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氏起源及历史

相姓图腾_相氏图腾

相姓图腾(相氏图腾)

   相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夏朝有一个帝王叫相,他的后裔支庶子孙,有的就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另外一支相姓出自子姓,商王河亶甲居住在相地,后来又迁都他处,而仍然留居在相地的人,便以相作为姓氏。相荣是晋代的著名辞赋作家。相士芳是明朝文士,举为进士后当官,善诗文。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九十六位,当今人口约为十七万,排名在第三百四十七位

  【释义】相,义为细看。《周易》说:“地上可观的,唯有树木。”相字的甲骨文,则是上下结构。树木在上,双目在下,意指人类正在仔细的“相”树。

【得姓始祖】

  夏帝相(姒相)、商河亶甲(子整)、廪君(崐务相、巴务相)、纳合·椿年(纳合·乌野)、斡纳儿·哈剌哈孙。

  夏帝相(姒相):夏王朝第五代君主名叫姒相,是夏王姒仲康之子,史称夏帝相,执政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05~前1978年,逝世后葬于今河南省濮阳市的相陵。在夏帝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相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远古时期盘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帝号为氏。

  冉相氏,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继承了黄帝以道为教,无为而治的精髓,后来他接替几遽氏成为华夏族的帝王,将国家管理得非常好。冉相氏逝世后,指定由容成氏继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周在《庄子·杂篇·则阳》一书中叙述:“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也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在冉相氏的后裔子孙中,诞生了最早的相氏、冉氏,是以先祖帝号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āng(ㄒㄧㄤ)。

  源流二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王族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夏朝有帝相,在其后裔支庶子孙中,有的人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相氏。上古时期,夏王朝第五代君主名叫姒相,是夏王姒仲康之子,史称夏帝相,执政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05~前1978年,逝世后葬于今河南省濮阳市的相陵。

  在夏帝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āng(ㄒㄧㄤ)。

  源流三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王族河亶甲之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商王朝时期,第十二代君主商外壬子发执政时期(公元前1473~前1459年在位),将自己的儿子子整封于相地(今河南内黄亳城乡,一说在今河南安阳西部),因此又称其为相土。后来子整在公元前1458年继位,是为第十三代君主商河亶甲。商河亶甲在位时期,商王朝再度衰落,他曾一度将都城迁于自己的原封邑,建有相城,后又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商河亶甲于公元前1450年逝世,其子子腾继位,是位著名的商中宗祖已,他将父王葬于相城,然后再次将都城迁走,迁至北方的邢(今河北邢台),后又迁都于庇(今山东鱼台)。

  商中宗再次迁都之后,留居原相城的商族人便以故都名称为姓氏,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àng(ㄒㄧㄤˋ)。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祭司方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方相氏,就是远古黄帝时期的嫫母,黄帝曾令嫫母为方相氏。嫫母相貌极其丑陋,似逐疫驱鬼之神,故有以嫫母为逐疫之神的传说,逐渐成为上古礼制中的重要神祇,专司傩仪与葬礼。西周时期,方相氏为三大祭司之一,主掌傩仪过程中的驱鬼逐魔。随着历史演进,方相氏的社会地位在历代宫廷傩仪中逐步降低,再后竟然成为散制武士的官称,隶属于夏官府司大司马管辖,下属有狂夫四人。在典籍《周礼》中记载:“夏官司马所属有方相氏,设狂夫四人。方相,旧注谓系放想可畏怖之貌。” 所谓散制武士,就是没有爵号的武士,时称“狂夫”,共有四人,武艺高强,是从全国武人中选拔而出。狂夫身披熊皮,头套面具,上有黄金铸成的四目,上衣玄色,下裳朱色,执戈举盾,率领众隶人。在大型典礼活动中,狂夫负责驱逐疫鬼精怪,平时则专职守护宗庙。

  在方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相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相氏、方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祭司冯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冯相氏,亦称乘相氏,原为西周时期的三大祭司之一,主掌天、日、月、星宿、君王之大祭,还负责掌管岁月。随着人们对自然世界的逐渐了解,冯相氏后转变成为观察并记录天文、天象之专职官吏,隶属于春官府司之太史令管辖,下属有中士、下士及府、史、徒等隶员。在典籍《周礼》中记载:“春官所属有冯相氏,设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及府、史、徒等员。”在典籍《周礼·春官·冯相氏》中也记载:“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在典籍《国语·晋语四》也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天子的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因此在史籍《后汉书·荀爽传》中说明:“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在历朝历代的冯相氏之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冯相氏、乘相氏、凭相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相氏、冯氏、乘氏、凭氏,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相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正确读音作xiāng(ㄒㄧㄤ);而由冯相氏所分衍形成的单姓冯氏、乘氏、凭氏,则读音皆作píng(ㄆㄧㄥˊ)。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古巴族人及其首领廪君,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相氏,去声,亦作平声。<;汉书>;曰:武洛山出四姓,其二曰相氏。姚秦有相云:作猎德赋,世居冯翊。望出西河。”其中所描述的相氏,为古代武洛钟离山巴族人的四姓之一,在秦、汉时期史书中所称的“西南蛮”,即指古巴族人以及古蜀人。廪君,是古代巴族人的第一位首领,已姓巴氏,名叫崐务相,亦称巴务相。巴为姬姓,是江汉诸姬之一,源出周族,与姜姓盘瓠后代的枳巴(五溪蛮、板楯蛮)不同。廪君便成了巴国人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传说,一旦巴国人有难,白虎就会现身呵护族人,因此巴国人所崇拜的图腾就是白虎。其后,巴国人中有许多人以崐务相的名字和族姓为自己的家族姓氏,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从东汉时期至今,土家族中的原族人皆称自己就是廪君崐务相的后裔,因此有仍然有世代相传的古老相氏。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āng(ㄒㄧㄤ)。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之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相”,本为官名,与“象”通义,是春秋时期由齐国的“中兴之主”齐景公姜杵臼(公元前547~前489年在位)首次设置的官位,取“辅相天地之宜,用劢相中国家”之意。齐景公先是设有两名“相”,分为左相、右相,为齐国王室最高辅佐官吏,即君主的左右手。在史籍《史记·齐世家》中记载:“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后来齐景公又改以贤臣晏婴为单一国相,使已经衰落的齐国再次强大起来,称霸于一时。从此以后,各诸侯国乃至周王室皆纷纷效仿。后世则专指宰相,主政军国大事、要事,统领百官,督辖属国,史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如当今世界上各国的总理、首相、国务卿之类。要注意的是,自从齐景公设相之后,史官们方将历史上的历代前朝君主的最重要辅臣之官称相应对位,在此之前历史上实际上没有“相”之官称。两周时期,君主拜相如同封王,因此“相”又称“相王”,拜相之后,相受到诸侯与满朝之臣的尊敬。随着相位的出现,各诸侯国对其官职的称谓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北方的诸侯国多称为相、宰相、相国、相邦、丞相、相君、相室、相王等,江南的一些诸侯国则有称为象、宰象、象国、象邦、丞象、象君、象室、象王等,且国不论大小,皆设有相。在相、宰相、相国、相邦、丞相、相君、相室、相王、象、宰象、象国、象邦、丞象、象君、象室、象王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相氏、或象氏,世代相传。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àng(ㄒㄧㄤˋ)。与第四个渊源一样,该支相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例如:宋、金时期,在女真族中有个纳合部,即后来满族、鄂温克族中的纳哈塔氏,满语为Nahata Hala,族人在金国时期诞生了一个名人,叫纳合·椿年(纳合·乌野),他发明创造了女真文字,深受女真族人以及金海陵王完颜·亮的尊敬,后在贤君金世宗完颜雍执政时期(公元1161~1189年在位)官拜左丞相,号称一代贤相。在纳合·椿年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其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为满族相氏之源。

  再如:成吉思汗的六世祖海都有个孙子斡罗纳儿,他组建了斡罗纳儿氏族,其后人以斡罗纳儿为姓氏。到了元朝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执政时期(公元1295~1307年),斡罗纳儿氏族中出了一名大官,名叫斡纳儿·哈剌哈孙,官至元朝摄太尉、中书右丞相,掌管中书省政事。在斡纳儿·哈剌哈孙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者,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为蒙古族相氏之源。

  另相氏与向氏有亲联关系。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仅人口总数约为十七万,排名在第三百四十七位。占全国总人口数的0.012%。

  今湖北省的襄樊市、长阳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辽宁省的本溪市、营口市、沈阳市、辽阳市,上海市,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四川省的江北县,山东省的海阳市、胶州市、巨野县、日照市东港区、临朐县、滕州市、邹城市、胶南市、莒县、临沂市、聊城市、济宁市。山西省运城市,江苏省的泗洪县、扬州市宝应县、无锡市的江阴市、连云港市东海县、灌南县、赣榆县、灌南县、淮安市,云南省的元阳县,河北省的大城县、新乐市大岳镇相家庄青村、沧州市,浙江省的绍兴市上虞县、湖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莲花县,广东省的普宁地区和东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海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四平市、通化市、吉林市、延边州,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伊春市等地,河南省的洛阳市新安县、驻马店市西平县,陕西省的西安市,荷兰等地,甘肃武威市,安徽省的涡阳县,河南商丘市。均有相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巴郡:亦称巴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古巴族人就在该地区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战国时期秦国取古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其时辖地在今重庆市一带地区。东汉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所在阆中(今四川阆中)。后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朝齐国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期改称巴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建巴州,后期为楚州,隋朝时期改为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由于唐朝许多诗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称,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所辖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县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并批准巴中撤县建市,地区行署设在巴中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巴州成为重庆市巴南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巴中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

  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

  讽德堂:后秦国人相云,善讽。后秦君主姚兴好佃猎,有时损害农作物,无人敢谏。相云就作了一首《德猎赋》,大意是猎者也要讲德,绝对不能伤害庄稼。对这一讽刺作品,姚兴读了,大加赞赏,赐了相云金帛。之后姚兴的行为也有所收敛。

  字辈

  江苏东海相氏字辈:“永国士庆堂升珍(增)孝幼”

  山东邹城相氏字辈:“存德本兰学 瑞修其龙广 立家贵均长 荣新同衍庆增美会廉方 春晖润厚良锦岱普 华章恩泽育宏志敬奉书恒偿”。

  山东巨野相氏字辈:“法景德汝新星全广克效忠兆”。

  山东相氏一支字辈:“桂月连恒新世仁德华升”。江苏灌南相氏字辈:“庆 堂升珍孝友 长乐本家好”。

  江苏灌云相氏字辈:念玉开广长、堂升增孝幼、基立兆凝祥、有志思先善、居恒宜俊昌、继令育新秀、仁泽威远存;

  浙江嵊州相氏字辈:“荣华富贵道德文章正大光明孝悌克振家声威煌”。

  江苏赣榆一支字辈:“公延顶(正)入恒福茂”。

  山东聊城相氏一支字辈:“章日亮洪昌世……”

  安徽省涡阳县相氏一支字辈:冠凤士兴玉,学道开昌运,英才.....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平湖庄村相氏字辈:荣朝宝振忠,传家儒鸿星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宗开相地;

  秀毓西河。

  ——全联典指相氏的源流和郡望。

  帝相启姓;

  巴郡阀阅。

  ——全联典指相氏的源流和郡望。

  赋讽德猎;

  守戍延安。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冯翊人相云。文桓帝姚兴喜欢出游打猎,影响了农事,相云作《德猎赋》来讥讽,姚兴读后,认为他提得好,赏赐金帛给他。下联典指明朝安邑人相世芳(读作xiāng),明朝正德年间进士,官刑部郎中。明嘉靖年间,戍守延安十三年而无怨言。博览群书,能诗文。

  兴朝辅弼;

  翼帝股肱

  ——全联典指元朝时期的相威事典。

  八言通用联

  木沸叶绿,兴旺之象;

  目清眉秀,俊杰之才。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相氏之“相”字的析字联。

  猎德赋成,上林媲美;

  徙都畏逼,后嗣分支。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相云,作《德猎赋》。下联典指上古夏后相商王河亶甲,原居于相,为羿所逼,徙都商丘,后嗣以相为氏。

  赋成猎德,惊神泣鬼;

  政秉乌台,缉盗鸣冤。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相云事典。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江淮行省左丞相相威,该国王速浑蔡之子,伐宋有功,官征西都元帅。

  临事决议,所言必中;

  能诗善奕,当世无敌。

  ——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左丞相相威事典。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画家相礼,字子先,华亭人。能诗善奕,当世无敌。

  【祠堂古迹】

  广东省普宁市梅林镇相屋村

  相屋很小,作为一个居民聚居区,它小到只能作为一个行政村属下的自然村落编制,你甚至在谷歌地图搜索不到它的位置;而相屋也可说不算小,因为在姓氏族群里,它是整个潮汕唯一的相姓村落。要找到相屋,得在前面加上大地址:普宁市梅林镇东门村。

  据现有普宁、梅林市镇两级和惠来县的相关资料,相姓是随福建“九姓军”(有些资料标为“九姓郡”,可能是音近误植)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一同开基梅林的。九姓军的“军”,可能指初到梅林的九个姓氏族群吧,以“军”指群体,应该含有集体行动,开基辟垦的意思。

  “九姓军”开基梅林,是指九姓群众参与梅林的建设,却不等于说梅林就是“九姓军”开创的。因为在此之前,梅林已经是“堡”的建制(相当于乡),“堡”辖下的还有一个“梅林屯”(村级建制)。据《惠来县志》载,明嘉靖三年(1524)置惠来县时,从海丰县析出来的龙溪都15堡56村里就有梅林堡和梅林屯(村),这说明梅林已有不少居民。

  “九姓军”来之前的梅林,可考的资料不多,人们只能用此后的资料来研究梅林先人姓氏族群的历史。而九姓居民(程、何、董、宋、相、范、邓、苏、周)在落户梅林后的400多年后,真正扎根下来的仅有相氏,其他八姓居民,定居的时间或短或长,最后都迁走了,只在今天的梅林圩留下了程氏宗祠、何氏宗祠、范氏宗祠这些姓氏聚居的印记。

  明朝中后期,陆续有其他姓氏迁来梅林,与先期到来的相姓一起开垦梅林。

  相姓聚居的地方,以姓为名,称为相屋,也称作相屋肚。村里建有相氏祠堂。相屋周围地带在明末清初形成梅林圩,梅林圩后来又建成东门、西门两个多姓大聚居区,相屋成为东门的一个居民片。

  邹鲁相氏故里牌坊

  邹鲁"相氏故里"牌坊,是象征相氏文化传承、展示前相庄村形象的标志性工程,由前相庄村委会、相氏家族理事会筹建,相氏宗亲捐资建设。"相氏故里"牌坊的落成,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正能量的有效载体,是前相庄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对展示前相庄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相氏家族历史文化积淀,树立前相庄村新形象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氏故里"牌坊高9.6米,宽10.9米,四柱三门、三层五楼,中间门洞宽为5米,高4.6米,左右两个门洞宽为1.8米,由基座、立柱、抱柱石、额枋、字牌和檐顶六部分构成。牌坊使用嘉祥县石质坚细的天青石材料,由嘉祥县传统雕刻师雕刻制作,字牌镌刻有华夏相氏文化研究会相国军会长题写的"相氏故里"、"前相庄村"。"相氏故里"牌坊十分注重细部的雕饰,整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这些内涵和象征,主要是通过牌坊上雕刻的各种图案花纹,用隐喻手法表现出来的。在边立柱等多处雕刻有"双龙戏珠",正面大门两侧抱柱石雕刻一对倒趴狮,牌坊两面雕刻有麒麟、花鸟、回纹、绶带、祥云、瑞兽等,象征着相氏家族长寿、健康、富裕、平安、幸福、吉祥、如意、人丁兴旺及子孙满堂等丰富内涵和天赐之福。

  新祁堂相家庄北院

  新祁堂相氏一脉,系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始祖德刚擕妻小一家六口,由山西朔州马邑定居河北新乐相家庄。凭毅力,勤耕苦读,兴建家园,创业、立风范。

  永乐九年(1411),始祖为求大计,再择吉地,离始母擕仲叔,徙祁州南马,二建家园。

  清代中期,相家庄北院在现今的青村建新坟看护坟茔、建设烧砖窑,为了经营方便管理窑业的有几人常年居住那里,历经数年各自将家眷于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左右搬去居住,逐渐形成村落。

  梅林相氏宗祠

  梅林镇相氏祠堂位于广东省普宁市梅林镇相屋村。

  据现有普宁、梅林市镇两级和惠来县的相关资料,相姓是随福建“九姓军”(有些资料标为“九姓郡”,可能是音近误植)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一同开基梅林的。九姓军的“军”,可能指初到梅林的九个姓氏族群吧,以“军”指群体,应该含有集体行动,开基辟垦的意思。

  相姓聚居的地方,以姓为名,称为相屋,也称作相屋肚。村里建有相氏祠堂。相屋周围地带在明末清初形成梅林圩,梅林圩后来又建成东门、西门两个多姓大聚居区,相屋成为东门的一个居民片。近代,相屋部分居民移居到梅林其他地方,一些移居到流沙一带。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