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记得前天(发的时候应该是前天了吧,但事实上对我来说是今天)在《夏日随想——男生,女生》里提到了中学开学坐在我后面的那对同桌,那就从他们开始吧。
刚进中学的时候,没有太注意坐在后面的他们两个,也许是因为互相不熟的缘故,还没有太多的不满意,一切都有明快简单的线条,所有人都是阳光的样子。同时,后面两位的嘴巴和情绪也暂时休息,没有发出来。
一整天,后面两位的这些不满意都悬浮在空气里,直到自习课时所有情绪的瞬间沉淀。
自习课的时候,问题就这么酝酿出来了。女生实在是无奈生得胖了点,于是,那男生就不满意她占了太大的地方,发起牢骚,也就是不停地说,你过去一点,不要烦啦之类的话。对此,当时我更庆幸我的是同性,也就是女生。记得当时和女生坐的时候,前后左右的人都特别羡慕,我也觉得很爽,也许就同桌的角度看,还是有一个同性同桌不那么容易起矛盾。还是说我后面的两个好了。其实也不是我说,那个女生也的确是小器了一点,一整节课都在嚷嚷,而那个男生也不是省油的灯,不停地唱歌,唱得我和我同桌都要断气了。然后就是争地方,争得极为有看头,也就是你不让我也不让,你让了那我正好不让的感觉,当时只是想,唉,后面坐了两个小朋友。
第二天,他们的桌子上立刻就多了一条线。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三八线”这个名词。
其实我觉得,发明这条线的人也真是笨,因为没有这线只是小争小吵,吵得无凭无据,吵过后不再计较,而有了这线吵架就有了内容,代表性的话就是,喂,你,超线了。
这句话在有线后的一个月内出现的频率极高,每天不下20次,我和我同桌简直崩溃。即使不崩溃,我也很想转过头去对他们两个说,哎,我们的耳朵都要听出老茧来了,拜托研究一下,下次换一出唱唱,行吗?
得出结论,他们,实在不该做同桌的。
可是我这老师居然丝毫没有考虑过要换,即使那女生已去办公室闹过,也只是劝劝调解一下,就跟小夫妻吵架闹到街道,居委会大妈前来调解似的,总不能劝人家离婚吧。这比喻虽怎么听怎么别扭,但却是事实。有几次我都想告诉那个女生,有个人有这精力每天陪你练吵架,练抢地方的臂力,不错了,人家也不容易,你就好好跟人家过吧。后来一想,完了我还真把他们俩当小夫妻啊,要是我真说了,那女生还指不定给我来个泰山压顶呢。
紧接着我和我同桌又发现,我们的前面又是一对冤家。而且前面的人个子小,个性却爽快得很——第一次吵,直接把桌子掀了。这让我和我同桌提心吊胆,两个小女孩,前面坐着定时炸弹,后面坐着一天一吵的“小夫妻”,彻底疯了。其实我知道我前面的这个女生,此人是绝对不认输,但又很容易被吓哭了的主,很多次都是她倔强死也不让,最后又哭着说,哼我去告老师。
前后的两对闹得不行也不能总调解啊,影响街道里的居民生活啊,居委会说我也累了,所以也终于来了,干脆把他们两对全拆了。
那是一个多么可爱的下午啊,极为戏剧性的GAME
OVER,即是,同时换掉。我当时用呆滞的眼神看着班主任,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这老师,帅呆了。
换掉之后清静亦寂寞,就感觉耳根子清静得像在做梦。要这是真的在街道,那全区人民还不得排队送锦旗献花给居委会,然后热泪盈眶地拉着居委会大妈的手说,啊,政府真是为人民做了件大实事啊!!
很多老师对换座位一类事很不以为然,认为“不吵不闹,大家都做好孩子”就好,其实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同桌是谁都非常重要。一个人坐在你旁边,你要忍他就要了解他的脾气,他要让你也该顺从你的意思,每天第一个看见不管让你心情舒畅还是想吐的都是他,这在同学里还不是关系最近的一个么。
有时人们说,真正的朋友不在距离,如果是真正的朋友,远在天涯海角一样感受得到朋友的真情,而冤家也不用总埋怨冤家路窄,无缘对面不相干(严重篡改俗语!!)。
可是对于学生时代的一个个孩子来说,表面性的东西——例如距离,太重要了。
比如,同桌之间,那微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