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起源及历史

饶姓图腾_饶氏图腾

饶姓图腾(饶氏图腾)

  饶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有两支。一是出自妫姓。虞舜之子商均支子封于饶(今河北饶阳),战国时沦为齐国一邑,舜裔饶君为齐君,到赵孝成王四年,饶邑归赵国,子孙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赢姓。战国时期,赵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今河北省饶阳),长安君为赢姓赵氏,长安君的后代子孙以祖上封邑为饶氏。饶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三位。现今中国大陆饶姓人口约七十六万,排在第一百八十六位。

  【释义】饶,本义是“饱”,及其满足。即饱满。又指物产的丰富,即富饶,引申有丰足之意。饶人自然以富饶作为其氏族的原始崇拜图腾,并以饶为氏族名称及族徽。

【得姓始祖】

  商均:虞舜二十九年,帝舜封儿子义钧于商,是谓商均。商均的支子受封于饶困,后代以国为氏,亦称饶氏。因此,中国饶氏家族得姓的历史至少有2200年以上,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饶氏后人奉商均为饶姓的得姓始祖。

  长安君(赵然):饶,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地。长安君,名叫赵然,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小儿子,被赵惠文王封爵为“长安君”。公元前239年,赵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邑。在长安君赵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饶阳饶氏,史称饶氏正宗。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尹祁氏,出自尧帝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在《饶氏族谱》中记载:“饶本尧后,尧都平阳。后世避秦,益食为饶。南迁鄱阳。”

  尧,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五帝之一,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在典籍《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帝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追思元圣,周武王封地给帝尧后人23世“京” (字子京),住蓟(今北京附近)。其子“理”迁移到西平阳,其子孙后代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平阳尧氏。

  至秦灭六围,尧姓家族为逃战祸,从此子孙散迁天下,54世尧萱从平阳徙居江西鄱阳(古饶州,今属江西),后迁临川(今抚州)。到56世尧濙时为西汉,汉宣帝刘询即位,刘询本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询。下令全国要避帝名“询”之讳,如把姓“荀”的改姓“孙”。尧濙任当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说尧姓虽与刘姓同为上古唐尧的嫡系后代,但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故尧濙也应该避讳,于是汉宣帝就在“尧” (繁体为“尧”)的左边加一个“食”旁,就变成了“饶” (繁体为“饶”),赐尧濙改姓“饶”,为饶姓始祖,擢升为太傅,并下诏全国,要求天下凡姓“尧”的均改姓“饶”。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自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

  舜帝本为姚姓,后迁居于妫汭,因而得妫姓。

  舜帝一系主支姓氏历经多次变迁,后代多以夏王朝时期的虞遂、商王朝时期的商均这两个人物为正朔。

  在史籍《姓源》中记载:“饶,姚舜之后。舜支裔虞遂取饶为部落名,后为氏。”这在文献《百家姓考略》中也记载,商王朝时期,有商均的支庶子孙受封于饶国(今河北饶阳),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饶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饶氏族人大多尊奉商均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嬛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期有个剎国,一作利国,国君为嬛姓,其后裔子孙中就有饶氏、穰氏、谷氏三支主流姓氏。这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有记载。

  该支饶氏自称读音作yáo(ㄧㄠˊ)。

  古剎国源出偃姓,实际上属于群舒之一,只不过其到底属于哪一个舒国,史书记载不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源流四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悼襄王给长安君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饶,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地。长安君,名叫赵然,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小儿子,被赵惠文王封爵为“长安君”。

  周赧王姬延五十年(赵惠文王三十三年,秦昭襄王赢稷四十二年,齐湣王田地三十七年,公元前265年年),赵惠文王逝世,太子赵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当时因为赵孝成王年纪尚幼,所以由赵太后掌政,而秦昭襄王赢稷也就在此时趁虚而入,发兵侵略赵国。赵太后急忙向齐湣王请求救援,齐湣王却表示一定要以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援赵。

  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宝贝小儿子,深得宠爱,而且以一个母亲的立场,怎么可能将自己的爱子以人质的身份送往齐国呢,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时的赵国实属危急存亡之际,赵国的大夫们在以大局为重的情形下,无一不劝谏赵太后须以国家利益为重,让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但赵太后极重亲情,最后甚至以“唾其面”的强硬态度来让大臣们知难而退。

  虽然太后都已如此严重的方式警告了臣子们,但爱国心切的臣子们知道若不将长安君送往齐国,则赵国大势将去,但却又碍于先前太后“唾其面”的“恐吓”,故而都不敢再向赵太后直谏。

  正在大家惶恐焦急之时,左师触詟出现了。左师,在赵国属于“听政”一类的官职,前君时期的主政大夫,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

  触詟在这敏感时刻求见太后,想必又是来劝说将长安君作为人质的事,于是赵太后就“盛气而揖之”,准备好好地教训触詟一顿。但是没有想到触詟一登场就“入而徐趋”,再加上之后自己先行请罪,使赵太后的怒气发不出来。接下来触詟贴心地虚寒问暖,舒缓了赵太后的心情,赵太后的面色也就缓和一些了(色稍解)。

  触詟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往下一步进行。一开始触詟就借着以解释“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一话的时机传达“为之计深远”的观念。接着触詟一步步的进入主题,他借着提出赵国本身的例子,浅显的指出在位者如果无功于国,常会遭到下台的命运,这个例子对于正当为乱世的战国时代而言,是强而有力的。

  虽然赵太后先前曾说过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者必唾其面”,但是她并不是个不明事理的人。可是假若要直接答应长安君为质的话,很没面子,所以她就回答:“恣君之所使之”。如此一来,算是以一种“不得不”的态度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而触詟当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赵太后为长安君约车百乘,出使齐国为人质,齐湣王当即应约派兵支持。秦昭襄王见赵、齐两国联合,势力大增,占不到什么便宜了,便由此撤军,整个事情也就圆满结束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触詟说赵太后”之典故。在这个事件中,触詟的说服功力最为精采: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喻之以弊、说之以理,他最高明之处是根本未言及“令长安君为质”而“使长安君为质”。

  到了秦王赢政八年(赵悼襄王赵偃六年,公元前239年),赵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邑,想必长安君已经安然回国了。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的行政区域管辖,期间先将饶邑置为饶阳郡,后改为瀛州饶阳县,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

  在长安君赵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饶阳饶氏,史称饶氏正宗。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

  源流五

  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大夫被封于饶邑(饶安,今河北盐山与山东庆云之间),战国末期,饶邑被赵国攻取,这在史籍《史记》中有记载:“始皇帝六年,赵将庞暖攻齐取饶安。”

  庞暖。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纵横家,是赵悼襄王属下大将。秦王嬴政五年(赵悼襄王三年,公元前242年),庞暖曾擒杀燕国大将剧辛,在秦王嬴政六年(赵悼襄王四年,公元前241年),庞暖又率赵、楚、魏、燕四国的联军一起攻秦国,之后夺取了态度暧昧的齐国之饶邑,从此赵国据有了今河北沧州之地。

  失却邑地的那位田齐大夫之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沧州饶氏,亦称青州饶氏。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shào(ㄧㄠˊ)。

  源流六

  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初期淮南王英布之后,属于以先祖葬地名称为氏。

  英布,公元前?~前195年,六人(今安徽六安),是楚国人,秦朝时期由于犯罪受秦律被黥面,在郦山(今陕西西安)为刑徒,因此又称作“黥布”。

  反秦战争开始后,英布初属项羽,为西楚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因功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饶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属九江郡番县,汉高祖时期改称九江郡番易,新朝王莽时期曾一度改称乡亭,再改称饶衍,仍属九江郡。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别加“邑”、“阜”,称作鄱阳。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分豫章置鄱阳郡。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饶州为鄱阳郡。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2年)复置饶州,鄱阳隶属依旧。南唐太祖李璟昪开元初年(公元937年)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废永平军复饶州,其间鄱阳均为倚郭县。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饶州为饶州路,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再改鄱阳府为饶州府,鄱阳隶属未变。清朝沿用明制,鄱阳隶属依据前朝,都是州府所在地。

  英布的后裔子孙以及忠诚部下中有一支一直避居于鄱阳湖中的沙洲上,以先祖葬地名称为姓氏,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鲤鱼洲饶氏。

  该支饶氏的正确读音作ráo(ㄖㄠˊ)。

  源流七

  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末期辽东鲜卑乌桓部,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乌桓,亦称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

  乌桓民族在语言上与鲜卑族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他们没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民族在强盛之时,乌桓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

  秦、汉之际,乌桓部活动于饶乐水一带(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其地域东邻挹娄、夫余、高句骊等,西连匈奴,南与东汉幽州刺史部相接,当时的局势基本上是鲜卑居北,乌桓居南。

  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绍次子袁尚被曹操击败后,与其弟袁熙胁迫幽、冀军民十余万投奔蹋顿,欲借蹋顿之力“复图冀州”。

  曹操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安定其东北境,解除了南下西进后顾之忧,遂决定东征乌桓。

  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夏,曹操统军出无终(今天津蓟县),东攻乌桓,农历8月,大军至距柳城(今辽宁朝阳)约二百里处,乌桓酋长蹋顿等才发觉,仓惶中调集数万骑兵迎击,两军遭遇于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白鹿山)。曹操登高观望,见乌桓军阵列不整,遂以帅旗授张辽,令其疾驱急袭。乌桓军猝遭袭击,顿时大乱,最后蹋顿被杀,全军崩溃。乌桓部族以及所属汉民前后降者约二十余万。其余的首领楼班、苏仆延、乌延等及袁氏兄弟率数千骑逃亡辽东,后为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农历11月,代郡行单于普富卢、上郡行单于那楼率名王谒曹操于易水,北方尽服。

  于是,曹操迁三郡乌桓降者万余落及乌桓校尉阎柔所统幽、冀乌桓万余落(共约三万落左右)于邺城附近诸郡或幽、并二州之州治即蓟县(今北京市西南)、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并选壮健者为骑兵,由侯王大人率领参加征战,“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黄初三年(公元221年),魏文帝以牵招为护鲜卑校尉、田豫为乌桓校尉,皆持节 屯驻昌平,镇抚鲜卑、乌桓。三郡乌桓的进一步内迁和加入军队,不仅增强了曹魏的军事力量,也促进了乌桓与汉族的融合过程,使之由原始社会末期(或认为是早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从游牧经济向农业定居生活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有乌桓部族人以故居地饶乐水之名为汉化姓氏,称饶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饶氏的正确读音作ráo(ㄖㄠˊ)。

  源流八

  出自其他少数民族,明清以后,在南方地区的土家族、壮族、瑶族、布依族、彝族中先后出现了饶姓,这主要反映了汉人融人到少数民族中的状况。

【迁徙分布】

  迁徙

  饶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繁衍,这个家族的最初发祥之地,是古代的饶阳。饶阳历史悠久,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在史籍《史记·赵世家》上面就有一段记载:“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的记载。饶氏从汉代开始向南方发展。汉代有饶斌,任渔阳(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太守;饶威,任鲁阳(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太守,有惠政,得吏民心,因之在当地安家。《三国志·吴志》记有襄阳(今属湖北)人饶助,其后代徙居永安(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城)。南朝宋何承天《姓苑》说:“今临川(治所在今江西抚州市西)人有饶姓”。

  唐朝时期,当时,有一位进士及第官拜邓州通判的饶廷直,是江西省南城人。此后,在江西出人头地的饶姓人士,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像宋朝时的大学者饶鲁,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唐宋时期,饶氏家族也已经南迁到了闽、粤一带。《客家姓氏渊源》所列“饶氏宗支迁衍”一节,记述了南方饶氏迁徙、繁衍的一些情况:饶素,唐德宗时任安抚使,由蕃阳迁江西南城蓝田乡白干村,生子5:汉、清、汶、泗、汝。清迁居浙西,汶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泗迁居福建,汝迁还鄱阳(今江西波阳),汉迁居临川仙源乡,生一子,名植。植生怀英,怀英生信。饶信,唐僖宗乾符年间任金紫光禄大夫,后辞官归隐,迁还南城蓝田白干,生子4:勋、烈、熊、罴。勋,嗣居白干。列,生子2:长子迁福建邵武龙斗,次子迁江西南昌府进贤县。熊,迁居临川术陂,生熙钟。熙钟24世孙饶明,为广东大埔神泉开基祖。罴,生子肱,迁居东源。肱之孙饶裴有3子:长子君俊居东源;次子君泽迁居江西宜黄神岗;三子君俭移居濯江,生道拱、道忻。饶道忻,生于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徙居临川水口,其六世孙名直,有子2:十五、十七。饶十五曾孙仕三的后裔分迁广东梅县西洋、松口、车田,平远中行,五华径背。饶十七曾孙春二有3子:平一、平二、平三。平一曾孙琛一,为兴宁新陂洪溪唇开基祖。这支饶氏,除在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广东繁衍发展外,明末清初又有部分人徙居四川、广西等省。

  饶氏移居台湾,约始于清代。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沿海饶氏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侨居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分布

  先秦时期,饶姓主要活动于河北地区。

  宋朝时,饶姓大约有6万2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当时饶姓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福建、河南、浙江等。

  明朝时,饶姓大约有14万5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O四位。饶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为饶姓第一大省,占饶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湖北、福建、安徽、江苏等。

  当代饶姓的人口大约有76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4%,排在全国第186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四川、湖南,这四省大约占饶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广东、云南、安徽等。江西为当代饶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饶姓总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以江西、四川为中心的两块饶姓分布区。

  饶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赣湘闽、湖北大部、河南东南、皖浙南部、广东大部、广西东北和西部、云川黔大部、重庆西南,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4%以上,以上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居住了大约65%的饶姓人群。在广东西部、广西大部、贵州东部、重庆大部、川陕甘交界地区、湖北西北、皖浙中部、江苏西南,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0.12%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8.5%,居住了大约16%的饶姓人群。

  具体分布

  江西:以抚州地区为中心的广大地域。

  湖北:孝感市、襄阳市 广济县(武穴市)、松滋市、潜江、石首(荆州地区)、浠水县/监利县、十堰市、黄石市、黄梅县、赤壁市、崇阳县、咸宁市、武汉市。

  湖南:长沙市、湘潭市、吉首市、永顺县、龙山县、花垣县、会同县、城步县、需县、慈利县、桑植县、沅陵县、溆浦县、南县。

  浙江:江山市、常山县、缙云县、青田县、温州。

  福建:新罗、武平县、上杭县、永定县、长汀县、连城县、清流县、宁化县、建宁县、泰宁县、将乐县、沙县、邵武、顺昌、光泽县、武夷山市、建瓯、浦城、福安县、福州市、闽侯县、永泰县、古田县、惠安县。

  广东:湛江、惠州、梅州、潮州、汕头、潮安、普宁、大埔、韶关、云浮。

  河南:台前。

  安徽:桐城、祁门,宣城

  四川:仪陇、阆中、资中、汉源、洪雅、雅安、什邡、绵竹、石棉、邻水、大竹、宣汉、万源、渠县等地

  云南:武定、元谋、昆明、禄丰、新平。

  贵州:印江、思南、纳雍、铜仁、茶店。

  重庆:奉节、江津、云阳、大足、巴南、开县、璧山、万州、忠县、巫山、九龙坡、渝北、荣昌、北碚、綦江、江北、涪陵、合川、南岸、沙坪坝、巫溪、秀山、渝中、酉阳、永川、武隆、黔江、南川、铜梁、梁平、大渡口、彭水、潼南、万盛、城口等地(根据人数依次)。

  北方:北京、河北、内蒙也有饶氏后人族群。

  山东:鄄城、邹城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 。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南匈奴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临川郡: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西晋时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抚州市西部一带地区。

  饶 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属九江郡番县,汉高祖时期改称九江郡番易,新莽时期曾一度改称乡亭,再改称饶衍,仍属九江郡。东汉光武帝将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别加“邑”、“阜”偏旁,称作鄱阳。东汉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孙吴分豫章置鄱阳郡。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改饶州为鄱阳郡。唐武德四年(壬午,公元622年)复置饶州,鄱阳隶属依旧。南唐开元初年(丁酉,公元937年)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开宝八年(乙亥,公元975年)废永平军复饶州,其间鄱阳均为倚郭县。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升饶州为饶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公元1361年)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再改鄱阳府为饶州府,鄱阳隶属未变。清朝沿用明制,鄱阳隶属依据前朝,都是州府所在地。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临川堂:以望立堂。

  惠风堂: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汉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

  朋来堂:孔子说:朋来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宋朝时饶鲁,脾气行为端正谨慎,治学问注重实践。别人屡次推荐他做官,皆推辞不干。四方来聘他讲学的,天天不断。他专门建了一座“朋来馆”用来招待远路来找他学习的人。

  鲤鱼堂:汉初淮南王英布后裔饶氏堂号。

  此外,饶姓的主要堂号还有 “双峰堂”等。

  字辈

  安徽安庆饶氏字辈:“文教功能广师儒道以修名贤贻令绪勤业起家猷”。

  安徽安庆望江饶氏字辈:“文教功能广师儒(余)道已修名(明)贤贻令绪勤业起家猷守登思柱怀永文正天德仁恩隆汉宣世泽庆长绵定有兴邦国荣多克绍先”。

  安徽蚌埠怀远姚山饶氏字辈:“锡贵永克春同树传开东”。

  安徽蚌埠怀远找郢饶氏字辈:“习贵永克春同树传开东”。

  安徽巢湖庐江饶氏字辈:“全平世得心文章花果迎”。

  安徽巢湖无为饶氏字辈:“文教功能广师儒道以修名贤贻令绪勤业起家猷”。

  安徽阜阳界首饶氏字辈:“遇祭伦英学维培邦益东自少家连立清正廉明兴荣昌盛”。

  安徽阜阳颍上饶氏字辈:“连玉永凤振金名”。安徽宿州城东饶氏字辈:“兴家传”。

  安徽宿州东二铺饶氏字辈:“天元一起永宗学正大昌兴加传绪久万事振书香克□文明盛承开德业长心清宣化广崇产跃荣光”。

  安徽宣城广德饶氏字辈:“经学鸿先泽文章定玉昌”。

  安徽宣城宁国饶氏字辈:“正仕绍祖功世德”。

  福建龙岩长汀大同镇饶氏字辈:“宣永富新祥”。

  福建龙岩长汀河田饶氏字辈:“祖振辉乃如新。

  福建龙岩连城朋口池溪饶氏字辈:“忠德生应兰永麟维奇瑞书玉鸿翔”。

  福建龙岩连城朋口桂花饶氏字辈:“百世其昌”。

  福建南平饶氏字辈:“广承…”

  福建南平邵武饶氏字辈:“家谟显…”

  福建宁化饶氏字辈:“家声丕振祖德名扬鸣凤济美瑞兆祯祥”。

  福建三明建宁饶氏字辈:“继仲伯尚叔用本政太显兴永世代”。

  广东广州花都饶氏字辈:“学显振纪纲珠必连辉造”。

  广东茂名信宜饶氏字辈:“荣贤及庭元世尚乾芳悦畅元启(子)振(绍)”。

  广东梅县饶氏字辈:“万兴福智光茂发自成方辅国文章显承家经济长其也逢步达有仕大名扬金朝应鸿吉魁元兰桂香”。

  广东梅州丰顺饶氏字辈:“元贻耕熙树亮明泉宗玄寰维捷锡联寿香官世祖开源富国礼乐传家展图立德诗书名教忠智英雄应天景运绍唐封功庭训尊崇钦式师宪匡正道义勋业宏建安邦伟烈如日初升受禄保敬必恭继承作述典守长发其祥平阳启迪衍庆隆昌”。

  广东韶关乳源饶氏字辈:“子宣舜亮廷大圣定尧於克承荣祖德勋世振家声”。

  广东韶关始兴饶氏字辈:“学显振纪纲珠必连辉造”。

  广西玉林容县茅田山饶氏字辈:“荣贤及庭元世尚乾芳悦畅元启(子)振(绍)”。

  广西玉林容县十里镇饶氏字辈:“荣贤及生元文承启兴起光民(文)国松勤学明志昌祖业德才诚信誉家声”。

  贵州毕节大方饶氏字辈:“光华显…”

  贵州毕节纳雍饶氏字辈:“应(印)广新(兴)明月定光显荣贤贵秀南方起兴隆永世传”。

  贵州毕节威宁饶氏字辈:“齐大中文有永荣万世昌庭…”

  贵州都匀独山饶氏字辈:“茂启廷光克绍书香国恩家庆世桂永昌”。

  贵州都匀龙里饶氏字辈:“齐大中文有永荣万世昌庭…”

  贵州贵阳饶氏字辈:“平阳敬中华吉安庆朝春洪福云贵举召唤继前程国泰须金有家兴影祖恩和睦怒书理世代保康宁”。

  贵州六盘水饶氏字辈:“应广新明月定光显荣贤贵秀南方起兴隆永世传”。

  贵州铜仁茶店镇饶氏字辈:“再广昌胜秀永维望西朝”。

  贵州铜仁茶店镇饶氏字辈:“景韵兆政祥山川毓秀长文章宗泗水俊彦越西邦胜德衡经伟勋有进赞香永录承世册嗣数另番昌”。

  贵州铜仁河西饶氏字辈:“光忠臣世永明维政熙朝祖德千年再桃李佑开红”。

  贵州铜仁沿河饶氏字辈:“永裕再征举从续百元门禹青寿富贵七漱石贤仁良大金仲正守舜应承民万宗维进德兴胜福朝廷”。

  贵州铜仁沿河关正饶氏字辈:“百门升七漱石贤仁良大金仲正守舜应承茂万宗维进德兴胜福朝廷”。

  贵州铜仁印江饶半街饶氏字辈:“承家光祖德华国跃文章绍裕堂达庆儒茂秀景昌”。

  贵州铜仁印江饶氏字辈:“永久应嘉仁宝(洪)德(世)道(仕)文”。

  贵州铜仁市印江七都坝饶氏字辈:“应谟仁(庆)宝(在)德、道术振(正)朝(宗)纲(昌)御(王)崇(启)师(大)秩(庭)重万事秉贵(朝)昌(端)”。

  贵州遵义饶氏字辈:“佰世庆…”

  贵州遵义桐梓饶氏字辈:“启腾德天万志永在尔文咸元思先正光明远大升平阳庆中华吉安进朝春鸿福云贵举照焕继全成国泰须金有家兴应祖恩和睦恕书礼世代保康宁”。

  河南南阳淅川饶氏字辈:“文俊启保同”。

  河南濮阳饶氏字辈:“宗火光耀崇守正吉庆祥忠厚传家远信义万代长”。

  河南信阳大别山饶氏字辈:“玉金山大明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河南信阳饶氏字辈:“金云先…”

  河南信阳固始饶氏字辈:“登木玉文庆永熙隆培德正道振作光兴齐治传家至起方荣”。

  湖北恩施建始饶氏字辈:“学从孔孟世绍钦明”。

  湖北恩施利川饶氏字辈:“世大广荣昌”。

  湖北恩施利川忠路镇饶氏字辈:“安宗成晓”。

  湖北黄冈武穴饶氏字辈:“正义云函(汉)华宠锡杨思维邦治(直)永和太昌良才国柱庭有余光万年衍庆积后私芳克培基本长发其祥”。

  湖北黄冈浠水饶氏字辈:“兴隆国恩”。

  湖北黄石大冶景三饶氏字辈:“景隆道伯友胜仲继正自守仕国加永锡盛荣华秀”。

  湖北黄石大冶景四饶氏字辈:“景隆道伯清璟志永玉兴天希可应遵芳盛荣华秀”。

  湖北黄石大冶保安镇饶氏字辈:“惠正从…”湖北黄石阳新饶氏字辈:“清…政从先德名金”。

  湖北荆州监利饶氏字辈:“传先承平”。

  湖北荆州石首饶氏字辈:“克必绍自诗书为至宝学士国之光承家惟孝友忠厚乃吉昌德业贻谋远芳声定永扬邦照安和顺美明祖上荣真言思大广立志仁成才”。

  湖北荆州松滋饶氏字辈:“楚邦有…”湖北十堰饶氏字辈:“杜忠正克…”

  湖北咸宁崇阳饶氏字辈:“堂镇鸿业焕均钦浩模辉”。

  湖北咸宁双溪饶氏字辈:“堂镇鸿业焕均钦浩模(材)辉坤钟泰梁耀熟铭藻采熙培鉴源本炽增锦溥荣淳地锡清林灿垣铨溢桂勋”。

  湖北襄樊丹江口饶氏字辈:“世泽长…”湖北襄樊襄阳饶氏字辈:“世明长…”

  湖北襄樊宜城饶氏字辈:“士(世)有鸿(宏)开志传家万代兴承先光祖德”。

  湖北孝感大悟饶氏字辈:“忠厚传家远”。

  湖北宜昌枝江饶氏字辈:“世运(应)绍先”。

  湖北浠水饶氏字辈:“文运兴隆国恩家庆”。

  湖北孝感饶氏字辈:“钦明文思荣恭克中平章亲睦至道光昭同乐时雍尊崇天德务本求实圣训作铭幕仁劝义建业立言承先蔚起万代繁荣”。

  湖北枝江百里洲饶氏字辈:“大文天庭洪开昌为传芝永世运绍先挥宗序(旭)相继光明进卫启家纯厚邦国得培”。

  湖北赤壁饶氏字辈:“可庆鼎盛日声名振楚邦有志遵先训世祚自隆昌忠厚原来远发祥兆平阳绪衍河南谱西江祖泽长进贤称番实鸿业创介冈大宋迁莼邑兰桂并腾芳传家惟清白华国本文章宇宙推旺族一经绍书香运会逢昭代儒修道德光同时多达士佐治纪循良”。

  湖南常德汉寿饶氏字辈:“金学宏先泽文章定玉昌”。

  湖南郴州宜章饶氏字辈:“泰子端文福景宗经定一成世必荣恒思贤逸昆居俊绍唐敷化振乾坤传诗…”

  湖南吉首龙山饶氏字辈:“景运兆正详山川毓秀长文章宗泗水俊彦越熙邦盛德恒经纬勋猷继赞襄诗书绵世泽嗣后永繁昌”。

  湖南张家界桑植、湖南怀化沅陵饶氏字辈:“维国光大学承家升以卓於伦说习敦继述元良觉本基培植厚门闾自恢阔富贵两兴旺万代乐雍睦”。

  四川仪陇饶氏字辈:“子仕维鲁璜(瑞琦琢宾)宝程山魁才元汉方怀信列玉乾闵灿鼎光荣鉴浩槐桂雅季日济郎德文山锡宗经永仲子宣舜亮亭大圣定明宇克成云祖德勋世振家声”。

  四川阆中饶氏字辈:“长继登盈和清康龙”。

  四川巴县西彭(部分江津)饶氏字辈:“凤守登思柱怀永文正天德仁恩隆汉宣世泽庆长绵定有兴邦国荣名克绍先”。

  浙江建德、衢州饶氏字辈:“自懋以德继守惟成学从孔孟世绍钦明大本一立斯道长亨济时致用宗源永澄”。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饶邑启姓;

  平阳阀阅。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饶姓源流和郡望。

  临川绍美;

  邵武传经。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抚州临川人饶节,字德操,曾跟三司使曾布做事,因变法中与曾布意见不合,剃发为僧,更名如璧。先在灵隐寺,后主持襄阳天宁寺,曾作偈语:“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便号“倚松道人”,著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他为“当时诗僧第一”。下联典指南宋邵武人饶干,字廷老,淳熙年间进士,官长沙知县,恰巧朱熹在长沙任太守,他便抓紧办理公事,有时间就去听朱熹讲学。后知怀安军。

  五言通用联

  河北源流远;

  平阳世泽长。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饶氏宗祠“平阳堂”通用堂联。

  六言通用联

  节着岁寒之烈;

  政敷春日之和。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闽县人饶廷选,字枚臣,道光年间随军驻台湾,后官漳州游击,咸丰年间,官至总兵,曾参与抵抗太平军。下联典指西汉人饶威,官鲁阴太守,多有惠政,很得民心。

  七言通用联

  轻财好义称长者;

  挂锡吟诗第一僧。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饶延年,字伯永,号止翁,江西崇仁人,家临川。游陆九渊之门,九渊称其“开豁有力量”,以经学称。隐居不仕,轻财好义,乡人德之。卒后魏了翁题其铭曰:“有宋长者饶止翁之墓”。下联典指宋代高僧饶节,字德操,抚州人。挂锡灵隐,晚主襄旭之天宁寺。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

  奏表节义名御史;

  为文俊洁号先生。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中书舍人饶天民,字明先,湖北崇阳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劾郭勋,议河套,寻按苏松,奏表节义,祀文天祥、吴泰伯,治淀山、吴漆诸水,为名御史。下联典指明代学者饶瑄,字文璧,号行斋,临川人。少时好驰马试剑,弱冠习星历算数、山经地志、九流百家之书。为文俊洁有程法,学者称行斋先生。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食足衣丰,春长人寿;

  尧天舜宇,海宴河清。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饶姓的“饶”字的析字联。

  双峰不仕,性谨专学;

  九岁能诗,明经修行。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饶鲁号双峰,学术专精,屡荐不仕。下联典指宋·饶子仪九岁能诗,以明经修行闻于朝。

  学术专精,美双峰之衣钵;

  诗才俊逸,羡德操之吟哦。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饶鲁,字伯舆,一字仲元,江西余干人。尝赴试不会,遂专意圣帝,以致知力行为本,四方聘讲无虚日,作朋来馆以居学者。又作石洞书院,前有两峰,因号双峰。有《五经讲义》、《太极三图》等多种。下联典指宋代高僧饶节事典(见上七言联首联“挂锡吟诗第一僧”句联释)。

  【祠堂古迹】

  茶阳饶氏祠堂

  茶阳古城素有“饶半城”美称,饶氏祠堂有三十余座,以殿堂式、围龙屋居多。有气势宏伟的九厅十八井、金碧辉煌的上下堂式,亦有酷似砻形的寓意深长的建筑。

  更有祠堂厅梁盘龙、悬挂“敕命重光”牌匾被列入梅州市“特色客家民居”。世魁祠、诒谷堂、冬官第等祠堂还有功名桅杆,杆顶旗飘,荣耀风光!明、清两朝均出有父子进士,据不完全统计茶阳饶氏有进士8人,举人20人,贡生至痒生三百余人。茶阳城内的省级重点文物“父子进士”牌坊更是最好的证明,七世祖饶金是创立大埔县的第一功臣;百侯“一腹三翰林”生母为川心祠堂饶姓姑婆。在这不足三平方公里的古城里可谓是人才辈出。

  几百年来,社会风云变幻,饶氏祠堂也饱经风霜和人为的破坏,不少祠堂已是破烂不堪。为弘扬饶氏文化,继承先人开基创为之精神,使饶氏宗族的忠孝文明发扬光大,特将几座较完整的祠堂例举出来,作为敬祖之举,加深我辈对饶氏人文的认识,激励族人为振兴宗族加倍努力,再创辉煌,为社会多作贡献。

  太史第

  太史第顾名思义是翰林太史的祠第。它起源于乐房八世成敏公创建,距今约有近500年历史。历经族中先贤俊达扩建而成。位于茶阳城北地段,占地三十余亩,四周围墙拱护,果树成荫环境清幽,清澈漳溪河旁绕而过。祠堂坐南向北遥对笔架山峰,汲取毓秀钟灵之精华,代有人才迭出,佼佼者当数十七世庆捷公,字德敏号漫塘(1739-1813)。公天品敏颖,学识渊博,文彩藻丽。36岁中式清乾隆乙未榜三甲第八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任清《四库全书》编纂分校官十年,后再任五年内阁中书舍人,专司红本。六十岁致仕还乡。历掌韩山书院,越秀书院,端溪书院。公精于诗文著作甚丰,著有《馆课拟存》文集四卷,《桐阴诗集》八卷。其名字被列入《广东通志,本传》。

  成敏公派子孙主要分布在西门太史第,崆下,牛栏坪。历史上出十多位廪生,庠生,太学生等。

  冬官第

  “冬官第”位于古镇茶阳城东门附近。是座历史悠久人文蔚起的老祠堂,创始于乐房六世祖松峰公,有500多年的历史。大门座西向东,里靣九厅十八井,砖木结构。自古至今子孙繁衍兴旺。门前的石狮子与八副楣杆,祠堂内高悬“五花荣封”,“三凤齐呜”匾额。足见昔日科甲辉煌,用花岗岩麻石铺砌的大门门坪,天井。门楹对联与悬挂的灯笼仍呈现当年世代官家气派。

  “冬官第”是“父子进士”与龄公第四个儿子,饶垍号纮公后裔的祠堂。明清两朝人才济济,在清朝十九世商山公与二十世褒甲公,父子荣登进士,均官授知县再续传奇。十七世崇魁公登黄轩榜进士,官拜工部营膳司主事。十八世重庆字绍芳公,选拔贡生,朝考高等,充四库全书馆录。授贵州龙泉县知县,署正安州知州。历任贵州桐梓,施秉,玉屏知县。

  该祠堂文魁,贡生,廪生,庠生众多。有“十代九大夫”的美誉。是茶阳饶性历史的人文典范。

  诒谷堂

  诒谷堂建于1524年,至今已有四百捌拾捌年的历史了,它是茶阳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诒谷堂的格式是典型的殿堂式围龙屋。整座屋的结构酷似砻形,寄寓丰衣足食、长流不息的寓意。门前竖立五副表彰祖宗中举人的功名楣杆。上厅挂着“敕命重光”的金匾,下厅富贵和耀世荣誉。该屋已被梅州市政府列入特色的客家民居。诒谷堂还出了饶氏的第一位世界著名机电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

  朝议大夫第

  朝议大夫第坐落在茶阳城南地段,是座并不显眼的小祠堂,旁依金山,门楼向东。人口不多只几户人家。前后约有二百多年历史。但在旧时却曾显赫一时,它是从“冬官第”分离出来的支派。据有关史料记载,十八世重奂号肯堂公,是崇魅公嗣长子,克武庠生,官授卫迁。为人和善,乐善好施捐资赈灾,捐助族人读书费用,颇有仁慈之风。十九世饶苹号鹿埜公,传承诗书克邑庠生。二十世饶霖字仲郇公,自幼聪颖英姿超卓,读书观大略不屑拘章句。年十八岁,选拔入京,廷试一等。诠选江苏常州府通判。勤政有声加四级,朝廷诰授副四品“朝议大夫”并贻赠其祖,父两代相同官阶称号。是茶阳饶姓乐房“十代九大夫”精英人物之一。

  川心祠堂

  川心祠堂位于茶阳镇的学前街地段,是一座别具一格的祠堂,它由迩训堂等三座祠堂并排相连,中间均有座石门相通,故而称为川心祠堂,距今约有400余年历史。它是“父子进士”的与龄公第三个儿子,饶嶝公号于岸公构建。祠堂原来在学前街口有座门楼牌坊约五米高,门楼石匾刻“奕世宾贤”后靣阴刻“毓秀茶山”石阶拾级而下,一条全用花岗岩麻石铺砌的30多米长石板路,直达门口,门口有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守护大门。门口西面有块石牌匾阴刻“父子中翰”后面“风宪重望”更显露当年辉煌气派。可惜由于文化大革命人为破坏,和历年大洪水毁坏,门楼,大门几乎荡然无存,昔日雄风光彩难再。

  饶嶝公于明万历癸未科中式第六十一名文魁,与兄长饶堪公,为圆祖,父,孙三代同为进士之宏愿,十上京城赴考,未尝夙愿。朝廷谒选铨授山东宁海州知州。在任勤政爱民,政绩斐然以清廉著称。圣上闻赐“清廉宴”晋阶“奉直大夫”并诰赠父如其官阶封号。饶嶝公传下子孙人丁兴旺,诗礼传家人才辈出。15世宠伟公中式清康熙丙午科第十九名文魁,铨授知县。16世时英公中式清乾隆甲子科第七十二名文魁,诠选县尹。14世饶球公由例贡授宝庆府通判。15世宠佺公,贡生诠授教谕,百侯杨姓“一腹三翰院”之母饶氏女。就是宠佺公的二女儿。另外还有多人任司训,训导,县丞,州同职。贡生,廪生,庠生,太学生二十多人。

  宁化饶氏宗祠

  位于闽西宁化县。这是一座新修的饶氏宗祠,周边原有好几个饶氏宗祠,这个祠堂是在原老祠的基地上新修的,背靠龙脉、富丽堂皇。

  印尼雅加达饶氏宗祠

  印尼雅加达平阳堂饶氏宗祠位于雅加达西区JI.LAKSA大街73号,毗邻商贾云集之市场。祠堂创建于1950年4月,创办人有饶博基、寿可、玉粦、厚基、占广、彬芳、钦瞻、添荣、润吉、海伟、阶盛、运森等宗贤,以联络宗谊、互助福利为宗旨,迄今已有67年历史。

  祠堂大门红底黑字楹联:“平阳世泽;元亮家声,”道出了在“千岛之国”落地生根的梅县、大埔籍饶氏客家人牢记“根系华夏,溯源念祖”的炽热情怀。

  祠堂肇造功在宗贤

  大门左侧墙壁上镶嵌着“印尼平阳堂饶氏宗祠扩建记”“椰城万隆饶氏诸梓叔姑姐建祠热心捐芳名录”两块金字黑色大理石碑,永耀千秋。

  1950年初,经祖籍梅县松口车田村的饶博基先贤倡议,饶氏宗亲热烈响应慷慨解囊,集资购地动工兴建饶氏宗祠,并于当年4月落成。自此春秋两祭依期举行,在印尼首都传承溯源追本、睦族敦亲之中华优秀文化。祠堂内设互助会,作为长久保养宗祠及团结宗亲发挥团结互助精神的办事处。

  1985年,在互助会历届主席饶占广、耀贤、耀武、海伟、仕武等理监事及全体会员合力支持下,时任主席饶钦活主持修缮祠堂,焕然一新。

  1988年,名誉主席饶耀武慨捐巨款,将宗祠相连之左邻屋宇购买下,赠送宗祠作扩建之用。当年3月21日动工,拆除旧屋扩建,9月11日落成揭幕。自此,占地近千平方米的一层半饶氏宗祠,碧瓦白壁衬红砖,肃穆堂皇。这次扩建工程总费用为印尼币7939.4万盾,除椰城、万隆的69位宗亲热心捐款2000万盾,其余5939.4万盾均由饶耀武宗贤捐款。

  大厅内壁正面的两个拱形小门上端,挥写上“松筠”“竹茂”红字。墙壁上方镶嵌着白底红字的“平阳堂”三个大字,由饶博基宗贤1988年8月题奉。二米多高的红色神龛上方,摆放着一块黑木金字的“平阳堂饶氏历代始高曾祖考祖妣暨故祖伯祖叔婶之神位”,外框镶上饶博基题奉的“鲁阴世泽,元亮家声”金字楹联。神龛下方,则摆放“土地伯公伯婆神位”之黑色金字神牌。神龛两侧墙壁挂着一副“平阳堂祖祠落成纪念”的金字黑木楹联:“春祀秋尝,慎终追远,遵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裕后光前,发扬元亮家声。”此联由饶彬芳敬撰,抒发了饶氏裔孙春秋两祭遵古礼、振家声之情感。

  春祭典礼犹存古风

  2017年4月16日(农历丁酉岁三月廿日,星期日),是雅加达平阳堂饶氏宗祠春祭日。笔者应饶氏宗祠互助会饶育粦主席邀请,专程从梅州家乡抵达雅加达参加春祭典礼,深切感受到慎终追远、敬祖思宗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千岛之国”的发扬光大、薪火传承。

  是日上午8时半,饶育粦主席、饶仕武前任主席、饶仕荣等及笔者共五人,率先来到雅加达石桥头49号的“百氏总义祠”,在“饶氏历代高曾祖考祖妣之神位”焚香祷告,并双手拈香祭拜天神、土地伯公。旋将祖宗神位香炉上燃着的三支大香带回饶氏宗祠,插上神龛香炉,以表对152年前创办雅加达“百氏总义祠”的客家先贤们播扬中华文化的丰功伟绩钦敬之情。

  此刻,饶氏宗祠神龛前摆着一张1.3米高的长方形黑色雕花神桌,放有“大始祖元亮饶公妣吴大夫人神位”及两个插有鲜花的花瓶。两米多宽的方形供桌上摊上一块红布,悬挂着一块“富贵吉祥”“福禄寿三翁图案”的彩锦;10根1.5米高的红色大蜡烛分列两旁,是由育粦、朝联、仕武、安伟4位宗亲敬奉的。供桌上,摆放着猪鱼鸡三牲及豆腐、肉丸、发粄、火龙果、龙眼、苹果、柑、葡萄等11盘供品,以及10杯茶、10杯酒和财帛纸宝、祭文。

  【典故轶事】

  抗日名将饶国华28字家训

  饶国华,川军第145师师长,生于四川省资阳市东乡(今雁江区宝台镇)张家坝。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饶国华主动要求率部抗战。出征前,饶国华将35条饶氏族训简化成28字家训,留给子女。

  “比我强的我不怕,比我弱的我不欺;人有我无不嫉妒,我有人无不张扬。”饶毓琇说,这28字家训简单明了,琅琅上口。

  1937年12月1日,饶部所在阵地被日军包围,饶国华举枪自尽,以死殉国。饶毓琇说,80多年过去,虽然28字家训没有刻在墙上,但家中老小均能背诵。“以前饱含了民族大义,现在看来也适用于待人处事。”

  清乾隆元年(1736年),饶国华的太祖父饶文德从福建龙岩举家迁移入蜀,到饶国华已居耕五代。几代人的积累传承,饶氏家族形成了35条族规。

  饶国华的父亲饶思鸿遵奉着龙岩人重教的传统,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他把饶国华送入私塾。饶国华一生无论走到哪里,背包里总少不了砚台、笔墨和书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饶国华主动请缨。出征前,留下28字家训:“比我强的我不怕,比我弱的我不欺;人有我无不嫉妒,我有人无不张扬。”

  饶毓琇说,父亲留给家人28字家训,“是从35条族规中总结提炼来的,当时体现了民族大义,意思是我们不怕敌人,因为我们必将取得胜利。”

  出川前夜亲自端水为老母亲洗脚

  饶毓琇说,“家训教我们立身为人,家训外还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第一条就是孝。”

  1937年,饶国华出征前,曾回乡与家人作最后一次团聚,临离资阳时,特地拜访了启蒙老师伍钧老先生,又嘱咐妻子蓝紫仙:“余此去,为国而战,义无反顾。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老母年高,望尽心奉养。”

  饶毓琇讲述了一个父亲孝顺老母亲的细节,“离家前一个晚上,父亲专门打了一盆洗脚水,亲自端去给祖母洗脚。”饶毓琇说,当时父亲单腿跪地,动作轻缓,慢慢地给祖母洗好脚,剪好指甲,擦干,再穿好袜子。

  传承家训一家老小均烂熟于心

  饶毓琇说,父亲提炼的28字家训,因为“强、弱、有、无”的对比,所以很容易记忆,“他的意图也是让我们能记诵,简单明了但内涵丰富。”

  “早年父亲驻防铜梁县时,帮老百姓收庄稼,一定要做到不扰民。”饶毓琇小时候经常听父亲的卫兵说,“当时我们住的街对面,有家中药铺,父亲会固定给坐堂医生钱,用来资助付不起钱的穷人。这些就是比我弱的我不欺。”

  “比我强的我不怕,现在更多是一种待人态度。”饶毓琇说,她要求子女对待同事、同学或邻居,都不要嫉妒、不要害怕,而是要虚心学习,反之也不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对比。

  饶国华的嫡孙顾清伟(也叫饶清伟)说,现在家中小孩懂事起,都会背诵28字家训,“都是潜移默化在实际行动中让他们记住了。”

【家训格言】

  《饶氏家训》八则

  敦孝弟

  尧舜之道,莫先孝弟。孝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诗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为人子者,当思吾身从何而来,内尽其心,外竭其力,以勤服劳,以隆孝养。毋博奕饮酒,毋好勇斗狠,毋好贪财私妻子,一有此等皆伤亲心。试思自己也有时做父母,不孝其亲,将来必生逆子。天道好还,其理不爽。至于兄弟之谊,名为手足,血脉相通,疴痒相关,乃往往营一己之私,忘同气之谊。析爨者固两不相顾,共居者亦各怀二心。或独敛赀财,止以私其妻孥;或各置田产,不以分其兄弟;又其甚者或婚娶之事,以弟先兄;或子复有子,而其弟白首不娶。伦常倒置,莫此为甚。以至同室操戈,阋墙构衅,祖父遗业终归乌有。凡我族人所宜深戒。诗曰:“岂无他人,不如同父。”尚其念哉。

  睦宗族

  家之有宗族,犹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虽远近异势、疏密殊形其为本源则一。自生齿既繁,不能无盛衰强弱之异而争竞之端以起。或富者过于锱铢而无解推之惠,或贫者深于觖望而生妒忌之心,或以贵凌贱而势利遗其宗亲,或以贱骄人而笑言忘其本分,或不安卑小之位而僣越长辈,或自恃年行之尊而傲慢贤达,或偏听妻孥之浅识,或误信局外之浮言,遂致相见如仇雠,庆吊不相闻问,诟谇倾排无所不至。至于读书明理,身列胶庠,宜以和睦之风为一方表率,而奸顽好事之徒,或诡计挑唆,或谮言煽诱,貌为和柔,中藏险诈,有一于此,酿祸无穷。宗党之间,岁无静日。我族世守雍睦,共笃宗盟,但恐人烟稠密,不无意见偶乖,须念祖宗一脉之亲,交相劝励,父老子弟联为一体,安乐忧患视为一家,有司表为仁里,天下推为望族,讵不以此欤。

  息争讼

  人心不平则争,争之不得则讼,破家荡产莫如讼。尝见世人,睚眦小怨,启衅崇朝,或自恃一己之才能,或误中小人之挑引,因而俯首公庭,委身法吏。任职业之抛荒,受胥差之吓诈,幸而胜亦伤财,不胜则呵责随之,甚至桎梏而死于非命。前车覆辙,深可寒心。《易》讼之象曰:“君子以作事谋始”言息讼贵绝其端也。是故人有亲疏,概接之以温厚;事无大小,皆处之以谦冲。谈言可以解纷,横逆当思自反。此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愧悔之心。盖戒讼则息争,息争则能忍,凡人能忍,则终身不辱。

  勤职业

  衣食之道,生于地,长于时,而聚于力。本务所在,稍不自力,必致坐受其困。虽智愚强弱之不同,莫不有一本分当为之事。幼而习焉,长而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书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韩子曰:“业精于勤,荒于嬉。”无论为士农为工贾,业虽不同而务所当务则同也。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游手好闲,便生出许多妄想来,或酗酒沉酣以灭性,或赌博伤财以破家,或串盗贼陷赃以犯法,或肆奸淫败常以丧身,种种非为,皆足以辱父母而玷祖宗。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此之谓知务。

  戒奢侈

  古者蒙宰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夫财,犹水也。节俭,犹水之蓄也,水之流不蓄则一泄无余而水立涸矣。故自古民风先之以勤,即继之以俭。勤而不俭,则十夫之力不足供一夫之用,积岁所藏不足供一日之需。丰年既无嬴余,荒歉必至穷困,亦其势然也。尝见富人子弟,骄奢浪漫无所不至,日逐一日海竭山空,至于祖宗遗业消归乌有而始思物力之艰难,亦已晚矣。易曰:“不节若,则嗟若。”盖言不知节俭,必至嗟悔也。是故衣食不可过华,饮食不可无度;冠婚丧祭各安本分,屋房器具务取素朴。即岁时伏腊,斗酒娱宾,从俗从宜,归于省约,为天地惜物力,为朝廷惜恩膏,为祖宗惜往日之勤劳,为子孙惜后来之福泽。

  戒鄙吝

  无过不及之谓中,丰俭咸宜斯为善道。所谓节奢侈者,只于量入为出,非无论贫富概从吝啬之谓也。贫而俭,虽俭亦谓之中;富而丰,虽丰不谓之过。盖蓄积既多,则恤孤寡、扶正直、尊师友、惠乡邻、施德义,尽可为所欲为。天地生财原是活物,活物而死据之,一田舍翁、守财奴耳。又况子母出入,计算无遗,箪食豆羹,见于颜色。贫者既利其有,且忌其吝,莫不欲乘其隙而媒蘖之,是故富者怨之府也。陶朱公三致而三散之;庞公遗子孙以安,不遗子孙以危;是二人者真可为天下后世法矣。

  存忠厚

  欧阳子曰:“利不必溥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凡人存心最是不可刻薄。无论以强凌弱,以智欺愚,疏人骨肉,谋人财产种种作恶,谓之刻薄。即一举一动只图自己便宜,不顾他人有损,皆非忠厚之道。吾人一生受用,命之自天。即使刻薄可以成家,而天夺其魄,断无久享之理。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过历而鲁后衰,讵非忠厚之报欤。

  正家庭

  正直者,持身之本也。内以正其心术,外以正其举动,父兄以是率之,子弟以是循之,古之人所为以身教也。子曰:“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论作奸犯科,规矩错子弟尤而效之,至于无所不为;就是语言偶涉不经,行坐或乖于正,皆足以启后生小子佻达谑浪之风。至于妇子嘻嘻、家人嗃嗃,而伦常之间不可问矣。大凡人之邪正,生成者少,学成者多。为人父兄作好作丑,便是子弟模样,必须以身作则,毋为诡诈,毋好为嬉游,毋习于财博,毋溺于奸淫;又复延请端方正直之师教之,读书明理,虽有顽梗不肖之徒,亦必变化气质而终底于成人。孟子曰:“人乐有贤父兄”不信然欤。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