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氏起源及历史

苟姓图腾_苟氏图腾

苟姓图腾(苟氏图腾)

  苟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作姓氏读轻声,圆通韵。西汉元帝时(前48年―前33)史游所著《急就篇》以63字为一章。第一章列举了132个姓,单姓加两字、复姓加一字成三字句,其中便有苟姓的记载:“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苟贞夫,苗涉臧。田细儿,谢内黄......”表明在秦汉时期苟姓已为当时常用姓氏。《急就篇》比写于北宋初年的《百家姓》早1000年,而汉时期的疆域比北宋时期的疆域大俩倍,其涵盖的姓氏更广,这就是在《百家姓》里没有苟姓的主要原因。苟姓现今人口约四十六万,排在第二百三十五位。

【释义】苟的本义为草名。苟同枸,即枸杞。茄科,多年生灌木,茎丛生,有短刺,嫩茎和叶可做菜食用。

【得姓始祖】

  勾(句)芒、苟荀、句望(舜帝)、熊绎、姬葡(荀林父)、田完

  句望:中国上古时期人物,华夏族,姬姓,他是黄帝的五世孙、昌意的玄孙、颛顼的曾孙、穷蝉之孙、敬康之子、桥牛之父、瞽叟之祖父、帝舜之曾祖父。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黄帝(姬姓)、舜帝(姚姓)的后人均有苟氏。据《国语》云:“本自黄帝之子。汉有苟参。古厚切。”又《元和姓纂·苟姓》亦云:“《国语》黄帝之后。”按拘、苟并从句得声。传说黄帝有后人居于河内(今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以北的地区的),因其地多生长苟杞,因以之为姓,称为苟氏。

  源流二

  出自芈姓,以封邑名为氏。楚国有苟邑(今址不详),有公族大夫食采于苟邑,其后人以邑名苟为姓,称为苟氏。

  源流三

  出自姬姓,为晋国公族荀氏所改。春秋时,晋国有公族大夫荀氏,因避难改姓称为苟氏。

  源流四

  出自敬姓,后晋时为避帝讳所简改。后晋时,敬姓为了避讳后晋高祖石敬瑭,将敬姓一拆为二,成了苟姓和文姓,所以此支苟姓、文姓和敬姓是一个祖先。

  源流五

  出自勾姓,为避帝讳所改。据《路史》载,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之讳,勾氏改为句氏,有的加草头为苟姓,遂又形成了另一支苟氏。

  源流六

  出自北魏时他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若干氏,后改为苟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若干氏,入中原后,从汉俗改为苟氏。

  北魏明元帝時有并州刺史、博陵公苟孤;堂侄苟日新,北魏司空、河东王。西魏大统十五年,苟姓复称若干氏。唐时复改苟姓,后融入汉族,是为河南苟氏。

  源流七

  古代氐族姓,为武都(今属甘肃)望族。前秦宣昭帝苻坚(338-385)的皇后苟皇后即氐人。氐族苟姓,又有前秦吏部尚书苟操、左将军苟池(?-385)、武卫将军苟苌、新平太守苟辅等。氐族苟姓,后融入汉族,今西北地区苟姓多出其后。

  源流八

  商末有句(Gòu)吴族,即吴太伯奔之荆蛮。本荆山地区蛮族,为巴人之一支。商代中期溯汉水而上,扺汉水上游陕西洋县一带定居。商代晚期进入今陕西宝鸡市一带。曾参与周武王伐纣。西周中期南迁渠江沿岸,其后以句(Gòu)为氏。其族以木制盾,所以称板楯蛮;又称賨人。三国时蜀汉大将句扶就是賨人。这一支句姓世居蜀中(今四川)。南宋建炎中避高宗(赵构)名讳,句姓纷纷改姓,一部分改为苟(Gŏu)姓,宋亡后改读音“构”。

  源流九

  羌族姓。本姓哭吾己氏。哭吾己,羌语意为“狗”。后改为汉姓苟氏。

  源流十

  出自远古句龙氏(注:此支为炎帝后裔)所改。东汉时,句龙氏族迁徒中原后逐渐单字化句,遂以句(音读 Gōu,古写作“勾”)为氏,称句姓。见部分《芶氏族谱》。后于南宋时期避讳增艸为芶姓延续至今。

  现存的勾、句,芶、苟、钩是同一宗族。

【迁徙分布】

  迁徙

  芶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春秋时,不同所出的芶姓已分布于晋、楚等国,另春秋战国时尚有卫国人大将军芶变、吴国人大夫芶告、儒家大师赵国人芶况等见诸史册,表明芶姓已分布于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繁衍生居。另有大量勾芒后裔勾姓散居分布于巴、蜀、吴、越等国。另春秋战国时尚有越国人大夫勾如、卫国人孔子门生勾井疆、楚国人(将军)宕渠侯勾博学等见诸史册,表明姓已分布于越、吴、卫、楚、巴、蜀等地繁衍生居。

  秦汉朝时期

  西汉时,芶姓已繁衍壮大于河内郡,河内郡人芶宾(西汉丞相魏相府主簿)娶了一个二婚妇女名李亲,其妇带来一女名王政君,后贵为汉元帝之皇后,使其同母异父弟芶参飞黄腾达,极为壮大了芶姓河内郡芶氏声望。东汉初,隗纯降汉,其将芶宇与纯徒弘农(今河南灵宝),在此之前的新莽时期,有扶风郡(今陕西兴平)人芶谏见诸史册,此两人的出现为芶姓西河郡声望做了很好的开笔,表明在此际芶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诸多省份。

  晋朝(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

  西晋河内郡人大都督芶晞位高权重及其弟芶纯青州太守见诸史册,他两兄弟的出现极大的壮大了芶姓河内郡与河南郡望做了很好的铺垫。另有其他芶姓还曾长期昌盛于山西离石、河南洛阳一代。另外还有前秦国之丞相,东海王,苻洪的芶太后、前秦宣昭帝苻坚的芶皇后及其族人前秦武卫将军芶芪、前秦左将军、领军将军芶池、前秦新平太守芶辅等人的出现,更加壮大了芶氏的声望。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时此些地方大部分芶氏族人为避免战火及灭族而随中原各姓氏而陆续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定居淮河秦岭一线以南,史称中原芶氏第一次南迁。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芶姓除入迁山东外,还南徒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另外,北魏时期,鲜卑族改来的苟姓大多徒居洛阳(此支苟氏有部分后裔后又于苟旁加反文为敬姓而生居北方),同繁衍于当地的芶姓相融合,极大的昌盛了芶姓河南郡望。

  隋唐时期

  唐末五代时,芶姓有避战火进入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者。

  宋元时代时期

  宋朝时,芶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宋元两代,华中、华南、西南之地出现了更多的芶姓。

  明清时期

  明初,山西芶姓作为洪洞大愧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甘肃、北京、天津等地。

  明朝时,芶姓大约有1万7千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四川为芶姓第一大省,占芶姓总人口的一半。

  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地的芶姓播迁于今重庆、四川。清朝康乾年间以后,有山东之芶姓入迁辽宁抚顺以及黑吉两省。

  分布

  宋朝时,苟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

  明朝时,苟姓大约有1万7干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四川为苟姓第_大省,占苟姓总人口的一半。

  当代苟姓的人口大约有46万,为第二百三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苟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甘肃、湖北,这四省的苟姓大约占苟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重庆、贵州、云南、山东等地。四川为当代苟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苟姓总人口的29%。全国形成以川陕甘为中心的苟姓分布区。

  苟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川渝黔、陕甘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鄂湘西部、云南大部、广西西部、山东东部、辽宁南端,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在0.08%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3%以上,覆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6%,居住了大约68%的苟姓人群。在广西东部、云南中心、湘鄂中部、河南西部、山西西南、陕西北部、新疆西北、江苏北部、山东中部、河北东北、天津、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南、吉林西端、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0.0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1.9%,居住了大约16%的苟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废府,改河内县为沁阳。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自治区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河南省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省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山西省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山西郡:战国、秦、汉时,通称崤山、函谷以西为山西。一说太行山以西称山西。

  建宁郡:中国古代地名,又称益州郡,范围在今天的云南省。这里以前是“南蛮”古王国滇国的领地,汉武帝时设立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三国时期,蜀汉建兴三年将其改名建宁郡,迁郡治到味县(今云南省曲靖市内)。西晋初年,设立宁州,味县成为州治,而建宁郡也成为主要政治中心。南朝齐移治同乐县(今云南陆良境)。梁废。

  华阳郡:华阳一词源于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古代华阳区域大小不一。华阳因在华山之阳得名。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南、贵州一带。华阳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侨置,治华阳县(今陕西勉县西老沔县)。属梁州。入魏后改为实土,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勉县、宁强等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年)废。 南朝梁置,治今四川省广元市境。辖境约当今四川省广元市,属益州,西魏废。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一是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二是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堂号

  建宁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山西堂:以望立堂。

  华阳堂:以望立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祝华堂、余庆堂、 四德堂、敬宗堂等。

  字辈

  传继载兴,忠毓元良,孝为人本,成以义方,经书之理

  其道大光,才全学美,遇时名章,先世有德,宗定永昌

  承攀登金,文永廷玉,春秀光宗,腾芳万世。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

  干城之将;

  良吏之文。

  ——李文郑撰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卫国人苟变,为吏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卫君不再任用他,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伋)当时在卫国,对卫君说:“苟变的才能可以率领五百乘战车。圣人对于官吏,应取他的长处、舍他的短处。处于战国时代,正该选拔人才,却因两个鸡蛋舍弃了干城之将。这事千万不可让邻国听说。”卫君采纳了子思的建议。下联典指北宋开封人苟日新,以文学知名。当时,安岳县迁移新县城,他任主簿,辛苦经营,有开拓之功,为一时良吏。

  七言通用

  干城之将不可弃;

  楯鼻其上得为文。

  ——佚名撰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苟变,为吏时尝食人二鸡蛋,卫君弃之不用,子思进谏:“不可以二卵弃干城将。”下联典指北魏·苟济尝云:“当于鼻上磨墨作檄。”

  苟合苟完善居室,

  美轮美奂祝华堂。

  ——佚名撰苟姓宗祠通用联

  名获授三鄪;

  才可将五百。

  ——上联:北宋苟耸。 下联:苟变

  黄帝后裔流芳远;

  西河望族播惠长。

  ——指苟姓源流和郡望

  山阳军事,执法斩弟;

  中江孝子,负土成坟。

  ——上联:晋朝苟晞。 下联:宋朝苟允中

  【姓氏演变】

  苟改为荀

  为配合清凉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2012年9月至1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在上塔坡村北清理发掘了148座墓葬,时代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明朝。在其中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方墓志铭——主人名叫荀曾,最高官至大理寺正,职能相当于如今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

  荀曾一生“历官十任”,历经唐代宗和唐德宗两朝。按照墓志的记载,他本姓“苟”,某年皇帝选拔出使少数民族的使者,他因为“贤”而入选。但他的“苟”姓容易在少数民族中引起争议,为了照顾民族风俗,故而在“苟”字上多加一横,该姓为“荀”。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