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氏起源及历史

胶姓图腾_胶氏图腾

胶姓图腾(胶氏图腾)

  胶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jiāo(ㄐㄧㄠ)。其源有二:一是源于风姓,出自古帝伏羲氏之妹女娲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二是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贤人胶鬲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胶姓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九百六十六位,在台湾名列第一千七百二十三位。

【得姓始祖】

  女娲、胶鬲。

  胶鬲:商周之际时期人物。胶鬲正是孟子所谓“举于鱼盐之中”的人(详见《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胶鬲原为贩卖鱼、盐的,后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商纣王,以作为内应。昔日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三位盐宗,胶鬲是其中之一,是作为盐商的祖宗被供奉的,别处供奉的两位,一是海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一是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胶鬲的后裔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胶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风姓,出自古帝伏羲氏之妹女娲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女娲有许多称谓,古有称傥女娲者。在史籍《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凤凰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礼,膺问曰:仁,腹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傥女娲晚年势衰,十日部族乘势复辟,要灸杀月母,《山海经》中的记载说明傥女娲一族确是与汤氏部族发生了大战,因战败而被迫下海逃亡去了倭岛,所以,在日本的古籍《古事记》和《日本书记》中,都记述了日本的开国女神是来自“高天原的天照大神”。

  因女娲浮海未归,时人受地理知识所限,故而认为女娲被海水溺死了,所以才以“精卫鸟”来比喻皇母,以寄托后人对月母的哀思。

  有以“傥”为姓氏者,称傥姓。后女娲部族在民族分衍过程中,傥姓又分衍出许多姓氏,胶氏即为其中之一,因居于胶邑而得姓。古胶邑在秦、汉之际为琅琊郡,即后来的胶州半岛,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贤人胶鬲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典籍《孟子·告子下》中记载:商朝末期有个名人叫胶鬲,周武王举兵伐纣,天下大乱,胶鬲遂隐遁于市井之中经商。西伯侯(周文王姬昌)从鱼盐商贩中找到了他,任命他为大夫,利用他的智慧去辅佐周武王姬发最终灭了商王朝。

  胶鬲功大,周武王赐封其随姜太公而往,居山东半岛,其地后称胶州。胶州在山东半岛南岸沿海地区,有南胶河注入,其湾口即为青岛港。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胶州湾遂为德国强租。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胶州地区又为日寇强占。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了胶州半岛,即威海卫所辖之地,包括烟台、蓬莱等地区。

  这在著名近代诗人闻一多的组诗《七子之歌》中有强烈的感慨之句:“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胶鬲的后裔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迁徙分布】

  胶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九百六十六位,在台湾名列第一千七百二十三位,以琅琊、朝歌为郡望。

【郡望堂号】

  郡望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

  朝 歌:今河南省淇县,商朝时期纣王都城,为周武王所废。淇县古称沫邑,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沫邑建都。帝辛即纣王时改沫邑为朝歌。后到西周成王时期曾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卫国在朝歌建都四百余年。汉朝时期始置朝歌县,元朝时期置淇州。明朝时期改为淇县。至今,淇县仍有许多殷商和战国名胜古迹,如摘心台、纣王墓、折胫河、纣王殿、鹿台、朝歌寒、鹰犬城、荆轲墓、王禅墓等。花窝遗址、卫国古城墙遗址、青岩绝石窟、陈婆造心经浮图等七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我国历史的实物佐证。

  堂号

  琅琊堂:以望立堂,亦称东海堂。

  朝歌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鱼盐举俊;

  辩博称长。

  ——佚名撰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商朝末期名人胶鬲,战乱时隐遁经商,周文王从鱼盐商贩中找到他,任他为臣,协助周武王灭商。下联说西汉赵人胶苍,亦名聊苍,汉武帝时期官至侍中,与朱买臣、严助等名人交往,都以博闻善辩著称,著有《聊子》。

【祠堂古迹】

  胶山

  无锡安镇有座胶山,古名胶鬲山。其名称之由来,是因为山上有胶鬲墓之故。

  胶鬲为“殷时贤人”。周国的开创者周文王姬昌(西伯)听说了这个人才,就把他推荐给上邦之国的商纣王。胶鬲与微子、比干、箕子等贤臣,先后都曾辅佐纣王。后人认为,周文王之所以不把胶鬲留在本国周而举荐给商,是要利用他的智慧为将来策反作内应。胶鬲官至谏议上大夫,负责全国文书本章。此时,以纣王为首的奴隶主集团日益腐败,内外矛盾交织,而此时的周国已经强大,势力已达江汉流域。为转移纣王视线,周国一面与有关的诸侯国结盟,一面各个击破了商朝西部的属国,同时向商朝首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派遣侦探,加紧灭商准备。后来,胶鬲官居少师,并作为上邦使团成员出使周。使团以纣王之兄微子为首,成员除胶鬲外,还有伯夷、叔齐等。当时周文王已去世,由武王执政。武王及其兄弟几个分别给使团成员做工作,要他们反商助周,许诺事成后,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微子、胶鬲答应了,决定与周武王里应外合,消灭残暴的商纣王。周武王见纣王暴虐无道,又得知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兴兵伐商。公元前1061年,武王“选车三百,虎贲三千”,加上8个小国的部落军队,挥师北上擒纣。纣王得到了消息,便派胶鬲到一处叫鲔水的地方等候周武王,打探实情。周武王军队到了鲔水后,胶鬲便问武王说:“西伯要到什么地方去?”武王回答:“到殷地。”又问:“什么时候到?”回答说:“甲子日到殷城外,你可以把这个消息报告给纣王。”于是胶鬲回朝复命。当时天下大雨,但武王仍带兵快速行军,军师们都认为不可,建议休兵,暂停行军。武王说:“胶鬲已经回去复命,如果我不在甲子之日准时到达。胶鬲一定会因犯上欺君之罪而被杀。我们一定要言必守信,,急速行军,才能救胶鬲。"于是武王继续催兵疾进.按期赶到殷地朝歌.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与商军相遇。

  历史上有“牧誓”一词,就是出自这里。武王以四万多人的兵力讨伐纣王.排兵布阵后,周武王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罪行。要求保持战阵严整,统一战斗动作,申明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纣王仓促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朝歌的军队.共拼凑了七十多万人迎战于牧野。由于微子、胶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成效显著,纣王七十多万人一经接触周兵就士崩瓦解。原因是“前徒倒戈”,很多士兵纷纷转身将矛头指向纣王。商军大败,纣王登鹿台自焚而亡,商朝至此而终。

  武王正式建立周朝之后,赐胶鬲随姜尚,封居于山东半岛,后来该地称胶州。

  此后,胶鬲离朝,归隐于野。胶鬲死后,因“举于鱼盐之中”(《孟子·告子下》,历朝历代的盐商都奉其为祖师爷,在庙里设牌位祭祀他。如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曾供奉三位盐宗,胶鬲即是其之一(另两位是海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和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

  为纪念这位贤相,人们在其鬻贩鱼盐的无锡安镇一带建了胶鬲墓,当地的山也因此得名胶鬲山,亦名胶山。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顾贞观为追念胶鬲,作《胶山在舍南相传为当日鱼盐处》一诗

  胶山在舍南相传为当日鱼盐处

  顾贞观

  奈何夸诞者 僵卧思钩鳌

  况以王佐躯 饥寒委蓬蒿

  丈夫虽固穷 未可轻钱刀

  中夜长叹息 曷为随汝曹

  屈体伍商贩 阴习险与劳

  方其混鱼盐 忽忽垂二毛

  相殷实早达 归 周应晚遭

  南对胶鬲山 缅思古贤豪

  我家东海上 百里闻风涛

  诗中叙述了胶鬲的坎坷遭遇,抒发了对人生的感叹。《梅里志》写到胶山时,亦云:此山南麓有商代名相胶鬲墓,故名胶山。

       胶鬲墓

  胶鬲墓,位于胶山南麓(翠屏山西南)石马湾,当地村民称之为“皇坟”。1923 年秋,新任泾皋女教师张遄喜所作《游胶山》中云:“履新之日,轮舶驶近泾水,向东远望,有数峰突起空际,状颇怪特,因问诸同舟者,遥指日:‘此胶山也!’当莅校,周览屋壁,悬有《胶鬲墓图》,残碑断碣,草莽丛杂,下注云:‘胶鬲墓在胶山之麓’。”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郊尹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