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依泽氏起源及历史

马依泽姓图腾_马依泽氏图腾

马依泽姓图腾(马依泽氏图腾)

  马依泽姓出自西域鲁穆(马依泽公(921~1005),读音作mǎ yī zé(ㄇㄚˇㄧㄗㄜˊ)即生于勒比阿立数勿月(回历三月)二十日,卒于景德二年五月初十。(注:“马依泽”乃阿拉伯语Mu‘izz的音译名,义为“给……增光的,尊敬……的,给予荣誉的”),西域鲁穆国(位于小亚细亚当时的东罗马帝国,宋代称“卢眉国”,今归属土耳其)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家谱文献《怀宁马氏宗谱》记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鲁穆文字,汉译马马依泽,遂以马为姓。”西域鲁穆,又称罗姆,属今土耳其共和国辖地。

【得姓始祖】

  马依泽氏:西域鲁穆国人,一般认为其生于回回历勒比阿立数勿月(回历三月)二十日,卒于宋景德二年五月初十,即公元921~1005年。马依泽氏应召来华后主修天文、治历法,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3年)开始耗费两年成书,在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农历8月经大臣司农少卿并判司天事、司天少监王处讷(王文坦)代呈宋太祖御览。宋太祖览后颇为满意,钦定《建隆应天历》,“遂赐授马依泽为司天监监正的官职,且诰封给侯爵。”从此,马依泽遂定居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永安镇李尚书塔旁,以单字汉姓马氏立宗,成为回族依泽马氏鼻祖,和回族马氏始祖之一。

  各支始祖

  马依泽:西域鲁穆国人。著名宋朝天文学家,回族依泽马氏鼻祖。马依泽氏是一位通天文精历算的伊斯兰星历学家。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应诏入华。入华以后,即协助王处纳(河南洛阳人,历任司农少卿并判司天事、司天少监,撰《后周广顺明元历》一卷、《太一青虎甲寅经》一卷,在公元962~963年间编制《应天历》。是为马依泽氏得姓鼻祖,亦为回族马氏得姓始祖之一。

  马干玠:号枢仪;陕西泾阳永安镇人。依泽马氏第十一世祖。为南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第四十二名进士,于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农历4月12日出任南阳知府,遂落籍于新野县,后世称新野(妙远堂)马氏。

  马哈直:马原景三子;陕西泾阳永安镇人。著名明朝大臣,依泽马氏第十八世祖。马哈直承兄马嗦罗之职,授军职,屡立军功,后调任安徽安庆卫左所正千户之职。定居安徽怀宁,遂成为安徽怀宁马氏一支的明朝始祖。

  马仲良:字性慈,陕西泾阳永安镇人。著名明朝将领,依泽马氏第二十世祖。曾任职北京都司彭城卫,居南京金陵,明永乐二年随驾北上拱卫北京城,旋任北京都司彭城卫指挥之职。马仲良北上护驾后,在原居住地卫所经济支持下,全家随之移居河北青县蒿坡立茔,而成为北方马氏如河北青县、山东恩县、北京诸支的明朝始祖。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回族,出自西域鲁穆国天文学家马依泽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家谱文献《安徽怀宁清真敦悦堂马氏宗谱》、《河北沧州青县崇伦堂马氏宗谱》以及《北平忠恕堂马氏家乘》等的记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遂以马为姓。”

  “西域鲁穆”,汉史中亦称“罗姆国”、“卢眉国”、“芦眉国”、“鲁迷国”、“罗姆苏丹国”等,当时属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即今小亚细亚半岛伊斯坦丁堡,古希腊语为“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是今天土耳其共和国最大的城市。注意:与目前人们所称的印度北部“罗姆”非同一地望。

  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穆斯林天文学家马依泽应召来华。

  马依泽氏,西域鲁穆国人,一般认为其生于回回历勒比阿立数勿月(回历三月)二十日,卒于宋景德二年五月初十,即公元921~1005年。

  马依泽氏应召来华后主修天文、治历法,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3年)开始耗费两年成书,在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农历8月经大臣司农少卿并判司天事、司天少监王处讷(王文坦)代呈宋太祖御览。宋太祖览后颇为满意,钦定《建隆应天历》,“遂赐授马依泽为司天监监正的官职,且诰封给侯爵。”从此,马依泽遂定居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永安镇李尚书塔旁,以单字汉姓马氏立宗,成为回族依泽马氏鼻祖,和回族马氏始祖之一。

  马依泽氏后迁徙到今山西省的大同地区生息繁衍,据家谱文献《怀宁马氏宗谱》的记载,马依泽氏的长子叫马额,于宋太宗赵光义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承袭侯爵,继任司天监监正,次子马怀亦于宋真宗赵恒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奉旨授承德郎、司天监监副。

  马依泽氏的后代官宦辈出,在宋朝时期登进士第者多达十人,还有武探花一人,号称“一脉科第家族”。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自第十八代起,兄弟三人中的长兄马勃罗(马嗦罗)由山西大同迁居泾阳地区(今陕西泾阳永安镇),二兄马赫穆起山西大同迁居青县地区(今河北沧州青县),其三弟马哈直则由山西大同迁居怀宁地区(今安徽安庆),从此马依泽氏开始分播四方。

  1968年,台湾省的民族史学家、广东兴宁籍人罗香林到北美洲考察期间,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中发现了《怀宁马氏宗谱》,之后撰写论文公之于世。

  马依泽氏自西域来华,至今已经有一千零四十八年,历经了宋、元、明、清、民国等诸多朝代。随着中国大陆上的改朝换代,生死荣辱,兵荒马乱,沧海桑田,涤忽一瞬,如今其后裔子孙繁衍昌盛,天各一方,已成浩浩一族。

  按:

  据明宪宗朱见浚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创谱的《河北青县马氏门谱》创谱序、以及学者水子立所著《中国历代回教先贤事略汇编》中的记载,来自西域鲁穆地区的穆斯林马依泽氏参与了北宋王朝初期《显德钦天历》的编订工作,因而得授“司天监监正”。

  但是,宋朝时期的司天监下有丞、主簿、监生(生员)等官员,根本就没有“监正”、“监副”之官职称谓,而当时的“监正”仅只是军器局(军器监)中特有的官职,其他如司天监、少府监、都水监、国子监、将作监、市舶监、尚方监、秘书监、殿中监、典瑞监等政府机构中,皆无“监正”、“监副”之官,但有“少监”之职。这些在史籍《宋史》、《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

  元朝时期,司天监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叫“提点”、“司天监”,也没有“监正”、“监副”之官位。

  直到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司天监”改称“钦天监”之后,始设有“监正”、“监副”之官位,后有西方传教士加入钦天监的工作,例如: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土耳其王国“鲁密国”的麦加准带人(今沙特阿拉伯吉达港)马德鲁丁(Jamal al-Din,公元?~1374年待考)带着三个儿子马沙亦黑(《元朝秘史》的作者)、马哈麻(《明译天文书》的作者)和马哈沙来到中国,时逢大明宋国公冯胜攻占甘肃临洮地区,总领西北军事,马德鲁丁等便“依宋国公内附”,后被宋国公推荐入朝,遂献土盘历法,颇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被授予回回司天监监正之职。马德鲁丁曾向司天监人员宣讲阿拉伯天文历法,并从事天文观测,被人们尊称为“大测先生”(即天文观测的大学者),并被朱元璋赐姓马,随马皇后姓,受封“大测堂”堂号。曾被封为回回太师府爵的高官,担任朝廷管理伊斯兰教务的参议。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马德鲁丁携第三子马哈沙回故里探亲,并赴麦加完成朝觐功课。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马德鲁丁返回中国,随即病故。其三个儿子全部定居中国,并先后出任过南京钦天监的“监正”、“监副”之职。

  因此,在《安徽怀宁清真敦悦堂马氏宗谱》、《河北沧州青县崇伦堂马氏宗谱》以及《北平忠恕堂马氏家乘》等家谱文献中所记载之马依泽氏的内容,或可印鉴《宋史》之缺,或是干脆讹将明朝以后的官制越过了元朝搬到四百零七年前的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以此来铭记先祖之荣耀罢了。

【迁徙分布】

  北京忠恕堂马氏系北京回民望族“后门桥马”,即祖居地安门外后门桥(万宁桥)马良胡同(马良大院)的马氏,本支进京先祖马良公,清乾隆十年从山东恩县白家庄迁入京都,创办什刹海清真寺。经考证,北京忠恕堂马氏是青县崇伦堂马氏明朝迁徙到山东恩县的长门一支(明朝时期高祖马仲良后代三世五兄弟中的嫡孙长门),但寻根朔源,系宋朝来华始祖马依泽氏后裔。

  北京忠恕堂马氏家乘的序言中称:“我祖马依泽于赵宋时由天方来华,建隆二年特授钦天监正,因筑居西安府泾阳之永安镇,十余世迁金陵二龙岗,越数世仲良公任彭城卫指挥,驻直隶青县蒿坡村马家桥遂立茔焉……后迁山东恩县……”

  河北青县崇伦堂马氏宗谱、山东德州恩县马氏宗谱中记载了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马彦诚所作《创谱序》:“自宋朝我祖马依泽由西域鲁穆国来中即于建隆二年特授钦天监正,因筑居陕西西安府泾阳县永安镇,经十数世迁居金陵又数世至我高祖仲良公于永乐二年来直隶籍青县”。

  安徽怀宁马氏宗谱志称:“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系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受姓。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精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越二年,书成,由王处纳上之。诏曰:可。授公钦(司)天监正,袭侯爵,家陕西泾阳永安镇。”

  据考证,初创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的《河北青县崇伦堂马氏宗谱》、和初创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的《安徽怀宁敦悦堂马氏宗谱》,是国内发现最早记录先祖来源于“西域鲁穆国”的同门家谱。

  马氏来华始祖伊斯兰星历学家马依泽诞生于后梁贞明七年(辽神册六年,公元921年)左右,于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认主归真,至今已经一千零四十八年。该族系所源出的“西域鲁穆国”,一般认为是音译“Rum”而来,汉译有鲁穆、鲁木、鲁迷、噜密、鲁密、鲁姆、罗姆、卢眉、芦眉等。

  “鲁穆”(鲁木、鲁迷、噜密、鲁密、鲁姆、罗姆、卢眉、芦眉)之所在:

  依据阿拉伯《天方大化历史》记载:阿拉伯历史上穆圣立国前有一段“鲁穆国入侵“的历史记载,“直到以思刊德皇帝,称王天下七百五十一年后,被鲁穆国所兼并,国家混乱了十四年”。穆圣立国应为公元622年,十世纪之前的时间肯定太早。不过可能为鲁穆国的东罗马帝国诞生于前,也为此种推测提供了可能。

  明史研究者一般以为,鲁穆即噜密、鲁密国或鲁迷国的异译,指奥斯曼帝国(al-Imba rātūriyyah al-‘Uthmāniyyah,公元1299~1922年)。奥斯曼帝国的创始人奥斯曼一世(Uthman-1,公元1258~1324年)信奉伊斯兰教,原属鲁姆苏丹国的部落。公元十三世纪末,鲁姆苏丹国瓦解后,奥斯曼帝国宣布独立。公元十六世纪苏丹苏莱曼一世(苏莱曼·本·阿卜杜勒-马利克·本·马尔万,محتشمسليمان,Muhteşem Süleyman,公元1520~1566年在位)时,帝国疆土横跨欧、亚、非三洲,为全盛时期。

  公元1922年,奥斯曼帝国被基马尔政府推翻;公元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正式成立。

  明朝嘉靖三~至三十三年间(公元1524~1554年),奥斯曼帝国(鲁穆、鲁迷)曾先后五次遣使至中国,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在史籍《明史·西域列传》中有专条记述“鲁迷”。因此据明史考证,马依泽氏逝世后近三百年建立的奥斯曼帝国为鲁穆国,似不足信。

  另据明朝末期来华耶苏会士艾儒略(Giulio Aleni,公元1582~1649年)《职方外记》中所载世界地图中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噜密国”应当位处也门(Yemen)东北部和阿曼(Sultanate of Oman)西北部接壤的地域。公元九~十一世纪,也门历史上是基亚德埃米尔国及栽德派伊玛姆王朝统治时期(公元740~1683年)。作为佐证的是后文记述的内容与马依泽同时,也门地区也有一位著作流传后世的著名天文占星和地理学家阿尔·哈丹尼。但目前还缺少直接证据。

  而据史籍《诸蕃志·志国》记载:芦眉国(今小亚细亚半岛伊斯坦丁堡),自麻啰拔西陆行三百余程始到,亦名眉路骨国。历史上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小亚细亚,据《中世纪史》的研究十世纪时虽为阿拉伯帝国统治,但当地人仍多自称是罗马人,联系阿拉伯《天方大化历史》记述中的“鲁穆国”,当可能为东罗马帝国。

  有研究文章指出,公元十世纪的的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地方,似应就是“鲁穆国”,从已知资料中,可以了解从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罗姆苏丹国到明朝时期的奥斯曼帝国之“鲁迷”,均未超出此地域范围。

  “主麻日”的宗教特征:

  ①主麻日是穆斯林的节日:

  伊本·阿巴斯传述:穆圣说:“这是真主为穆斯林设置的节日,去礼主麻应该洗个大净,有美香就用点,并刷牙。”艾布·胡莱勒传述:穆圣在主麻演讲中说:“穆斯林啊!这是真主为你们设置的节日,你们应当洗大净,并刷牙。”

  ②单独封主麻日斋是可憎:

  穆圣说:“你们在主麻日不要封斋,要封就星期四或星期六也封。”

  扎比尔说:穆圣禁止封主麻日斋。

  圣妻朱韦雷娅说:穆圣来我家我在封斋,穆圣问:“你昨天封斋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你准备明天还封吗?”我说:“不准备封了。”穆圣说:“那你就开了吧。”

  哲纳德·本·艾布·乌曼耶·艾兹迪说:我们艾兹迪族的一帮人在主麻日到穆圣家,穆圣让我们吃他面前的食物,我们说我们封斋的呢,他说:“你们昨天封了吗?”我们说:“没有。”他说:“你们准备明天还封斋吗?”我们说:“不封了。”他说:“那你们就开斋吧,你们不要单独封主麻日斋。”

  穆圣说:“你们不要特殊在主麻之夜礼拜,也不要特殊在主麻日封斋,除非习惯的斋碰到主麻日。”

  ③特殊在主麻之夜礼拜为可憎:

  穆圣说:“你们不要特殊在主麻之夜礼拜,也不要特殊在主麻日封斋,除非习惯的斋碰到主麻日。”

  ④主麻日早晨念古兰经的叩头章和人章:

  穆圣在主麻日晨礼拜中念叩头章和人章。

  ⑤主麻日晨礼是最贵的拜功:

  伊本·欧默尔在晨礼拜中没有看到哲姆罕,他来后,伊本·欧默尔说:“什么事让你耽误了晨礼拜?你不知道吗,在真主跟前最贵的拜功就是主麻日早晨同众礼晨礼拜。

  穆圣说:“在真主跟前最贵的拜功就是主麻日早晨同众礼晨礼拜。”

  穆圣说:“主麻日同众礼的晨礼拜是最贵的拜功,我认为参加同众礼晨礼拜者都是被饶恕者。”

  ⑥主麻拜:

  其它日是四拜,而主麻日则是两拜。

  ⑦主麻相当于朝觐:

  穆圣说:“主麻是穷人的朝觐。”

  赛义德·本·穆散耶布说:“对我来说,主麻拜比副功朝觐更受喜。”

  ⑧主麻拜高念经文:

  白天的拜功都是低声念,而主麻拜功高声念。

  ⑨主麻拜念主麻章和伪信士章:

  艾布·胡莱勒说:我听见穆圣在主麻拜中念古兰经的主麻章和伪信士章。

  ⑩烧不礼主麻者的房子:

  穆圣关于一些没来礼主麻拜者说:“我真想让一个人领大家礼主麻拜,我去烧掉那些不来礼主麻拜之人的家。”

  穆圣与穆斯林:

  穆圣,即伊斯兰教创始人之一穆罕默德,全名为:阿布·阿尔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台列卜·本·哈希姆(محمدبنعبداللهبنعبدالمطلببنهاشمبنعبدمنافالقرشي,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含意为“受到善良人们高度赞扬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元、明时期汉译为“福安”。

  穆斯林,即伊斯兰教的信仰者与顺从者。

【郡望堂号】

  郡望

  阳曲郡:即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部定襄县。定襄地区位于太原市以北,忻州市东南部。在春秋后期(公元前541年)属晋国,战国时期属赵国。西汉时期为阳曲县,属太原郡。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移阳曲于太原界,在阳曲故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治段九在原,即今忻州市)。西晋时期,在定襄境西北置晋昌县,同属新兴郡;晋惠帝元康年间(公元291~299年),改新兴郡为晋昌郡,定襄县与晋昌县同属晋昌郡。不久,晋昌郡复名新兴郡。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公元426年),蒲子县(原地在今陵县)侨置定襄境北。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并晋昌入定襄县。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定襄县属永安郡(郡治在今定襄县城)。北齐武成帝时(公元562~564年),移平寇县(原地在今忻州市东十里)于定襄境内东南,后废定襄县和蒲子县。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移平寇县于崞县;定襄县并入秀容县(今忻府区),属楼烦郡(治静乐,即今静乐县)。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此地为刘武周所辖。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复置定襄县,属忻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忻州为定襄县郡(治秀容),定襄仍属之。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改定襄郡为忻州,定襄县复属忻州。五代因之。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并定襄入秀容县。宋哲宗元元年(公元1086年),复置安襄县,属忻州。金、元、明、清、定襄县均属忻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5月,定襄属雁门道(大同)。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裁道,县直属省。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定襄县,属晋东北行政公署。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调整行政区划,定襄县属北岳区第一行政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9月改属冀晋区第二专区。期间,定襄县级建置未变。10月,定襄与忻(东)县合并为忻定县,仍属冀晋二专区。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11月分置定襄县,隶属关系不变。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11月冀晋区改为北岳区,定襄属北岳区第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定襄改属晋中区第一专区。1949年8月,定襄划归山西省忻县专区。1959年1月,定襄与忻县合并为忻定县,县政府驻忻县城,属晋北专区(专员公署驻大同)。1961年复置定襄县,属忻县专区(后改忻县地区)。1983年7月,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2001年忻州地区改设忻州市,定襄属于忻州市。2000年,定襄县辖三镇十二乡。

  云中郡:今称托克托县。“托克托”系蒙古族人名,意为“保住、传宗接代”。云中郡在战国时期为赵国之地,《史记·赵世家》重记载:“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秦朝时期置云中郡,统阴山以南,今自山西之怀仁、左云、右玉以北、绥远绥远首各县、蒙古鄂尔多斯左乙、喀尔喀右翼、四子部落各旗,皆其地。汉朝时期分云中郡之东北部置定襄郡,西南部仍为云中郡,治云中县,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亦即赵故城也,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废黜了云中郡。唐朝事情置云州,后又改回称云中郡,旋复为云州。宋朝时期为云中府,辽国时期改为大同府,即今山西大同县治。《清一统志》重记载的古云中,在阴山之南、黄河自西来折南流之处,即今归化城以西托克托城地,汉时云中郡治云中县,定襄郡治成乐县,两地东西相距止八十里,初不相混也,后汉始以成乐定襄等县属云中,及后魏初都盛乐,号云中,于是定襄有云中之名,至隋以云中置定襄郡大利县,而云中有定襄之名,然相去不远,犹近故地,自唐以马邑郡云内之恒安镇置云州云中郡及云中县,又于忻州置定襄郡定襄县,于是云中定襄之名,移于古雁门太原二郡,去故地始远,今谓大同为云中,又太原府有定襄县,皆唐朝以后所名云中郡。民国元年(丁丑,公元1912年)设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位于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麓、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至2000年,托克托县辖三个镇、八个乡。

  堂号

  阳曲堂:以望立堂。

  云中堂:以望立堂。

  妙远堂:陕西泾阳永安镇人马乾玠,号枢仪,是依泽马氏第十一世祖。为南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第四十二名进士,于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农历4月12日出任南阳知府,遂落籍于新野县,设妙远堂,后世称新野妙远堂马氏。

  敦悦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恕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

  河北沧州青县崇伦堂马氏(马依泽氏)字辈:“穆士原(贵兴柱俊)宽鸿朴萍全化如翰龙吉文元仲步魁盛广有志名克立维汝爱国荣之文允宝镇世锡庆元宏”。

  河北沧州青县家族世系:

  第一世:太高祖马依泽,号温叟,西域鲁穆国人(今土耳其伊斯坦丁堡),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岁次来华,时年四旬,封授钦天监加世袭侯爵,生于勒比阿立数勿日,回历3月20日,卒于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农历5月10日。原配兰氏,生于农历3月15日,卒于农历7月22日,生子三名,立“马”为汉姓:马额、马怀、马忆。居住陕西西安泾阳县永安镇李尚书塔位下。

  第二世:马额,马依泽之子,字昭明,承袭钦天监侯位,生于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农历7月18日,卒于北宋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农历10月3日,原配王氏,生于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农历3月19日,卒于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农历4月20日,生二子:马文成、马明新。

  第三世:马文成,马额之长子,字锦章,举孝应任三元县教论升浙江绍兴府会稽县知县。生于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农历11月5日,卒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农历3月6日。原配陆氏,生于北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农历9月9日,卒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农历1月20日,生三子:马御颐、马震颐、马兴颐。

  第四世:马震颐,马文成之次子,字维育,文学生贡生,生于农历1月18日,卒于农历7月20日,原配秦氏,生于农历6月11日,卒于农历5月3日,生六子:马仰震、马栋翁、马素翁、马梁翁、马彤翁、马柱翁。

  第五世:马素翁,马震颐之三子,字瞻绍,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乙酉科中第二十三名举人,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丙午会试中第七十二名进士。生于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农历8月15日,卒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农历7月20日,原配韩氏,生卒不详待考,生子三名,马岐、马嵩、马叔。

  第六世:马嵩,马素翁之二子,字鹤庚,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癸卯科中第四十名举人,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乙巳会试第六十名进士选翰林院检讨升编修撰侍读。生于北宋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农历10月23日,卒于北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农历9月18日。原配金氏,生于农历10月11日,卒于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农历3月6日,生三子:马岳灿、马岳旭、马岳烈。

  第七世:马岳灿,马嵩之长子,字六皇,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丁卯科中十四名举人,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辛未会试第十八名进士,选星子县知县升大名府同知,山西汾州知府。生于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农历7月9日,卒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9月19日。原配许氏,生于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农历11月1日,卒于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农历6月4日,生一子:马忠信。

  第八世:马忠信,马岳灿之子,字诚德。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壬戊科试中第十五名举人,大观会试第五十六名进士,选翰林院检讨升修侍读国子监,大理寺少卿。生于农历10月29日,卒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农历5月初五,原配王氏,生于农历7月1日,卒于南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农历1月8日(奉旨诰命正一品夫人),生一子:马我澄。

  第九世:马我澄,马忠信之子,字清齐。生于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农历10月29日,卒于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农历4月9日,原配祁氏,生于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农历7月26日,卒于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农历2月21日,生五子:马袭恩、马裔恩、马忠恩、马恩禄、马恩我。

  第十世:马裔恩,马我澄之长子,字简伸。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乙未科试中三十五名举人。生于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农历10月20日,卒于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农历10月8日。原配苗氏,生于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农历5月20日,卒于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农历9月18日,生五子:马乾玉、马乾介、马乾绍、马乾光、马乾卢。

  第十一世:马乾介,马袭恩之二子,字枢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89年)壬子科中第九名举人,南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丙辰会试第四十二名进士,选保定府清苑县知县升赵州知府。生于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农历7月7日,卒于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农历2月20日。原配会氏,生于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农历9月15日,卒于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农历2月12日,生一子:马礼。

  第十二世:马礼,马乾介之子,字容斯。文学生员拔贡生选四川成都府金堂县教论升保定府梓潼县知县,至仕入籍新野。生于南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农历9月18日,卒于农历5月26日,原配平氏,生于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农历7月12日,卒于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农历3月20日,生二子:马鸿宾、马鸿粹。

  第十三世:马鸿粹,马礼之次子,字范英,南宋咸淳丁卯科中第十名武举人,戊辰殿试赐探花及第选大名府开州城守游升东昌府参将桂州副将。生于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农历3月11日,卒于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农历4月16日。原配付氏,生于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农历1月8日,卒于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农历3月16日,生四子:马含修、马起升、马初升、马美修。

  第十四世:马含修,马鸿粹之长子,字秉旭,文学生员。生于南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农历4月21日,卒于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农历10月25日。原配崔氏,生于南宋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农历2月19日,卒于农历10月20日,生二子:马羽源、马羽广。

  第十五世:马羽源,马含修之长子,字奇功,生于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农历4月4日,卒于农历6月11日。原配澉氏,生于南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农历10月20日,卒于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农历6月4日,生三子:马笃汇、马笃灏、马笃嘉。

  第十六世:马笃汇,马羽源之长子,字青范。生于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农历9月1日,卒于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农历2月18日。原配管氏,生于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农历6月15日,卒于元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农历12月23日,生二子:马原景、马原清。

  第十七世:马原景,马笃汇之长子,字周常。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庚午科中第九名举人,当年(公元1330年)辛未会试中第十六名进士,选翰林院编修升修撰侍读侍讲学士。生于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农历2月12日,卒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农历9月10日。原配赵氏,生于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农历5月12日,卒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农历3月29日。生三子:马勃罗(马嗦罗)、马赫穆、马哈直(始迁怀宁)。

  第十八世:马赫穆,字仲良(立为河北沧州青县第一世),马原景之次子,随兄西域各国公干等,并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随驾来河北特派驻防青县蒿坡,任彭城卫指挥诰封奉政大夫。生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农历1月26日,卒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农历1月11日。原配曾氏,生于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农历7月1日,卒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农历2月23日,生一子:马士贤;继配金氏,生女一名,适陈氏之室。

  第十九世(青县第二世):马士贤,马仲良之子,字作舟。明永乐年间痒生,诰封奉政大夫。生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农历1月20日,卒于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农历2月4日,原配戴氏生卒不详待考。继配韩氏,生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农历7月20日,卒于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农历3月初五,生五子:马贵、马兴、马柱、马俊、马原。

  第二十世(青县第三世,开始分为五门):马原,马士贤之五子,字培真。生于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农历9月11日,卒于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农历10月4日。原配李氏,生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农历9月12日,卒于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农历3月1日。生五子:马祥、马宽、马信、马安、马宁。

  第二十一世(青县第四世):马宽,马原之次子,字泽亭。生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农历2月12日,卒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农历7月12日,原配戴氏,生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农历8月11日,卒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农历10月14日。生六子:马鸿顺、马粮、马环、马宾、马川、马广。

  第二十二世(青县第五世):马鸿粹,马宽之长子,字孝庭。生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农历4月14日,卒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农历2月18日。原配回氏,生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农历2月,卒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农历7月12日,生三子:马质、马朴、马渠。

  第二十三世(青县第六世):马朴,马鸿粹之次子,字子彬。生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农历9月13日,卒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农历4月11日。原配尹氏,生于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农历10月11日,卒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农历2月4日,生一子:马萍。

  第二十四世(青县第七世):马萍,马朴之子,字兆楚。生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农历7月2日,卒于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农历4月5日。原配回氏未生育,生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农历4月13日,卒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农历7月14日;继配张氏,生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农历9月10日,卒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农历2月18日,生一子:马全德,生女一名。

  第二十五世(青县第八世):马全德,马萍之子,字性俨。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农历10月4日,卒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农历4月7日。原配刘氏,生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农历8月7日,卒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农历3月10日,生五子:马观化、马时化、马式化、马能化、马习化。

  第二十六世(青县第九世):马式化,马全德之三子。字楷轩。生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农历9月17日,卒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农历3月5日。原配白氏,生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农历4月14日,卒于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农历2月11日,生一子:马如翰。

  第二十七世(青县第十世):马如翰,马式化之子,字墨林。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农历4月22日,卒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农历10月21日,原配李氏,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农历2月7日,卒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农历8月19日,生一子:马龙宵。

  第二十八世(青县第十一世):马龙宵,马如翰之子。字和声。生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农历9月2日,卒不详待考。原配戴氏,生于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农历4月11日,卒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农历2月20日,生四子:马成恩、马吉人、马干成、马中选。

  第二十九世(青县第十二世):马吉人,马龙宵之次子,生卒不详待考。葬于青县大曲头村南,原配哈氏,生卒不详待考,葬于献县东辛庄。生一子:马文居。

  第三十世(青县第十三世):马文居,马吉人之子,生卒不详。随外姑祖母(本斋哈状元之妻)迁居献县东辛庄落户,原配待考,生三子:马元星、马元晨、马元玺。居住献县东辛庄—本斋。

  第三十一世(青县第十四世):马元星,马文居之长子。生卒不详待考,原配生二子:马允伯、马允仲,居住东辛庄。

  第三十二世(青县第十五世):马允仲,马元星之次子,生卒不详待考,原配献县东辛庄西村,生一子:马步龙。

  第三十三世(青县第十六世):马步龙,马允仲之子,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农历3月18日,卒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农历9月3日,原配马氏,生卒不详待考,葬于献县东辛庄西墓地,生一子:马殿魁;生女二名:长女马领适献县东辛庄西村马四之室(马连海之祖父)、次女马秀适河间杨君之室。

  第三十四世(青县第十七世):马殿魁,马步龙之子,生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历4月2日,卒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农历5月4日,享年四十九岁。原配马氏生卒不详待考,生一子:马盛龙;生女二名:长女马大凤适东辛庄村佟兆亭之室;马二凤适淮镇马振河之室。

  马殿图,生二子:马胜源、马胜祥;

  马占起,生二子:马义山(无后)、马义和;

  马占元,生二子:马瑞林、马瑞兰;

  马占兴,生二子:马瑞祥、马瑞庆(无后);

  马占荣,生一子:马瑞禄;

  马永尚,生一子:马贵明;

  马永胜,生四子:马胜虎、马胜龙、马成龙(无音信)、马胜祥(无音信);

  马永和,生三子:马瑞强、马长庚、马瑞海;

  第三十五世(青县第十八世):马盛龙,马殿魁之子,生于(公元1893年)农历5月6日,卒于(公元1961年)农历4月17日。原配马氏德荣(献县东辛庄西村人)生于(公元1895年)农历7月25日,卒于(公元1978年)农历11月23日,享年八十四岁,生二子:马广禄、马广祯。

  第三十六世(青县第十九世):马广禄,马盛龙长子,生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农历6月19日。原配东辛庄西村马氏庆芝,生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农历12月30日,生一子:马有桥、或称马俊桥,生女三名:马俊英适本斋西马庆利之室;马俊明适河间果子洼金成之室;马俊芝适肃宁骆广之室

  马广祯,马盛龙之次子,生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农历2月12日。妻献县东辛庄东马连杰公之女马贵俊,生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农历6月17日,生三子:马有良、或称马俊良,马有刚、或称马俊刚,马有强、或称马俊强;生女二名:长女马俊芬适本斋西马贵宾之室、次女马俊友适本斋东马德祥之室。

  马鸿军,马胜源之子,生二子:马俊海、马俊河;

  马广文,马胜祥长子,生二子:马俊堂、马俊青;

  马广明,马胜祥次子,生二子:马俊超、马俊义;

  马广廷,马胜祥三子,生一子:马俊龙;

  马广忠,马胜祥四子,生二子:马有伟、马有珊;

  马鴻伯,马义和之子,生一子:马俊青;

  马鸿业,马瑞林之子,生二子:马俊义、马俊华;

  马鴻禄,马瑞兰长子,子嗣待考;

  马鸿胜,马瑞兰次子,生一子:马俊昊;

  马鸿浦,马瑞祥之子,生一子:马有光,在沈阳;

  马俊杰,马瑞禄长子,生一子:马有震,在泊头;

  马鸿章,马瑞禄次子,生三子:马有强、马有勇、马有成;

  马福耀,贵明长子,生二子:马长城、马长江(在沈阳);

  马福君,马贵明次子,生二子:马长生、马长力(在沈阳);

  马福海,马贵明三子,生二子:马长利、马长江(在沈阳);

  马福增,马贵明四子,无后,已故;

  马宝刚,马胜虎长子,生一子:马俊东;

  马保良,马胜虎次子,已故,生一子:马军强;

  马宝巨,马胜虎三子,生一子:马俊会;

  马鸿志,马瑞强之子,生二子:马有为、马有德;

  马鸿坡,马瑞海之子,无后。

  第三十七世(青县第二十世):马有桥,字俊桥,马广禄之子,生于公元1958年农历2月18日。妻河间果子洼金锁,生于公元1958年农历1月11日。生女一名:马萌萌。

  马有良,马广祯长子,生于公元1962年农历12月5日,师范大学专科毕业。妻马宪平公之长女,生于公元1962年农历11月11日,生三子:马志远、或称马曙光,马朝阳、或称马志鹏,马向阳、或称马志翔(为双胞胎兄弟)。

  马有刚,或称马俊刚,马广祯次子,生于公元1966年农历1月11日。属马。师范毕业—大专学历,妻本斋西马恩堂之长女马佩华,生于公元1966年农历3月,生一子:马志丹;生女一名:马志慧。

  马有强,或称马俊强,马广祯公三子,生于公元1971年农历8月5日,师范大学毕业,留在泊头工作,妻马庆田之三女马建昕,生于公元1970年,河北泊头火柴厂工作,生女二名:马志卓、或称马晴晴,马腾越、或称马芊芊。

  马俊海,马鸿军长子,生一子:马志杰;

  马俊河,马鸿军次子,生一子:马志彬;

  马俊堂,马广文长子,生二子:马志奇、马志朋;

  马俊青,马广文次子,生一子:马志猛;

  马俊超,马广明长子,子嗣待考;

  马俊义,马广明次子,生一子:马志浩;

  马俊龙,马广廷之子,生一子:马志宇;

  马有伟,马广忠长子,子嗣待考;

  马有珊,马广忠次子,子嗣待考;

  马俊青,马鴻伯之子,生一子:马志勇;

  马俊义,马鸿业长子,生一子:马志腾;

  马俊华,马鸿业次子,无后。

  马有震,马俊杰之子,在泊头。

  马有强,马鸿章长子,生一子:马玉泽;

  马有勇,马鸿章次子,生一子:马志□待考

  马有成,马鸿章三子,子嗣待考。

【楹联典故】

  (暂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马马(騳)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