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姓图腾(敖氏图腾)
敖姓是中华姓氏之一。相传帝颛顼的老师叫大敖,他的子孙以此为荣,就以他的名为姓,称为敖氏。古有地名为敖山,当地的部分居民以敖地名为姓。古代若敖,堵敖氏的后代中就有取他们的名为姓氏的。敖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七十五位。现今人口约二十六万,排在第二百八十位。
【释义】敖,古代与豪、熬、獒、遨等通用。“敖”之意义,乃酋长、显贵、勇敢、出游等。
【得姓始祖】
太敖(大敖):颛顼的老师。在太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敖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敖氏族人大多尊奉太敖(大敖)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上古嬴氏玄嚣大帝。是古帝颛顼的老师太敖的后代。太敖,一做大敖。太敖的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姓氏,于是形成了敖姓。
源流二
出自芈姓。春秋时期的楚国君主后裔称为敖氏,敖氏各地族谱多为此记载。
源流三
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改为敖姓的满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济氏、瓜尔佳氏、乌西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敖拉氏(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达斡尔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额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达斡尔族)等。
源流四
源于风姓,出自燧人氏伏羲氏裔孙的封地敖国通傲獒是獒部族,属于以氏族名为氏。在西周初期,有黄帝的裔孙被商汤武王,大乙汤帝(或盘庚帝;武丁大帝时期)再次封于敖山(今河南),再建敖国。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的记载:
⑴.蒙古族翁牛特氏,源出扎萨克蒙古翁牛特部,以部为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not Hala,所冠汉姓中有敖氏。
⑵.蒙古族乌锡氏,亦称乌新氏、吴西勒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世居赫彻木(今辽宁新宾),西拉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si Hala,汉义“母水獭”,所冠汉姓多为敖氏、吴氏。
⑶.蒙古族特济氏,亦称台吉氏、唐基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家族,世居扎库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egi Hala,汉义“太子”,满义“后裔”。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云氏、鄂氏、赵氏等。
⑷.蒙古族翁高德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
⑸.蒙古族敖勒高努德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
⑹.蒙古族敖陶格图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敖辰氏,满语为Aocen Hala,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冠汉姓为敖氏。
⑵.满族鄂济氏,满语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辉发(今吉林辉南)、哈达(今辽宁开原)、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敖氏、鄂氏、陈氏、黄氏等。
⑶.满族敖佳氏,满语为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马察(今吉林浑江),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者。
⑷.满族鄂济氏,满语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乌喇、辉发、哈达、松花江、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陈氏、黄氏。
源流七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氏。
⑴.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世居黑龙江沿岸。为敖拉姓氏下五谋昆之一即托欣(多金)谋昆。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tos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
⑵.达斡尔族敖拉氏,亦称鄂拉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多金城(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以西)、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黑龙江流域等地。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 Hala,汉义“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
⑶.达斡尔族额诺氏,亦称鄂嫩氏、鄂诺氏、鄂内氏、斡难氏,世居黑龙江北岸、鄂嫩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鄂氏、吴氏等。
⑷.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亦称索多哩氏、索都尔氏、索罗贡氏、敖勒多尔氏、敖拉索都尔氏等,为达斡尔族敖拉姓氏下的一个谋昆,世居黑龙江北岸。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odol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贡氏、索氏、阎氏等。
源流八
源于清朝满洲部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在清朝时期的满洲部族中,有一脱谱姓氏叫作欧寇氏,满语为Oko Mongu,人数很少。
奇怪的是,至今满族人皆认为欧寇氏纯属于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则声称在蒙古族中没有此姓。在满语中,oko义为“犁铧”;而在古代通古斯语、突厥语中,ocoa义为“苦”;本书疑其为中亚古花喇子模国人(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之间),在古代中亚西部地区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的花喇子模国人中,有贵族欧寇哈氏。
在中国历史上,“老满州人”实际上只是一种泛称,并非专指女真族人,而是包含有多种民族,因此,欧寇氏的族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清朝中叶以后,欧寇氏多冠汉姓为敖氏、欧氏、区氏等。
【迁徙分布】
迁徙
敖氏族人曾长期繁衍滋长于今山东曲阜、安徽亳州一带,并在斯地长期居留,且繁衍兴旺,成为上述两地之大族,后世播迁于全国各地的敖氏族人多由上述两地分衍而出。
敖氏族人在早期历史上表现得比较沉寂,至南宋宁宗时,才有一位福清(一说闽县)名士敖陶孙,因倜傥有大志而名满天下,其是一位“胸蟠两万卷,笔落五千言”的人物。另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宋朝有一位敖知言,临江军人(今江西清江临江镇),表明在宋朝时期敖氏族人已分布于江南大部分地区。
宋朝末期,敖氏族人南播区域愈广,今广东、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均有敖氏族人。
元朝末期,群雄并起,逐鹿于华中、华东等地,百姓深受战争之苦,敖氏族人同其他百姓一样,有避难进入今贵州、云南、广西之地者。历明、清两朝,敖氏族人有东入台湾,南入海南,北入东北、甘肃、内蒙之地者。
分布
先秦两汉时期,敖姓活动主要在长江以北。三国两晋衣冠南渡迁至江右上高及万载白梁繁衍生息。
宋朝时期,敖姓人数仍很少,主要集中在江西临江府新喻、清江和瑞洲府建山一带。
明朝时期,敖姓大约有7万7千人,江西为敖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四川、湖北、河南、湖南、贵州等地。
当代敖姓的人口大约有26万,为第280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8%。自宋朝至今的1000年中,敖姓人口增加率是呈A形的态势。贵州为敖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敖姓人口的27%。其次分布于河南、湖南、云南、广西、江西等地。敖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黔云桂、广东大部、海南北部、川渝、湘鄂西部、陕甘南部、豫皖鄂交接区、江西西部,敖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为0.06%,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3%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1.7%,居住了大约68%的敖姓人群。
今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富源县,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襄樊市,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绵阳市、铜梁县、资阳市安岳县,江西省德兴县、新干县、新余市,重庆市,浙江省乐清市,福建省邵武市光泽县,湖南省邵阳市,陕西省汉阴县,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中旗、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黑龙江省富锦市,河南省固始县等地,广东省阳江市平岗镇,均有敖氏族人分布。
【各地迁徙】
江西高安建山镇龙城村敖姓
江西高安市建山镇龙城村敖氏祠堂,望先楼堂号:“思亲堂” 江西高安市建山镇龙城村敖氏祠堂,望先楼堂号:“思亲堂”。
据家谱载,先祖是从安徽省亳州,唐代谯州迁来。先祖相甫公在唐朝安史之乱时率五子迁至江西九江,后来有子孙迁到高安建山英岗岭旁边的云堆,十几代后又有子孙迁到英岗岭旁的上杭桥,到二十一代时又有子环公迁至上泉发展繁衍,至今已有积善堂,本立堂,余庆唐,树德堂。云堆敖氏新修谱序从35世开始:学奇 源 根 照 坦 录 浥 相 炽 阶 铭 械 潭 炳 培 铣 楼 沧 焕。迁徙路线>
江西新余水北镇新桥村--真正发源地
新余水北镇新桥村坡头,可以说是“敖氏”家族的发源地之一了,像清江敖氏,新淦三湖敖氏,高安,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贵敖氏等等基本上全从此地迁徙出来。
这里的敖氏就是在元朝时期从建山镇龙城村迁过来的。
临江府清江县敖氏
江西清江县(樟树市)家谱中有记载那支是元朝后期从、现在的地名;新余市水北镇;迁入此地,明朝晚期或清初有一支迁往江西现在地名的:新余河下镇:一支迁往江西现在的地名:高安付家圩:也有一支迁往贵州.是不是当时明朝朱元璋开国初期强制性迁去的?(待考证)
广东阳江敖氏
广东阳江,最先从江西樟树市(清江)迁到广东开平,后迁到阳江,现在阳江约有3万人,现海外敖姓(包括港澳台)多数由开平或阳江迁出,在休期顿还有敖氏同乡会,港澳台也有。
雅安荣昌遵义敖氏
荣昌县吴家镇的“敖氏祖籍”在江西瑞州府(今高安市)高安
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民运动。四川早在唐、宋时期非常繁华,当时乃至有"蜀亡则宋亡"之叹。可是,在巴蜀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下。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种"(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宋朝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趁火打劫,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代巴蜀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具体数字见前《民族与人口》一章。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巴蜀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开始。
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统一。明代初年,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绪《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明初,中江县开设,土著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
而江西十三世玉库房桂高祖及亲人是最早元末明初就移民到了荣昌府新桥里江北嘴(吴家镇敖家坝)开垦立业繁系生息,为较早的江西移民。
明朝末,十世人瑞祖之后伯雅、仲雅和淑雅的后裔分别迁到了四川雅洲、重庆荣昌和重庆万洲。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明军、清军、农民义军在四川持续鏖战。作为清军在四川的头号劲敌,张献忠的大西军令清廷头痛不已。清军的精锐部队和临时招募的地方武装被紧急调往四川,对那支擅长流动作战的农民军进行围剿。顷刻间,四川的城市乡村开始遭受铁蹄的践踏和战火的摧残。
当时领军来镇压张献忠大西政权的清军将领名叫李国英,出于战事所需他派遣军营中的幕僚刘达到西北购买战马。刘达到达西北购买战马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当他兴冲冲地带着一批战马返回四川时,沿途的情景令他惊疑不已。
连续不断的战争像天空的云飘走以后,整个四川盆地呈现出的荒凉凄惨景象令人心痛。《荒书》记载成都城遭受劫难后的情形说:“成都空,残民无主,强者为盗,聚众掠男女屠为脯。继以大疫,人又死。是后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
战乱期间,玉库房荣昌府新桥里江北嘴(今吴家镇敖家坝)的敖鉴等和窗前房的敖子柱之子守应等人为辟乱奔黔、遵义、四川、湖北等地。一直从(1644)张献忠大西军入四川开始到康熙十九年(1680)清朝廷平定吴三桂叛乱后,才建立有效统治期间畅达三十六年,绝烟火三十载,荣昌人口总共才140多户,之后又经过吴三桂战乱荣昌人烟所剩无几了。康熙二十一(1682)八月清朝廷派知县史彰来荣昌治理,见城中无几人,偶有人汤,夕虎群串,草木丛深。
清朝廷面对如此残破的现实,为改变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人,方多次下达诏书“移民四川”,并制多种奖励政策,带妻如蜀,插地永给为业,逃难回故均可入籍。
正所如此清初“敖氏家族”才又返回故里。当先祖“敖帝锡”从遵义回到故里发觉自己田地被占,只好论之官府,出示保留下来部分田契,官府始发还自耕。后来“敖万仞”的后人经营有方,有“敖半县”之美誉。其子孙至今仍居住在荣昌吴家各地。荣昌玉库房现有族人3000余。荣昌窗前房现有族人1000余。
从清初“敖氏家族”经历了长途跋涉,期间也有部分“敖氏族人”以各种原因在外地繁衍。
重庆荣昌敖氏
早在明朝初重庆荣昌敖氏家族的先祖若川毛三公客蜀,就是从江西高安市龙城牵到今天的荣昌县这里了,是当时这里的最早客家之一。
明末乱世,张献忠反蜀之时,先祖敖仲美带领当地四大地主防卫军和官兵联合抵抗。掩护乡邻转移,族人就牵到遵义躲避数年,清朝初期返回吴家之时已被火焚之余未曾再叙,土地也被占用,只好用田契赎回,后裔敖万仞经营有方才得当时的‘敖半县’之美誉。
现在的敖家祠堂和敖氏家谱都是‘庆’字辈十二始祖重建修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当时的祠堂陈旧所以重建,敖家祠堂位于重庆市荣昌县吴家镇双流村到今约有300余年。兹乃当时望族,毁于文革。
福建敖岭村敖氏
来源不详?(从江西清江迁徙)敖岭村雄踞于牙城镇中部的高山之上,是本镇历史较早的村庄之一。根据《敖氏宗谱》记载,早在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敖岭敖氏始祖念一公在闾山学法有成之后,其师傅闾山老母送他下山时,随手抓把泥巴捏成两片泥饼,使法后变成一合磨盘,再折茅呵气成扁担,又扯段野藤拧成绳子,叫他用藤绑磨盘挑回家,并嘱咐他,如果扁担在哪断了,哪儿就是他安家之风水宝地。念一公挑到敖岭这个地方时,扁担断为两截。他将扁担插在村中路边,磨盘搁在村西,藤子弃在村东,后来插扁担的地方长出两株柳杉,树下冒出一泓泉水,藤绳也复活了。如今,柳杉一株在1958年被雷电击中枯死,另一株现高30余米,胸径2.9米,为霞浦县最大的柳杉;古藤环绕在村口,直径也有30多公分,成为杨家溪景区中的一处富有特色的景观。
【郡望堂号】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堂号
谯国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寀庵堂:宋代有敖陶孙的,从小不受约束,胸怀大志。当时的奸臣韩侂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陶孙正游学太学,他首先做诗为朱熹送行。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赵。韩侂胄听到这些以后很生气,于是下令逮捕敖陶孙,陶孙改名换姓逃掉了。后来陶孙中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寀庵集》。
此外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享叙堂、敦伦堂、慎德堂、德星堂、世德堂、敦睦堂、正义堂、心远堂、清江堂等。
字辈
湖北襄樊敖氏字辈:“宗绪安楚相诒谋盛德昭绍贤长续永显耀佐兴朝”。
湖北麻城、四川南充敖氏字辈:“昌文兴朋勤”。
湖北黄冈敖氏字辈:“少兴文明正永世向朝廷”。
重庆城口敖氏字辈:“荣华成梦永锡长春施事孝地龙凤舞腾”。
重庆敖氏一支字辈:“示师显尚志体正玉文明善自为能学安全作守诚”。
江西德兴敖氏字辈:“杞廷文仲应世代光华新崇先定起后耀祖必振宗传家宜清白诗书永隆重”。
云南昆明、曲靖敖氏字辈:“国士学成选容新”。
辽宁丹东敖氏字辈:“春启光华庆永昌德可延宗仁寿长”。
四川彭州敖氏字辈:“永兴安庆玉国正德明昌富贵文忠本严理定家邦”。
河南信阳敖氏字辈:“光明正大士荣华富贵锦祖述绍继承公宽信惠敏文武振家声仁笃培枝本礼义尚节廉忠孝慈良秉积善有余庆修德昌其品天增禄万钟祥云双宝鼎”。
陕西汉阴敖氏字辈:“永远启鸿喜人贤世维运忠孝振家声”。
满州敖氏(鄂卓哈啦族)字辈:秉国思贤德,承家重善良,学深铭永树,恩溥义恒方,和厚钟才毓,英明绍嗣昌,麟书宏瑞宪,俊业庆平章,孝友延先绪,仁恭启祖光,自强绵世荫,立志佑宗钢。
贵州福泉字辈:世与海占国、永泽必选荣、正大光明礼、家帮在朝宗。
蜀迁黔后字辈:绍宗文明正,永世相朝廷。天仁思毓秀,国元克沛新。
江西德兴敖氏旧字辈:杞廷文仲应,世代光华新。新字辈:崇先定起后,耀祖必振宗,传家宜清白,诗书永隆重。
四川省乐至县敖氏家族辈分:林登行文先世德,秀英学仕在朝廷,忠厚第传才茂盛,孝友欲堃启芳荣。(乐至县敖氏分布在劳动镇,天池镇,共计1500人左右。)
云南贵州敖姓字辈(目前最高辈为“观”,学成显三倍最多,最小辈到“勋”): 音 永 美 世 舜 龙 文 元 天 仁 正 本 观 国 士 学 成 显 荣 勋 德全 惠 昭 著 遵 孔 道 自 纯 明 亮 敦 作 述 光 华 裕 居 廷 议 汉 沛 洛 汇 江 渝 汝 渭 法 湘 溪 泸 游 泮 河 滇 洲 浙 浒 洋 沙 泽 济 汰 浩 湖 浇 潘 滨 港 淮海 浪 流 滓 洹 澎 沾 鸿 涨 树 大 根 深 多 培 植 丹 桂 科 武 开 乾 坤 印 久 后 万 年 波 凌 伟 壮 宇 云 安 邦 斌 广 伦 将 才 千 秋 胜 忠 良 赤 雄 军
贵州金沙:世师显尚志 体正玉文明 善继维能学 安全作守成 德心嘉克广 景远兆尊荣 崇本先昌念 大光庆永清 在宗敦顺慎 立国重钧衡 三让行其义 万邦颂以贞 秉道兴观泰 协和定履享 同仁昭祖训 祥开瑞纪宏 敬恭长衍绪 福禄寿联赓
贵州木孔:朝选思单绍,于连如元启,自怀登国正,应发佐天长
贵州金沙清池镇、石场乡支:廷应登运存,国正步运清。洪基(书)开运泰,尧府顺运新。
四川省营山县敖氏家谱字辈排序:应运尚仕 以二元文 永世正宗 安朝定国 天和志义 仁杰廉明 光宗耀祖 继养永生 堂天金玉 富贵荣升
重庆荣昌字辈: 玉库房桂高祖之后居荣昌敖家坝字派:
海棠堰
鉴、万、麟、惟、庆、毓、祖、山、翔、仁、应执、位才一士春、明永帮国德、昌、以、行、之、兹、乃、大、振、树、立、在、人、秉、心、顺、受、久、益、贵、荣。
千担丘、鸡爪坪、李家坝、周家坝
鉴、万、麟、惟、庆、毓、祖、泽、堂、芳、鸣、廷汝、体年学、昌、以、行、之、兹、乃、大、振、树、立、在、人、秉、心、顺、受、久、益、贵、荣。
吴铺湾
鉴、万、麟、惟、庆、毓、祖、圣泽时、成师、文贤、世克执、家、本、昌、以、行、之、兹、乃、大、振、树、立、在、人、秉、心、顺、受、久、益、贵、荣。
清流镇、河包场、凰皇寺
鉴、万、麟、惟、庆、毓、祖、山时、臣师远道、贤、世克光利、其明、显、昌、以、行、之、兹、乃、大、振、树、立、在、人、秉、心、顺、受、久、益、贵、荣。
旧屋坝(旧田坝)
鉴、万、麟、惟、庆、毓、祖、时、师、臣、贡、克、光、本、昌、以、行、之、兹、乃、大、振、树、立、在、人、秉、心、顺、受、久、益、贵、荣。
祖湾
鉴、万、麟、惟、庆、毓、祖、时、臣、贤、式、其、本、昌、以、行、之、兹、乃、大、振、树、立、在、人、秉、心、顺、受、久、益、贵、荣。
江北嘴
鉴、万、麟、惟、庆、毓、祖、王、堂、如、致、先、士、昌、以、行、之、兹、乃、大、振、树、立、在、人、秉、心、顺、受、久、益、贵、荣。
香炉石
鉴、万、麟、惟、庆、毓、祖、德武王、宗、文、世、作、登、昌、以、行、之、兹、乃、大、振、树、立、在、人、秉、心、顺、受、久、益、贵、荣。
厅房
鉴、万、麟、惟、庆、毓、祖、武王金、翔堂、文、于、元家兴、孝、昌、以、行、之、兹、乃、大、振、树、立、在、人、秉、心、顺、受、久、益、贵、荣。
仙女湾
鉴、万、麟、惟、庆、毓、祖、金、翔、文、于、家、孝、昌、以、行、之、兹、乃、大、振、树、立、在、人、秉、心、顺、受、久、益、贵、荣。
鱼广坝
鉴、万、麟、惟、庆、毓、祖、金、堂、芳文、于、家、孝、昌、以、行、之、兹、乃、大、振、树、立、在、人、秉、心、顺、受、久、益、贵、荣。
白土坝、下胜坝
鉴、万、麟、惟、庆、毓、祖、武、宗、文、光、显、家、昌、以、行、之、兹、乃、大、振、树、立、在、人、秉、心、顺、受、久、益、贵、荣。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雄才命世;
侠气干霄。
——佚名撰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清江人敖英,字子发,正德年间进士,由南京刑部历陕西、河南提学副使,官至江西右布政使。善写诗,意境幽远,尽辟蹊径,著有《慎言集训》、《东谷赘言》、《绿雪亭杂言》等。下联典指南宋福清人敖陶孙,字器之,号号臞(Qú 音渠)庵。宁宗时,权相韩侂(Tuō 音托)胄执政,与宗室大臣赵汝愚争权,赵汝愚被罢官,死在外地;韩侂胄又指理学为伪学,罢免、驱逐理学家,朱熹被贬外任。敖陶孙当时在太学,写诗送朱熹,又写诗哭赵汝愚,因此触怒了韩侂胄而遭追捕,他改变姓名逃跑才免了祸。后来登庆元年间进士,官至温陵通判。著有《臞庵集》等。
仙丹炼井;
侠气干霄。
——佚名撰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敖仙修道于江西上高县高山上,上有真人炼丹井和冲真观。下联典指宋·敖陶孙以诗哭赵汝愚被追捕,变姓名亡命而得免。
秀毓谯郡;
宗开太敖。
—— 指敖姓郡望和源流
六言通用联
姓启楚国一主;
名列江北二杰。
——上联:春秋时,楚国国君凡属被废弑而得不到谥号者,均称为敖,这些国君后代,有的以敖为姓,成为敖氏一支。 下联:明代学者敖山,山东莘县人,字静之,举乡试第一,成化进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赋才雄爽,为文如奔峡腾川。与浚县王越齐名,人称“江北二杰”
九言通用联
作挽诗,陶孙侠气高尚;
著杂言,子发才名大张。
——上联:敖陶孙。 下联:敖英
十言通用联
诗风雅致,韵似鸣琴绕谷;
赋才磅礴,文如奔峡腾川。
—— 上联:敖英。 下联:敖山
【祠堂古迹】
蒋家堰镇敖氏宗祠
竹溪敖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甲午年,清嘉庆、同治年间曾先后遭白莲教、川匪劫掠焚毁。现存敖氏宗祠是清同治戊辰年(公元1868年)复建的,宗祠位处竹溪县蒋家堰镇敖家坝境内,背山临水,坐东向西,面阔四间,纵深三进,由门楼、照墙、拜堂、祖堂、祧室、东廊、西廊七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规制宏大。
敖氏宗祠,解放前是竹溪敖氏家族年节祭祖,处理宗族事务的重要场所;解放后,其功能作用渐渐淡出,保护维修无人问津,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 “破旧立新”中,惨遭厄运, 人为破坏严重。现仅残存拜堂、祖堂、东廊、西廊等部分建筑。从留存的建筑来看,敖氏宗祠厅堂高大,雕饰工艺精美,用材考究。宗祠的梁头、脊柱、斗拱等木构件,上面绘有各种云纹、花卉图案。宗祠外墙壁上镶嵌有以“福、禄、寿、喜”为主题的一件件浮雕,画有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一幅幅壁画。这些浮雕和壁画都是彩绘,以青绿、土黄为主调,间以橙、赭等对比色,虽历经百余年,仍图案清晰亮丽,色彩鲜艳,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敖氏宗祠现已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典故轶事】
敖天印英雄轶事
敖天印从小靠卖力气为生,每天去石灰窑挑石灰,别人用扁担挑,而他用一根大竹子挑,力大无比。所以,他吃饭也就和别人也不一样,一吃就是双份。由于家中难以糊口,他开始了从军的生涯。
光绪六年(即1880年),敖天印亲赴琉球群岛探听军情后,曾两度赴台湾,指挥并参与台湾防务建设。1881年,他又随福建巡抚岑毓英赴台,修建新化、新竹两县交界的大甲溪及河堤,沟通台湾岛南北交通,以备军事防务。次年又奉命去台湾修葺城池,带领士卒和民工修筑台北府7公里的城墙,开挖护城河,以备抵御外敌。
1883年,敖天印奉命驻守新疆伊犁。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进犯福建沿海和台湾省,敖天印调赴福建前线,驻守闽江口的军事要塞长门,率士卒昼夜巡逻,始终不懈,并修筑海长城,修道路,挖地道,建设崖石、龙山等各处炮台工程,加强海疆防卫工事建设。
1886年,在闽江口建筑崖石炮台,安装大炮,守护国土,有力打击了法、日侵略者的入侵,粉碎了侵略者吞并台湾的阴谋。当地群众盛赞敖天印坚守海疆之功,赠其“海疆保障”金字匾额。
史书记载,敖天印镇守边防、海疆数十年,年至七旬仍率将士与人民为建设台湾、保卫台湾,奋战在第一线。晚年,敖天印解甲归田,回到家乡后,热心家乡建设。他深感自己幼年家贫无力读书,为让家乡百姓子弟能上学,捐赠花地200厢,田10余顷,办起大冶王坛、北门垴、柏树嘴等5处义塾学堂;两次捐银500两,修建大冶四顾闸水利工程,使大冶阳新湖滨人民免遭洪水之苦。同时,他还带领乡民废除重租盘剥等积弊。著有传记《敖公记述》遗世。
【家族传说】
改名说
敖这个姓氏来源于上古,和姜、姬一样,伴随着中国历史的成长。上古时代有姓氏的人不多,而且有姓氏的都是社会上比较有身份的。一些上古的姓氏已经消失,比如妫,那么敖姓族人的历史也一定经历无数坎坷。历史上以个姓氏的灭绝有诸多原因,比如战争、瘟疫、灾荒、犯罪的连诛等等。敖姓能够5000年流传至今,说明这个姓氏应该是家族繁盛、苗裔众多的。而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敖姓如此久远又族人众多,为什么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不多呢?
在云贵这边的敖姓人中流传一种说法,乃是敖姓人不改名(民间叫“左名”)是无法登科中举、进入仕途的,即使进入,也会无端惹来灾祸。这种说法问及许多敖姓的长者,他们都不知道出自何处,只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子孙后代就得遵守。我们当然不太相信敖姓人不改姓就不可能在社会精英阶层有所作为之说,但是这种说法一定有它的渊源,不会是无中生有。敖姓人在古代名人寥若晨星,敖姓一些风云人物改做他姓的可能不会不存在,而灾祸之说,宋代敖陶孙确实是改名换姓才得以免杀身之祸的。
鳌鱼说
民间有一句说法,叫“四大鳌鱼顶天下”,还有“敖姓当官,天下必翻”的说法。此二说不知出自何时,既已流传肯定也是有些原因的,这或许是外姓限制敖姓人当官的一种说法。
脚趾说
相传敖姓祖先有一位比较富裕的人有10个儿子,在腊月二十七杀过年猪的时候,几个儿子由于年纪较小,争抢猪腰子打闹玩笑,不小心脚碰到杀猪的刀,留了血。所以他的后代子孙的脚的两个小脚趾指甲都是两瓣的。居住在云贵之交的敖姓人都这样,着是区分是不是敖姓人的主要身体特征。
忌讳
一、农历腊月二十七不可以杀猪。
二、敖姓人字辈清晰,长幼尊卑最为明显,同姓不可以结婚。
三、敖姓和钱姓同源,不可以通婚。
【家训格言】
《敖氏家训》
敦孝悌以重人伦
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
勤农桑以足衣食
务本业以安天命
尚节俭以惜财用
重坟墓以固根本
恤孤寡以振风规
设家塾以端蒙养
秉公正以禁非为
完钱粮以省催科
解仇忿以重身命
《敖氏家训》
一.敦孝以重人伦
凡君师推立教之思必先申孝弟之义至我族一脉渊源安能外孝弟以为训孝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
人不知孝弟独不思父母爱子之心乎。方其未离怀抱饥不能自哺、寒不能自衣。为父母者审声音察形色笑则为之喜啼则为之忧;行动则跬(kui)步不离疾痛则寝食俱废。以养以教至於成人复为授家室谋生理百计经营心力俱瘁父母之德实同昊天罔极。人子欲报亲恩於万一自当内尽其心外竭其力谨身节用以勤服劳以隆孝养毋博奕饮酒、毋好勇斗狠、毋好货财私。
妻子庶堪稍供子职又闻父有冢子(zhong嫡长子)稍曰家督弟有伯兄尊曰家长凡日用出入事无大小众弟子皆当咨禀饮食必让言语必顺步趋必徐行坐立必居下凡以明弟道也。
总之不孝与不弟相因事亲与事长并重能为孝子然后能为悌弟能为孝子弟弟然后处则为纯孺出则为循吏特患习焉。不察致自离於人伦之外若能痛自愧悔由一念孝弟积而至於念念皆然勿尚虚文勿略细行勿治名而市誉勿勤始而怠终。
孝弟之道庶克敦矣於戏圣人之德本。於人伦尧舜之道不外孝弟。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我族子孙其毋视为具文焉可。
二.笃宗族以昭雍睦
家有宗族犹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支虽远近异势疏蜜异形要其本源则一故人之待其宗族必如身之有四肢百体务使血脉流通而疴痒相关然人於宗族有不笃者或富者多吝而无解推之德或贫者多求而生决望之思或以贵凌贱而势利泊其天亲或以贱骄人而忿傲施於骨肉或货财相竟不念祖免之情或意见偶乖顿失宗亲之义或偏听妻孥之浅识或误中谗慝之虚词因而诟谇倾排无所不至非惟不知雍睦抑且忘为宗族矣。昔张公艺九世同居江州陈氏七百口共食今我族人丁虽去散处当念一本至亲?厚毋薄?亲毋疏;长幼必以序相洽尊卑必以分相联喜则相庆以结其绸缪戚则相怜以通其缓急庶雍睦昭而宗族之谊愈重。君子称为义门乡里推为望族岂不美哉!
三.和乡党以息争讼
乡党中生齿日繁比闾相接睚眦小失狎昵微嫌一或不诫凌竟以起遂至屈辱公庭委身法吏负者自觉无颜胜者人皆侧目。以里巷之近而举动相猜报复相寻何以为安生业长子孙之计哉?是故人有亲疏概接之以温厚事无大小皆处之以谦冲。毋持富以侮贫毋扶贵以凌贱毋饰智以欺愚毋倚强以凌弱。谈言可以解纷施得不必望报。人有不及当以情恕非意相干当以理遣此。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愧悔之心。
一朝能忍乡里称为善良忿不争闾党称其长厚。由是而簟食豆羹争端不起鼠牙雀角诉讼无因岂犹致结怨、耗财费时、失业破产、流离以身殉法而不悟哉?古人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缓急可恃者莫如乡党。则乡党和而争讼自息矣纵乡当有奸顽好事之徒或诡计挑唆或横行哧诈或貌为洽比以煽诱或假讬公言而把持当以和让处之亦不必相与急讼也。
四.勤农桑以足衣食
农桑者衣食所由出也。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古者天子亲耕后亲桑虽躬处至尊犹且不惮勤劳为天下倡况我族人等乎?若於本务所在稍不自立将坐受其困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其理然也。愿我族尽力农桑勿好逸恶劳、勿始勤终惰、勿因天时偶谦而轻弃田园、勿慕奇嬴倍利而辄改故业。苟能重本务日积月累以至身家饶裕。且於山泽园圃之利鸡豚狗豸之畜亦皆养之有道取之有时。庶几利赖无穷而衣食之源溥矣!
特患年谷丰登或忽於储蓄而帛充赡或侈於费用甚。且贵金玉而轻菽粟工文绣而废蚕桑相率为纷华美丽之习尤我族所当深戒者也。自古盛王之世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享庶富之盛而致教化之兴。其道胥由乎?此岂我族能外是乎?
五.务本业以安天命
上天生民必各付一业使为立身之本。故人之生虽智愚不同、强弱异等莫不择一业以自处。居此业者皆有天命当为之事幼而习焉长而安焉。万不能见异物而思迁此孟子之所谓恒产也。维兹本业实为要务。
凡为士农、为工商业虽不同而务所当务则同。但恐日久生玩舍旧图新或为浮言所动或因际遇未通一念游移半途而废作非分之求生、意外之妄想是之谓不安天命卒之朝夕营营不恒其德者无不历久而无成矣。天下无易成之业亦无不可成之业。为士者若谨身修行敦崇礼让退为有本之学进为有用之才;为农者若水耕火耨不留遗力先事以备水旱如期而输税粮;工若审四时饬六材日省而月试居肆而成事;商若通有无权贵贱交易公平勿蹈欺诈纵令世途艰险行为抑郁而各本业各守天命习于勤劬(qu)绝不稍贪逸乐安,于朴守绝不稍事纷华。自能熙熙然士食旧德、农服先畴、工利器用、商通货财藉以有利于身籍以有用于世。岂不足衣足食光前裕后哉!我族子孙其敬听之毋忽!
六.尚节俭以惜财用
人不能一日无用即不可一日而无财。必先留有余之财而后可供不时之用故节俭尚焉。夫财犹水也节俭犹水之蓄也。水之流不蓄则一泻无余而水立涸矣财之流不节则用之无度而财立匮矣。然何世有不知撙节者衣好鲜丽食求甘美一月费数月之粮甚至称贷以遂其欲。子母相权日复一日债深累重饮寒不免;又或殷富之户仓箱充实本可积蓄乃酬酢往来率多浮费渐至钱谷空虚室如悬馨啼饥号寒困若无告皆不节俭所致;更或祖宗勤苦俭约日积月累以致充裕子孙承其遗业不知物力维艰任意奢侈夸耀里党稍不如人即以为耻。曾不转盼遗产立尽无以自存于是寡廉鲜耻靡所不至弱者饿殍沟壑、强者作慝犯刑。
大抵俭为美德?以固陋贻讥礼贵得中勿以骄盈致败衣服不可过华饮食不可无节冠婚丧祭各安本分。自此富者不至于贫贫者可至於富安居乐业财用有余孝经有云: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乃庶人之孝。我族子孙其身体而力行之。
七.重坟墓以固根本
祖宗所赖乎后人者止此坟墓一抔(pou)土耳。昔祖宗燕翼贻谋不知若何行为若何劳苦始得积累以启后人故后人思所以报谢祖宗者必于春露秋霜偕子弟携酒食虔诚享祀庶。或问心少安无如世倘有生平不祭坟墓之人听其芜烟蔓草荆棘纵横而绝不举足尽前曾亦思祖宗坟墓之所在所在即后人根本之所在谁无根本何忍心如此乎?凡我族人务须每年拜扫坟墓顾念根本临风怅望怀想依依。纵不能椎牛以祭而斗酒豚肉家肴野味亦可聊尽片心。朱子家训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朱子又:殆具有培持根本之深意也乎。然则孝子慈孙不于坟茔左右树木前后地界加以保护尽力维持而汪今人忘本之讥矣。若云置坟墓於不问其孝子慈孙而出此哉!
八.恤孤寡以振风规
凡人于颠连无告者理宜周济维殷况同族之孤儿寡母安得不倍加爱恤倘见天下孤者流.或膺害於强宗或受制於仆隶或豪邻之侮难御或饥寒之苦无策又或幼失教诲而至於流荡不检或继室所生而被其前子谋噬类皆孤寡吞声奸究得志家族中风规之不振莫此为其矣夫士君子读书论道纵不能施仁政以普及孤寡而遇家族孤儿年未成立者一有内侵外侮即当出身捍御又须察其异姓亲党孰善孰否否者戒勿?比善者共谋扶持或事多险阻更宜竭诚弹虑计图保全此乃补天地之憾体祖宗之心即所以振家族之风规也不然穷民若孤寡必至零丁零落罹人?害冤屈无以申矣风规何由而丕振哉。
九.设家塾以端蒙养
宇宙间而彦名流忠臣孝子无人不由蒙养端其基古者孩童八岁始入小学教以洒扫应对近退俾知尊卑长幼之道此家熟之所由设也我族衣食颇余者务须设一家熟聘一师儒令子弟就入其中朝夕涵濡莫敢稍懈然要必以子弟为本材能为末器识为先文艺为后所读者皆证书所交者皆正士确然於礼义之可守惕然於廉耻之当存久之心地淳良行止端重可以寡过而修身即可以进德而成材也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设蒙养不端将游手好闲博奕饮酒或结纳匪类放僻邪侈甚者罹法网犯刑章为父兄者能晏然恧巳乎至爱亲敬长子之道复殷殷明示其训庶子弟见闻日熟循规蹈矩之中?凡子弟之率皆原於父兄之交能端蒙养则闾?子弟可致尊荣不端蒙养则公?子弟以为卑贱今我族有子弟都义万之训切磋之功可不预端正之年乎!
十.秉公正以禁非为
阖族举一户首户着以一人而承祖宗之寄推尊於一族之上是必能体祖宗之心通一族之众之心者也不公不正其何以仰对何以俯答乎平昔相接以礼相维以恩一当事任?为秋霜勿为冬日?为斩铜截铁勿为和鼓模式菱总之不要誉不避谤虽鬼神且不能违蛮?且可以行而况水木一本者乎我族世代??赌博游食者或有之敢从匪?如穿?类者或有之不事正业迷入邪教者或有之是皆原于家规不严所致自今以后格守正道不准肆意非为如敢不遵轻则祠宇杖笞重则送官惩治其各自爱可也人生天地间士农工商以及?贩庸作列事不可以为生但要存良心顺天理而巳而何必舍善从恶颠倒是非为天地间之弃人是哉是在同户事者不得不秉公正以重为禁之。
十一.完钱粮以省催科
自昔画野公州任土作贡而赋税以兴凡国之五体百度轮用出入皆?为君所以必需于民下所以宜供于上古今通义未之或改是故缓征薄敛加惠元君之德也以下奉上先公后私民之职也我族诗礼传家宜喻此意勿惰而嬉芜其本业勿奢而费耗其?财勿逡巡观望?邀赐复之殊恩勿转委轮将致被豪猾之中饱依限而纳勿待追呼然后以其所馀养父兄毕婚嫁给朝夕供伏?俯仰无累妻孥晏然人生安乐莫?于此倘不知国课当重国法难宽或有意抗违或任情迟缓司则严为追此胥役则肆其诛求?喙叩门多方需索无名之费或反浮于应纳之数而究竟所未完者仍不能不完不知何乐而为此噫传颂胥役之侵渔曷若轮朝廷之正供为抗粮之顽户曷若为守法之良民试思庙堂之工所日夜忧劳水溢则为?防旱?则虔祷蝗蝻则为?不幸成灾则又为之?租为之赈济无非以爱民为深心我族食毛践士者每年春秋钱粮踊跃赴柜完纳庶稍答天恩之高厚昔朱子有云国课早完虽饔餮不继变有余欢我族其永奉为箴规也欤。
十二.解仇忿以重身命
人生气质之偏不能变化往住血气用事到一发而不可遏激怒祟朝竟成莫解互相报复彼此具伤其起甚微而为害甚大国家法纲虽宽万不能为犯刑者施法外之仁倘见大患大难强者奋身以力为争?弱者舍命以图所抵偿忿以马仇仇而益忿原其致辞此之由非?起于夙昔之仇即祸生于一朝之忿而人所最易犯者尤多于纵酒?之为物能乱人心志使失其故常或宾主酬酢始以合欢而具入醉乡则一言不合致操刀而相向或睚眦之?本可冰释及酒酣耳热则一发难忍若不共之深仇每见命案巨祸相伤于酒后者十有五六噫置身累线家破人亡甚或累及妻孥祸延乡党而后拊心自悼悔何及矣我族与人素有仇忿者思将来之患思忿与命孰轻慎勿快目前之忿而贻事后之悔纵人或以非礼相加似能含忍然一念夫身命攸关则从父兄训诲听亲友调和无不可情恕理遣昔孔子曰忿思难孟子谓横逆犹是此亦妄人也已矣圣贤之遗训其能顷刻忘哉!
【云贵敖氏家规家法】
祖籍
江西临江府新淦县辋川,志谦避乱商居黔省南笼府普安(今贵州普安县)安厅平彝所(今云南省富源县)彭家屯.
家规五条
勿以富吞贫 勿以强凌弱
勿以贤欺过 勿以众暴寡
勿以贵傲族
家法五条
一不准开挖坟茔 二不准牲畜进莹
三不准砍伐林木 四不准敲碑损坟
五不准道路通引
违者给予相应的经济罚款决不宽右并报经上级政府作刑事处分。
公元一九八七年岁三月初八日(清明节)在云南富源县后所乡敖家屯村召开家族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