世孙寇文玉为汉明帝信校尉,文玉之子寇成然官居五德将军。成然八世孙寇恂为河内太守,文韬武略,左光武以中兴,封雍奴侯。恂之子寇封官居侍郎。封之曾孙寇连运,俱为汉谋士。连运之孙寇怀安,出仕陕州至东西两晋间。怀安五世孙寇和、寇知皆为晋惠帝时名儒,生子寇思贞、寇思文官居忠武将军。递及唐文宗时,有思贞十世孙寇希圣为松苍大使。昭宗时,寇先、寇纪俱以学仕称。

  到了宋代真宗时,寇纪七世孙寇宣以处事著。宣之子寇湘,处事老成。仁宗时,湘之子寇准,官居相国,忠烈义胆,受封“莱国公”。寇准子孙众多,相继迁居闽中(今福建)、江右(今江西)、湖广等地。值元顺帝时,寇准八世孙寇怀南为礼部侍郎,怀南之子寇国珍,官户部尚书。明洪武初年,国珍之孙寇庭玉,以优贡出任湖南永州零陵县教谕,生子六人,后分为“六大房”,为楚地旺族。

  南宋末年,寇准十一世孙一元公祖籍陕西省三元县向礼村,后举孝廉,初任苏州刺使,再迁升许昌,生四子,皆于许昌南部下户为民。至明末,一元公二十世孙寇际良,生二子寇自化、寇自慎,自慎迁居临颍,自化在许昌附近,各自扎根繁衍。其后裔相继迁至西平寇店、上蔡县西洪乡寇庄村。

  分布

  寇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六位,现今人口约二十七万,排在二百七十九位。

  今北京市,陕西省的商洛市、榆林市、铜川市,重庆市的渝北区、垫江县,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市、三江市、绥化市、宁安市、伊春市、望奎县,湖南省的慈利县、张家界市慈利县,四川省的广元市苍溪县、绵竹市、达县、高县、南溪县、巴中市、南充市营山县、阆中市、宜宾市、郫县,山东省的菏泽市、聊城市阳谷县、莱州市、日照市、淄博市临淄区、平邑县、潍坊市安丘县、利津县、微山湖市、巨野县、滨州市滨城区、威海市、寿光市、诸城市、阳谷县,天津市,河北省的固安县、海兴县、泊头市、冀县、抚宁县、河间县、衡水市武强县,承德市隆化县、朝阳市、丹东市岫岩地区、海城市、大连市庄河县、兴城市,青海省的西宁市,吉林省的榆树市、安图县、汪清县、图们市、前郭县、桦甸市,浙江省的衢州市,山西省的上谷县、忻州豆罗、榆次市,陕西省的吴堡县、黄陵县、周至县,咸阳市三原县、淳化县、宝鸡市、铜川县、礼泉县,河南省的许昌市禹州市、郸城县、商丘市、夏邑县、鹿邑县杨湖口镇,永城市、郑州市新郑市、西平县、上蔡县、清丰县、新县,汝州市,焦作市的博爱县月山镇,新乡市的封丘县冯村乡;湖北省的孝感市、钟祥市、遂宁市,福建省的德化县,江西省的上饶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呼仑贝尔市、赤峰市、包头市,贵州省的贵阳市息烽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连云港市东海县,广东省的广州市,安徽省的颍上县,甘肃省的景泰县,庆阳市西峰区什社乡的李岭村,台湾省,马来西亚的沙巴州,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均有寇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上邽郡:亦称天水郡。本邽戎地,在今甘肃天水市。公元前688 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堂号

  冯翊堂:以望立堂。

  上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上谷堂:以望立堂。东汉开国功臣雍奴侯寇恂是上谷人,为纪念他的功绩而立。

  忠愍堂:出自北宋寇准。寇准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少英迈而通春秋,宋太宗时进士及第,从枢密院直学士,累官至同章事(宰相)。宋真宗时契丹入侵,委以军事,与辽达成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被封莱国公,谥号“忠愍”。寇氏为纪念他,即以“忠愍”为宗族堂号。

  字辈

  甘肃中泉寇氏天财房字辈:“世永宗明德邦庭”。

  四川高县、南溪、翠屏寇氏字辈:“朝廷崇政学庠序育英才树立仁和礼厚德惠众贤信义传佳教法纪常守全恒有凌云志九洲建乐园”。

  四川广元寇氏字辈:“千万尹中继永志德黑芳”。

  四川广元寇氏字辈:“先万世宗纪永治德含芳隆礼自荣耀纯仁定显昌经伦观国彦勋烈辅朝纲世守忠和义三多庆发祥”。

  四川岳池寇氏字辈:“观恒升太正大光明”。

  四川南充寇氏字辈:“德含芳隆礼自荣耀纯仁定显昌经伦观国彦勋烈辅朝纲世守忠和义三多庆发祥”。

  四川阆中寇氏字辈:“记永治德含”。

  江苏南京寇氏字辈:“裕崇步书堂健恒中大义丞文章开世”。

  江苏连云港寇氏字辈:“裕从步书堂见恒”。

  山东诸城寇氏字辈:“文永维吉电(介)常青英宗”

  山东菏泽寇氏字辈:“夫朝良尊先学”。

  山东阳谷寇氏字辈:“电广金英洪合怀玉之(自)青(庆)”。

  湖北遂宁寇氏字辈:“天开子华……”

  湖北寇氏一支字辈:“邦家志荣兴”。

  河北衡水武强寇氏字辈:“成鸿春如锡本”。

  江西上饶寇氏字辈:“恒学端方贵澜挺”。

  巴尔虎蒙古翁阔氏寇氏字辈:“福善章力”。

  马来西亚阿巴州寇氏字辈:“文宝万世玉立子国家荣华庆升平”。

  黑龙江寇氏一支字辈:“连永殿德万世昌”。

  黑龙江望奎县一支字辈:“来文德芳胜 俊英治美良”。

  辽宁寇氏一支字辈:廷士永忠连,文恒辅世安,进修仁志远,生育义为先。

  吉林寇氏一支字辈:“学玉宪宝彦”。

  寇氏一支字辈:“兴希廷仕成文司治万大景行唯贤顺正从先佳贵常保学级永传启明方美安守能全屯宗之本应时德元”。

  寇氏一支字辈:“邦家志荣兴”。

  寇氏一支字辈:“国洪万世明光显”。

  寇氏一支字辈:“恒学端方贵阑挺”。

  寇氏一支字辈:“正直承先训传江....(未完,需要补充(重庆垫江))”

  洛阳寇氏家谱:“万玉德永新 世传贤哲勋 文运照国瑞 恩荣景宝纯 丰隆庆和泰 福禄寿广林宽厚忠信义 聚富贵长存”

  河南纣城寇氏(寇准第43代孙起)家谱字辈:国思永万世学乃如其心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姓启司寇;

  望出上谷。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国姓的源流和郡望。

  颍川异政;

  莱国孤忠。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初上谷昌平人寇恂,字子翼,世代为地方豪强。刘秀占据河内,任他为河内太守,负责转输军需物资。又历官颍川太守、汝南太守。后随刘秀出征经过颍川时,百姓拦着路恳求:“愿从陛下那里再借寇君一年。”于是,被留下抚慰百姓。后来,图形绘于云台阁。下联典指北宋政治家寇,字平仲,华州下部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景德初年任宰相,当时辽兵南侵,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敌,促使真宗亲自到澶渊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封莱国公。著有《寇莱公集》。

  颍川留抚;

  莱国孤忠。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寇恂从光武征颍川盗,贼平,百姓遮道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乃留镇抚之。”下联典指宋寇准封莱国公(见上联)。

  植竹遗爱;

  还结清操。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寇准事典。下联典指北周·寇儁事典。

  五言通用联

  流月挥金戈;

  惊风折寒木。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兵部侍郎、诗人寇泚《度涂山》诗句联。

  七言通用联

  三千世界谈笑里;

  百万貔貅杯酒中。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巴东县寇公(准)祠联。寇准任县令时的官府建筑以及宋人为纪念寇准而修建的寇公祠遗址基本保存完好。这些遗址规模大,布局严谨。寇公祠遗址上发现了许多极具宗教色彩的圆雕兽首。旧县坪遗址还发现了建于六朝时期的城墙和官府,比宋代更加壮观。另有一段长约24米的用花纹砖砌成的墙壁,数排排列整齐直径在1米左右的圆坑以及用方砖垒成的正方形祭台,使古巴东城再添神秘。

  好向上天辞宝贵;

  却来平地作神仙。

  ——宋·魏野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文学家魏野赠寇忠愍(准)联。

  八言通用联

  蒨桃献诗,惜缣有意;

  白门工曲,落溷谁怜。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寇准尝赐诸妓每人一缣,其妾蒨桃献诗讽之。诗云:“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缣轻,不知织女寒窗下,多少功夫织得成。”下联风典指明末名妓寇白门工于度曲,为朱国弼所娶,国破后流落乐籍中。

  揭众名于县门,欢输逋赋;

  植双柏于官署,爱比甘棠。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大臣寇准,字平仲,下邽人。

  识量非凡,布兴学劝农善政;

  文武俱备,长牧民御众高材。

  ——佚名撰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寇俊的事典。寇俊,字祖俊,昌平人。累官梁州刺史,入关拜秘书监。兴学劝农,有惠政。下联典指东汉雍奴侯寇恂的事典。寇恂,字子翼,昌平人。初为郡功曹,后拜偏将军,先后历河内、颍川、汝南太守。经明修行,人称长者。卒谥威,图形云台。

  北门资锁钥,宁止赈灾恤患;

  中士借循吏,世传卧辙攀辕。

  ——佚名撰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寇准,景德元年拜相,力排众议,促使宋真宗御驾亲征契丹于澶州,订“澶渊之盟”,大振宋室声威。下联典指东汉·寇恂事典。

  【祠堂古迹】

  寇公祠

  寇公祠又名族忠祠,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原海康县)城西雷州西湖公园内,为纪念寇准而建。

  寇公祠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1985年重修,占地面积为80O平方米。史载,北宋乾兴元年( 1O22年)四月,丞相寇准为权相丁谓所陷,贬至雷州充任司产参军,初离天宁寺西馆,后居桂华坊,虽然职位不高,时间不长,但他勤政爱民,极力传播中原文化,深受当地人拥戴。第二年闰九月病逝。雷人则以西馆立调,纪念他给雷州的功德。又因寇准死后,被封为莱国公,雷州人便将他当年满居时饮用过位于西馆东侧的水井,称为莱泉井。宋绍兴五年(1135年),宋高宗亲赐“族忠祠”匾额,至今犹在。

  近年重时,立一尊高大的寇准石像于词中央,周围松翠柏,发人幽思无限。

  铜川寇氏祠堂

  陕西省铜川市济阳寨村有寇氏祠堂,始建于明代。祠堂两侧有厢房六间,祠堂正上方石匾上刻有“寇氏祠堂”,两边悬挂对联。每年清明时节,当地寇氏家族聚集在这里隆重举行祭拜活动。

  西平寇氏祠堂

  河南西平县寇店村有一所寇氏祠堂,内有恭奉寇老大、杜老二的牌位(此处传说寇、杜原为一家),后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现有遗址保存。

  【典故轶事】

  水晶糕

  寇准回乡探亲,得到相邻的欢迎,家中也已经布置好了,因当天是他的五十生辰,充满了祝寿的气氛。寇准谢绝了乡亲们的礼物,并设宴招待他们。侍从奉上了一道别致的点心,外表晶莹剔透得跟水晶一样,还附上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寇准很高兴,将糕点命名为“水晶饼”。

  寇准罢宴

  寇准早年被宋太宗赐婚取了皇姨宋娥,婚后两人每天设宴享乐。有一天,寇准的舅舅赵午来找他,他连忙叫舅舅坐下。赵午感叹道:“你每天这样享乐,我就想起姐姐吃了一辈子的苦,从没享受过。”寇准听了连忙下跪,自知不该贪图享乐,忘了母亲生前苦难。赵午一直不肯入席,说:“你在这里吃得这么好,可知道家乡遇灾,饿死了许多人。”寇准愧对家乡,撤掉宴席,请旨回乡赈灾。

【家训格言】

  《寇氏家规》

  第一条:尊祖敬宗,和亲睦族,毋致因利害义,有伤风化。

  第二条:祠宇修整,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驰,有违祖训。

  第三条:各宗坟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第四条:孝敬父母,尤为至上,毋致逆反遗弃,有丧道德。

  第五条: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欺人,有失大礼。

  第六条: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第七条:周穷恤孤,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失良知。

  第八条:男婚女嫁,同姓不许,毋致胡作非为,有乱伦理。

  第九条:希珍古宝,丧家财物,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第十条:国家法纪,不可违犯,毋致以身试法,有悔终身。


  《寇氏家训》

  1、治家格言:

  清晨早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晚间无事早睡,睡前检点门户火种。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凡事宜未雨绸繆,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不可浪费。

  嫖赌倾家败德,酒色乱性伤身。

  一夫一妻,才是家庭之福。

  家庭之事,最好自己操作,劳动可以健身。

  居家务求正直,教子要有义方。

  父严、母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互敬互助;时代虽不同而伦常不可不讲。

  良田千亩,不如专技随身;

  正当职业,终身受益。

  财多损志,知识便是财富。

  读书不必志在做官,重在做人做事。

  求学要立志下苦功,且须恒。

  好高取巧决无成就,乐观可以成事。

  玄想无补实际,行险侥倖,祸必及身。

  家门和顺,虽三餐不济,亦有余欢。

  祖宗虽远,祭祀定要虔诚。

  见穷苦亲邻,虽加抚恤。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重财利,薄父母,不成人子;听谗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嫁女择婿,勿索厚聘;娶媳求婚,勿计厚妆。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贱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息事可以宁人;好斗绝非真勇,粗暴一时,后悔莫及。

  愤怒既伤身体,憂思能致疾病。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亲近恶人,久必受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凡事须从根本上努力,百种毙端该由懒生。

  诚实谦恭兴业,忠厚勤俭兴家。

  2、修养格言:

  人生之道,贵在修身。

  贤乃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孝弟先为务,本立而道生。

  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见色起淫心,定无好报应。

  匿怨用暗箭,祸延子孙。

  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之酸辛。

  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

  乡里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责人之心责己,爱人之心爱人。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昼坐惜阴,夜坐惜灯。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和气致样,宽人得众,人生何处不相逢?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苗从蒂发,藕由莲生。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力微休负重,交财始见心。

  易张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劝君莫作守财奴,乱世多财是祸根!

  速效莫求,小利莫争。

  名高妒起,宠极谤生。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物极必反,器满则倾。

  欲知三叉路,须问去来人。

  三十年前人寻病,三十年后病寻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众口难辩,孤掌难鸣。

  无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贫。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偏听侧暗,兼听则明。

  耳闻是虚,眼见是实。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虎生犹可近,人毒不堪亲。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世路由他险,居心任我平。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

  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倚势凌人,事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平日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讳疾忌医,掩耳盗铃。

  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

  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

  安分守己,趋吉避凶。

  识真方知假,无奸不显忠。

  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

  礼仪兴于富足,盗贼出于贫穷。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于来迟。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有人无得运时。

  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

  燕雀哪知鸿鵠志?虎狼岂被犬羊欺!

  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良妻。

  荣宠旁边辱等待,贫贱背后福跟随。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

  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才可以消局中之危。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养心莫善于寡欲,无恒不可作巫医。

  心口如一,童叟无欺。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守己不贪终是稳,利人所有定遭亏。

  当路莫栽荆棘树,他年免挂子孙衣。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人而无信,百事皆虚。

  渴时一滴如甘露,济人须济急时无。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

  认真还自在,作假费工夫。

  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

  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子教婴孩,妇教初来。

  内要伶俐,外要痴呆。

  聪明逞尽,惹祸招灾。

  能让终有益,忍气免伤财。

  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

  言顾行,行顾言;为事在人,成事在天。

  伤人一语,痛如刀割;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击石原有火,逢仇莫结冤。

  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闲。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忙中多错事,醉后吐真言。

  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谗言败坏真君子,美色消磨狂少年。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但知口中有剑,不知袖里藏刀。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雅人多。

  谦恭待人,忠孝传家。

  根深不怕风摇动,身正何愁日影斜。

  贪他一斗米,失去半年粮。

  不贪为宝,两不相伤。

  家贼难防,偷断屋粮。

  坐吃如山崩,游嬉则业荒。

  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

  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

  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有逆子恼爹娘。

  说话人短,记话人长。

  平日只会说人短,何不回头把己量。

  言易招尤,对亲友少说两句;书能化俗,教儿孙多读几行。

  君子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既往不咎,覆水难收。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多因强出头。

  酒虽养性还乱性,水能载舟亦覆舟。

  当出力时虽出力,得缩头时且缩头。

  生年不满日,常怀千岁忧。

  逢桥须下马,有路莫登舟。

  人有三句硬话,树有三尺绵头。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到此如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欲知世事须尝胆,会尽人情暗点头。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莫等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无益世言休开口,不干己事少当头。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休向君子馅媚,君子原无私惠;休与小人为仇,小人自有对头。

  名利是缰锁,牵缠时,逆则生憎,顺则生爱;富贵如浮云,觑破了,得亦不喜,失亦不忧。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放利,不顾天理。

  悖入亦悖出,害人终害己。

  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壁有缝,墙有耳。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与水。

  量入为出,凑少成多。

  溪壑易填,人心难满。

  用人与教人,二者都相反;用人取其长,教人责其短。

  凡是自是,便少一是;有短护短,更添一短。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唇亡齿必寒,教驰富难保。

  书中结良友,千载奇逢;门内生贤郎,一家活宝。

  宁遭父母手,莫遭父母口。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

  勿贪以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进步便思退步,着手先图放手。

  不嫌刻鹄类鹜,只怕画虎成狗。

  扬善勿过高,当思其可以;攻恶勿太严,要使其可受。

  享现成之福如点灯,随点则随灭;培将来之福如添油,愈添则愈久。

  和气致样,乖气致戾。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福至心灵,祸至心晦。

  受宠若惊,闻过则喜。

  创业固难,守成不易。

  先学耐烦,切莫使气。

  性躁心粗,一生不济。

  得时莫夸能,不遇休妒世。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忍一言,息一怒;饶一著,退一步。

  爱儿不得爱儿怜,聪明反被聪明误。

  贫穷患难,亲戚相顾;婚姻死丧,邻里相助。

  亲者毋失其为亲,故者毋失其为故。

  有生必有死,孽钱归孽路。

  不怕无来处,只怕多去处。

  务要见景生情,切莫守株待兔。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见怪不怪,怪乃自败。

  一正压百邪,少见必多怪。

  君子之交淡以成,小人之交甘以坏。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家丑不可外传,流言切莫轻信。

  下情可于上达,君子不耻下问。

  智生识、识生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人各有心、心各有见。

  以孝律身,即出将入相,都做的妥妥亭亭;以忍御气,虽横祸飞灾,也免脱千千万万。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有不报,日子未到。

  年年防饥,夜夜防盗。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好义因为人所钦,贪利乃为鬼所笑。

  贤者不炫已之长,君子不夺人所好。

  享受过分,必生灭害之端;举动异常,每为不详之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见官莫向前,做官莫在后。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渗漏。

  内藏精明,外示浑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饶人是福,欺人是祸。

  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

  人亲财不亲,人熟礼不熟。

  百病从口入,百祸从口出。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以积财之心积学问,则盛德日新;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孝行自笃。

  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

  客不离货,财不露白。

  谗言不可听,听之祸殃结。

  人生何处不相逢,莫因小怨动声色。

  鬼神可敬不可谄,冤家宜解不宜结。

  满招损、谦受益。

  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一步即为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为利己的根基。

  耕读成其业,齐家先修身。

  重视公共道德,遵守大众秩序。

  安守本分,爱国守法。为人若此,庶几无憾。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