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姓图腾(帅氏图腾)
帅姓是中华姓氏之一,皆是源于师姓。一是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师呙之后,属于避讳改姓为氏。奉师呙为得姓始祖。二是出自三国时代师昺,为了要避晋景帝的名讳,就将自己的姓改少一横,变成了帅氏。帅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七十六位。现今人口约十三万,排在第三百八十七位。
【释义】帅,佩巾也。甲骨文的“帅”字,像两手执席形,无巾字在侧。金字的“帅”字,才变成形声字的“帅”。借用为将帅之用字。因“帅”字借用了巾的首饰之义,表示首领之义,“帅”为商周时期的官名,“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称属,属有“长”;十国称连,连有帅。”帅是古代军队的基层干部,后来提升为一国之帅、一军之帅。“帅人”当与他们先祖的官职有关,也与帅名、帅城的地名有关。他们以“帅”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加以崇拜,形成“帅”姓。
【得姓始祖】
师呙:晋国大夫,晋景公喜欢自己亲自担任成师之职。“成师”,即晋国王室禁卫军的统领,出行时银铠金盔,威风凛凛,十分神气。师呙为了要避晋景公的忌讳,就将自己的姓氏字“师”减去一横,改成帅氏,开创了帅氏家族,世代相传至今。帅氏族人大多尊奉师呙为得姓始祖。
师昺:晋朝时期官为大司徒、黄门侍郎、右将军、散骑常侍、兵曹尚书。在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立晋之后,追尊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晋景皇帝,因晋景皇帝的名字中有“师”字,为了避故君主名讳,师昺就效仿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师呙,也将自己的姓氏字“师”省去一横,改为“帅”,从此,师昺的以及其他同朝的师氏族人和后裔子孙们即沿袭帅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师呙之后,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据史籍《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师氏原来出自古代掌乐之官,因为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
传到春秋时期晋景公姬獳执政时期(一名姬据,“病入膏肓”的主角,公元前599~前581年在位),有一位师呙在晋国任大夫。晋景公喜欢自己亲自担任成师之职。“成师”,即晋国王室禁卫军的统领,出行时银铠金盔,威风凛凛,十分神气。师呙为了要避晋景公的忌讳,就将自己的姓氏字“师”减去一横,改成帅氏,开创了帅氏家族,世代相传至今。
帅氏族人大多尊奉师呙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师帅,是西周军制官职称谓。西周时期,军下设师,每师两千五百兵,周王室拥有六师军队,而在各诸侯国中,除了齐国姜太公拥有五师以外,其他的侯爵国拥有三师,伯爵国拥有二师,子爵国拥有一师,郡侯无师。至春秋以后,周王室疲弱,各诸侯国逐渐自大,无视周礼典制,各自纷纷扩军,如晋国、秦国、楚国、齐国、宋国、鲁国等大国皆扩军至六师。到了战国时期,师的建制已达万人,七雄皆各自拥兵数十师,周王室根本就无可奈何。两周时期,师的最高军事长官称“师帅”,后细分有中军帅、上军帅、下军帅、左军帅、右军帅、后军帅等等。
在师帅、中军帅、上军帅、下军帅、左军帅、右军帅、后军帅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帅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晋朝时期大司徒师昺之后,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在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中有一位著名将领师纂,公元?~264年待考,他原为司马懿的次子、大将军司马昭的主簿,后被派遣到太尉邓艾军中担任督军司马,随邓艾参与了灭蜀汉政权的一系列战役。平定蜀汉国后,师纂担任了益州刺史。后邓艾被钟会诬告,司马昭下令把邓艾、邓忠父子以槛车押回,师纂也随同返回,与邓艾父子一起被害。按史籍《三国志》的记载,师纂的后代叫师昺,在晋朝时期官为大司徒、黄门侍郎、右将军、散骑常侍、兵曹尚书。在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立晋之后,追尊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晋景皇帝,因晋景皇帝的名字中有“师”字,为了避故君主名讳,师昺就效仿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师呙,也将自己的姓氏字“师”省去一横,改为“帅”,从此,师昺的以及其他同朝的师氏族人和后裔子孙们即沿袭帅氏。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只有在晋朝任职的师氏族人更改为帅氏,而黎民百姓中的师氏并未改变姓氏,仍然大有师氏族人存在。避讳只是暂时的,西晋王朝的历史只有四十二年,因而许多帅氏后裔后来又恢复师氏。由此,后世许学者皆认为师氏、帅氏本是一姓。师昺依靠司马氏家族飞黄腾达,但西晋寿短,晋武帝死后,子侄们争权夺位,兄弟阋墙,爆发了箸名的“八王之乱”,结果帅氏一族家破人亡,后裔沦落四方。
帅氏家族由今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兴起,迄今一千七百余年,堪称《帅氏家谱》扉页题字所述:“岢岚遗风,源远流长。”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帅都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帅都督,是南北朝时期西魏政权设置的军制官位,与大都督、都督一样,皆统领乡兵,即地方武装的长官,后逐渐成为散官阶名。北周时期沿袭续置,官秩正七命(从六品上)。隋朝时期成为勋名,后废黜,归入都督系列。
在帅都督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帅督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帅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南宋朝时期官吏帅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帅司,是宋朝时期设置的一种官职,即安抚司的最高行政长官,仿隋朝时期的安抚大使之称,在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设置,长官称安抚使,白称“帅司”,有安抚副使、同勾为副长官,属下还有帅机、帅守等官员。 宋朝时期,一方地区称“路”,帅司则统领一路兵政,后兼领各路军务以及治安之事,必要时可由知州、知府兼摄。这种官职一直沿用至民国初期。帅机,专职负责机宜文字,也就是机要秘书、机要参谋之类的官员;帅守,就是当知州、知府兼摄安抚使时给予的称谓。
在帅司(安抚使)、副帅司(安抚副使、同勾)、帅机、帅守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帅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帅姓出自西晋,当时晋国定都洛阳,后迁长安,因此河南洛阳、陕西长安一带即为帅姓发源之地,也是早期繁衍发展之地。
南北朝至唐宋期间,逐渐向周边地区及江南一带扩展,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阳郡、范阳郡、平原郡为郡望。
分布
宋朝时期,帅姓人口稀少,仅仅出现在四川地区。
明朝时期,帅姓人口激增,大约有1万6千人,在全国主要分布在江西、四川、湖北、浙江、安徽、贵州、湖南等地,江西是帅姓的第一大省,集中了大约全国帅姓人口的32%。
当代帅姓的人口大约13万,为第三百八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0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帅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安徽、河南、四川、重庆、江苏、浙江、贵州等省市,江西居住了帅姓总人口的27%,为帅姓第一大省。
帅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赣闽、广东东北、湘鄂大部、河南东南、皖苏大部、浙沪、川渝黔云大部、广西西北,帅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3%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9.7%,居住了大约73%的帅姓人群。
今江苏省的扬州市、南通市、江都市、泰州市、淮安市,重庆市的合川区、云阳县、巫溪县、奉节县、綦江区,湖北省的武汉市江夏区、十堰市、开江县、天门市、红安县、宜昌市、孝感市、松滋市、谷城县、浠水县、大悟县、黄梅县、襄阳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新建县、安义县、九江市、奉新县、吉安市永丰县、抚州市临川县、进贤县、铜鼓县,河北省的保定市、文安县,山东省的菏泽市单县、潍坊市、日照市、潍坊市安丘市、诸城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汉寿县、益阳市、新晃县,广东省的佛山市南海区,贵州省的安顺市、铜仁市,山西省的原平市、定襄县河边镇青石村、朔州市应县大临河村、繁峙,陕西省的西安市杨凌区、商洛市丹风县,四川乐山市、四川青神县、西充县、南部县、犍为县、宜宾市珙县、都江堰市,辽宁省的西丰县,福建省的建宁县,浙江省的杭州市,云南省的曲靖市、盐津县等地,均有帅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灵石县:旧属介休,隋朝开皇十年庚戌(庚戌,公元590年),隋文帝巡幸途经此地,挖河开道时掘出巨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以为祥瑞,称之为灵石,并以此名置县。这块灵石如今被保存在旧城北端的天石公园内,据考察,实为一块含铁量较高的陨石。灵石县县城是山西最小的县城之一,一千多年来,归属虽然多变,县名基本未变。1958年曾于孝义、介休合并称介休县,1961年恢复灵石县。
堂号
平原堂:以望立堂。
灵石堂:以望立堂。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弹琴,春秋时期,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
字辈
湖北云梦帅氏字辈:“元亨利贞永树家升”。
湖北浠水帅氏字辈:“启世登科第皇都德意怀国安邦”。
湖北宜昌帅氏字辈:“总振维荣芳开先启秀良文章昭祖德”。
四川乐山、合江帅氏字辈:“大地文德宣树仕希培月淑公共佑世”。
四川宜宾帅氏字辈:“友成文已(玉)元自昌国正先开邦崇祖泽超琼应世贤兆懋廷如步宗子仕明天”。
四川珙县帅氏字辈:“崇天元有朝宏正国文达至中增培祖德子孝家兴贤圣光荣”。
四川南充市南部县水音乡陈桥村帅家湾字辈:“荣鼎允美廷司元正文仕德时丕承大家能子修其天爵从之”
重庆合川帅氏字辈:“光昌兆远大”。
重庆綦江、壁山帅氏字辈:“应钦秉源年正永洪大泽世代朝先志文华光尚国”。
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帅氏字辈:一芝应永洪、山国定玉登、文明光毓秀、绍学治邦廷。
江苏淮安帅氏字辈:“冠正顺建……”
贵州安顺帅氏字辈:“士学国瑞起”。
浙江丰茶帅氏字辈:“尚木世应宗国家逢全治封建正光昌大经思永振安定启民良”。
云南盐津帅氏字辈:“其大廷应喜安光忠世永福寿乐太平久远同时正”。
江西奉新帅氏字辈:“式如珠玉品德道乐传芳”。
江西奉新锁石后村帅氏字辈:“大道能经国,康祺再起歌。”
江西铜鼓县帅氏字辈:“世尚明新学,家传礼义淳。文章资善治,令德庆长春。”
山东菏泽帅氏字辈:“惟尽忠孝廉,宗训智仁勇... ...。”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姓启晋国;
源于乐师。
——指帅姓得姓源流。
五言通用联
兄弟双进士;
父子四名家。
——上联:清代雍正进士帅念祖及其弟、康熙进士帅光祖。下联:清代举人、诗书画家帅我与其子仍祖(诗人)、念祖(进士、画家)、光祖(进士、文学家),父子四人皆为名家。
六言通用联
方伯指绘成画;
子连尸解为仙。
——上联:清代帅念祖,善用手指醮墨作画,山水花草,栩栩如生。下联:宋代人帅子连,形貌奇伟,膂力超人,独住南岳三十年,传说太平兴国年间尸解成仙。
七言通用联
功勋永垂西晋史,
渊源遥溯尚书郎。
——指帅姓得姓源流。
十言通用联
名利都捐,芳踪忽见关右;
廉静不扰,音容永祀江南。
——上联:帅子连。下联:宋代进士帅范,灵石人。调岢岚军政,兵民感慕。后督理江南茶税,廉静不扰,民图像祀之。
【典故轶事】
师变帅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司马昭生了个儿子叫做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坐了龙椅之后,司马炎叫做“晋武帝”。
这个晋武帝很孝顺,虽然篡了曹魏皇帝的位,却还知道实际是老爹的功劳,便急急给司马昭追赠了帝号晋文帝。后来想想,光凭爹爹一个人的阴谋也不能成事,伯父司马师拼斗了大半生,不好抹灭他篡位的功绩,于是也尊之为皇帝,称作“晋景帝”。
这一下,事情闹出来了!
这日来了个倒楣鬼尚书!巧不巧地上了一份奏章,晋武帝一看署名,赫然见到了“师昺”两个字,龙颜大怒之下,将这师昺唤到了龙庭,厉声道:“师爱卿!朕想借你的头一用!”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师昺顿时泪如雨下。不过,此人大有祖宗遗风,当下便如竹林七贤般哼了几哼,算是替自己奏起哀歌。
晋武帝皱起龙眉,道:“别忙着哭,你脑袋都要给人摘了,难道不想知道自己为何惹祸么?”
师昺垂泪道:“臣一向愚鲁,叩请圣天子赐教。”
“师爱卿……”晋武帝幽幽叹息,“你的姓名不好。”
“这……臣的姓名不好……”师昺急急思量,霎时一拍双手!颤声道:“可是这个昺字么?臣办事不力,日日拿大丙……”
“去!管你甲乙丙,朕烦恼的是你这个师字。”
师昺惊疑不定,慌道:“圣上是嫌臣师心自用、师出无名、师其故智,不求长进,所以要砍臣的头?”
“你扯远了!” 晋武帝哈哈大笑起来,他站起身来,拍了拍师昺的脑门:“知道朕的伯父叫做什么名字么?”
师昺恍然大悟,方知缘故,喃喃便道:“圣上的伯父是……是司马、司马……”那个“师”字还没说出,已听得龙鼻喷出两道重重的龙吟,当场震得师昺魂飞魄散。
没法子,帝名庙号须回避,“司马师”当上晋景帝,师字便成一家专用,李世民做天子,观世音菩萨还得减字改名做观音。连神明都要回避了,何况是你个凡夫俗子小老师?
可怜师昺泪眼汪汪!人虽然留了脑袋下来,姓却给砍头了。
为了此事,日后史家留了这么一段记载下来:“晋有尚书师昺,避晋讳,改为帅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