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氏起源及历史

抑姓图腾_抑氏图腾

抑姓图腾(抑氏图腾)

  抑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出自三国时期曹魏国重臣、西晋王朝奠基人司马懿的后裔,称抑氏。在古代,“抑”是“懿”的异体字。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三百八十五位。

【得姓始祖】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在古代,“抑”字曾是“懿”字的异体字,在西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爆发历时十六年之久(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光熙元年,公元291~306年)的“八王之乱”期间,该支司马氏族人中有明智者携族人避祸乱隐居于巴山地区,改以先祖司马懿的名字之同音异体字为姓氏,称抑氏,世代相传至今,即为江州抑氏(今重庆涪陵)。抑氏族人与司马氏实为同宗同源,尊奉司马懿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祝融氏,出自三国时期曹魏国重臣司马懿的后裔,属于避难原氏取异为氏。

  今重庆市涪陵区有一批抑氏族人,是三国时期曹魏国重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之后裔。

  司马懿,公元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地人(今河南温县),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曹魏国丞相。他曾多次率军对抗蜀汉国的丞相诸葛亮,以其功著,授封宣王。

  司马懿家族之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王朝时期开始,以夏官为司马。其后裔中就有历史上著名的程柏休父,在周宣王姬静(姬靖)执政时期(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率诸侯军队南下剿灭徐方(淮徐),锡以官族,因而为氏,称司马氏。

  据史籍《晋书·宣帝纪》记载:楚、汉时期,有司马仰为赵国大将,与诸侯一起伐秦。秦朝灭亡后,司马仰被立为殷王,都河内。汉朝时期以其地为赵郡,子孙遂以为家。自司马仰下传至东汉安帝刘祜执政时期(公元106~125年在位),有八世孙征西将军司马钧,字叔平。司马钧生豫章太守司马量,字公度。司马量生颍川太守司马俊,字元异。司马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就是司马懿的父亲。后来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份诏书中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司马懿为司马防的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当时的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就说他绝非寻常之之;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也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曾装病拒任。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始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曹操当时并不信任司马懿,因此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曹操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司马懿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拥汉者尚多,为曹操所深忌,而荀彧、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对曹氏代汉有异议而不得善终。

  而就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司马懿在关键的问题上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对他由猜忌逐渐转为信任。曹操进封魏王后,立即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当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因此一直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君臣关系也一直很好。司马懿还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曹魏初期的“四友”。此后,司马懿更是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马懿转为丞相军司马。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东汉延康元年,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有条不紊,内外肃然。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由于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后,曹丕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和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

  曹魏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农历2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曹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农历5月,曹丕驾崩。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曹魏明帝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农历8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西南)。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农历12月,升任骠骑将军。

  曹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农历6月,曹魏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曹魏太和三年(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阴平二郡。

  曹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曹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农历2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四出进攻魏,包围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曹魏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

  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农历2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攻魏,农历4月,诸葛亮至郿县(今陕西眉县),进驻渭水之南。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

  曹魏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政权虚与委蛇,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

  曹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曹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农历1月,魏明帝召司马懿回京,命他率兵讨伐。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营。接着,不攻敌营,却挥师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辽东郡治所,今辽宁辽阳)。遂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今辽宁辽阳西南),迎战敌援军,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梁水(今太子河)边上星落之地。入城后,司马懿屠戮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京观是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之后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然后,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内,胜利班师。

  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农历1月。曹魏明帝去世,逝世前拉着司马懿的手,目视太子齐王,说:“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

  曹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爽用心腹何晏、邓扬、丁谧之谋,把太后迁到永宁宫,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以此来排挤司马氏的势力。司马懿不能禁止,从此与曹爽矛盾渐深。农历5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时人为之谣曰:“何、邓、丁,乱京城。”

  曹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农历1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从此曹魏政权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春,魏帝曹芳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

  曹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农历1月,太尉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于农历4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司马懿故计重施,他先下赦书赦免王凌之罪,又写信安慰他,但不久大军突至。王凌自知势穷,便独自乘船迎接,派属官王或请罪,送上印绶、节钺。司马懿命将领率六百人马想把王凌解送洛阳。王凌向司马懿要棺材上的钉子,想试探一下,看司马懿想不想杀自己,司马懿当即命手下人找来送给他。后来王凌途经贾逵庙,曾大呼:“贾梁道!王凌是大魏之忠臣,惟尔有神知之!”农历5月,王凌到项城,绝望,服毒而死。

  曹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农历6月,司马懿患病。司马懿一生多次装病,而这次是真的病重,据说他夜间常梦见贾逵、王凌为崇(闹鬼)。农历8月,司马懿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当年农历9月,司马懿被葬于河阴,谥号为“文贞”,后改为“文宣”。

  四年之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在曹魏咸熙二年(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称晋武帝。在建立西晋王朝后,晋武帝追尊祖父为晋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高祖。

  在古代,“抑”字曾是“懿”字的异体字,在西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爆发历时十六年之久(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光熙元年,公元291~306年)的“八王之乱”期间,该支司马氏族人中有明智者携族人避祸乱隐居于巴山地区,改以先祖司马懿的名字之同音异体字为姓氏,称抑氏,世代相传至今,即为江州抑氏(今重庆涪陵)。

  抑氏族人与司马氏实为同宗同源,尊奉司马懿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抑姓是一个姓源单一的汉族姓氏,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三百八十五位,望出江州。

  今重庆涪陵地区有人姓“抑”

【郡望堂号】

  郡望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的潍坊市一带地区。

  江 州:亦称巴郡、楚州、恭州、渝州、重庆府,即今重庆市。距今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十一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江州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江州。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期,巴郡改为楚州。到了隋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因重庆地区有著名的渝江(长江支流从江津到巫山的五百七十二公里重庆段,包括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涪江等各支流沿线),遂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宋朝淳熙十六年(己酉,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八百余年。清朝光绪十七年(辛卯,公元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民国二十六~三十五年(公元1937~1946年),日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的第四个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堂号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益都堂。

  江州堂:以望立堂,亦称渝州堂、恭州堂、巴郡堂、楚州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