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姓图腾(郏氏图腾)
郏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出自春秋时期的郑国,以地名为氏。据《姓苑》载,郑国有大夫郏张,因其祖上受封于郏地,故后代遂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一十七位,现今人口约十万,排在四百三十四位。
【得姓始祖】
郏张:据《姓苑》上的记载,出自郏大夫郏张,他的后代就以封邑为姓氏。望族居于武陵郡,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溆浦县南部。郏氏后人尊郏张为郏姓的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姬诵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郏鄏,就是史书中记载的郏邑,亦即后世所称的汝州(今河南汝洲),秦、汉朝时期隶属于颍川郡。
在周成王的子侄中即有因卜而迁往该地居住者,并建有郏城。在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地名改称郏氏者,而原来就居住于该地区的著民,亦随之称郏氏,世代相传至今。望族出荥阳郡。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郑国,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叫郏张,因为他的祖上受封于郏城(今河南汝洲),于是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称郏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郏氏正宗。望族出武陵郡。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芈贠,属于以先祖葬地名称为氏。
芈姓为春秋时期楚国的王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共王芈审(熊审,公元前590~前560年)的孙子叫做芈贠,在被立为楚王四年后被叔父公子围(芈围、熊虔)弑杀,因此没有谥号,时称“楚熊敖”。
芈贠是楚康王芈昭(熊居)的长子。周简王姬夷四十一年(公元前545年)楚康王逝世,芈贠继位为楚王,时称楚熊敖。因令尹子木与楚康王同年而逝,芈贠继位后,就任用亲堂叔公子围为令尹。本来,楚熊敖想以亲堂叔为自己辅政,能够更加巩固自己的君位,却哪知为自己四年后命丧黄泉埋下了伏笔。
公子围一心要篡夺侄儿的王位,这个野心在楚熊郏敖四年(公元前541年)终于得到了实现。这一年,他受楚熊敖所托,与大夫伍举出使郑国,还没有走出国境,就收到了亲信从都城匆忙送来的秘报,说是楚熊敖生了重病,于是他叫伍举继续出使郑国,自己却马上返回了楚国。
公子围借进宫询问楚熊敖病情的机会,竟用自己的帽带无情地勒死了亲侄子、国君楚熊敖,接着又杀死了在当场的楚熊敖两个儿子公子莫、平夏王。可怜楚熊敖在王位上只有四年,就被自己信任的堂叔杀害了。
公子围成功地发生了宫廷政变并控制住国内局势后,将楚熊敖葬在了郏城(今湖北襄樊襄阳区),所以该城在历史上亦被称作“郏敖城”。在其后裔族人中,有以其葬地为姓氏者,称郏氏,世代相传至今。
由于楚熊敖是被弑杀的,按楚国司律,没有谥号,仅被称作“楚熊郏敖”。
在楚熊郏敖的其他后裔子孙、族人以及郏城住民中,多有以先祖称号或地名为姓氏者,称郏氏,以悼念楚熊敖,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郏氏望族出襄阳郡。
按:
春秋时期的郏城有两个,一个是郑国的郏城,一个是楚国的郏城。郑国的郏城在今河南省汝洲市一带,是周成王姬诵定鼎之处;而楚国的郏城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一带。
【迁徙分布】
迁徙
郏氏家族望族出荥阳、武陵、襄阳。郏氏发源地就在河南省开封附近,后来繁衍到荥阳(今河南成皋)及湖南广陵两地,周平王东迁之后,变成了郑国所属的一个邑,称为郏邑。
郏氏族人中出了不少名人,像受学于郑铨、博学而又多闻,精于经传的大学者郏元鼎;著名的水利专家,撰著了《吴门水利书》。曾于宋熙宁及元祐年间两度出任农丞的郏侨,为宰相王安石所推重,他继承其父业,对水利有所发明;清朝的画家郏抡逵等等,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历史名人。
分布
郏氏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一十七位,现今人口约十万,排在四百三十四位。
今江苏省的徐州市丰县、张家港市,山东省的济宁市、嘉祥县,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旺角,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海南省的海口市,安徽省的蒙城县,江西省的玉山县等地,浙江省的台州市、温岭市均有郏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沣县、汉寿、慈利、临沣、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司农堂:宋朝的郏侨。特别有才气,他继承父亲完成了《水利书》的编撰。他的父亲开始是广东安抚机宜,向朝廷献了《吴中水利论》,朝廷委任他为司农丞。后来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话,罢了他的官,他回到家以后按自己书中所写的方法兴修了水利农田,一年以后就获得了特大丰收。皇帝于是知道了他的方法是对的,于是恢复了他的官职。
三吴堂:北宋朝时期的昆山人郏亶,字正夫,宋嘉祐年间进士,历官司农丞、温州知州。曾上书《吴中水利论》,详细论述吴中水利的六失、六得。又著有《吴门水利书》。“三吴”,地区名,《水经注》以吴郡、吴兴、会稽为三吴。后人以其功糜三吴,立以为堂。
六合堂:唐朝时期的人郏滂,官六合县宰,能诗,所到之处,都有题咏,后人因其著称于六合县,立以为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郏鄏;
望出荥阳。
——佚名撰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郏姓的源流和郡望。
诗传六合;
利溥三吴。
——佚名撰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郏滂,官六合县宰,能诗,所到之处,都有题咏。下联典指北宋昆山人郏亶,字正夫,嘉佑年间进士。
才推乡里;
诗重循良。
——佚名撰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郏侨,负才自持,为王安石所推许。下联典指唐·郏滂,工诗,官六合宰,所到之处均有题咏。
五言通用联
留题贤宰咏;
望午长官称。
——佚名撰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将仕郎郏侨的事典。郏侨,字子高,负才挺特,为王安石所器许。下联典指唐代名宦郏滂的事典。
六言通用联
宋成吴门水利;
清著白雪山房。
——佚名撰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水利万家郏亶,昆山人。其子郏侨,辑其所著为《吴门水利书》,伟于世。下联典指清代画家郏抡逵,字兰坡,号铁兰道人,常熟人。工画山水墨兰,有《白雪山房集》等。
七言通用联
姬昌华胄声名远;
郑国大夫德泽长。
——佚名撰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郏氏的得姓源流。
【家训格言】
《郏氏族训》
正直居心,取与不苟
持己勤且俭,与人恭有礼
孝父母,敬长上,正伦理,修祀典,
习诗书,勤耕作,务生理,慎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