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氏起源及历史

泊姓图腾_泊氏图腾

泊姓图腾(泊氏图腾)

  泊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出自春秋时期的夏禹后裔楚国公族,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第一个源于封国,在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支庶子孙中,有封于辛国者,后来分衍出。其后代中以封国为姓氏者:泊氏,即为夏王朝时期分封的一个小诸侯泊国(今安徽亳州),由于当时其地紧滨淮河,因称“泊”。其夏泊侯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受封国名为姓氏,古代“泊”、“薄”二字通假,因称泊氏、或薄氏,后来的成汤为诸侯时曾都于该地,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泊姓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九百四十四位,在台湾名列第一千一百四十六位,是非常罕见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夏泊侯、太子建

  太子建:(?—前522)芈姓,熊氏,名建,字子木,春秋时期楚平王的嫡长子。被大夫费无极陷害,出奔郑国,又因与晋国合谋夺取郑国,被郑定公所杀。在楚太子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泊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夏禹后裔楚国公族,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在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支庶子孙中,有封于辛国者,后来分衍出。

  夏禹下传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公元前二十五~十六世紀),其后代中以封国为姓氏者:

  单姓有

  泊氏、辛氏、计氏、崇氏、弗氏、刜氏、鬻氏、阳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陈氏、寝氏、彤氏、弋氏、褒氏、纶氏、巢氏、男氏,鲍氏、包氏、夏氏、差氏、禹氏、田氏等。

  复姓有:

  夏后氏、有南氏、彤城氏、司空氏、宇文氏、普屯氏等。

  其中的泊氏,即为夏王朝时期分封的一个小诸侯泊国(今安徽亳州),由于当时其地紧滨淮河,因称“泊”。其夏泊侯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受封国名为姓氏,古代“泊”、“薄”二字通假,因称泊氏、或薄氏,后来的成汤为诸侯时曾都于该地,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夏禹后裔楚国公族,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泊氏。

  芈姓的始祖为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孙季连,称季连氏。其后裔传至楚顷襄王熊横(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一度迁都于陈邑,其后裔子孙分衍出许多姓氏:

  单姓有:

  泊氏、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斗氏、成氏、屈氏、劳(蘧)氏、熊氏(非王族)、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叙氏、序氏、祖氏、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等。

  复姓有:

  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等。

  其中的楚国贵族泊氏,封居泊邑,即夏王朝时期分封的小诸侯泊国之地(今安徽亳州),西周初期原为焦国之地,春秋时期成为陈国之地,分为焦、夷二邑,焦邑后改称谯邑。

  周襄王姬郑十五年(楚成王芈頵即熊恽三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楚军大将成得臣率军伐陈国,夺取了焦、夷二邑,遂为楚国之地。百年之后的楚平王芈居(熊弃疾)在其地构筑了谯城(楚史称“城父”),派自己的儿子太子建镇守谯城,使得当时的谯、夷地区得到进一步的经济发展。

  周景王姬贵二十二年(楚平王六年,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听从了太傅费无忌的建议,改派太子建去镇守城父外城(今安徽亳州谯城区),名义上是让太子建管方城以外,实际上由楚平王自己管方城以内。次年(公元前522年),费无忌诬告太子建与伍奢密谋齐国,并以晋国为外援准备发动武装叛乱。楚平王信以为真,召见伍奢,严加诘问。伍奢规劝楚平王不要亲小臣而疏骨肉,但楚平王执迷不悟,先把伍奢关押起来,然后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情知太子建无辜,暗中派人先去向太子建告密,自己则不慌不忙上路,溜溜达达地赶往城父。太子建接到通知,就赶紧逃到宋国去了,逃过一劫,但太子建最后还是被晋国利用,死在了郑国。

  在楚太子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泊氏,世代相传至今,其泊氏亦称薄氏。

  要注意的是,一直到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泊邑一带才改称亳州,其境仍括焦、夷二邑。

  源流三

  源于古百越族,出自清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疍家人,属于以生活方式名称为氏。

  在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岛青云山上,有一丘荒芜已久的古墓,墓主姓“泊”,墓碑上还刻有“雍正壬子年重建”字迹。

  该支“泊”氏族人原聚居于马岗乡一带,原甚兴盛,后渐中落而消亡了。从源流来看,泊氏是疍家人的一支,在清朝初期编户,侯弃舟上岸与他姓杂居。

  疍家人是古百越族原住民族,在史籍《山海经》中称其为“鱼旦”。广东潮汕地区历来是古代疍家人聚居之地,明朝学者林大春在《潮阳县志·隆庆版》中记述:“县西南江上有曰疍户者,岸无室庐,耕凿不事,男妇皆以舟楫为居,捕鱼为业,旧时生齿颇众,课棣河泊,近或苦于诛求,逼于盗贼,辄稍稍散去……”

  据地理方位考察,林大春所记载的“县西南江上”,即当指现在的濠江。历年在达濠岛周围就有着为数不少的疍家人。疍家人依水而居,以船为室,捕鱼煮盐为业。大约在明朝时期,部分疍家人开始陆舟两栖,他们在靠近海滩的地方搭建草寮为屋,“或有弃舟楫入民间为拥保者矣。”现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的“三寮村”,就是因为原疍家人在海边搭了三个“寮仔”而得名,当为疍语之遗存。

  清朝初期,满清政府加强了对沿海地区丁户的管理,对疍民也不例外。史籍《揭阳志》中记载:“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许疍民村居编户”,疍家人正式上岸陆居,现在濠江区的“莘香里”,就是当年疍家人聚居的地方,称疍家乡。

  后来,疍家人的生活习俗也渐渐被沿岸地方民族所同化了。比如,按疍人习俗,殡葬一直为水葬,即“棺沉海底”,一直到清朝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以后,始改为土葬。

  疍家泊氏,是因为疍人在舟楫漂泊之时原无姓氏,在编户之际,当地官员始用“泊”字为其姓氏。从“泊”字本义来看,“课棣河泊”,巧妙客观地表述了疍家人原始的生存状态。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泊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多源姓氏,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九百四十四位,在台湾名列第一千一百四十六位,望出谯郡。

  今广东省的汕头市、台湾省的桃园县,仍有泊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堂号

  谯国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祠堂古迹】

  将军第

  在陆丰碣石镇泊厝池,有一座泊氏的古屋,那是一间府邸。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 的“将军第” 规模大气、厚重庄严,历经近160年还保留着原貌。

  清代,一位潮汕泊姓将军当了江苏省通州镇武官,却在带兵操练、讲武习艺之余下田教当地农民改良劳动工具和耕种作物,备受当地群众称颂——泊承升(?~1882),号荷亭,陆丰碣石镇人。农夫出身,中年入伍,逐步晋升。清咸丰三年(1853),诰封振威将军,钦赐花翎,由崖州(今广东省湛江雷州市)调任狼山镇(军事治所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境内)总兵。泊承升用兵出奇制胜,咸丰年间,太平军席卷江南,他秉承清廷旨意率军镇压,先克服上海,再攻取镇江,在其镇守之通州全境未被义军所据。泊承升在镇通州任上连续5任长达15年之久,为官正直,教民耕作,传授“漩桶”浇菜,解除弯腰弓背之累活;传授改薯块为薯藤种植番薯取得丰产;传授将鲎鱼做“鲎保”,变废为宝。泊承升讲武习艺之暇,也喜饮酒吟诗歌咏,大有儒将风范。光绪八年(1882)十一月十九逝世,享年90有余。通州特建祠祀之。

作为一位从潮汕地区走出的清朝将军,泊承升在老家碣石镇南城泊厝池,于咸丰九年(1859)建起了“将军第”府邸,这座建成至今160年的清末建筑依然保持着原貌。“将军第”总面积有2400平方米,其中长60米,宽40米。结构四平八稳,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以正门正厅为中轴线,左右两边对称建构,前低后高,布局严谨。整个呈现出“七包三”“九厅十八井(房)”的格局,即正座三厅四房,两侧偏座(厢房)各二厅四房,再加上前厅、正厅和正门内两边的两个官房等。两边的厢房,上下巷道一样,均为长12.3米,宽2.8米。泊氏后人称,“将军第”的设计图纸是朝廷给的,建设时按这一图纸严格执行。整座府邸可容纳上百人居住。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北唐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