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氏起源及历史

般姓图腾_般氏图腾

般姓图腾(般氏图腾)

  般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bān(ㄅㄢ),亦可读作bō(ㄆㄛ),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子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该支般氏正确读音作bān(ㄅㄢ),族人皆尊奉公子般为得姓始祖。般姓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九百七十八位,在台湾则没有。

【得姓始祖】

  公子般:出自春秋时期鲁庄公的二儿子。国君的继承人。在“庆父之乱”被荦刺死了。“庆父之乱”事件之后,公子般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般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般氏正宗。该支般氏正确读音作bān(ㄅㄢ),族人皆尊奉公子般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子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觳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鲁庄公有三个兄弟:庆父、叔牙和季友。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即鲁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因鲁庄公和季友是一母所生,他们的关系就特别密切,这就引起了庆父的忌恨。

  后来,鲁庄公的二儿子公子般长大了,成了国君的继承人。有一天,有个叫荦的养马人欺负公子般府人(一说未婚妻),被公子般看见了,他派人抓住荦,狠狠地揍了一顿。荦狠透了公子般,就投靠在庆父的门下,等候着报复的机会。

  鲁庄公于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为妃子哀姜没有生子,既无“嫡嗣”,便从“庶子”中议立。鲁庄公先与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哥庆父的买嘱,就主张立庆父;鲁庄公很不满意,便再与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则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宠姬之子公子般,并逼叔牙以死表明拥立般。

  不久,鲁庄公病逝,季友协助公子般料理鲁庄公的丧事,公子般继位。

  庆父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谋,欲暗杀姬般。于是庆父便把荦找来,对他说:“鲁国国君的座位本来应该是我来接的。现在季友和公子般勾结起来,想把我置于死地。鲁庄公临终前秘密授权给我,要除掉这两个人。你跟公子般有仇,先去杀死他吧!”

  荦有庆父撑腰,便胆大包天起来。这天夜里,他悄悄溜进公子般的卧室,刚要举刀向熟睡的公子般砍去,公子般突然醒了,立刻跳下床来拔剑自卫。两人斗了一会,毕竟因为荦的气力大,公子般斗不过他,最终被荦刺死了。

  消息传到季友那里,季友悲痛万分。他明白这是庆父指使荦去谋杀公子般的。庆父是个阴险歹毒的野心家,季友担心自己迟早也会遭到他的暗算。于是,他悄悄地离开了鲁国,逃到陈国避难去了。

  谁来做鲁国的国君呢?哀姜便想让庆父继承王位。这对庆父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但鲁庄公还有两个年幼的儿子,如果自己得了王位,怕引起民众的公愤。庆父便向鲁庄公夫人提议立八岁的公子启为国君。然后,庆父借为公子般发丧的名义,偷偷跑到齐国去求齐桓公的支持。史书《春秋》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极为简单,毫不提及庆父到齐国去的目的。记载中用了“讳莫如深”四字,意思是把重大的事情隐瞒起来。

  庆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公子启(姬开),是为鲁闵公。此后庆父更加肆无忌惮,与哀姜打得更是火热,并越来野心越大。鲁闵公二年,一对奸夫淫妇又指使一个叫齮的人杀了鲁闵公,目的还是欲立庆父为君。季友趁乱领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申(姬申)逃到邾国,然后发出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姬申。国人响应,庆父畏惧,逃亡到莒国,哀姜则逃到小邾国。

  姬申得立,季友买通莒国押回了庆父,庆父自知没有好结果,遂在途中自缢而亡;因为哀姜是齐公室之女,所以齐桓公很生气,将哀姜召回,也杀了。

  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里,由于庆父串通哀姜连杀了两个国君,而且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不但给鲁国宫廷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故齐国的仲孙湫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末已。”

  “庆父之乱”事件之后,公子般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般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般氏正宗。

  该支般氏正确读音作bān(ㄅㄢ),族人皆尊奉公子般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名匠公输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将“般”和“班”二字同音通假,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据史籍《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另据史籍《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磨的发明把杵臼的上下运动改变做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

  在兵器方面,据史籍《墨子·公输篇》记述,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在战争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鲁班的贡献也很多。据史籍《述异记》上说,鲁班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

  鲁班是中国古代一位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二千四百多年来,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当然,有些传说可能与史实有出入,但却歌颂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鲁班被视为技艺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

  鲁班的后裔取祖上的名字“般”为姓氏,称般氏。许多从事手工业工作的人,因景仰鲁班,也取“般、班”作为姓氏,称班氏、般氏,正确读音作bān(ㄅㄢ)。

  源流三

  源于佛教,出自释珈摩尼的母亲般若圣母,属于以宗教称谓为氏。

  般若,就是佛教圣祖释珈摩尼的母亲,是佛教徒心中至高无上的圣母。

  “般若”,是古印度梵文读音,古梵音读作“Baniya”。在唐朝时期由玄奘取经带回中原后,最早译音为“巴尼亚”(河南洛阳一带读音)或“般尼雅”(陕西西安一带读音),后来的汉人僧侣根据中原人的惯常读音,又翻译成“bō re(ㄆㄛㄖㄜ)”读音一直到今。

  玄奘是唐朝初期的高僧,又称三藏法师。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公元627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不顾大唐政府严厉的“戒边令”,毅然从长安出发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唐朝时对印度半岛上各部的统称,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途经新疆及中亚诸国,一路上备尝艰辛。在天竺,他用了大约十七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因佛学造诣精深而获得天竺国人的极高赞誉。他还曾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玄奘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有六百五十七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他翻译出了其中的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卷,约一千三百多万字。玄奘是第一个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完整地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佛学家。唐太宗李世民后来为其感动,亲自为他的译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们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当时各国历史、文化、宗教、地理的重要史料。

  “般若”,佛教意为“无上大智慧”。这种“大智慧”是佛教释意中的航慈智慧,与人们通常所谓的聪明、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般若”并不仅是指人们大脑的表层意识,而是指“心”的原态与共相。

  由佛教“般若”所形成的姓氏“般”,源出唐朝时期的“灭佛运动”。唐武宗李炎执政时期(原名李瀍,公元840~846年在位),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就是灭佛。唐武宗的灭佛举措,在历史上称为“唐会昌法难”,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4~452年在位)和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60~578年在位)的灭佛合称为“三武之厄”。

  唐朝建国,是以道教为国教,但是佛道之争一直就没有间断。唐武宗身在藩邸之时就喜好道术,即位后更是崇尚道术,他将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降诞日(农历2月25日)定为降圣节,全国休假一天;又在宫中设道场,在大明宫修筑望仙台,拜道士赵归真为师,对他们的长生不老之术和仙丹妙药十分迷信。

  唐武宗灭佛,主要是因为道士赵归真等得到信任,赵归真宣扬佛道不能并存。唐武宗也认为佛僧的存在影响了他修炼成仙,当时的道士们还散布舆论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他们解释说:“黑衣者,僧人也。”就是说僧侣将取代李唐国统。这样的情况下,唐武宗灭佛就理所当然了。据说,为了维护道教,天下不准使用独脚车,这是因为独脚车会碾破道中心,会引起道士心不安。为了防止黑气上升,以防止“黑衣天子”出世,唐武宗还禁止民间豢养黑色的猪、黑狗、黑驴、黑牛等。这些说法未必可信,但是反映了唐武宗大举灭佛时的心理状态。

  从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农历10月起,唐武宗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这期间有个僧人自称能够做“剑轮”并能打败敌军,唐武宗准许他试做,结果不能做成,就把他杀了。此后,唐武宗陆续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侣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农历2月,唐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同时规定: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寺、凤翔府法门寺等有佛指骨之处,严禁供养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钱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这些地方受一钱施舍者,背杖二十。到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灭佛。他下令僧侣四十岁以下者全部还俗,不久又规定为五十岁以下,很快连五十岁以上的如果没有祠部的度牒也要还俗,就连天竺和日本来的求法僧人也被强迫还俗。日本圆仁和尚在他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法难”的情况。

  根据唐武宗的旨意,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农历7月裁并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废毁;下州寺院全部拆废。长安和洛阳开始允许保留十寺,每寺僧十人。后来又规定各留两寺,每寺留僧三十人。京师左街留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庄严寺。天下各地拆废寺院和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铁则交付本州铸为农器,还俗僧侣各自放归本籍充作国家的纳税户。如是外国人,则全部送还本处收管。

  唐武宗的这次大规模的灭佛,使天下一共拆除寺庙四千六百余所,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另外还强制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唐武宗灭佛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大唐帝国的经济来源。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唐武宗灭佛以后,佛教势力在中国受到了沉重打击。但到了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公元847~859年在位),又陆续恢复了许多佛教寺院。而到唐懿宗李漼执政时期(公元859~873年在位),佛教势力又迅速发展起来。唐懿宗本人也沉溺其中,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钱财无数。在唐懿宗的倡导下,大规模的法会道场空前兴盛,长安佛寺中的经声佛号又开始响起来。佛经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印刷术的发达,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就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刻印的《金刚经》卷子,后被英国文化强盗盗掠,今被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现存国内最早的印刷品,也是佛家的“陀罗尼经咒”。从法门寺地宫发现的“捧真身菩萨”和“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仗”等,也是敕造于唐咸通年间的精美文物。唐懿宗崇佞佛教的高潮是继唐宪宗之后又一次举行了大规模的崇佛活动“法门寺迎奉佛骨”。

  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农历3月,唐懿宗安排迎奉佛骨的诏书一下,立即招致群臣的劝谏。大臣们一致的理由是此举劳民伤财,而且有唐宪宗迎奉佛骨之后暴死的前车之鉴,均认为此举不祥。唐懿宗对此充耳不闻,他对大臣们讲:“朕能活着见到佛骨,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了!”这次迎奉佛骨的规模,比起唐宪宗时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京师到法门寺沿途之上,禁军和兵仗绵延数十里,场面之壮观,远远超出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农历4月8日,佛骨舍利迎入京城,在宫中供奉三天后,唐懿宗允许送到京城的寺院让百姓瞻仰。虔诚的信众不惜点燃自己的手臂或者在头顶上燃香奉礼,富豪之家则举行法会,不惜花费巨资,他们甚至以水银为池,以金玉为树,招集高僧大德,又请来戏班子载歌载舞。宰相以下朝廷百官也竞相施舍金帛,数量相当可观。这次迎奉佛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唐僖宗即位后才把佛骨送归法门寺。

  唐懿宗如此坚决地迎奉佛骨真身舍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百姓祈福”,实际上他是为给自己带来福气,是为了“圣寿万春”,也就是为自己祈求平安。然而,佛骨真身舍利并没有给这个李唐皇帝带来什么福荫。佛骨迎入京师后的农历6月,唐懿宗又一次病重。在农历7月16日唐懿宗就已经“疾大渐”,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难怪旧时有史家尖锐地评价说:“佛骨才入应门,龙已泣于苍野。”意思是说唐懿宗迎奉的佛骨刚刚进门,那载着他灵柩的丧车就已伴着众人的哭泣到了墓地。

  在唐武宗的大规模灭佛事件中,许多被迫还俗的佛教信徒,为了不忘佛本,纷纷取“般若”中的“般”为姓氏,称般氏,世代相传至今。要注意的是:只有该支般氏的正确读音作bō(ㄆㄛ)。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般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九百七十八位,在台湾则没有,望出鲁郡。

  今福建省的泉州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辽宁省的阜新市,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江苏省的徐州市、常州市溧阳,甘肃省的兰州市,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有极其稀少的般氏族人零星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堂号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东鲁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