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没姓图腾(陈没氏图腾)
陈没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姓氏,读音作chén mò(ㄔㄣˊ ㄇㄛˋ),不可读作chén méi(ㄔㄣˊㄇㄟˊ)。其得姓时间较短,出自清朝时期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直到民国中期以后,人们才逐渐知道了陈没氏这个姓氏的真正来由。
【得姓始祖】
石达开:(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客家人,祖籍地在今广东省和平县。石达开太平天国名将,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战略家,武学家,诗人,书法家,民族英雄。1851年12月,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1857年,封“左军主将翼王”,天京事变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军民尊为“义王”(本人谦辞不受)。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受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获封翼王,三十二岁英勇就义于成都。一生轰轰烈烈,体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石氏,出自清朝时期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今重庆市涪陵区一带地区的陈没氏家族,出自清朝时期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其起源主要是由于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
石达开于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出生于广西贵县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一说地主家庭)。幼年入私塾学习,后因家道中落而失学。由于石达开勤奋好学,能文能武,成为太平军中的一员名将、军事家。
清朝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石达开由于受到当地豪绅势力的欺压,愤而在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参加了洪秀全创立的上帝会,并响应洪秀全反清的革命号召。清道光三十年农历12月16日(公元1851年1月11日),石达开参加了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
从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元~三年(太平天国元年,公元1851~1853年),石达开随太平军转战数省,战功卓著,12月,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意为“羽翼天朝”。在清咸丰二年(太平天国二年,公元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湖南长沙阵亡后,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陷入清军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又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其后,石达开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安全撤军,跳出反包围圈,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二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清军闻风丧胆,号之曰“石敢当”。
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三年,公元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金陵,改号天京,石达开留京辅佐东王杨秀清处理政务。定都之后,诸王享乐主义抬头,广选美女,为修王府而毁民宅,据国库财富为己有,唯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当年秋天,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他打破太平天国以往重视攻占城池、轻视根据地建设的传统,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扩大根据地范围,亲自指挥攻克庐州(今安徽合肥),迫使名清军将江忠源自尽。
清咸丰四年(太平天国四年,公元1854年)夏秋,太平军在西征战场遭遇湘军的凶狠反扑,节节败退,失地千里。石达开看出两军最大差距在于水师,便命人仿照湘军的船式造舰,加紧操练水师。在湘军兵锋直逼九江的危急时刻,石达开再度出任西征军主帅,亲赴前敌指挥,于清咸丰五年(太平天国五年,公元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湘军水师溃不成军,统帅曾国藩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西线军事步入全盛。同年秋天,石达开又挥师江西,四个月连下七府四十七县,由于他军纪严明,施政务实,爱护百姓,求贤若渴,江西人民争相拥戴,许多原本对太平天国不友好的知识分子也转而支持太平军,队伍很快从一万多人扩充到十万余众,满清政府哀叹“民心全变,大势已去”。
清咸丰六年(太平天国六年,公元1856年)3月,石达开在江西樟树大败湘军,至此,湘军统帅曾国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经陷入太平军的四面合围,对外联络全被切断,可惜石达开适于此时被调回天京参加解围战,虽然大破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三年的包围,却令曾国藩免遭灭顶之灾。同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被杀,上万东王部属惨遭株连,石达开在前线听到天京可能发生内讧的消息,急忙赶回阻止,但为时已晚。北王韦昌辉把石达开反对滥杀无辜的主张看成对东王杨秀清的偏袒,意图予以加害,石达开逃出天京,京中家人与部属全部遇难。
石达开在安徽举兵靖难,上书天王洪秀全,请杀北王韦昌辉以平民愤,洪秀全见全体军民都支持石达开,遂下诏诛韦昌辉韦。11月,石达开奉诏回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他不计私怨,追击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连北王亲族都得到保护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但洪秀全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对石达开百般牵制,甚至意图加害。
深怕自己被洪秀全杀害,石达开便于清咸丰七年(太平天国七年,公元1857年)5月底从天京南门负气出走。他从铜陵渡江后,逃往安徽安庆,并在途中发布文告剖示自己的心迹,在文告结尾,石达开仍用“太平天国丁巳七年”年号,表示不忘旧。但实际上,他已经同洪氏兄弟撕破脸了,想自己重新开创出一片新天地。10月5日,石达开率部从安庆出发,经过建德进入江西,开始了他的不归之路。
从清咸丰七年~清同治二年间(太平天国七~十三年间,公元1857~1863年),石达开率部在江西、浙江、福建、广西、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省进进出出,辗转游移两万多里,显然当时他并没有真正的去向目标。在他出走之时,带走了湖北、江西、安徽三省一直忠于他的几十万精兵良将,使得太平天国在这三省的大部分州县很快就丢失,残余的太平军退缩到天京周围以求自保。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清军和湘军的主力并未受石达开所部的牵制,仍旧集中兵力对付天京的洪秀全。
洪秀全见石达开带走了那么多人马,心中大慌,忙派人送“义王”金牌给石达开,又削了自己那两个哥哥的王爵来示好,但均被石达开拒绝。在行走途中,石达开多次杀掉想返回天京的兵将,说明他去志极坚,无可挽回。
可叹的是,昔日英明神武的石达开在负气出走后,手下虽有数十万大军,却连吃败仗。因为没有根据地,需要不断抢粮,搬运军械,随从人员不断减少。在湖南围攻宝庆府不克的情况下,石达开只得在清咸丰九年(太平天国九年,公元1859年)夏季绕道进入广西,攻打桂林,又不克。直到年底,石达开终于攻克庆远府,改名为“龙兴”,想以此为根据地作一番事业。他在“龙兴”一呆就是八个月,渡过了自己的三十岁生日,并准备对太平天国制度加以修正。
清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十年,公元1860年)3月,石达开的军队进攻百色失利,被清军杀掉近十万人。大败之下,石达开军中诸将开始自相残杀。同时,不少人见他有“另立中央”之意,纷纷要求离开。后旗宰辅余忠扶手下将士首先自行脱离,余忠扶本人出面劝阻,被士兵杀掉。接着,武卫军宰辅蔡次贤想统军出走,事泄被杀。不少将领则劝石达开进攻南宁,再招集兵马返回天京。等到攻克南宁后,见石达开根本没有回天京的意思,彭大顺、朱衣点等大将便带领十余万大军脱离石达开,向天京方向杀去。一路上,这些人死的死、降的降,最终仍有数万人在江西与李秀成汇合。在众叛亲离之下,石达开心灰意冷。修整几个月后,石达开携残兵在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十一年,公元1861年)秋季离开广西,复攻湖南。一路之上,丧失斗志的石达开再无心约束部伍,他的手下四处劫掠杀人,居民被杀数十万人,这只太平军就变成了百姓的公敌了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十二年,公元1862年)初,石达开率军进入湖南来凤。3月间,进入四川石柱。5月初到涪州时,石达开仍拥众二十余万,大有复兴之势。7月,大军攻破长宁。
清同治二年(太平天国十三年,公元1863年)春,清军调集川、滇、湘军多部,欲攻占横江,以阻止石达开率太平军抢渡金沙江。1月15日,双方在横江激战,太平军坚守二十二天,后因叛徒倒戈而被迫撤兵,退入云南。之后石达开兵分三路进攻四川:属下李福猷率一路大张旗鼓东入由贵州绕入四川,另一路由属下赖裕新率一万多人向宁远府(今西昌)进发牵制清军,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率本军四万余人在未遇抵抗的情况下自昭通府的米粮坝轻易渡过金沙江,直杀宁远府。不幸的是,赖裕新出师不利,4月间在越隽厅中州坝战死。李福猷遇阻后自贵州、云南折返。而当时石达开对二将的命运一无所知,仍旧率军自宁远府以西的径路北行,想抢渡大渡河后继续行进。
5月,石达开率所部进占宁远,经冕宁小路在5月14日进抵大渡河南岸与松林河交汇处的紫打地(今贵州安顺场),此时北岸尚无一名清军。如果当天渡河,石达开就有有很大机会逃出清军的包围。但是,石达开有一位爱妾当晚为他生下一子,高兴之余,他下令部队在河边休整庆祝,结果错过了大好时机。第二天一早,大渡河上游山洪爆发,河水暴涨,无法渡河了。向导介绍,此时非涨水季节,只因山洪爆发才突涨,很快会回落,石达开遂下命休息三日,造船待机,耽误了大好时间。5月17日天晴,但对岸出现了大队清军。第一次试探性抢渡不利,5月21日第二次抢渡,河水突然暴涨,五千太平军精锐被卷入波涛,无一生还。5月23日在抢渡松林河和十里磨坊沟时,这次抢渡,石达开先派二百人沿河直下诈降,清军觉得可疑,开炮轰击。然后,石达开大队水陆并进,船筏二十余只,每船载几十人,结果,船筏因水急被冲覆五只,其余均被击沉。石达开这次孤注一掷地抢渡又失败了。5月25日,清军乘势分别自松林河、马鞍山两路齐攻紫打地。石达开部的营寨被焚,辎重尽失,几次抢渡失败及这次紫打地营寨被袭击,使石达开的主力损失惨重,从原有三、四万人减至七八千人。同时,当地忠于满清政府的土司王应元把席子裹成筒状,用墨水染黑,在大渡河对岸摆放了数百个,其中只有几个真炮,轰轰放了几响,使石达开觉得王应元火力实在太强大了,因此更不敢冒险渡河。此时,石达开后退之路也被邛部土司岭丞恩用巨石大木塞住了。盛怒之下,石达开下令斩杀了为大军带路的二百多彝族人,然后想伺机杀出。就在此时,满清四川总督骆秉章率领的清军已经把石达开的军队团团包围了。
至6月9日,石达开被迫率残部六千余人离开紫打地向东突围。6月11日因被老鸦漩水势所阻,由于地势凶险,清军与当地土司兵人多势众,石达开部越杀越少,最终在6月11日剩下的六千余将士皆被围于老鸦漩(今四川石棉县农场乡利碛堡),由于当地彝族人恨石达开残杀自己部族之人,拼死抵挡诸要隘路口,石达开再也冲不出去了。到了这个时候,石达开才感到山穷水尽,对抢渡突围失去信心。
突围无望,且全军已经弹尽粮绝,石达开先让其五个妻妾以及两个幼儿皆投江自杀。然后,为了“舍命以全三军”,他先写信给骆秉章,即《致骆秉章书》,然后与手下高级将领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以及五岁幼子石定忠赴凉桥清军大营,与清军主帅骆秉章“谈判”。
在清军大营内,与洪秀全同出身于广东花县的骆秉章问石达开:“尔欲降乎?”
石达开眉宇间英气不减,朗声道:“吾来乞死,兼为士卒请命!”绝口不言降字。
其实,石达开的这个举动与投降并没有什么分。石达开给骆秉章的书信文采炫然,有为自己三军的乞怜,有对骆秉章的“奉承”,还有对自己一生的回顾,确实流露了“投降”的真情。在《致骆秉章书》这封信中,石达开充分暴露了严重的悲观主义和失败主义的情绪:“命薄时乖,故尔事拂人谋”,“天耶人耶,终穷无益,时乎运乎,穷竟不通”,“岂知逐鹿空劳,天弗从愿,达思天既如此,人将奈何”……表现了对前途的绝望。这是石达开当时动摇投降的思想基础,所以,在历史文献《越隽厅全志》中记载石达开在败走老鸦漩后,“进退战守俱穷,颇有降心”。
6月12日谈判后,石达开遣散部下四千人,其余两千余人坚不缴械,移住大树堡。当日,石达开携幼子石定忠及少数部将入随清军参将杨应刚而行。后清军重庆镇绿营兵统领唐友耕强行夺俘,石达开等与大树堡两千余太平军将士失去联络。
绝路之军,哪里还有生命谈判的本钱。清军食言了,在夜间以火箭为号,将已经缴械的数千太平军将士围杀,一个不留。大渡河一时皆为血腥赤水。
骆秉章把石达开等人押至成都科甲巷关押,为保险起见,骆秉章在6月27日把石达开和随从宰辅曾仕和、中丞黄再忠等均押至闹市,凌迟处死。当时石达开、曾仕和二人分别被面对面缚在两个十字木椿上,执行凌迟时,刽子手先对曾仕和割第一刀,曾仕和受疼不过,惨叫狂呼,石达开斥责他说:“为什么不能忍受此须臾时间?”曾仕和这才紧咬牙关,不再叫喊。石达开受刑时,被割一百多刀,他从始至终默然无声。
石达开的凛然之气和坚强意志使在场在所有清军官兵感到震惊,四川布政使刘蓉感叹地说他“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实丑类之最悍者!”
按照大清律法,石达开那五岁的幼子应该到年龄满虚岁十六岁后方受凌迟之刑,但实际上石达开就义后不久就被毒死了。
当时被石达开遣散的部下约有四千余人,呵护裹卷着石达开的另两幼子(实名待考),躲入巴山峻岭。
石达开一族出自闽地石氏一脉。在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于唐高宗李治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自河南固始随唐朝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立州并落籍。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又有石琚(号正庵,唐朝右丞相,公元892~941年)在退职后,自安徽寿县徙居同安(今福建厦门同安),其后裔子孙繁衍旺盛,散居于闽、粤各地,石琚就是石达开一族的始祖。
因此,躲入巴山一带(今重庆)的石达开的另两幼子(实名待考),取开闽先驱陈政、陈元光父子的名头,再取先父石达开殁在成都之谐音“没”,合为复姓“陈没”,成为陈没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广东省兴宁市黄陂镇
兴宁始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隶属东官郡。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分其地为兴宁、齐昌两县,唐时属循州(今广东惠州),五代时属齐昌府。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从兴宁西南地域划出长乐县(今五华)。清朝时期划归直隶嘉应州管辖。1994年设立县级市,仍由梅州市代管。面积两千一百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二十万。辖二十九镇,市区为兴城镇,城镇人口二十多万。
黄陂镇地处兴宁市北片,面积七十七平方公里,人口为四万三千左右,分十五个村和一个居委,下有两间中学,一为黄陂中学(完全中学),一为侨光中学(初级中学)。黄陂镇历史上叫龙归洞,后分出三个镇:黄槐、黄陂、岗背。
黄陂在1991年成为兴宁市的第一个亿元镇,该镇经济以煤炭开采、运输、小型铁厂以及商业批发、小水电和水泥生产为主。在黄陂镇,有五个村几乎是连片的石氏聚居地,即:陶古村、陶塘村、后山村、浊水村、大二村。陶古村,就是当年石崇山落籍开基的地方。
石崇山一支家族世系
第一世:始祖石崇山,度六十一郎,讳通号安仁,生元至正庚子(公元1360年),于明洪武年间(约公元1385年)从惠州至兴宁北厢龙归洞(今广东兴宁黄陂)开基立业,卒景泰三年,年九十三。原葬走马岭,1958年因开荒辟地,迁葬陈义塘。妣钟大孺人陈义塘竹窝里寒虎咬尾形坤山艮向,清乾隆甲子年起金重修;生五子:石庭春(早卒)、石庭玉、石庭庆、石庭善、石庭盛。妣刘大孺人生子石庭珍后,公元1388年遭周三兵乱失散,流落梅县石坑邹府,其玉骸为子孙争回安葬曹碓坑口,1972年因平整耕地,再次迁葬于陈义塘竹窝里,公妣三坟并列。
在广东兴宁石氏第二世中,有长房石庭珍裔,二房石庭玉裔,三房石庆裔,四房石庭善裔,五房石庭盛裔。
第二世:石庭善,石崇山四之子,度法成,与兄石庭珍合葬走马岭半山旗形令字穴,妣黄氏葬走马岭下何树墩上坤山,继陈氏葬平原輋蛇形坑蛇形戌山,公妣创衎里围屋一座,后分与子石玉光居住。生四子:石玉海(早卒)、石玉光、石玉珍、石玉明。
第三世:石玉珍,石庭善三之子,度法开,妣曾氏,公妣合葬走马岭中心峎下乾山,生三子:石璞、石昂、石鼎(无嗣)
第四世:石璞,石玉珍长之子,妣巫氏与五世六练苏何申五金合葬结坑子巳山,生一子:石永坚。
第五世:石永坚,石璞之之子,妣练氏,继苏氏,生三子:石松、石柏、石梅。
第六世:石柏,石永坚次子。字双池(公元1520~1599年),妣何氏葬结坑之子,已山。继申氏,葬走马岭下,戌。生二子:石一贵、石维宾。
第七世:石维宾,石柏次之子,字子敬,号仁里、乡饮耆宾。生嘉靖己酉(公元1549年)11月。葬走马岭下,壬山。妣曾氏,寿九十一,葬平原輋李子树下。生四子:石大规、石大矩、石大威、石大仪。
第八世:石大规,石维宾长子。字尚文,号心仁。妣练氏,生三子:石相宏、石相宣、石相宽。
第九世:石相宏,石大规长子。字俊辉。妣钟氏,生六子:石玄玮、石玄琳、石玄琮、石玄璜、石玄璋、石玄瑞,移和平下车乡。
第十世:石玄琮:石相宏三子。妣曾氏。生四子:石元启、石元开、石元新、石元来。
第十一世:石元启,石玄琮长之子,妣刘氏。生三子:石永兴、石永旺、石永发,居和平。
第十二世:石永旺,石元启次之子,妣徐氏。生五子:石仲佑、石光佑、石廷佑、石凤佑、石鹏佑。
第十三世:石凤佑,石永旺四子(注:谱中为永兴四之子,实误),妣黄氏,黄妣墓碑现在陈立在贵港市东湖公园翼王亭旁(五修注)。子三:石润财、石润贵、石润禄,移广西贵县北山里那邦村。
第十三世:石学进,石文瑛三之子,妣邓氏,生二子:石振普、石振魁,居广西贵县。
第十四世:石润财,石凤佑长之子,妣曾氏。生三子:石昌茂、石昌荣、石昌达。
第十四世:石润禄,石凤佑三之子,妣李氏,继韦氏,续张氏。生二子:石昌隆、石昌辉。
第十四世:石振普,石学进长之子,妣江氏,生三子:石集隆、石集端、石集勋。
第十四世:石振魁,石学进次之子,妣廖氏,生一子:石伟三,与兄居广西贵县。
第十五世:石昌茂,石润财长之子,妣朱氏。生一子:石祥开(后易名祥祯)。
第十五世:石昌辉,石润禄次之子,妣周氏,壮族,六屈村国质周公长女,生一子:石达开。
第十六世:石祥开,石昌茂子(注:谱中为石昌华之子,实误),约在公元1815年生,参加起义后改名石祥祯,成为太平天国重要将领,封为“国宗”。公元1853年6月始领兵,加提督军务衔,曾攻克汉口、汉阳、岳州等地,并在靖港大败湘军。公元1854年9月在天京东南七桥瓮作战,活擒清军猛将而归,在马背上中暗器牺牲。事载史志及《辞海》中。
第十六世:石达开,石昌辉之子,公元1831年生于贵县北山里那邦村,公元1850年率千余人至桂平县金田村参加太平军,起义后受封翼王,公元1853年率兵攻下南京,是太平天国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公元1863年农历5月受困于大渡河,农历6月受骗遇害于成都。可详见谱端传文,娶六合村壮族女熊氏(咸丰元年抄家时改嫁),继桂平玉昆公女王氏,续刘氏等,生子数量待考,但已知的有:石永活(胡永活)、石定忠、石定基等。
第十七世:石永活,石达开长之子,石达开公率兵出发时,托姑母胡三婆抚养,改姓胡,换名为胡永活,妣未详,生二子:石天祥、石天尧。
第十七世:石定忠,石达开幼之子,五岁时于大渡河畔紫打地随父受骗自投清军营中,遇害于成都。
第十七世:石定基,石达开之子,由生母刘氏扶抱,两名侍卫保护,于深夜从紫打地攀山脱险,遇害于途中。
以下为石永活裔,避祸改姓胡氏:
第十八世:石天祥,石永活长之子,妣未详,生三子:石鸿志、石鸿禧、石鸿有。
第十八世:石天尧,石永活次之子,妣未详,生三子:石鸿才、石鸿业、石鸿德。
第十九世:石鸿才,石天尧长之子,妣未详,生二子:石联章、石广恕。
谱注:据《和平县志》记载,当时贵县北山里那邦、那良两村石氏人口约四十人。石祥开因避翼王讳改名石祥祯。翼王部所属镇仑、凤魁、镇岗、石镇吉等都属堂、族兄弟,原名什么,均无考。石镇吉是一名虎将,受封国宗,曾于咸丰九年率兵经大埔、梅县、兴宁入湖南、广西。石达开后裔已传至第二十二世。
广西贵县(今广西贵港)石氏祖居广东兴宁。兴宁县北厢龙归洞黄坡区陶古堡石崇山开基为始祖(又说石崇山实为第四世),至第十世祖石玄琮曾孙暨第十三世祖(又说实为第十六世)孙石凤佑迁居广西桂平白沙圩,其子又迁广西贵县北山。
石达开一支家族世系
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与国宗石祥祯等均为石凤佑曾孙,其世系表为:
第一世:石凤佑,石氏第十三世(又说第十六世)祖,约于乾隆末年自广东和平县兴宁迁至广西桂平白沙圩。配黄氏,生三子:石润财、石润贵、石润禄。
第二世:石润财,石凤佑之长子。配曾氏,生三子:石昌茂、石昌荣、石昌达。
第二世:石润贵,石凤佑之次子。配黄氏,生一子:石昌翰。
第二世:石润禄,石凤佑之三子。配李氏,继配韦氏、张氏。生二子:石昌隆、石昌辉,均李氏出。
第三世:石昌茂,石润财之长子。配李氏,生一子:石祥开。
第三世:石昌荣,石润财之次子。配廖氏,生二子:石祥成、石祥有。
第三世:石昌达,石润财之三子。配廖氏。
第三世:石昌翰,石润贵之子。
第三世:石昌隆,石润禄之长子,配刘氏。
第三世:石昌辉,石润禄之次子。配周氏,生一子:石达开。
第四世:石祥开,石昌茂之子。
第四世:石祥成,石昌荣之长子。
第四世:石祥有,石昌荣之次子。
第四世:石达开,别名石亚达,石昌辉之子。公元1831年3月出生,公元1851年1月11日参加金田起义,封左军主将,是年冬晋封翼王,称五千岁。公元1863年6月27日就义于四川成都。配熊氏、黄氏、马氏、刘氏、潘氏。生子数量待考,已知的有:石永活、石定基、石定忠等。
第五世:石永活,石达开之长子。石永活为避难故,随其姑父胡善积改名为胡永活,生二子:胡天浇、胡天祥。
第五世:石定基,石达开之次子。
第五世:石定忠,石达开之三子。
第六世:胡天浇,胡永活之长子,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出生。生一子:胡鸿才。
第六世:胡天祥,胡永活次子。
第七世:胡鸿才,胡天浇之子。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出生,生一子:胡联昌。
第八世:胡联昌,胡鸿才之子。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出生。生一子:胡广恕。
第九世:胡广恕,胡联昌之子。1955年出生,生二子:胡瑞杰、另一待考。
第十世:胡瑞杰,胡广恕之子。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对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介绍,都说石达开是广西贵县人、客籍。1991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张克明出示《石达开自述》后,人们才知道石达开的祖辈是从广东省和平县移居广西贵县的,其祖籍是和平县。后来人们又查阅了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辨伪集》和《中国近代史手册》历史人物篇,亦认定石达开祖辈是从广东省和平县迁去广西贵县。至于和平县县志与贵县县志中记载的,在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农历3月,石达开、石镇吉(又名石国忠)率太平军十余万抵经和平县扎营的事,看来与祖籍并无关系。
为了弄清石达开的家世渊源,人们调查了和平县长塘镇现在的几处石氏群众,了解到和平县石氏都是从广东兴宁、龙川移居来的。由于移居年代比较久远,当地人对历史移居情况已经不甚了解了,因此,唯有找到石氏族谱。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并得到长塘镇供销社干部石德奇的提供和帮助,找到了《兴宁武威石氏四修族谱》。此谱首修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二修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修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四修于民国九年以后就没有续修过。此谱以兴宁县北厢龙归洞黄陂区陶古堡石崇山开基为始祖(第一世),生五子为第二世,按长幼次序分一、二、三、四、五大房,后代都从始祖一世系列辈份。全谱分十三卷宗支实录和第十三卷世系线图,加上卷首,一共二十七卷。全谱今被收藏在龙川县细坳镇基举坑石井安家。
⑴.查谱证实:
和平县有石氏族人移居到广西贵(桂)县和贵县北山里那邦村开基创业的记录,谱记繁衍四代。
查遍族谱,发现兴宁石氏一、二、三、四大房的后裔第八世、第九世、第十一世、第十二世先后分别都有迁到和平县长塘、下车、贝墩以及县城附近等地落居。后来,有的已经住殁,有的繁衍至今(当时三房在长塘三处共十五户八十五人,一房三户十二人),绝大部分又移居到别省、县。谱记四房六世石柏派下第十一世~十五世的宗支实录和世系线图明确注着:第十三世石凤佑,妣黄氏,生三子:石润财、石润贵、石润禄,后裔俱移居广西省贵县北山里那邦村。正是石达开出生的家乡。因此重点查清石氏这一宗支。
溯查石凤佑上代,谱记:其第九世祖石相宏,字俊辉,妣叶氏,生六子(石玄玮、石玄琳、石玄琮、石玄璜、石玄璋、石玄瑞)居和平县,还有相宏堂侄孙第十一世石仲仪、石仲明兄弟居和平。石相宏后代,除第五子石玄璋又迁居江西泰和县外,其余裔孙一直在和平居住创业数代。后来有的住殁,大部分又迁居别处,离开和平县。石玄琮次子石元开(石凤佑叔祖父)从和平县移居广西贵(桂)县。接着就是石凤佑移居广西贵县。从族谱查明,谱只记到第十五世,个别第十六世,第十六世后的绝大部分就没有谱录,找不到石氏四房九世石相宏这一宗支在和平县的后裔了。
往石凤佑下代查,谱记:长子石润财(第十四世),妣曾氏,生三子:石昌华、石昌荣、石昌达(第十五世)。石昌华,妣朱氏,生一子:石祥开(第十六世);石昌荣,妣廖氏,生二子:石祥成、石祥有(第十六世);石昌达,妣廖氏,无子名。次子石润贵(第十四世),妣黄氏,生一子:石昌翰(第十五世),无妣氏。三子石润禄(第十四世),妣李氏、续韦氏、续张氏,生二子:石昌隆、石昌辉(十五世)。石昌隆,妣刘氏,无子名;石昌辉,妣周氏,无子名。四修谱记述这支石氏到个别第十六世止。综上所述,虽未见石达开名字,但已经完全证实了石元开及侄孙石凤佑先后从和平县迁居到广西贵(桂)县和贵县北山里那邦村落居,在那里创业,生下了子孙后裔。
⑵.调查和核对证实:
石凤佑是石达开的曾祖父,石昌辉是石达开的父亲,这就足以说明其祖籍是在广东省和平县。
根据张克明提供的石达开曾祖母墓碑刻影印件,和在广西桂平、贵县进行实地调查。虽然在那两县找不到石元开、石凤佑的后裔,就是石凤佑、石元开及其妻、子的坟墓也被清政府挖掉,已碎骨扬灰。但是在贵港市人民政协文史委的协助下,得到了许多史料和两件考证石达开家世的重要文物。一是石达开曾祖母墓碑(1933年发现收藏);二是《鼎建渡船记》(公元1840年春立),当地称《建船碑》。这两件文物至今陈置在贵港市东湖公园翼王亭旁。
石达开曾祖母的墓碑刻,字迹十分清晰。墓主石母黄氏,第十三世,生三子:石润贵、石润财、石润禄;孙:石昌荣、石昌茂、石昌辉、石昌达、石昌翰,曾孙:石祥开、石达开等。除石昌茂的名字与族谱名字昌华(谱中线图又写华昌)不相同,以及许多曾孙和玄孙在族谱上无名字之外,完全相同、相符。证实石达开的曾祖母黄氏是石凤佑的妻之子,石凤佑是石达开的曾祖父,其祖籍是在广东省和平县。
诚然,祖墓碑上名字与族谱上名字还有一个“昌茂”与“昌华”不符,以及墓碑上曾孙玄孙名字,仅有“祥开”在族谱上有录,其余族谱上都没有名字。
究其原因,一是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三修谱时,石达开等曾、玄孙绝大多数都未出世。个别虽已出世,但孩童时名字也多有更改,尤其玄孙多为虚名,以昭示子孙昌盛。二是从查全谱看,无论那一房,凡迁居外省的都是谱记到第十五世,个别记至第十六世,而广东省内各县除已殁的外,均已谱录到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世,足以说明民国九年的四修谱时,因西南战事未往广西完善续谱(在首卷序言中亦作了说明),基本上照三修抄录。三是从鉴别史料角度来说,“时近而迹真”、“地近则易核”。第十五世的石昌茂不仅在祖墓碑上有名字,而且民国贵县县志编者据现代村老口谱就有“王叔(伯)昌茂回奇石寻其(侄)媳”之说,足以证实昌茂的的确确是石凤佑移居广西贵县北山里那邦村繁衍的子孙。而族谱上注列的石昌华是石润财之之子,却在祖母墓碑上无名字,当地村老也无口碑,很显然是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四修谱时,由于和平县无这一宗支后裔,而对移居广西贵县的裔孙又不详知,所以出现在名字上误套。
在十一世至十五世系线图上还把“昌华”写成“华昌”,把本来“住横塘”写成“往横塘”,还有连住本县横塘的石永发孙石润春(妣)朱氏生三之子,在谱上都注“未详”字样。说明四修谱时,对这宗支的第十五、第十六世实情不详出现的差误。事实上不会也不可能出现自己不是他人孙子而名字却刻在他人的祖墓碑上。
《建渡船碑》中,在捐一千文的十六人名单上有石昌隆、石达开;捐五百文名单中有石昌荣、石昌达;捐五百文以下者题名难于辨认。在《建渡船碑》上,当地石氏开基祖石凤佑六个“昌”字辈的孙子中,唯一无石昌辉题名,却有石达开题名,说明石昌辉建船前不在人世。世俗捐钱,以男性题名,石达开无兄长,自然以户主上碑了。石昌辉与石达开是父子关系十分明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图书馆发现的汇编本《石达开自述》:“父名昌奎,母亲周氏、均已身故,并无兄弟”。这就更清楚了,《自述》中“父母均已身故”印证了上面对《建船碑》上无石昌辉名字,由石达开题名的因由。再分析“辉”“奎”二字之别,广东客家音两字相近,显然是问讯的清吏把“辉”字误记录成谐音的“奎”。又据族谱“昌辉妣周氏”与《自述》“母亲周氏”完全一致,民国时期的贵县志还载明石达开母为六屈村周国质之长女,足以证实石达开之父是石昌辉。
石达开曾祖母墓碑刻为:
┌────────────────────────────┐
│ 吉 世 三 十 │
│ 地 清 道 │
│ 辰 显 光 │
│ 山 妣 二 │
│ 戌 谥 十 │
│ 向 曾 慈 祀 年 │
│ 兼 孙 俭 男 孟 │
│ 巽 贤瑞恩霖捷成选云祥 石 润 冬 │
│ 分 开 门 禄财贵 月 │
│ 金 达珍应明玉新 黄 孙 谷 │
│ 开 氏 昌 旦 │
│ 玄 老 隆茂荣 日 │
│ 孙 孺 昌 立 │
│ 明凌荣正高癸连清瑚志发兴 人 翰达辉 │
│ 科 之 同 │
│ 赠虎进盛璋登龙吟笑 佳 拜 │
│ 科 城 │
│ 同 │
│ 祀 │
└────────────────────────────┘
石达开祖辈移居时间
由于县志和石氏族谱都没有明确记载石达开祖辈移居的时间,所以只能作合情合理的推考。一般每代时距二十~二十五年左右,石达开的第十三世曾祖石凤佑移居广西贵县到石达开才四代,至其子才五代,石达开父子就义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那么,石达开的曾祖父石凤佑(第十三世)约于清乾隆五十年左右(公元1783年)移居广西贵县北山里那邦村落居创业。
再则,民国二十二(公元1933年)发现于广西贵县北山里那邦村的石达开曾祖母墓碑,是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孟冬月谷旦日立的(“分金”说明是小葬即骨葬),说明她死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前后(一般大葬七、八年后才“分金”)。从四代同堂推算,她享年至少约七十五~八十岁,约生于公元1752年左右。由此推算,她约三十岁左右随夫石凤佑移居广西贵县北山里那邦村,亦是清乾隆五十年左右(约公元1783年)的时间。
据石达开家乡当地村老口碑,石达开起义前娶妻熊氏,生一男孩,后由其姑丈胡善积收养,改姓胡永活。胡永活在胡村讲话还带广东和平土客话音,把常说的“什么”说成“麻解”,村中人常戏谑胡永活为“麻解佬”。由此一斑,可见石达开祖辈从广东和平县移居到广西贵县北山里那邦村居住年代不会很久。
石达开祖籍在和平县的遗址
族谱记载兴宁石崇山后代五大房,其中一、二、三、四房均有支脉裔孙移居和平县。一房第六世石镇邹派下第十一世石纯如兄弟移居和平县长塘赤石岭;一房第六世石重派下第十一世石捷文移居长塘木龙坑;三房第六世石金派下第十一世石宝生移居长塘成和塘;三房第六世石有龙派下第十一世石仕华移居长塘含水塘;三房第六世石金派下第十一世石茂守移居长塘东桃岭;三房第六世石铭派下第十一世石其宾移居和平贝墩石村,至第十七世移居和平长塘横塘。唯有石达开在和平县的祖辈四房第六世石柏派下第九世石相宏及其堂侄孙第十一世石仲仪、石仲明兄弟只注写居和平。他们居和平县何处?从族谱中可认辩的线索和在长塘、下车两镇的重点调查,查出有几处石氏遗址,其中有一处实可认定是石达开祖辈在和平县的遗址,就是下车镇石头塘村石氏遗址是石达开祖辈居住的遗址。
据当时调查下车镇石头塘村徐月娥(七十三岁)、曾观清(八十四岁)等老人口碑:而今徐知新屋址原是石氏人的祖屋基,徐姓是从石氏最后一个名叫石海(清)孤老头手中买来的(谱录为石德佑之子,第十四世),经过拆除扩大屋基新建起来的。曾观清老人提供她屋后小山岗上察看荆棘丛中的一座石氏孤坟,据说此坟就是石氏落基主,可惜历经二百余年之久的历史,碑已无存。在徐知新屋左侧小溪旁的山坡上有四座石氏孤坟,上下左右相距不远,其中一座被徐月娥家做屋基时开挖掉,其他三座均处于荆棘丛中,可惜有两座墓碑已风化脱落无法辩认碑文,仅有一座花岗岩石碑的碑刻尚可认辩。
碑文所刻的墓主名、子、孙名字均与《谱》录的完全相同:
┌────────────────────────┐
│ 清 乾 │
│ 待 隆 │
│ 赠 十 │
│ 谥 三 │
│ 端 年 │
│ 厚 冬 │
│ 公 月 │
│ 孙 石 二 吉 │
│ 常 大 旦 │
│ 瑚琳球宣珍瑞琏 五 房 日 │
│ 老 隆男荣 重 │
│ 等 大 仲 修 │
│ 同 人 明仪 │
│ 祀 之 │
│ 佳 │
│ 城 │
└────────────────────────┘
在碑文中,石仲仪、石仲明是石达开居和平县的九世祖石相宏的堂侄孙(据族谱,墓主石常五是第八世石大威的第二子石相禄之之子,所以碑文书二大房)。由此可见,根据当地墓葬一般在自己屋前屋后、左右两侧山坡上的习俗,九世祖石相宏率子是移居和平县下车镇石头塘,至第十一世石仲仪、石仲明又继堂伯父石相宏迁移到石头塘落基创业。再则,徐月娥等老人讲述了她家的新屋也是姓石住过的老屋迹。小时晓得石屋基残墙还有,前面说到的四座石氏孤坟(历年没有后代来扫过坟的)就是在她新屋背山坡上。她还提供:同村的徐英奇屋下角(顺大河流向)山坡上原有一座规模很壮观的大坟墓,村中五十岁以上的人都知叫石三公坟地。早先在进石头塘的路上都看得见,还常开玩笑说:到石三公坟拜拜碰碰运气。根据徐月娥提供的信息,确在一片茂密的荆棘、茅草中找到“石三公坟”。坟的规模很大,坟地围墙有三丈许,高约三市尺,全是石头垒砌,坟龟背全铺石灰沙,可惜墓碑早已被挖走,只剩下两个六寸厚的波浪型的花岗岩的墓门楣。查石氏族谱,居和平的四房第九世石相宏派下第十一世石元启众多的裔孙中,唯一有石元启长子石永兴之子石天佑、妣游氏、嗣子亚三的名字,而且谱上是未注迁移他处。显而易见,村中历称“石三公坟”,墓主是第十四世石亚三,是石达开的堂叔(伯)祖。此外,据调查当地群众口碑,该村石屋背后山坑坡上还有四、五座石氏孤坟,可惜碑无存,难于考证。但从石相宏举家落居于此,居住几代,墓葬自然较多。说明石达开祖籍遗址是在和平县下车镇石头塘。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是广东省兴宁县石崇山脉下四房第十六世孙。他的九世祖石相宏率六子迁移到广东省和平县下车镇石头塘落居。至他的第十一世祖石元启昆弟石元开,首先在清乾隆三十年左右(公元1765年)从广东和平县移居广西贵(桂)县落居。至他第十三祖石凤佑,在清乾隆五十年左右又从和平县率家迁移广西贵县北山里那邦村落居,到石达开的儿子这辈,移去才五代。综上述考证材料证实,石达开祖籍是在广东省和平县。
石达开遗留在故乡的后代
据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奇石乡还有后代,现在改姓胡。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覃国文同桂平县博物馆黄培棋深入到奇石乡平治村调查,访问了当时八十三岁的老人胡克勤等四位群众,还访问了村党支书胡鸿夺、村文书胡家谊,又查看了胡氏族谱。口碑材料和族谱都证明:石达开确实有一个亲生儿子给胡善积收养。
胡善积爱人石氏,是石达开的姐(妹),因没有子女,在石达开参加大平天国起义期间,偷偷地抱养了石达开刚满—周岁的亲生儿子。当时,石氏是在晚间悄悄地用围裙背走的。养大后就跟其姑丈姓胡,胡的儿名永内,于是把达开子取名叫永活。这个名字是很有意思的,它象征石达开不死,永运活着;石达开还有亲生儿之子,不会绝后。
胡永活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名胡天浇。这个名字也顶有意思,“浇”是“晓”的藏边字,“晓”者,知也。其含意是说,只有天才晓得你(胡天浇)是石达开的孙子。为什么将边旁改为三点水呢?这里有寓意深刻的流泪哭诉的意思。次子名胡天祥,“祥”者,吉祥也。其含意是祈祷上天赐吉祥给石达开的子孙后代,使其兴旺发达。据调查统计,从胡永活到胡瑞杰前后六代人已有男丁近六十余人。胡永活这一族人,现有人口六十九人,其中男三十九人,女三十人。
由胡克勤口述、胡家谊记录的有关石达开后代发展情况为:
胡永活是石达开的亲生儿之子,人高大,长相很像石达开。一周岁时是平治村胡善积的妻子石氏(石达开的姐或妹)用围裙背到亲戚家姑丈处收养。长大后跟姑丈姓胡,名永活,这是第一代。胡永活生两个儿之子,长子名胡天浇,次子名胡天祥,这是第二代。胡天浇生胡鸿财、胡鸿德、胡鸿业三个儿之子,这是第三代。第四代有胡联昌、胡联裔等十四人。第五代按广字排,计有胡广栽,胡广金、胡广恕等三十人。第六代按瑞字排,有胡瑞杰等二人,由胡广恕所出。
附:石达开堂弟石镇吉身世考
“金田谋叛,随逆首洪秀全窜拢之楚,以迄两江……扩犷悍骁锐为诸贼冠,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绣大纛标锦字曰:协天燕。纵横吴楚间,无敢撄其锋者……”
广西都安县青盛乡“匹夫关”摩崖石刻中提到的这位“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纵横吴楚间,无敢撄其锋者”,身后飘着一面“协天燕”大旗的将领,就是太平天国国宗提督军务、协天燕石镇吉。他十五参加金田首义,是太平军正规军中最年轻的战士之一,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在广西桂林被凌迟处死时年仅二十五岁,是石氏一族中高级将领中死时年纪最轻的一位。
但是对于这位有“贼中最为犷悍”(刘长佑奏搞)之称的青年将领,史料却不仅对他的生平事迹语焉不详,甚至连他的身世和他与翼王的关系都长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骆文章奏搞》说,石镇吉本姓聂,是广东惠州府人,以至很多清方文书都用“石国宗聂酋”来称呼他;《嘉应州志》却说他本姓陈;《安定司世侯潘公风岗纪功碑》说他是广西浔州平南人;《贵县志》则说他系贵县人,石祥祯之弟;而《临贵县志》竟记说他是“镇吉,达开之养子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发现的《石镇吉自述》中,石镇吉说自己是贵县龙山人,基本澄清了他的身世,为翼王族弟;而石镇吉在“自述”中说叙述自己的兄弟时明确地说“大胞兄石镇龙”“二胞兄石镇高,三胞兄镇奇,五弟镇发”,可证明《贵县志》记载他为石祥祯(翼王堂兄或从兄)之弟不确。石镇吉说他父亲是石龙泉,但翼王曾祖母墓碑上的孙辈姓名中却没有这个名字,曾孙辈中也没有出现石镇龙,石镇高等的名字,似可说明镇字辈确非翼王堂弟或从弟,而是同族兄弟。当然,他更不是什么“聂姓”“陈姓”或翼王“养子”。
身为“国宗”的石镇吉与翼王之关系在当世竟有如此多的失实乃至荒谬的讹传,且大都流传于与其关系密切的两广地区,则有关其事迹的其他记载更有多少失实不确之处,实在是可想而知了。
改姓为陈没氏的石达开后裔
据传,石达开的另几位翼王妃吴氏、潘氏、胡氏,为了消除他的后顾之忧,不在战败后被俘受辱,也抱着两位幼子携手投河。实际上她们并未死去,而是当时被石达开遣散的部下四千人呵护裹卷着躲入巴山峻岭。躲入巴山一带(今重庆)的石达开的另两子(实名待考),便取早已作古的前大将军陈氏名头,取石达开殁在成都之谐音“没”,合为复姓“陈没”,成为陈没氏一族。直到民国中期以后,人们才逐渐知道了陈没氏这个姓氏的真正来由。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徂徕堂:石玠,徂徕人(今山东泰安徂徕镇),官至宋朝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
平原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创围堂:广东兴宁黄陂石氏堂号。
字辈
石达开一族字辈(四房分支):“瑞兴萃育泰达道永嘉长敦笃和睦祖德腾芳富贵显扬基业永昌”。
广东黄陂石氏的字辈:“应万维茂盛贤文家国昌祯祥有福兆兰桂自腾芳礼义诗书久荣华宝贵长成才宏世泽永享武威堂”。
【楹联典故】
八言以上通用联
莫谓锦堂真富贵,男畏耕,女畏织,怠惰终需落下品;
勿云茅屋无公卿,士劳心,农劳力,殷勤必定出人才。
——广东兴宁黄陂石氏恭创围堂联。
【典故轶事】
石达开不仅是太平天国一代名将,同时也是晚清中国的武学大家,在战场上,他是以冲锋陷阵、骁勇善战闻名的“悍将”,在武学修为方面,《北平国术馆讲义》更将他与许宣平、达摩祖师、宋太祖、岳武穆、张三丰、戚继光、甘凤池等人并论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拳术名家,只可惜由于他的身份敏感,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败亡后大肆销毁各种对太平天国人物的正面记载,以致他作为武林高手在后世的名声远不能和以上诸人相比。据《清稗类钞》《太平天国野史》记载,石达开的拳术“高曰弓箭装,低曰悬狮装,九面应敌。每决斗,矗立敌前,骈五指,蔽其眼,即反跳百步外,俟敌踵至,疾转踢其腹脐下。如敌劲,则数转环踢之,敌随足飞起,跌出数丈外,甚至跌出数十丈外者,曰连环鸳鸯步”,民间认为这种武艺就是后来号称“北腿之杰”的“戳脚拳”,传说石达开还曾将这种武艺传授给选拔出来的士兵,用于作战,石达开不仅武功出众,而且内外兼修,他和陈邦森比武的故事已成为后世武林口耳相传的掌故。根据文字记载和口碑传说,两人相约各自击打对方三拳,受拳者不得还击,“邦森拳石,石腹软如绵,邦森拳如著碑,拳启而腹平。石还击邦森,邦森知不可敌,侧身避,碑裂为数段”。据旧时的《长宁县志》记载,“同治元年(1862)五月初,太平军冀王石达开率兵二十余万,由张懋江导引,从兴文入长宁,扎营百余里。”史料显示,当年石达开曾率领20万太平军,攻破了长宁县城。在经过龙峰山时,在山上驻扎了一段时间。龙峰山山势险要,居高临下,石达开的太平军在此驻扎了近一月。龙峰古城墙还保存有一块刻有“天下太平”字样的石碑,据考证龙峰山峰顶寺就是太平天国遗址。
在有关石达开的各种评价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传教士麦高文通讯中的一段话了:“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金陵庶谈)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电师’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
遗诗
只觉苍天方愦愦,莫凭赤手拯元元。
三年揽辔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酬人亦苦,东南到处有啼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