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氏起源及历史

皇甫姓图腾_皇甫氏图腾

皇甫姓图腾(皇甫氏图腾)

  皇甫(Huángfǔ)是中华复姓之一,出自西周。西周太师(高级武官)皇甫的后代以“皇甫”为姓,称皇甫氏。又言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皇甫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一十八位,现今人口约三千,排在一千零四十三位。

【得姓始祖】

  皇父鸾: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孙子以祖父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古代”父”与” 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汉时皇父鸾从鲁国地迁徙茂陵(此处为汉武帝陵墓,今陕西省兴平县),把皇父改为皇甫,称为皇甫氏。故皇父鸾是皇甫姓的得姓始祖。唐朝郑薰《唐故中散大夫守给事中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刑部侍郎皇甫公(鉟)墓志铭》云:“其先自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为宋司徒。生仲,仲生发,发以王父字为族。汉兴,改父为甫,因氏焉。至武帝初,雍州牧鸾始自鲁国迁茂陵,故起鸾为始祖。鸾生裒,举至孝,为彭城相,北徙安定,家三水。裒生儁,东汉复为安定都尉。儁生稜,渡辽将军,以永平初徙居安定朝那,为郡著姓。稜有八子,为八祖,坟墓皆在安定郡城之西石虎谷口。八祖之后,皆出安定,关中谓之望族,故世为安定人。公即渡辽第六子旗之后也。”虽然皇甫氏的得姓原委,在《元和姓纂》卷五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都有所述及,但都没有此节详尽。有关皇甫氏占郡安定的始末,以及八祖坟墓地点的记录,尤其珍贵。其材料来源显然是郑薰得自皇甫家人提供的谱牒记录,虽汉前事实的记载可能会有出入,但对于了解汉唐间世族发展历史和皇甫氏家族的重要性,会有帮助。

  周太师皇甫:西周时期有一著名的太师叫皇甫,亦称皇父。在古代,“甫”与“父”二字通假同用,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皇甫氏、皇父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姬姓皇甫氏、皇父氏、皇氏、甫氏皆尊奉太师皇甫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子姓皇甫氏合谱。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西周太师皇甫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周时期,有一著名的太师叫皇甫,亦称皇父。在古代,“甫”与“父”二字通假同用,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皇甫氏、皇父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姬姓皇甫氏、皇父氏、皇氏、甫氏皆尊奉太师皇甫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子姓皇甫氏合谱。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后期,宋国国君宋戴公子撝(公元前799~前766年)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在宋武公子司空执政时期(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出任司徒。

  当时,有长狄民族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公子充石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族人,但他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沙场。后来公子充石的孙子南雍陲便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

  传到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在秦国灭宋国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

  再到了西汉中期,皇父遇的嫡系子孙叫皇父鸾,自鲁地迁居陕西茂盛陵,自己做主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甫”字,这两个字在古代同音通用,称皇甫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子姓皇甫氏、皇氏、甫氏皆尊奉皇父鸾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皇甫氏合谱。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中也有称皇父者,在战国时期即改为皇甫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朝鲜族皇甫氏,是在东汉末期,有子姓皇甫氏族人迁往朝鲜半岛生息繁衍,逐渐形成朝鲜族皇甫氏,一部分族人后又在清朝中叶迁往长白山区,形成今延边朝鲜族皇甫氏,后有简改为单姓皇氏者。

  源流五

  源于彝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彝族皇甫氏,是在唐末五代中原大乱时期,有皇甫氏汉族人避乱迁逃至凉山彝族区,后融入彝族,将皇甫氏带入彝族,形成今彝族皇甫氏一族,后有简改为单姓皇氏者。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蒙古族皇甫氏,实际上是宋朝时期蒙古军队掠去的汉族皇甫氏族人,成为蒙古族人的帐奴(仆役),后逐渐融入蒙古族,成为今蒙古族皇甫氏,后有简改为单姓皇氏、甫氏者。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皇甫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皇甫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从《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可知,皇甫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充石的孙子,以王父字为氏,遂姓皇父。汉朝时其后裔皇父鸾又改父为甫。这个历程,在《通志·氏族略》也有记载。以上文献资料说明皇甫氏的前身是皇父,是春秋时代宋国公族的后裔,大约已有2500年以上的得姓历史。这个姓发祥于河南东部,其后子孙曾迁到鲁国,然后由鲁国迁往茂陵,即陕西省兴平县东北,而在当地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头一个把皇父改为皇甫的是汉代的皇父(甫)鸾,同时他是茂皇甫氏的开基始祖。

  分布

  皇甫氏是非常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一十八位,现今人口约三千,排在一千零四十三位。姬姓皇甫氏望族出京兆,子姓皇甫氏望族出安定郡(今甘肃镇原)。望族居安定郡(今甘肃省镇原县一带)。

  今四川省泸州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常熟市、昆山市、淮安市、徐州市丰县,河南省的三门峡市卢氏县、周口市鹿邑县、焦作市博爱县、南阳市、商丘市柘城县、安阳市林州,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包头市,辽宁省的沈阳市、辽阳市,山东省的济南市、烟台市黄县,广东省的惠州市,黑龙江省,湖南省的张家界市,河北省的唐山市、石家庄市、邯郸市魏县,山西省的长治市壶关县、原平市(崞县)、高平市、忻州市、阳泉市、运城市盐湖区,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浙江省的杭州市桐庐县、海宁市、桐乡市、奉化市,陕西省的宝鸡市、西安市,渭南市白水县,吉林省的长春市、延边市,云南省的昆明市、曲靖市罗平县、师宗县、陆良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韩国的庆尚北道永川市等地,均有皇甫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

  威远堂:东汉时期有个著名将领叫皇甫规,用兵很有韬略。羌人侵犯陇西,皇甫规打报告要求由自己率兵抵抗。梁冀忌妒他,他只好借口有病回家,几乎被梁冀陷害而死。他在家中用《诗经》、《礼记》教学生,当时都称他贤人。梁冀逝世后,朝廷把他召回,拜泰山太守。因为他过去征服西羌有功,又拜他为渡辽将军,在职数年,东北边疆畏威服德,又升尚书,迁弘农太守,转护羌都尉。

  字辈

  江苏淮安皇甫氏字辈:“本立道生”。

  吉林长春皇甫氏字辈:“金国琪炳峥”。

  辽宁辽阳皇甫氏字辈:“恩文明镇世”。

  河北唐山皇甫氏字辈:“怀少恩文明志”。

  河南南阳皇甫氏字辈:“德贵全家乐永远福寿长”。

  山西高平皇甫氏字辈:“泰根贵海……”

  黑龙江皇甫氏一支字辈:“风超雅范……”

  湖南张家界皇甫氏字辈:“耀启夏少康”。

  河南民权皇甫氏一族字辈: 来东燕文九,树丙增锡勇;另一族字辈:来东燕九文,恭花杨泽深

  河南柘城皇甫氏一族字辈:天国禄金殿,木风超雅范;贤彦希广贞

  河南鹿邑皇甫氏一族字辈:天国禄金殿,木风超雅范;贤彦希广贞

  重庆市巫山县皇甫氏字辈:“应 天金玉汝 永世克昌”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弟兄四杰;

  父子二忠。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人皇甫冲与其涍、汸、濂,长洲人,当时人称“皇甫四杰”。冲字子浚,嘉靖年间举人,好谈兵,善骑射,精通音乐、弈棋,诗风朴素,著有《皇甫华阳集》;涍字子安,嘉靖年间进士,好学而工诗,官至浙江按察佥事,著有《皇甫少元集》;汸字子循,嘉靖年间进士,以吏部郎中任大名通判,政事之余,不废吟咏,尤其工书法,著有《皇甫司勋集》;濂字子约,嘉靖年间进士,历官工部都水主事、兴化府同知,后辞官归乡,遍览典籍,著有《逸民传》。下联说隋朝末期的乌氏人皇甫诞、皇甫无逸父子。皇甫诞,字元虑,历官兵部、比部、刑部侍郎,治书侍御史。炀帝即位,汉王杨谅(文帝第五子,当时任并州总管)发兵反乱,任并州司马的皇甫诞数次谏止,被下狱。司徒杨素率军击并州,他被主簿豆卢毓从狱中放出,与杨素配合,被杨谅杀害。皇甫无逸,字仁俭,历官洧阳太守、右武卫大将军。后归唐高祖,官御史大夫、益州大都督。为官清廉耿介,执法严明。

  术精占验;

  书借宸居。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皇甫仲和,精天文推步之学,所占多奇验。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皇甫谧,晋武帝时累徵不起,自表就帝借,帝送一车书与之。

  东鲁世泽;

  太师家声。

  ——全联典指皇甫氏的得姓源流。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皇父鸾,自鲁徙居茂陵,改父为甫。下联典指西周朝时期的太师皇甫。

  度辽佩印;

  槐里封侯。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皇甫规,有兵略,延熹中以降服羌人功拜度辽将军,在事数岁,北边威服。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皇甫嵩,以破黄巾功,领冀州牧,拜太尉,封槐里侯。

  能文小友;

  善喻儒医。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皇甫冉,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呼为“小友”。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皇甫坦,善医术,宋高宗问何以治身,坦曰:“心无为则身安,人主无事则天下治。”

  六言通用联

  宋时军都府第;

  唐代状元人家。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有马步军军都皇甫继明。以善射闻名。下联典指唐朝天宝中期状地有皇甫冉,丹阳人。十岁能文,张九龄称为“小友”。后官右补阙。

  修身笃学书法;

  德惠敷民介节。

  ——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皇甫谧家贫,常携书种田,通晓百家之说。下联典指北周朝时期的皇甫璠,为隋州刺史,政存简惠,百姓安之。

  七言通用联

  草莽臣自甘隐逸;

  槐里侯夙擅威名。

  ——上联典指魏晋两朝间的作家、医学家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曾跟从坦席学儒术,晋武帝多次下诏征他人朝,都称病不去,终身不做官,自称“草莽臣”。中年患风痹,于是钻研医学,根据《素问》、《针经》等书,著《甲乙经》,总结了晋朝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另著有《帝王世纪》、《玄晏春秋》等。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皇甫嵩,字义真,皇甫谧的曾祖父。汉灵帝时官北地太守,因镇压黄巾军起义有功,官冀州牧,封槐里侯,威名震天下。后历官征西将军、车骑将军、太尉。

  皇甫四杰传名久;

  御史二字播誉长。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有名人皇甫涍(诗人)与兄冲、弟汸、濂并称“皇甫四杰”。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医皇甫坦,高宗召见,问“何以治身?”坦曰:“心无为则身安;人主无事则天下治。”引治显仁太后目疾立愈,帝厚赐之,一无所受。复问长生久视之术,坦曰:“先禁诸欲,勿令放逸,丹经万卷,不如守一。”帝书“清净”二字以名其庵。

  厘内空留上方剑;

  壮士长歌梁父吟。

  ——此联为明朝时期的诗人皇甫涍《雪山歌奉寄彭太守》诗句联。

  十一言通用联

  为刺史即为善人,共沾惠泽;

  有忠臣更有烈妇,咸仰礼宗。

  ——上联说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皇甫瑶,字景瑜,皇甫诞的父亲。官随州刺史,为政宽简,百姓安居乐业,他则始终以清白自律,当时被称为“善人”。下联说东汉朝时期的皇甫规(皇甫嵩的叔父)及其妻子。规字威明,举贤良方正,因得罪权臣梁冀,多次受迫害,以《诗》、《易》教授生徒,达十四年。梁冀被杀后,他历官太山太守、度辽将军、弘农太守。其妻能文章,善草书,皇甫规逝世后,董卓要娶她,她大骂董卓,被鞭打致死,人称“礼宗”。

  【祠堂古迹】

  武阁寨垂裕堂皇甫宗祠碑记

  《曲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家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易》:宗庙曰祠堂,以庶人无庙也;而必曰先者,以奉神急于自奉也。自世降俗,敝报本尊祖之意,澌焉弗存,而宗祠遂概(搁)置为缓图矣。武阁寨皇甫益菴(名承谦)初为乃祖(皇甫)锦伯(名畴)公建立祠堂,又继乃祖续修族谱。兹复为本支始祖创建祠堂三间,门楼耳房五间,厚基础,坚围垣,务蕲(祈)永久无圮。约用八百余金。先是锦伯公积茔路稞(课)金十七两。乾隆乙酉(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族众(皇甫)守义(字肤公,其父皇甫奇)等因有建祠之议,而苦资斧(支付)不给(裕),无以伸妥神之诚,于是以此金分付(吩咐)益菴。益菴谨传别权,子母经营二十余稔,于乾隆甲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置地,为修祠伊始,至今甲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春,功既竣,仍余金百余两,为置祀田之用。益菴之为是祠谋者,可谓勤且周矣,而事无异议,功克备举,则族众之共襄厥役者,亦尤可谓同义辑睦矣。夫人本乎祖,不尊乎祖,则隳(huī,同毁)厥本,繄谁可自安乎?而寅念厥本,克歆厥祖,斯人能得几回闻乎?且余更有异焉者,天地山川,各有宜祀之人,庶人祀先,明有礼训。近世于天地山川诸庙外,佛寺庵观连甍接栋。巍峨其制,壮丽其度,内焉绮井刻桷,望之鸟革翚飞,土木之费,鸠众弋金,号为万善同归。而祀先之祠,求如自营之宫室,且百无一二焉。不营所宜营,而营所不必营,舍其所宜祀,而祀所不宜祀,与其所不得祀,举世愦愦,末由觉之。而皇甫益菴等独于分所宜祀者,孳孳为之,又不为造次涂塈之,为裕财储用,历三十年而永竣。厥功且也,置祀田,定规则,计虑深远,纤悉周至,以视世之营所不必营,兴祀所不宜祀,不得祀者何如哉!余故乐序其尊祖报本之诚,用告皇甫氏之善为继述者。

  修祠银两出自村西皇甫氏祖茔之西,(皇甫)亮宇公昆季四门伙茔,茔路之课租及利息银共十七两,益菴经管三十年,滋至九百余两。其茔地及路五亩四分三厘一毫,已按在茔人七十一丁,分派认粮外。有皇甫有瑞、有法不在此茔,修祠时各捐银八两。有后入茔者,未认茔地丁粮,即在祠地按丁取粮,(皇甫)有成取中地二分,(皇甫)有福取中地三分,(皇甫)有林取中地一分。祠堂地东长二十步四尺六寸,西长二十步三尺二寸,南阔九步二尺六寸,北阔十步,计地八分八厘五毫七丝二呼。有成等取去六分,余二分八厘五毫七丝二呼。粮在崇下四图七甲办纳。

  坟地南北长四十六步三尺五寸,东西阔二十二步一尺。其路南北长四十步二尺,东西宽六步。长门十五丁,二门二十五丁,三门二十九丁,四门二丁。

  廪膳生王樗撰文

  郡庠生王令章书

  大清乾隆五十九年岁次甲寅七月十五立石

  皇甫畴,字锦伯,生于康熙十六年,卒于乾隆二十九年。其孙名承谦,字益菴,生于雍正六年。

  注:文中标点符号为皇甫练真所加。

  【典故轶事】

  1:皇甫嵩平定黄巾

  光和七年(184年),因叛徒唐周告密,太平道教主张角星夜传檄四方,发动起义,史称“黄巾之乱”。黄巾军所到之处,燔烧官府,劫略乡邑。一时,州郡失守,长吏逃亡,天下响应,京师雒阳为之震动。东汉朝廷对此惶恐不安,马上采取镇压措施。首先,汉灵帝命各州郡在雒阳外围的八个关隘——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设置都尉,布防护卫;接着,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屯驻都亭;朝廷还采纳了皇甫嵩和中常侍吕强的建议,解除党禁,赦免天下党人,拿出中藏钱和西园厩马赐给将士;另外,灵帝起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各持节,调发全国精兵分击黄巾军。

  皇甫嵩与朱儁调发五校(北军五校,为中央主要常备军,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将宿卫兵)三河(河东、河内、河南)骑兵,同时招募精壮之士,共计四万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镇压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黄巾军。

  朱儁先与黄巾军波才部作战,失败。皇甫嵩只得退守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波才率军围城。当时,城中兵少,众寡悬殊,军中震恐。皇甫嵩安慰部下,他说:“用兵有奇变,而不在兵数量多少。现在贼人依草结营,容易因风起火。如果乘黑夜放火焚烧,他们一定惊恐散乱,我出兵攻击,四面合围,田单守即墨用火牛攻燕而获胜的功劳就可以实现。”天遂人愿,当晚大风骤起。皇甫嵩命令将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先派精锐潜出围外,纵火大呼,然后城上点燃火把,与之呼应。皇甫嵩借此声势,鸣鼓冲出。黄巾军缺乏战斗经验,惊慌散乱,被迫后撤。这时,骑都尉曹操也奉命赶来,于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胜追击。黄巾军顽强抵抗,数万人惨遭屠戮。皇甫嵩则被封为都乡侯。

  接着,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胜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彭脱,连连取胜,平定了三郡之地。

  八月,皇甫嵩在苍亭击败黄巾卜已部,擒获卜已,屠杀七千多人。这时,张角占据广宗,控制河北腹地,卢植为宦官所诬,被召回,继任的董卓被击败。于是朝廷下诏命皇甫嵩率兵进击。在这紧要关头,张角病死,其弟张梁继而守卫广宗。皇甫嵩攻城,因张梁军精锐,未能得逞,便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等到张梁被迷惑,放松了警惕。皇甫嵩立即乘夜调兵,鸡鸣时分冲入其阵,黄巾军仓促应战,张梁战死,阵亡三万多人,投河而死的有五万多人。皇甫嵩焚烧黄巾辎重车三万多辆,将张角“剖棺戳尸,传首京师”。

  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杀死张梁弟张宝,俘杀十余万人。皇甫嵩将十万人的尸骨筑成了“京观”。朝廷任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并晋封他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的租税,食邑共八千户。

  平定黄巾主力之后,皇甫嵩奏请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来赡养饥民,灵帝听从他的建议。史载百姓作歌说:“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皇甫嵩镇压黄巾,威震天下,但当时朝政日非,海内空虚。汉阳人阎忠劝他把握机会,南面称制。皇甫嵩不用其计。

  2:针灸大师皇甫谧

  皇甫谧小时候,过继给叔父,迁居新安(含河南渑池县)。叔父、叔母,尤其是叔母,很疼爱他。而皇甫谧自幼贪玩,无心向学,人们笑他是傻子。到了十七岁,人高马大,竟“未通书史”,整天东游西荡,象脱缰的马,叔母对皇甫谧如此调皮捣蛋非常气愤,恨铁不成钢,常常为他的前途而忧虑。一天,她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要教训他。谁知他到了外边弄来了香瓜、甜果之类,洋洋自得地呈献给叔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谁知叔母更加气愤,接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快二十岁了,还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顺父母,就得‘修身笃学’”。他很受感动,噙着泪花发誓要悔过自新,改弦更张,矢志苦学。从此以后,他刻苦攻读,虚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下定决心要编著一部针灸学专书。

  对于针灸方面的经验,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医家已进行了系统总结。如1973年在湖南长沙和马三堆汉墓中,发现了多种周代编写的医书,其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也有许多论述针灸的内容。东汉初期针灸名医涪翁还有《针经》的专述。但是晋代以前涉及到针灸内容的医书,“其父深奥”,“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加上当时用竹木简刻书,书被视为秘宝,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由于参考书奇缺,这给皇甫谧编撰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皇甫谧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用百折不挠的精神,设法借来了需要的医书,经穷搜博采,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共十卷,一百二十八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的穴位六百五十四个(包括单穴四十八个),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唐朝医家王焘评它“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此书问世后,唐朝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而在原则上均本于它。一千六百多年来,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

  《针灸甲乙经》也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公元701年,在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用《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足见,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影响之深远。

  3:家风故事

  无志之人常立志

  有志之人立志长

  孔子说起自己这一生,第一句话就是“吾十五有志于学”。立志,是人生的起点,过去的世家大族,都很注意培养子孙的志向,晋代的皇甫家也不例外。

  皇甫家有个叫皇甫谧(215~282年)的孩子,曾祖皇甫嵩曾做过汉朝太尉。到了晋朝之时家道已是衰落,一直由他的叔父、婶母抚养。但他毕竟是富家子弟,沾染了不少公子哥儿的习气,好逸恶劳、东游西逛、不学无术,人们都很鄙视他,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甚至有人说他是个痴呆。

  皇甫谧的婶母任氏看到皇甫谧自甘堕落,深感心痛。一天,皇甫谧拿了一些瓜果,跑去孝敬任氏。任氏平时很怜爱这个孩子,总是良言相劝,无奈不见效果,这次决心刺激他一下,于是沉下脸,说:“你以为拿点儿瓜果回来就算孝敬了吗?你都长到20岁了,还不务正业,不认真学习,不懂得道理,我怎么能感到安慰呢?

  任氏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说:“以前孟母为了教子,曾三迁其居。如今你整日放浪形骸,和一群狐朋狗友厮混,究竟是为什么呢?也许是我教育不好吧,我也已经费尽了苦心。其实,学问、道德,学了都是为了你自己好,与我有什么相干!我养你这么大,真是白辛苦了。”皇甫谧从小还未看到婶母这么伤心,内心很受触动,决心改过学好。

  于是,皇甫谧离开了舒适的家庭,扛着锄头,拜乡村里的一位学者席坦为师,一边劳动一边读书。他遍读了诸子百家,树立了远大的志向,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他一生写了很多诗、赋、颂及传记,他的不少门人都成了晋朝的名臣。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左思写了《三都赋》,特地去向皇甫谧请教。皇甫谧对《三都赋》大加赞赏,为他写了序,轰动了洛阳城,人们争相传抄,弄得大街上的纸张都紧俏起来,商人趁机提价。“洛阳纸贵”这个成语便出于此。

  皇甫家的子孙,经常拿这个故事来教育后代: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立大志,做大事,已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皇甫家族的家风。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赫连
下一姓氏: 尉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