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姓图腾(鞠氏图腾)
鞠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不窋之子鞠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鞠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在第三百九十位,现今人口约三十七万,排在第二百五十七位。
【释义】鞠,一是酒母,同“麹”,二是踏鞠,鞠是古代用皮编制的小球。是古代的足球。
【得姓始祖】
鞠陶:黄帝有后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作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鞠姓。后人因此也奉鞠陶为得姓始祖。
鞠昇:最近发掘的《鞠氏高安族谱总世系》明确记载:“鞠氏来源于鞠昇”。鞠昇是春秋战国时期燕易王的长子,原名叫姬昇,因与其弟姬哙争夺王位失败,逃避到“辽东东梁河阳,复以远祖鞠为姓”的避难改姓,由于姬昇弃姬改鞠以鞠为姓,所以西周先祖鞠陶只是鞠姓的命姓祖,鞠昇才是开创鞠姓的第一人,是天下鞠姓的太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不窋之子鞠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名贤氏族类稿》等记载,黄帝有个后裔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传说他生下来时手上的掌纹很象古文“鞠”字,因此不窋便给这个儿子起名叫“鞠陶”。
鞠陶后来成为了周族人的首领,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鞠氏、陶氏。
在鞠陶的后裔子孙中,鞠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是为洛阳鞠氏,亦称成周鞠氏。
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末期燕国上大夫鞠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战国晚期,燕易王有个儿子叫姬升,即王子升。姬升是燕易王的次夫人所生,因此虽然年长于弟弟姬哙,却属于非嫡出。在燕易王病逝后,姬升因与燕易王的长夫人所生的儿子姬哙争夺王位,结果惨遭失败,被迫躲避到了辽东东梁河(东梁河南岸),之后忿而弃姬姓而改鞠氏,称鞠升。“鞠”之一字,在古代义为“事败而好鞠之”,就是势败计穷无可奈何的意思。该支鞠氏族人就称姬升为“第一世鞠升公”,为河北鞠氏的真正鼻祖。
后来到了先秦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燕国上大夫鞠武,是燕太子丹老师即太傅,他就是鞠升的曾孙。
在先秦时期,有一段著名的“鞠武谏燕丹”的历史:就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将军樊于期因“传檄讨秦王”失败而亡命到了燕国,由此引发了秦始皇对燕国的仇恨。据史籍《史记》中的记载:秦始皇嬴政之母赵姬在与吕不韦同居时就已身怀有孕,只是吕不韦和赵姬一起对子楚隐瞒了事情的真相。按司马迁的记载,秦始皇嬴政实际上应当是吕不韦的儿子。樊于期“传檄讨秦王”的原因便在于此。樊于期素恶吕不韦盗国之事,更对秦始皇以一系列残酷杀戮的方式统一各国的方式不满,便以此为借口,以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嬴成峤的名义草就了一分十分著名的讨秦檄文:“长安君布告中外臣民知悉:传国之义,适统为尊;覆宗之恶,阴谋为甚。文信侯吕不韦者,以阳翟氏贾人,窥咸阳之主器。今王政,实非先王之嗣,乃不韦之子也。始以怀娠之妾,巧惑先君,继以奸生之儿,遂蒙血胤。恃行金为奇策,邀反国为上功。两君之不寿有繇,是可忍也?三世之大权在握,孰能御之!朝岂真王,阴以易赢而为吕;尊居假父,终当以臣而篡君。社稷将危,神人胥怒!某叨为嫡嗣,欲讫天诛。甲胄干戈,载义声而生色;子孙臣庶,念先德以同驱。檄文到日,磨厉以须,车马临时,市肆勿变。”之后樊于期将檄文四下传布,然后将长安君属下以及屯留附县的丁壮悉数编入军伍,一鼓气攻下长子壶关,兵势益盛,直指秦都咸阳。秦始皇见檄文后大怒,立即召仲父吕不韦计议。吕不韦淡淡地说:“长安君年少,不办为此。此乃樊于期所为也。于期有勇无谋,并出即当就擒,不必过虑。”于是秦始皇乃拜王翦为大将,以桓齮、王贲为左右先锋,统军十万往讨长安君。樊于期骁勇善战,但所辖之兵寡不敌众,遂在秦军重兵之下杀开一条血路,王翦追之不及,樊于期成功逃至燕国。当时,一直坚持抗秦的燕太子丹见樊于期非常高兴,待其为上宾,还在易水河畔专门为樊于期建了一座公馆(今河北易县镇陵塔),时人们称之为樊馆。但是,太傅鞠武却认为太子丹作这一系列的事无异于玩火,便劝谏太子丹说:“像秦王这样暴虐的人,对燕国本来就久有积怨,那已经够让人心寒的了,更何况我们又收留樊于期呢?这无异于把肥肉送到老虎的嘴上。希望太子急速将樊于期送到匈奴去,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天下各处都难以容身的时候投奔到咱们燕国来,我们不能因为屈服于强秦的胁迫,就抛弃我们的朋友啊。太傅,我们究竟有什么办法来对付秦国呢?”鞠武说:“为结交一个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安危,这就叫做‘资助怨恨和灾祸’。把鸿毛放到燃烧的火炉上,当然很快就会被烧光的。若说起对付秦国的办法,咱们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且与樊于期相识。那田光为人智谋深远,勇敢沉着,可以找他想想办法。”其实,鞠武早就知道田光以“侠”著称,侠者在战国时期就是刺客的代称,因此他想利用田光以其职业特长组织安排除去秦始皇,以此消除秦国对燕国的威胁。于是,后来就有了田光将荆轲推荐给燕太子丹的情形,也由此产生了“荆轲借樊于期之首刺杀秦王”的历史事件。
在鞠升及其曾孙鞠武的后裔子孙中,多有称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鞠氏正宗。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要说明的是,后来到了北宋末年,该支鞠氏族人中有山东黄县冶基人鞠俨的后代鞠杲在中进士第后不久,便上书弹劾奸相张惇,结果遭到残酷报复,被获罪夷族。当时许多鞠氏族人被迫改以同音的“曲”为氏以避其难,成为现代曲氏家族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山东地区自宋朝以来就有“死鞠活曲,鞠曲一家”的传言,但在家谱上仍然记载为鞠氏。由此形成的曲氏族人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得以复姓,有一些曲氏族人复为鞠氏,还有更多的曲氏族人却“依曲为沿”,就这么称曲氏至今。该支鞠氏、曲氏族人皆尊奉鞠升(姬升)、鞠武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姬姓,春秋时期的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孔子的学生中出现了一个叫鞠语的人,姬姓,他是鲁国开国君主伯禽的一支后裔,其家族主要在安邑一带生息繁衍(今山西夏县),据说是一个造皮革制品的世家,在当时还很有钱,因此给儿子起名为“鞠语”。在这里,“鞠”就是“制革”的意思。正因为鞠语是鲁国首君的后裔,因此虽然学智平平,以后也名不见经传,但孔子仍然收其为弟子。孔子爱食肉,因此要鞠语每个月额外“纳十脩”为学费(十根用香料制成的干肉)。
在鞠语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鞠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晋南鞠氏。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鞠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鞠人,是两周时期王室内侍之一,实际上就是专门在君王出入门闱之时,负责为君王开启门扉、掀起门帘的小吏。就是鞠着身子为君主进出门庭时掀竹帘子的侍从。
后来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王室宫闱中皆有此类小吏,一如当今在大酒店、星级宾馆里为客人开启门扉的职业门童、门淑,只不过没有小费可拿。
在鞠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鞠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ú(ㄐㄩˊ)。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西汉末期时期尚书令名叫麴谭,属于避难改姓又复姓为氏。
汉哀帝执政时期,有一位尚书令名叫鞠谭,因“东平王瓠山立石”事件牵连而被贬“避难湟中”(今西宁湟中)。
据史籍《汉书》、《元和姓纂》的记载,鞠谭是汉哀帝刘欣执政时期的尚书令。
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3年),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
东平王以为那不是个好兆头,便在宫内仿瓠山形状造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喜欢无事生非的光禄大夫息夫躬、孙宠知道此事后,便借此“发生事端,以图封侯”,于是二人一起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并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
其奏章中的那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深深刺痛了汉哀帝,于是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人等一律处死。当时,尚书令鞠谭、廷尉梁相、仆射宗伯凤三人急忙联名上奏: “因未见确实,应委公卿复讯。”然而。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立即下旨斥责这三位大臣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遂一并削职为民。
鞠谭和儿子鞠闭閟为避此大难,遂举家迁逃到凉州西平(西都,今青海西宁湟中),改姓为“麴”,这就是在《元和姓纂》中记载的“鞠麴同宗”的来源。
改姓为麴氏以后的五百年时间里,鞠谭的后裔子孙在“天高皇帝远”的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平(今青海西宁)一带地区得到大力发展,逐渐成为当地豪族,还在历史上出现了东汉末期袁绍的大将麴义、曹操的护羌校尉麴衍、晋朝大都督麴允等著名的战将,连北魏时期威震西域的高昌国王麴嘉都是鞠谭的裔孙。
该世系的鞠氏、麴氏族人自古便是一家人,绝不通婚。后又有麴氏族人在历朝历代的战乱中再复改姓氏为鞠氏者,是为辽西鞠氏、青海鞠氏。
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记载:
蒙古族乌讷虎沁氏,亦称兀纳嘎沁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回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nehuci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回族乌讷虎沁氏所冠汉姓即为鞠氏。
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迁徙分布】
迁徙
鞠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艰辛过程。从燕国晚期燕易王之子姬昇夺位不克,自燕都蓟城避奔辽东襄平,易姬为鞠得姓开始,到第四世鞠武“聘归本国”(《高安鞠氏族谱原世小引》)任燕王僖之子太子丹太傅,鞠氏又回迁到蓟城,秦灭燕后,为躲避追杀,鞠武率三个儿子辗转流落到汝南郡,在《族谱原世小引》中留下了“郡号汝南”的记载。随着政权的更迭,汝南鞠氏逐渐从隐蔽转为公开,家族从汝南郡逐步发展到北部的常山郡和东部的平原郡。到第十一世鞠谭入仕京城,鞠氏从平原郡迁到西汉京都长安,由于“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事件”牵连,鞠谭被贬削职为民,于是“率子鞠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鞠为麴”,鞠氏又从长安迁徙到西平郡。经过200多年发展的西平麴氏因为反对曹魏篡汉,在西北地区至少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武装割据,被曹魏当局镇压后进行了残酷的剥离和迁徙,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当局将西平麴氏大部分迁往金城郡治榆中,从而完成了麴氏郡望从西平向金城的转移。其中麴氏的一支离开西平后,经过数千里艰辛跋涉,直接迁徙到东莱黄县定居。在东莱,他们悄然恢复原来的姓氏——鞠姓,从此开始了鞠氏在胶东的历史存在,这支鞠氏称东莱鞠氏。
历史上,东莱鞠氏在胶东一带至少形成六个大的聚落。一是从刘宋到北魏直到宋元时期,以鞠彦云祖孙为代表的黄县都乡石羊里(今龙口市下观村);二是唐代前期,以第二十九世鞠景沂任职淄青节度使司为标志的“密州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今昌邑市丈岭村);三是以第三十七世鞠玉润及其子孙鞠真、鞠仲谋为代表,从晚唐至元代晚期的密州高密东乡陶哥庄(今高密市姚格庄);四是以鞠偐祖孙为代表,从晚唐到北宋末年的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今龙口市冶基村);五是南宋以后一直延续到今天,以元朝登州太守鞠思诚为代表的登州文登西楼村(今山东文登市);六是从明朝永乐前期一直延续至今天的大嵩卫海阳千户所(今山东海阳市)。可以确定,当代中华鞠姓都是由以上六地,在不同历史时期源源不断地迁出到全国各地。
在这种不间断的迁徙中最主要的路径有三条,第一条是上文提到的鞠彭率众跨海北渡辽东的路线;另一条是从胶东腹地向东扩展到半岛边缘的文登一带;第三条则是向南迁徙到达高密并通过高密进一步向南发展。在这三条迁徙途径中,从黄县到掖城、平度、高密、诸城、莒县、临沂、淮安、扬州一直迁徙到大江南北,中华腹地的迁徙通道最为著名,从隋唐到元代,大部分鞠姓先民都是通过这条通道迁徙到全国各地。在这条通道中,淮安山阳因为依傍运河,成为最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集散地,很多鞠姓先民在从早期的东莱郡或五代以后的登莱二州向南迁徙中,都在这里弃车乘船,或许有的便在此长期定居下来,发展成为当地的高门大户,因而留下了“山阳衍派,太傅分支” 这著名的宗祠对联。
在鞠姓先民的迁徙中,有“官迁”和“民徙”两种形式,一般情况下官迁的迁徙脉络比较清晰,谱牒相对完整,泛字井然有序;而民徙的大多都没有家谱,泛字无法接续,乃至过了许多代,到家境好转想要续谱时,竟无法确定来自哪里,去向何方。在种种因素造成的迁徙中,当然也有早期迁出胶东,过了许多代又回迁的情况。
江西吉水水南吟村鞠氏就属于官迁,据记载,吟村鞠氏的一世祖鞠昭烈字万里,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任虔州(今赣州)左司理(相当于法院的审判官),五代后梁太祖朱晃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敕赠统兵授大将军领兵讨寇”,因平叛有功被朝廷授予庐陵(今吉安)府衙。这支鞠氏在北宋熙宁和南宋景定年间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修谱,至今仍然保存着唐代老谱的《按文》和《授姓之图》,按语记载:按旧谱云“唐贞观十二年正月,上命吏部尚书高士廉等官采访诸州县名氏族时定,汝南、莱州二处鞠氏同是一宗,有司格状申户上部,以传不朽。旧谱故载,其鞠授姓于后稷,今历数千百年之久,亦不敢去其图重前修也。”《授姓之图》记载:-后稷-不窋-鞠陶-傲-金英-昭烈-吟村。南宋景定年间纂修的鞠氏族谱中,收录了文天祥为之所作的序言,文氏写道:“古之姓氏不长不一,或因君赐姓,或因官而姓,或因土地而姓。唯鞠氏之姓其来远矣,由后稷之孙鞠陶为始也......一旦出示厥祖之本末,乃知其祖自唐受爵,至五代迨于圣宋,历历皆朝宦,勤劳王家,自北而南,丰功盛德盖亦有年矣......”据传,南宋末年,当蒙元进犯吉安时,鞠氏一呼百应率先抗元,曾遭到元军的大肆杀戮。至今,吉水水南吟村鞠氏仍然保留着挂有“东牟旧第”“世魁第”牌匾的宗祠。
唐代是一个十分重视出身门第的朝代,官员选拔,朝臣任用都要考察出身,从唐太宗派高士廉在全国范围内调查知名氏族,到一百八十年后唐宪宗命林宝撰写《元和姓纂》,充分反映了那段史实。可以想象,为了适应皇家口味,世人从此开始编纂家谱,致使不利于前程的真实历史得到隐瞒,随意攀附权贵一度盛行。只是鞠氏的出处就出现了四个版本:一说来源于战国时期“燕易王之子姬昇,因与其弟姬哙夺位不克,避难辽东”的改姓(《高安鞠氏族谱》);一说来源于西周始祖后稷之孙鞠陶(《吉水吟村鞠氏族谱》);一说来源于春秋鲁国第一代国君伯禽,“鞠氏之先,伯禽之裔也”(王禹偁《鞠常墓碣铭》),一说来源于北燕鞠武。经过研究认为,鞠陶是鞠氏的命姓祖,太始祖只是以他的名字“鞠”来命姓,鞠陶本人和后代仍然姓姬;而“来源于鲁之伯禽”乃是提供者的一家之言,被王禹偁写进墓志中,《路史》中也没有发现鞠氏来源于伯禽的相关记载;只有《高安鞠氏族谱》的源流出处可信度最高,证据:一是记录完整,从公元前320年至今,一直以直系单线的形式记录了78代,有名有姓。二是真实性较高,在最近发现的《吉水吟村鞠氏族谱受姓图》中,明确记载,鞠昭烈嫡传于鞠敖。按高安谱载,第十三世有亲兄弟两人,兄鞠敷为《高安鞠氏族谱》的嫡系先祖,弟鞠敖的传续在高安谱中未予记载,但却是吉水吟村鞠氏的嫡传先祖,而且标明“祖居莱州”,亲兄弟俩在两支不同的族谱上相遇,使高安谱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得到进一步印证。可想而知,鞠昭烈家族当时南迁时,走的应该也是这条通道。
而“鞠氏三兄弟”的迁徙就属于民徙。元朝末年,在山东境内爆发了著名的红巾军之乱,这些头扎红头巾,号称“农民起义”的暴民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所到之处白骨蔽野,民不聊生,人们迫不得已躲避山林,迁居他乡。一位鞠姓朋友公布的家谱资料说:我始祖原籍登州黄县野鸡沟,自元末明初避红军之乱,兄弟三人逃于沂邑西南召忽庄。后文清祖居莒州,文锡、文周祖双居召忽。所谓“野鸡沟”,即今龙口冶基村。经调查,冶基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确实存在一条南北走向,高出地面四米多的大沟,试想在人迹罕至的古代,那里杂草丛生,是珍禽野兽理想的栖息地,俗称“野鸡沟”也是可能的。就是这个野鸡沟,宋代碑刻称之为“野基村”,由此推定,宋代的官称“野基村”是由俗称“野鸡沟”转化而来,而如今的“冶基村”是古代“野基村”的音转字讹,绝不像有些文章解释的是古代“莱子国”的冶炼基地。如今,三兄弟的家谱虽有流传,但对这支鞠氏到底是“古居兹土”,还是来源于野鸡沟,第十世和十三世篆刻的两块祖碑却意见相悖,而三兄弟的前世至今仍查无所踪。当初“召忽鞠氏三兄弟”始迁时走的也是这条路线。
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和灾荒,山东境内十室九空,成为千里无人烟的荒僻之地,山东现在的鞠姓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后迁过来的。这种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移民,有军垦戍边的军人集体调动和山西、河北民间移民两种形式。据乳山市志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守卫海阳千户所的二十四个姓氏的军户中就有鞠姓军户。
明初为防倭寇侵扰,朝廷曾经将地处云贵川交界“乌撒卫”的士兵成建制的调往山东沿海守备屯田,他们先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直抵江苏扬州,然后转道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所谓“云南移民乘船而来”,即指此而言。这些调到胶东地区的军户,大多都是当初追随朱元璋起兵,祖籍在苏皖北部和朱的家乡凤阳的有功军校,由于在云南携家带眷居住的时间较短(据考证只有二十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难怪他们的后代只记得苏皖北部的祖籍而不记得云南的家了。在居住地,这枝鞠姓和其他云南军户一样都被当地人称作“小云南”,经考证所说的“小云南”不是地域名称,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一个移民族群”整体的俚称,是山东土著对千里迢迢来自云南军户移民集体的民间称谓,就象东北人对山东移民叫“小山东”,中原人对四川过来的人叫“小四川”一样。这里的“小”是俚称,“云南”则是地域名称,并不专指云南某地。
经考证,海阳所鞠姓的始迁祖叫鞠钊,也就是传言被封为“定远侯”的那位鞠姓军户老祖,明朝永乐初年迁入海阳所。关于鞠钊的原籍有两种说法:《海阳鞠氏族谱》说“原籍湖北”,而《海阳市志》说“原籍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经过考证笔者采信后一种说法。就是说鞠钊当初是在江阴参军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那么元末明初的江阴鞠氏又是从何而来?通过阅读《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俨墓志》碑文得知,来源于鞠俨的孙子北宋朝散郎右赞善大夫江阴知军事借绯鞠传式。
北宋的江阴军是以管理江阴军事为主兼管地方行政的一个军政合一的特殊建制,当时的江阴军管辖范围很大,西到今天的常州,东到张家港,江北管辖靖江全部,泰州、如皋一部,势力涵盖大江南北。知江阴军是当地最高军政长官,相当于六品,由于朝廷规定四、五品着装大红官服为服“绯”,六品不够服“绯”而特许服“绯”的为“借绯”,就像现在的“正处享受副局待遇”,这是一种荣誉的象征。鞠传式任江阴知军期间必定是携家带眷,由此认定鞠传式应是江阴鞠氏的始祖,三百多年后的鞠钊祖籍江阴,说明他应出自鞠传式的直系后代,只不过此时已是家道中衰,无奈只有参加朱元璋义军南北征战另谋出路。
据海阳鞠氏家谱记载,鞠钊单传清,清传七子,排序为“茂盛成兴旺富贵”,其中第五子旺传二子,长曰躬,幼曰宝,躬传东山、南山、北山,宝传西山。家谱又载,鞠钊“以军功隶大嵩卫”,其子鞠清官至通判,相当于知府助理。明朝实行职业兵制,军人死亡或退休要由儿子按长幼顺序袭替军职,这种袭替要经过专业部门的严格考核,一般降五级录用,看来鞠清的七个儿子中,经过考察由第五子鞠旺替职。迁徙海阳所的鞠钊一支子孙旺盛,到清朝初年已是枝繁叶茂。有清一代海阳所鞠氏竟出了七位进士,其中鞠珣于顺治三年中第,官居广东道监察御史;鞠珣的儿子鞠宸咨于康熙初中第,历任陕西按察使升甘肃布政使。最近,乾隆十七年中进士第,时任广西学政的鞠恺写给四弟乾隆二十一年举人曾任安庆府同知的鞠懙的三封家书公诸于世,阅读这封三百多年的家书感慨万千,鞠恺在信中对四弟的仕途前程关心备至面授机宜充满了殷切希望,据记载鞠恺、鞠懙也出自海阳所村。传说当时海阳所鞠氏的门脸很大,每任知县上任伊始必先拜访鞠氏。海阳所鞠氏的后代,沿着白沙镇念头村,南黄镇西羊水村的路线迁徙到胶东半岛腹地的文登、栖霞一带,与原住鞠氏合流,后来大部分渡渤海闯关东,迁徙到东北各地。
还有一支是由冶基直接东迁到文登的鞠氏,称为原住鞠氏。据光绪《文登县志》记载:鞠彦昌墓在城外东北隅,香山东岭有墓碑,元至正十四年立……碑云“鞠氏系后稷子不窋之后,自汝南迁居登莱,安茔于黄县野极,自大唐生祖鞠积为相国,五代溃乱东至文登县,家于城焉,叙次思诚太高祖以下至其二子凡七世,支分派别,族姓繁衍,实为当时著族”。碑文所述鞠思诚乃鞠彦昌嫡孙,生年不详,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春(公元1363年),以王事殁于登州太守任上,从县志记载的“弱冠远游十余年”分析,去世时大约四十七岁左右。按时间推测,鞠彦昌及鞠氏家族碑是鞠思诚在登州太守任上所立。经分析,从“鞠积至鞠思诚子传七代”应该是南宋嘉定或金大安时期,与上文所说晚唐五代的鞠积至少相差250年。这就产生多种判断结果,要么两者不止七代,要么鞠积东迁要比五代时期晚得多。笔者认为,文登原住鞠姓如果真正来自冶基,鞠积东迁应该就在北宋末年鞠杲弹劾张惇遭夷族之祸的年代。一篇文登家谱提供了很好的佐证,其序言说:“鞠族……宋代移居济南东郡……又徙居文邑东关北浩文山下居住”。按常理避难迁徙续写家谱往往比较隐讳,“济南东郡”是否暗指地处济南东部的黄县冶基村?碑刻还记载了鞠彦昌以下四代诗礼传家的事迹,说鞠彦昌博览儒书尤通史事,在出工疏通胶莱河道时,肩挑重担仍手执簿书;其子鞠通在衙门做事,不管公务多么繁忙依然手不释卷;其曾孙鞠资母亲去世,在墓前搭建一茅庐,守孝三年终日祭奠哭泣,连路过的人都被感动的流泪。
史志记载,鞠思诚是文登西楼村人,与鞠思诚同时期也出自西楼村的还有鞠孝恭。鞠孝恭,原名鞠思孝,翰林国史院编修,元大德年间任宁海州学政授从仕郎,鞠孝恭通今博古,文辞具佳,本县当时的碑志大多为其所撰。其中最著名的有撰于元泰定五年的“寓真资化顺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碑”影响深远,被列入《登州府志》。同样载入史志的还有鞠钺,鞠钺家族是文城士绅,明朝正德中期刘六刘七暴乱,袭击文登大兴杀戮,城中户口“减七为三”《文登县志》,年仅十八岁的鞠钺与未婚妻于氏同时被俘押至城南寺,变民逼迫鞠钺屈服被大义凛然的拒绝,于是惨遭杀害,于氏悲愤至极遂触石而死,被当地百姓誉为“文登双节”,明朝政府专门为其刻石立传。
从《高安蓝坊鞠氏家谱》记载的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第一世鞠昇为肃慎驸马,第二世鞠期为幽州尉,第三世鞠元厚官授挹娄太守,第四世鞠文官拜盛都长,鞠武授燕太子丹太傅,鞠斌无记载,到《资治通鉴》记载的公元四世纪鞠彭跨海北渡辽东投奔慕容鲜卑,任前燕国乐浪郡太守和大长秋,前燕攻占胶东后,其子鞠殷又以前燕国尚书左丞的身份移任东莱太守;从鞠彦云墓志篆刻的其祖母为昌黎韩氏,其妻为武威贾氏,到《新唐书》记载唐太宗征高丽时,契丹“大酋辱纥主曲据又率众归,即其部为玄州,拜曲据刺史,隶营州都督府”;再从唐代武则天时期,末代高昌王的侄子,时任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的麴崇裕,娶青海国皇侄亲慕容仪为妻等等史实分析,不难看出,西平麴(鞠、曲)氏、辽西鞠(麴、曲)氏,与世代生活在辽西地区的肃慎、挹娄、鲜卑、契丹及其辽西慕容氏、青海吐谷浑氏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原鞠氏在与辽西少数民族长期杂居过程中不断地被同化,前文提到的契丹大酋“曲(原文记载可能是“麴”)据”就是这种被同化的例证。鞠殷南迁东莱后,留在辽西的鞠氏(麴氏)的一部分又不断地向东迁徙进入高句丽,并跨过对马海峡到达倭国,乃至在今天的朝鲜、韩国、日本都有着古老的鞠姓存在。
在各种因素造成的迁徙中,任职导致的迁徙,在我国历史上多次人口大灭绝的洗礼中,经验证具有强大的生存权和生命力,正是这种因职务升迁而造成的分衍和迁徙,使得鞠氏在历次磨难中,将仅存的一点微弱的生命之火得以延续,乃至发展到今天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具有24万人口规模的姓氏。
鞠姓家庭的迁徙过程充满了痛苦与艰辛,他们或避难,或躲灾,或迫于生计而隐姓埋名。由此在鞠氏家族内部或民间盛传的“鞠麴一家 ”“鞠曲一家”“死鞠活曲”之说绝不是无稽之谈。这种不得已的隐姓埋名,改换门庭的作法,极大的限制了鞠姓家庭的发展,这应该是鞠姓到目前仍然是小姓的原因之一。但鞠姓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他们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终于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繁盛中国大地!
分布
宋朝时期,鞠姓大约有4万7千人,约占全国人口0.06%,排在大姓姓氏第二百位以内。鞠姓在全国分布主要在山东、湖南、甘肃、江西、江苏、河南等地,山东是鞠姓第一大省,大约占鞠姓总人口的35%。
明朝时期,鞠姓人口急剧下降,大约只有1万3千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安徽、宁夏、湖北、河北、河南等地,山东为鞠姓第一大省,大约占鞠姓总人口的一半。
当代鞠姓的人口大约37万,约占全国汉族总人口0.02%。为第二百五十七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鞠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鞠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仍以山东为第一大省,大约占鞠姓总人口的2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江苏、吉林、四川等地。
鞠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山东东部、辽宁大部、黑吉、内蒙古东部,鞠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1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5%,居住了大约64%的鞠姓人群。
今辽宁省的盘锦市、沈阳市,江苏省的如皋市、金坛市、泰兴市、苏州市、张家港市、淮安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农安县、八面城、德惠县,贵州省的遵义市正安县,河南省的漯河市、邓州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市,内蒙古,山东省的东阿市、文登县、潍坊市、诸城市、滕州市、青岛市、即墨市、文登县、龙口市、乐陵县、海阳县、五莲县,台湾省的台北市,四川省的乐山市、万源县、攀枝花市,江西省的九江市、南昌市、吉水县,重庆市的垫江县,安徽省的阜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湖北省的麻城市,湖南省的武冈县,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哈尔滨市、大庆市肇州县,云南省的文山县等地,均有鞠氏族人分布。
各地分布
⑴.山东省:
威海市的荣成市港西镇:北城村,清顺治年间建村,村北有一东西走向的陡崖,形似一堵城墙,故名北城,二百三十余户,村里有他氏;山后鞠家村,明崇祯年间,鞠氏建村,地处梧桐山后,故名,一百二十七户皆为鞠氏;黄山口村,清雍正年间建村,村临黄色土质之山口,故名,七十二户皆为鞠氏。荣成市滕家镇:小落村,明万历年间建村,村前系海汊,潮汐变化较小,故名小落,716户;鞠家庵,清光绪年间,鞠氏建庵,定居成村。荣成市宁津镇鞠家,明朝天启年间,鞠氏建村,故名,有一百五十余户。荣成市埠柳镇:凤头村,建村年代无考,村临凤山,面背半岛,名凤岛,后因处凤山西头,更名凤头,八百三十余户,鞠氏为多;夏庄村,元至正年间,毛姓建村,处柳树成行的河流下游,名下庄,后演变为夏庄,1981年以方位更名东下庄,四百余户,其中一百余户为鞠氏。还有山后鞠村。侯家镇江山泊村鞠氏不少。海阳所镇有鞠氏。白沙滩镇念头村鞠氏在明永乐末年由海阳所迁此建村鞠家庄,明末鞠氏迁走,更名为念头。黄镇东、西洋水村鞠氏在清初由海阳所迁入,现有一百七十三户。乳山寨镇宋河江氏、鞠氏在清末由海阳县留格庄镇江家和北远牛庄迁入,1943年更今名,现有二百三十户。乳山寨镇凤城街办鞠家庵有鞠氏。大孤山镇、苘山镇鞠家庵、王埠庄、东(西)高格庄、界石镇鞠北庄、宋村镇鹁鸽崖皆有鞠氏。文登市葛家镇鞠北庄有鞠氏四百十余人,在一鞠氏户明末为财主看庄子,随姓命名鞠家庄,1981年普查改为现名。汪疃镇鞠家庄有鞠氏二百八十余人,清雍正年间从本县沙子村迁居,命名鞠家庄。大水泊镇鞠家疃有鞠氏二百三十余人,明末从本县庙西迁来,原名鞠家庄,1981年改为鞠家疃。高村镇鞠格庄有鞠氏,明末有赵氏迁来安居,此前有鞠氏居住,故名鞠家庄,1941年就错改为鞠格庄。文登市米山镇北郑格庄、乳山市乳山口镇秦家庄皆有鞠氏。文城沙子村有百余户人家,90%是鞠氏,已传二十五世。口子乡(大水泊镇)鞠家庄。马道镇(俚岛镇)凤凰崖村有鞠氏。文城沙子村有百余户人家,90%是鞠氏,已传二十五世。口子乡(大水泊镇)鞠家庄。马道镇(俚岛镇)凤凰崖村。
聊城市的莘县十八里铺镇鞠屯、杜庄、碱厂、西段村、农场等鞠氏人口约有上千人,大部分在这些村庄。莘县莘城镇江鞠庄。高唐县姜店乡尚官屯村半个村子的人都为鞠氏。
日照市的莒县中楼镇后姚埠村有鞠氏,占80%多。小店镇鞠家官庄鞠氏在明末由寨里公社的鞠家官庄逃荒至此落户,沿用旧称。寨里河乡鞠家岭鞠氏在明初从姚家埠迁居落户,开垦官田,旧称鞠家官庄,今改为鞠家岭。五莲县松柏镇鞠家西崖有鞠氏,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从安丘迁至立村,因坐落在南北沟西面的崖顶而得名。莒县东莞镇鞠家窑有鞠氏,洪武二年由洪洞县打水巷子迁居莒之青山,因有白氏烧石灰窑而名,大部分村民是鞠氏人家。五莲县叩官镇有鞠氏。
东营市的广饶县大王镇鞠家。稻庄镇鞠刘家有一百五十余户鞠氏,三百多口人,中有几家刘姓。
德州市的禹城市鞠宋庄有鞠氏六百余人。乐陵市花园镇鞠家有鞠氏四百余人,解放前属于商惠县,解放后属于乐陵县十区,1958年转入人民公社。齐河县有鞠氏。
潍坊市的潍城区符山镇鞠家有鞠氏二百三十人,因鞠氏而取村名。安丘市雹泉镇鞠家庄子有鞠氏四百二十余人,清朝末年迁居而取村名。临浯镇鞠家庄有鞠氏,以鞠氏取村名。坊子区荆山洼镇鞠家庄有鞠氏五百余人,明洪武中由逯家庄迁居而取村名。赵戈镇鞠家荆阳有鞠氏三百二十余人,因鞠氏迁居而取村名。景芝镇鞠家庄子有鞠氏六百余人,因鞠氏迁居而取村名。青州市王坟镇鞠家河有鞠氏,据谱记载,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而来,五洲珍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任南乐县主簿。因鞠氏傍河立村,故得名。诸城市马庄镇臧家庄(龙宿村)鞠氏是旺族。昌乐县朱汉镇上(下)皂户庄全是鞠氏人家。庵上镇南新村、北新村多为鞠氏。石桥子镇里丈村有鞠氏。诸城市城关镇鞠家村有鞠氏。密州街道鞠家村有鞠氏。崖头镇河南庄彭、鞠两氏是明朝成化年间徙至沽河南岸分别建村,名河南彭家、河南鞠家,后有陈氏迁入,两村合并,改称河南陈家。孟疃镇前张庄有鞠氏。安丘市石埠子镇东、西召忽有80%是为鞠氏的,还有闵家庄,附近村有的全部为鞠氏,有一千余户,人口达两万之多。昌乐县大宅科乡(朱汉镇)林泉峪。临朐县五井镇鞠家庄、大关镇侯家峪鞠氏有十几户,四十多口人。石埠子镇宴峪村、石埠子、冢头村有鞠氏。
烟台市的牟平市观水镇鞠家庄有鞠氏四百八十人,据传明初由云南孟子县杨柳村迁至崖地居住,明末又迁居此地建村,命名鞠家庄。黄县(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有三千户人家,有鞠、吕、卞、姜、曲、马、臧等几个自然村组成,是鞠氏的发源地之一。栖霞市唐家泊镇刁崖后村约有一百户鞠氏人家。莱州市文昌办事处东岭子村共一百三十余户,鞠氏最多,按村碑记载,明中期,鞠氏由四川迁此立村。
济南市的济阳县曲堤镇鞠家村有鞠氏。章丘市相公庄镇鞠家庄有鞠氏。
临沂市的沂水县沙沟镇鞠家庄子以鞠氏立村得名,有八户二十六口人家。富官庄镇鞠家官庄,传薄、鞠、徐,三姓于康熙年间迁立此村,因是宦官之家的佃户村得名小官庄,1980年,因鞠氏多而改现名,有七十五户二百六十余人。马站镇鞠家庄以鞠氏立村得名,有一百五十八户五百五十余人。马站镇鞠家旺、吴家庄、花红峪有鞠氏。马站镇下窑村有二百余户,除有几户杨氏外多为鞠氏,明万历间,自安丘西南乡召忽迁建,世代以烧窑为业,得“窑村”。后部分鞠氏于村西北又建一村,因地势高而名“上窑”,原窑村更名“下窑”,现上窑鞠氏很少,下窑村仍世代繁衍,人丁兴旺。马站镇古峰台、东旺庄有鞠氏。富官庄镇大上庄、小上庄两村村民全是鞠氏人家。蒙阴县旧寨镇尹家洼、白柳村都有鞠氏。坦埠镇小东崖也有鞠家人。莒南县十字路镇官地村有鞠氏。富官庄镇东石壁口村有鞠氏。沂水县黄山铺镇小庄子村有鞠氏。
滨州市的惠民县淄角镇鞠家有鞠氏。无棣县水湾镇鞠家有鞠。氏。
青岛市的即墨市龙山街道(留村镇)拖车夼鞠氏有《鞠氏族谱》,并载,“明永乐二年,鞠氏由浙江平阳迁来即墨,因途中车轴损坏,勉强拖车前行,即在车所止处立村,因地处山谷,故称拖车夼。”平度县郭家庄镇鞠家楼子村有鞠氏。胶南市铁山街办别家村有鞠氏。
枣庄市的滕州市西南圆、戴功(音)村都是为鞠氏的。善南街办事处鞠庄村多为鞠氏。
泰安市的新泰市天宝镇后寺村大概有鞠氏三百余人,有家谱。
滨洲市的邹平县好生镇刘桥村有鞠氏。
淄博市的沂源县南麻镇侯家官庄有鞠氏。
⑵.江苏省:
南通市的如皋市搬经镇鞠家厦全是为鞠氏的。夏堡镇鞠厦村、鞠桥约80%以上是鞠氏。常青镇楼冯村三、四组约一半为鞠氏。丁堰鞠庄村、场北镇西鞠村皆有鞠氏,磨头镇鞠家空只有几十户人家。长江镇有鞠氏。
常州市的武进区奔牛镇东岳村委鞠氏约二十来人,六~七户家庭。
扬州市的江都市樊川镇鞠家村有鞠氏。邗江区头桥镇、瓜洲镇鞠家庄皆有鞠氏。
泰州市的泰兴市刘陈、印院乡鞠家垛、河失镇沈家庄、南沙镇、老叶镇鞠家庄、新街镇鞠山村(鞠家山)皆有鞠氏。姜堰市陈家垡、大泗镇有鞠氏。靖江市生祠镇鞠家村,靖江市有许多鞠家埭,鞠氏较多。。
淮安市的楚州区有两组人将近一百户为鞠氏。
⑶.辽宁省:
东沟县有一支鞠氏家族。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石灰窑镇有很多鞠氏。岫岩满族自治县龙宝峪。海城市
朝阳市大庙镇鞠杖子。鞠氏人已经生活了二百多年的小村庄,现已到第十三代,有百十口本家。朝阳鞠氏大部份都生活在朝阳地区。据说,七、八十年代,有部份人迁到辽宁盘锦市大洼县。这个祖宗的后代有兄弟四人,其中有两人搬迁到内蒙境内(赤峰与朝阳交界处)。朝阳凌源市有鞠氏千人。
大连庄河市栗子房镇鞠家村,北鞠屯,南鞠屯,庙沟。营城子镇西小磨子村。金州区。庄河市平山乡旋城山村小王沟。庄河市光明山镇郭屯村。瓦房店市鞠屯。长海县广鹿岛。族谱追溯到六代。现在岛内已经由两兄弟演变为十几个小家族。
盘锦市大洼县田庄台镇老鞠家。大洼县新开乡于搂村鞠家铺。
本溪、宽甸各一枝鞠氏人家。
朝阳市建平县老官地乡太平庄村。乌兰河硕乡八大孟克村有多处为鞠氏。
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鞠氏有不少有满族,其中还有朝鲜族人。丹东东港市。
铁岭市。
普兰店市皮口镇。
营口市大石桥市鞠氏是山东黄县冶基村所迁。
抚顺市红庙子。
锦州市汤河子。
⑷.江西省:
吉安市的吉水县四十八洞鞠家村。吉水县水南镇吟村两个上下村全部为鞠氏。永丰县鹿冈乡高坑村有三十余户鞠氏。永丰县陶塘镇、腾田镇都有鞠氏人家
南昌市的进贤县泉玲乡鞠家村是北宋开宝年间从山东高密迁入。新建县石岗镇有鞠氏。
宜春市的高安市蓝坊有鞠氏。宜丰县楠树是高安蓝坊有鞠氏的一小分枝,只有几户鞠氏。
⑺.重庆市:
垫江县沙河镇有许多鞠氏,约两千余人。
巴南区仁流是鞠氏居住区,巴南区的鞠氏都同出一脉,有五六百人。
垫江县杠家鞠家。
沙坪坝区鞠氏据说是和巴县是一房的。湖广填四川而迁徙的。听老人讲,入川时分两支,一支在巴县,一支在沙坪坝。
涪陵区。当地鞠氏已有八个辈份。
大渡口区。
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原属于四川巴县。
⑹.湖南省
武冈市的龙溪镇双石村。湖南的鞠氏多是从江西迁往的,武冈、新宁紧邻,还有大塘、新桥一带,也有鞠家人。高沙镇若林园。
新宁县的高桥镇司机村鞠氏仅有三家,散居黄金、麻林和司机等村镇。黄金乡有一户鞠氏,富甲一方,曾是老地主,财产在解放中被政府收走,后来又东山再起,现在是乡镇数一数二的大户。麻林镇。
邵东县的水东江乡小岭村有四十余户为鞠氏,该县火厂坪镇也有鞠氏。
⑺.河北省:
承德市的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镇。据老人讲是从山东迁来的,现在村里鞠氏约二百人左右。
正定市有鞠氏人家。
邢台市的广宗县核桃园村鞠氏有一千五百余人,明永乐二~三年(公元1402~1403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河北邢台广宗县。南宫县鞠吴村有鞠氏人家,据说从广宗县核桃园村迁去。新河县鞠氏来自保定,与沧州一些鞠氏同门。
保定市的易县南韩村鞠氏老祖宗是在打仗时来河北定居落户的,为满族。
沧州市的黄骅鞠官屯有鞠氏。
唐山市的鞠家岭有鞠氏。
⑻.河南省:
漯河市的鞠庄大部分为鞠氏。
南阳市的唐河县黑龙镇湖东鞠口村有鞠氏二百户,约六百人。老鞠庄、小鞠庄都是鞠氏,范庄有一半鞠氏,大约千人。毕店镇鞠氏有家谱。
信阳市的潢川县鞠围子、鞠台子都是鞠氏村落,有很多鞠氏人,多是从江西瓦胡坝迁来的。潢川县双柳树镇王楼村有鞠氏几百人。
邓州市有鞠氏,据说是清朝年间从山东海阳迁来的。
商丘市有一个村全鞠氏。据传是老弟兄三人,从山西迁徙到河南,现在已发展六~七代一千余人。
驻马店市的泌阳县赊湾乡鞠氏有家谱。
⑼.吉林省:
长春市的农安县鞠氏入关已到五代。德惠沃皮乡。朱城子一个村子都鞠氏。榆树市大岭镇、鞠玉园子。九台市。
吉林市的鞠家窑有鞠氏。
松原市的扶余县有鞠氏。长岭县太平山乡有鞠氏。
白山市的临江县、抚松县皆有鞠氏。
⑽.湖北省:
孝感市的云梦县隔蒲镇鞠家(堤)村。有一二百户鞠氏。三百年前,三弟兄从江西迁入,后代排辈都不相同。境内的为鞠氏,大多出自这里。
襄樊市的南漳县有鞠家人村庄,有系列字辈。
监利县的新沟镇鞠各岭鞠氏特多。
⑾.四川省:
遂宁市的永兴县有一鞠氏村庄。
达州市的万源市有鞠家坝村,已传至六代,字辈明确。
乐山市的鞠村鞠氏较多。
成都市的新都区多有鞠氏。
⑿.云南省:
昭通市的大关县有一鞠氏村,约几十人,老祖从四川巴县迁来。
大理市的弥渡县有鞠氏。
⒀.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的动力区黎明乡太阳升大队鞠家床子有几十户鞠氏人家。
拜泉县的中兴乡鞠家村有鞠氏。
海轮县的共合镇共青团村(鞠家屯)有鞠家人,据传祖上来于辽宁大连。
⒁.陕西省:
商洛市的镇安县罗家峡。鞠氏人口二百余,居住比较集中,清嘉庆年间从江西迁入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后因战乱再迁而来。
⒂.上海市:
奉贤区的南桥镇鞠家。
南汇区的惠南镇。原传近半鞠氏,现在已不多。
⒃.内蒙古:
赤峰市的松山区鞠家庄90%是鞠氏。
⒄.甘肃省:
兰州市有鞠氏族人,据说比较集中。
张掖市有鞠氏,约五个字辈。
⒅.贵州省:
毕节市纳雍县有鞠家人,四代前来于山东,有系列字辈。
⒆.安徽省:
天长市张铺镇铁庄是鞠氏聚集地。
太和县赵集乡鞠营村鞠氏是最多的,
【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至迟在文帝时,汝南郡已由陈郡析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属颍川郡。东汉时期汝南郡属于豫州刺史部(治所今安徽亳州)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晋安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西平郡:春秋时期的西平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一带,战国时期为秦国宰相池子华的封邑。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汉廷将金城郡分置出一个西平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西平郡一带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一度依此为都城。
东莱郡:东莱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东汉时期移治黄县(今山东龙口)。晋朝时期改为东莱国。南北朝时期分为东莱、长广两郡。隋朝时期改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唐朝时期亦为莱州。
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山阳堂:以望立堂。
西平堂:以望立堂。
东莱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鞠常原是五代时南汉乾祐年间的进士,到了北宋开宝年间,赵普为宰相,提拔鞠常为著作郎,后来又作了清河令,其家族因以为堂号。
此外还有双节堂等堂号。
字辈
山东文登鞠氏字辈:“士德永克世应兆芳清泽维远鸿传成章基业万奠宗序其昌汝奉祖考昭穆相当理田本善蕴培文良”。
山东龙口鞠氏字辈:“金木水火土”。
山东乐陵鞠氏字辈:“青长明登保广照志新堂”。
山东海阳鞠氏字辈:“洪福国(广)向泽仕兆宪文华辉凤鸣金富贵春孝传耀宗”。
山东滕州鞠氏字辈:“国廷换凤金忠厚传家远”。
山东临朐鞠氏字辈:“白洪兰忠周佳”。
山东昌乐鞠氏字辈:“增(民)兰(祥)忠舟仁佳彦”。
吉林长春鞠氏字辈:“洪中元明清”。
吉林农安鞠氏字辈:“德元士万永雷霆镇春华连保英雄忠丙庆志广衡”。
黑龙江哈尔滨鞠氏字辈:“朝广景润茂建兴复佳邦”。
黑龙江鞠氏一支字辈:“守国世方维乾万连永春占学”。
重庆垫江鞠氏字辈:“德本心中玉清奇色秀光开承如大正永远一枝芳”。
湖南武冈鞠氏字辈:“茂宗世成荣国泰永康宁祖德积愈远昆弟应其昌当代崇文学诗书继治先家传惟孝友式度启仁贤”。
河南邓州鞠氏字辈:“德广名敬振家传子海阳清朝来本方天赐(绪)福泽厚(惠)增元坤荣昌”。
安徽阜阳鞠氏字辈:“如振献云……”
江西高安鞠氏字辈:“祖世有显德裕后定荣昌传家习诗礼华国耀文章”。
四川乐山鞠氏字辈:“士德光明久前□万代新永定安邦国贵子向阳春”。
辽宁营口鞠氏字辈:“鸿德广桐天”。
鞠氏一支字辈:“成章基万殿”。
鞠氏一支字辈:“金昭永德……”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精诚不慑;
抗直敢言。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鞠嗣复,宣和年间为休宁知县,为方腊所俘,以其惠政免死。下联典指宋鞠咏,仁宗时官监察御史,抗直敢言,后升为殿中侍御史。
山阳衍派;
太傅分支。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战国时鞠武,为燕太子丹太傅,曾荐荆轲于太子。
休宁骂贼,
文登双节。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宣和初,鞠嗣复知歙州休宁县。方腊破县,欲逼使降,面斩二士以怖之,嗣复骂曰:“自古妖贼岂有长久者,尔当去逆从顺,因我而归朝,官爵尚可得,何为胁我使降?”嗣复知必死,不少慑,屡言何不速杀我,贼曰:“我,县人也。明府宰邑有善政,我不忍杀。”乃委之而去。下联典指明代名人鞠钺,文登人。正德中,与妻于氏被敌俘,至城南寺,逼钺以从,钺拒之,遂被杀,于触石死,副使令有司礼祭,碣其墓曰“双节”。
七言通用联
明时文登双节士;
宋代仙韶一部头。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鞠钺,文登人。正德中,与妻于氏被敌俘,至城南寺,逼钺以从,钺拒之,遂被杀,于触石死,副使令有司礼祭,碣其墓曰“双节”。下联典指宋代舞蹈家鞠夫人,高宗时,为仙韶院第一,时称“鞠部头”。
革命精神永不老;
菊花品格志犹高。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鞠姓的“鞠”字的析字联。
九言通用联
钟高密地灵,官居著作;
兴连江水利,民祀春秋。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鞠常,字可久,高密人。开宝中为著作佐郎。后为清河令卒。下联典指宋代雍熙进士鞠仲谋,字有开,高密人。知连江,官至兵部员外郎。
【家训格言】
《鞠氏家训》
一要树立新风,不要沉迷旧习;
二要遵纪守法,不要违法乱纪;
三要热爱故乡,不要忘记根本;
四要尊老爱幼,不要欺凌弱小;
五要勤劳致富,不要好逸恶劳;
六要正当发财,不要欺诈使假;
七要洁身自爱,不要贪赃枉法;
八要扶贫济困,不要显富摆阔;
九要爱护生命,不要贩毒吸毒;
十要文明娱乐,不要嫖赌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