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马(騳)姓图腾(马马(騳)氏图腾)
马马(騳)姓是蒙古族的一个姓氏,dú(ㄉㄨˊ)。出自大蒙古汗国木亦坚汗的近臣阿都沁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阿都沁·马马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多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汉化就称马马氏,后改汉字单姓为騳氏。又有人简改为汉姓马氏。
【得姓始祖】
阿都沁·马马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蒙古族,出自大蒙古汗国木亦坚汗的近臣阿都沁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第三子孛儿只斤·窝阔台(大蒙古汗国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公元1229~1241年在位)的属下“怯薛”中有一人骑术高超,执行公干时多骑驭双马,所以出使、传令、作战等效率很高,而且据说他驾御马车的本领也非常好,因此被人们称作“马马”(),很得木亦坚汗的喜爱,成为近臣。
“马马”家族出自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分支阿都沁氏族,以地为氏,蒙语为,因此“马马”的全名叫阿都沁·马马。阿都沁氏部落的原居地在呼伦贝尔、科尔沁草原的阿都沁一带,主要集居在哲里木盟阿都沁苏木,即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后旗阿都沁乡。
在阿都沁·马马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多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汉化就称马马氏,后改汉字单姓为騳氏,读音作dú(ㄉㄨˊ),后又有人简改为汉姓马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按:
“騳”字原本义为骏马在轻快欢畅地奔走,后延伸为双马奔腾的踏蹄之形声字。该字目前在计算机字库中还没有简化字。
【迁徙分布】
(暂缺)
【郡望堂号】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蒙古科尔沁部与后金政权的关系
科尔沁部落,是成吉思汗二弟孛儿只斤·哈布图哈撒尔的后裔孛儿只斤·科尔沁的领地,还有好儿趁、豁尔臣、胡洛真、火儿赤、可尔填等多种汉语音译名见著典籍。
在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四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对西夏国的战争中,成吉思汗病逝于军中。在成吉思汗统一各蒙古部落和对辽国、金国、西夏的诸多战争中,其蒙古大军中有一支精锐的“怯薛”,即侍卫军护卫着他的安全。这支侍卫军就是由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统领,称为“带弓箭的豁尔臣”。
这支“怯薛”部队在跟随成吉思汗征战中,屡立战功,多为成吉思汗的近臣。孛儿只斤·哈布图哈撒尔号称所部为“科尔沁”,其中的阿都沁部族骁勇善战、也残暴无比,后由成吉思汗的四子孛儿只斤·拖雷统领,在孛儿只斤·窝阔台继承大汗位后,孛儿只斤·拖雷又将“怯薛”部队交给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成为窝阔台汗的近臣。
而哈布图哈撒尔后裔的十几代人都在呼伦贝尔草原驻牧,繁衍出多个蒙古族部落,其中亦有阿都沁部落。
到明朝初年,大明王朝在东北设立了朵颜、福余、泰宁三个卫所,通常称为“兀良哈三卫”。明洪熙年间(公元1425年),蒙古察哈尔部在达赉孙大汗的率领下越过大兴安岭,来到兀良哈三卫牧地驻牧,与此同时蒙古内喀尔部也迁到这里驻牧,一直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科尔沁部为了同东迁的察哈尔部和内喀尔喀部争夺领地,也进行南迁,占居了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辖地,接收并统领了福余卫。在兀良哈三卫正式南迁以后,剩余的兀良哈三卫人口皆归科尔沁部统领。
到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科尔沁首领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四代子孙奎蒙克塔斯哈喇即位统领科尔沁部,由于同察哈尔、内喀尔喀等部的战争失败,科尔沁部在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避走于嫩江流域,一度改称自己的部落为嫩科尔沁部,以区别于他的同胞兄弟昆都伦代青所在的阿鲁科尔沁部。
明朝末期,嫩科尔沁部与后金大汗佟·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们建立了政治上的姻盟关系,地位迅速显赫,远高于其他蒙古各部,成为一个至尊的部落,于是在称呼上去掉了“嫩”字,直接称所属部落为科尔沁部。从此科尔沁部威名远扬。
奎蒙克塔斯哈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博第达喇,称卓尔郭勒诺颜;二儿子诺扪达喇,称噶勒济库诺颜。兄弟二人都是科尔沁部的首领。后来大儿子博第达喇又生了九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儿子乌巴什,称鄂特欢诺颜,率领一部分属民单独游牧了,形成了郭尔罗斯部;第八个儿子爱纳噶,称车臣诺颜,仿照他的兄长,自成一部,称杜尔伯特部;第九个儿子阿敏,称巴噶诺颜,相沿此法,又自立名号称札赉特部。博第达喇其他六个儿子和诺扪达喇的一个儿子仍称自己是科尔沁部。
明朝末年,女真族迅速崛起,包括科尔沁部在内的蒙古族受到威胁。为了解除这种威胁,在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蒙古族以叶赫部为首的扈伦四部与科尔沁等九部共同结成联军,向以佟·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发起了进攻。历史上称为“九部联军伐满州”,佟·努尔哈赤英勇善战,用兵神速,他亲督大军,最后战胜了蒙古九部联军,其中:科尔沁部首领翁果岱(科尔沁右中旗始祖)、莽古思(科尔沁左中旗始祖)兄弟二人被俘,只有明安(科尔沁左后旗始祖)有幸逃脱。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佟·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即位称汗,国号大金。为了跟历史上女真祖人建立的金国相区别,历史称之为“后金”。
佟·努尔哈赤针对蒙古“风气刚劲,习于战斗恒不肯服人”的特性,采取了怀柔和武力相结合、以怀柔为主的政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即顺应蒙古民族的本性,又要限制其联合,化“为患”为“为用”,最终把蒙古部落变成了满清王朝北方的一座坚固长城。这正是佟·努尔哈赤做为统治者的深谋远略,也是整个满清王朝对蒙古族推行的总政策。
另一方面,科尔沁部为了摆脱林丹汗的欺侮与控制,也主动与后金政权联谊通好,可以说双方的利益基本一致。在这种形势下,科尔沁部与后金政权的结盟顺理成章地活跃起来。在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农历1月,科尔沁部的首领明安曾派使臣和满州停战和好,科尔沁部向佟·努尔哈赤献战马百匹,骆驼十峰,这是蒙古科尔沁部和后金政权通好之始。
在佟·努尔哈赤的拢络下,科尔沁部于明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归附了后金政权,并借佟·努尔哈赤的力量成功地摆脱了林丹汗的统治,结束了蒙古诸部长期的混战局面,并与女真族人建立了密不可分的亲姻关系,此后一直对后金大汗十分忠诚。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孝端文皇后就是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斯的女儿;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则是莽古斯儿子宰桑之女,也是是孝端文皇后的亲姪女,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布木布泰在十三岁时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亲姑父爱新觉罗·皇太极为侧福晋,并成为清朝的国母;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孝庄文皇后二十六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她的姑父爱新觉罗·皇太极。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姑侄三女同嫁一夫”的蒙满联姻佳话。相应的,孝端文皇后之女固伦端贞长公主、孝庄文皇后之女固伦雍穆长公主等清朝皇家公主,有十几位都陆续嫁给了科尔沁部各王公贵族,逝世后皆安葬在科尔沁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