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姓图腾(景氏图腾)
景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王室后裔景差,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二百五十三位。现今人口约五十五万,排在第二百一十五位,台湾没有进入前一百位。在晋陕甘川、江苏一带相对集中。
【释义】景,“亮光也”。光所到之处,物皆有“阴”。后人名阳为光,名阴为影。本义是因光而出现的物影,是物的虚景。
【得姓始祖】
景差:楚国公族子弟有三大姓氏:昭、屈、景。景氏有景差,很有才华,是楚国著名的辞赋家,好辞而以赋见称,作品有等。景差是楚国的贵族,楚襄王时任大夫。景差的家庭昌盛,他的后代都姓景,是今天景姓的起源。后世以景差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王室后裔景差,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战国时期,楚国王室有六大公族姓氏,即屈氏、景氏、昭氏、怀氏、田氏、吴氏,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景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
景差,是楚国贵族,为著名辞赋家,与屈原齐名,著有楚辞《大招》传世。景差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景氏,成为最早的一批景氏族人。景差的辞赋,可与屈原、宋玉同享盛名。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将楚国王族全部迁往中原地区,现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关中,豫西等中原地区。景氏族人在一千多年前主要繁衍于好田寺、华阳两地。好田寺在今山西省乾县东边的好田寺村,华阳在今山西省沔阳县东方之地,这两地均在后来的晋阳郡地(今山西太原地区)。景氏后人多奉景差为得姓始祖。
明朝初年,山西的景氏族人由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之后分迁全国各地。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景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传至春秋战国时期,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东周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姜杵臼去世,周敬王封赐其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 在齐景公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景氏,源起山东,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族精吉集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
蒙古族景吉济氏,亦称精吉集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以为姓者,满语为Ginggigi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景吉济氏多冠汉姓为景氏、吉氏、济氏、金氏等。
源流四
源于满族,出自古女真族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清稗类钞》中明确记载:“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胡锡氏,满语为Huhi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冠汉字单姓为景氏。
⑵.满族精格理氏,亦称景格里氏、精厄礼氏,满语为Ginggeri Hala,意为“洁净”,世居乌拉(今吉林长春)。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金氏、精氏、孙氏等。
⑶.满族精吉氏,亦称景吉氏,满语为Ginggi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金氏、精氏等。
⑷.满族景佳氏,亦称靖佳氏,满语为Gi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靖氏等。
源流五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古达斡尔族精奇哩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景奇里氏,亦称精奇哩氏,世居景奇理乌喇(今俄罗斯界雅河一带)、噶哈里碧汉额里村、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者,满语为Ginggiri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族、满族景吉济氏多冠汉姓为景氏、金氏等。
源流六
源于景颇族,出自古越族景颇部族,属于以民族名称汉化为氏。
景颇族称“姓”为“波桑”,含有类、种、姓的意义。也就是说景颇族历史上同种、同类之人,也即同姓之人,均有血缘关系,不得通婚。至今仍严格遵守这种“同姓不婚”的制度。
在历史上,景颇族实行“普那路亚式”的族外婚制度,即甲族一群女子与乙族一群男子互为夫妻的族外群婚,现今景颇族实行的单向姑舅表婚姻,即是这一族外婚的遗迹。姓氏在景颇族中起着“姓别婚姻”的功能。因而景颇族姓氏与家族历史密切相关。
景颇族姓氏中有大姓与小姓之分。大姓共二十六个,均为氏族社会部族或家族标志。其中木日(彭、李)、恩昆(岳),勒托(董、徐)、木然(尚、杨)、勒排(排)五大姓,是世袭山官的子孙,称为五大官姓。由二十六个大姓衍生出三百多个小姓。景颇族称小姓为“亭郭明”,即户名。由户名再发展为姓氏(即小家族的名字)。大姓和小姓常常连用,小姓在前,大姓在后,由同一大姓分出的两个小姓之间可以通婚。
景颇族的姓氏,主要来源于七个方面:①官位、职业称谓;②出生或居住地名;③动物名称;④植物名称;⑤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称谓;⑥食物或事物名称;⑦某种动物行为。
景颇族的姓氏起源模式,与汉族的姓氏起源十分类似,且多与图腾崇拜有关。而大姓、小姓之分及其社会功能,与汉族早期的“姓”、“氏”之分,和“姓别婚姻”、“氏明贵贱”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从中看出中华民族姓氏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景颇族人中,有许多族人以民族称谓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景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傣族,出自明朝初期沐国公军下景氏将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傣族,原本无姓,后来通过傣汉通婚开始有姓氏,如傣族姑娘嫁给汉人,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里还曾经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就都都姓什么的现象。
傣族景氏,祖先原为汉族,明朝初期跟随沐国公沐英元帅攻打三边(今云南、贵州、广西),最后留守西南边疆,和当地的傣族同胞通婚,逐渐融入傣族。
源流八
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半岛古百济国景氏将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氏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的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公元十七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其北部地区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中国东北的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源流九
源于阿昌族,出自明朝初期沐国公军下景氏将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阿昌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
阿昌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朝,“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
阿昌族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与汉族通婚开始有姓氏。从明朝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阿昌族景氏,明朝初期跟随沐国公沐英元帅攻打三边(今云南、贵州、广西),最后留守西南边疆,和当地的阿昌族同胞通婚,逐渐融入阿昌族,成为阿昌族的大姓之一。
源流十
出自改姓冒姓。常见的有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复音姓氏单音化等等。还有一些少见的改姓现象,即单音姓氏复音化,以及避耻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发展史上,因音讹与省文也是常见的两种改姓现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后改姓景。
景清的改姓,到底应属于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关文献,有待进一步考证。
【迁徙分布】
迁徙
景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部分景姓出自芈姓。楚国公族子弟有三大姓氏:昭、屈、景。景氏有景差,很有才华,是楚国著名的辞赋家,好辞而以赋见称,作品有等。景差是楚国的贵族,楚襄王时任大夫。景差的家庭昌盛,他的后代都姓景,是今天景姓的起源。景姓还有另一支起源,战国时齐国君主有个叫齐景公的,他的谥号是“景”,齐景公的后代中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称景氏,是今天景姓的又一来源。汉室鼎盛时期,景氏宗人从楚地外徙,流居关中,落户陕地(河南省陕县)。
晋朝时期,族氏支分,足迹印于陕西、福建、江苏、湖北等地。云阳景氏的始迁之祖为景继彰,进士及第,官授常州武进令,时在隋唐战乱之际。其五世祖审公世居庆州(陕西省)、真宁(甘肃省庆阳)一带。景继彰赴任江南,偕谏、谆二子同抵衙署(武进)。继彰病故后,其景谏、景谆二子迫于路途遥远,无法就道返归故里,于唐景龙三年(709年)卜居于丹阳的折柳镇唐兴里。后人因村中有丹井五口,叩击之,则分别发出“宫、商、角、徵、羽”旋律,其声清脆可辨,铿锵入耳,遂易村名为嘉(佳)井。由此,景谏、景谆兄弟俩被尊奉为丹阳景姓始祖。
景氏定居丹阳以来,历时达1000余年,按宗支细分为贵一至贵七。其贵七又分派12支,并有墙、玄,有望等宗支,以大宗统领小支,小支依附大宗,出现了枝繁叶茂的局面。景氏居住在行宫的景家渡,横塘的大景甲、景巷,陵口的东庄,蒋墅、折柳、窦庄景家村、云阳的景甲村,亦有分布在司徒村、徐巷、界沟、万亩塘、新庙头、张家村、段庄、大上埄、南寺前、长安桥、白塔里、盛墅桥、三里铺、冷家村、东庄铺、卜弋桥、戴庄、留庄、邮塘、柘塘、管庄、梅庄、望仙桥、丁义河、南渚、符城等地。
分布
宋朝时,景姓大约有3万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三十位以后,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等地,四川是景姓主要聚集地。
明朝时,景姓大约有6万6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七十四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甘肃、山西、江苏j山东、陕西、四川,这六省大约占景姓总人口的九成。全国基本形成了西北和苏鲁两块景姓的聚集区。
当代景姓的人口大约有55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9%,为第二百一十五位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景姓人口的增加率呈现∧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西、甘肃、江苏、四川,这四省大约占景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陕西、辽宁、贵州、河南、河北、湖北。全国形成了西北和江苏两块景姓的聚集区。
景姓人群主要分布在晋豫鄂渝大部、湖南西部、贵州东部、广西北部、陕宁、四川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西、黑吉辽大部,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以上,有的达到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5.4%,居住了大约43%的景姓人群。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东部、辽吉西部、河北大部、北京、山东西部、山西北部、豫鄂东部、皖苏沪大部、湖南中部、桂云大部、黔渝西部、四川南部、新疆西北,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0.12%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9%。居住了大约42%的景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冯翊郡: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的左冯翊辖地。东汉末始改置冯翊郡,治所高陵县。后移治临晋,即今陕西大荔县。北魏置华州及华山郡,西魏改州曰同州,郡曰武乡,隋废郡存州,寻改州为冯翊郡,唐复曰同州,寻曰冯翊郡,又曰同州。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堂号
晋阳堂:以望立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
云阳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三疏堂:典出自宋朝景泰。景泰为庆州通判时有明鉴,上疏朝廷称西夏李元吴必反。上疏三次,朝廷不理。不久李元昊率十万众反叛,遭到严密防范的景泰的打击。后累官至秦凤路马步军总管。
明鉴堂:同上。
此外还有积庆堂、念祖堂、敦厚堂、庆余堂、仁义堂等。
字辈
湖北宜昌景氏字辈:“万家学有德中正必远传”。
湖北云梦景氏字辈:“敦本传家法光明福泽长修齐宏业建树德定荣昌格致诚正远顺安治平扬裕后垂亿世发达永流芳”。
浙江余姚景氏字辈:“大瑞之传咸阡忠艮枚卜功臣作善降祥敷求哲人明徵定保家用平康奉先思孝谋及乃心惇德允元践修厥猷齐圣广渊训其成式嗣守遗绪垂裕后昆彝伦攸叙”。
吉林四平景氏字辈:“逢瑞增时胜元良宁先道”。
山东莱芜景氏字辈:“宗世荣华庆义正陆恒兴”。
重庆梁平景氏字辈:“子仁茯仕齐国金社运思正大光明心发宏达志强”。
江苏仪征景氏字辈:“国长安有裕道方贤月昭襄天朝廷文庆兴隆久远”。
安徽滁州景氏字辈:“文德伯邦在志怀兴占立保开图殿学宏胜照伟群忠臣家自有仁义广访贤峻岭培青森海平舟吉顺”。
河南邓州景氏字辈:“红青太云兴子天泽润生成实和年丰永乐康平”。
景氏一支字辈:“云幸紫天祥泽润家国邦”。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春秋;
望出晋阳。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景姓的源流和郡望。
碑留寒语;
绩著云台。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人景焕,著《野人寒语》。乾德年间,朝中立郡国戒石碑,刻有《野人寒语》中的句子:“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下联典指东汉栎阳人景丹,字孙卿,少年时到长安游学,王莽时曾举四科,他以言语科任固德侯相。刘秀任他为偏将军,打败王郎部将,建武年间封栎阳侯,图像画于云台阁。
六言通用联
汉室将军府第;
明代御史人家。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栎阳侯景丹,字孙卿,栎阳人。王莽时举四科,为固德侯相。汉兴武时拜为偏将军。下联典指明代洪武进士景清,授编修,改御史。建文初历官御史大夫。燕师人。清约方孝孺等同殉国。
清朝书画能手;
战国辞赋名家。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画家景梁曾,字秋田,钱塘人。号东梅老人,工书画,花卉、书法均学南田。下联典指战国时楚国辞赋家景差,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史记》说他“好辞而以赋见称。”
七言以上通用联
扫清灭洋,号称龙团元帅;
磨剑迎战,擢使马步军都。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直隶(今河北省)农民军领袖景廷宾,直隶广宗(今属河北省)人。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义和团失败后,他领导广宗人民继续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1902年3月,竖“扫清灭洋”旗帜,称龙团大元帅。直、鲁、豫三省边界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十六万人。5月袁世凯所部清军及六千名德、日、法侵略军作战,失败被俘,7月在威县牺牲。下联典指五代时后晋将领景延广,字航川,陕州(治今河北陕县)人。高祖时累官马部军都指挥使。后任相职,反对契丹称“臣”,并告契丹:“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指契丹主)若要战则早来!”
光动星文,万古无双大节;
石遗郡邑,千秋不贰箴言。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景清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景焕事典。
无瓦全,宁玉碎,香留姓氏;
作诗解,编易说,功在经书。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名人景皓事典。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景鸾,字汉伯,梓潼人。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遂明经术,著作有五十余万言。
【典故轶事】
1:景监的引荐之功
景监乃春秋战国时人,《史记》云:“监、景姓,楚之族也。”
秦国秦孝公即位时,秦国的地位还相当低,诸侯大国都看不起它。秦孝公对此现状十分不安,决心奋发图强,使国家强大起来。下令求贤纳士,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并赏给土地。诏令发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魏国有个青年,得知此消息后匆匆来到秦国,这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到秦国后,向秦孝公宠臣景监讲述了自己的变法之道,很得景监信任,于是景监极力推荐。 秦孝公求贤若渴,听到景监大力推荐,立即召见了商鞅,可商鞅却大谈五帝兴起的道理,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讲完后,秦孝公才睁开眼睛,对商鞅讲的根本没兴趣。 商鞅离开后,秦孝公很是恼火,对景监大发脾气,说:“你推荐的是一个迂腐呆滞之徒。”景监心里也不好受,就在这时,商鞅再次央求景监引荐他,景监只好答应。
过了五天,秦孝公再次召见商鞅,对商鞅还抱着一线希望。这次商鞅却讲述了一大套三王之道。秦孝公越听越不合口味,虽耐着性子听完了,但又生了一肚子气。秦孝公抱怨景监,景监更恼火。
商鞅第三次要求见孝公,景监虽有顾虑,但为了国家的前途,还是照办了。这次商鞅讲述了五霸兴起的历史,向孝公鼓吹富国强兵之术,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这次讲的称霸之道,秦孝公越听越有兴趣,两人谈了几天,孝公不知疲倦,反而精神抖擞,兴致勃勃,遂以商鞅之道变法改革。
秦国通过这次变法,使原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西戎”之国,逐渐发展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为日后秦统一全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商鞅的功绩之大自不可没,但景监的引荐之功也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2:景鲤出使秦国
景鲤乃楚怀王时的相国,有谋略,善辞令,是位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
楚王曾派景鲤出使秦国,有人对秦王说:“景鲤是楚王最喜爱的大臣,把他拘禁起来,用他换取楚国的土地。如果楚王答应了,那么我们将没用军队却得到了土地;如果楚王不答应,我们就杀掉景鲤,再与才能不如景鲤的人打交道,这可是一举两得的计谋。”秦王于是拘禁了景鲤。
景鲤对秦王说:“我预见到大王的权势将被天下人所轻贱,并且土地也不可能得到。我刚要出使的时候,听说齐魏两国都准备割让土地侍奉秦王。为什么能这样呢?就因为秦国楚国是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拘禁我,这是向天下诸侯昭示秦国失去了楚国的邦交,齐魏又怎能尊重孤立无援的国家。当楚国知道秦国处在孤立中,不但不会送来土地,而且还要在外边结交诸侯来图谋秦国,那么秦的天下就必然危险了。”秦王听了景鲤的这番话,赶忙释放了景鲤,并视之为座上客。
景鲤再次出使秦国。景鲤跟秦王、魏王在边境一带讨论联合的问题。楚王对景鲤擅自同秦国讨论联合之事感到很生气。有人对楚王说:“魏国请求不和楚国联合而只同秦国联合,因此景鲤才和我们一起讨论联合的问题。至于周王室对于你们和秦魏联合那是很高兴的,而齐国却产生了错觉,所以他们没有同你们联合起来。”楚王听了这番话,也意识到自己错怪了景鲤。
景鲤还受令出使过韩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对国家的忠心,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受到楚王的嘉奖。
【家训格言】
景氏家训八则
勤耕务读
祖训依然在,常怀读与耕。
惟勤堪致富,能务亦梯荣。
牛背催三月,鳌头占五更。
荷蓑皆主伯,释菜谒先生。
仓廪如云积,功名指日争。
后嗣敦本业,家训妙兼并。
敦伦孝亲
彝伦垂禹范,爱日在双亲。
怀桔情宜笃,遗羹孝始纯。
彩衣披菜子,春酒介芳辰。
顺矣原因翕,伤哉岂在贫。
鸭鸠恩及尔,鸨羽咏凄人。
莫谓行无忝,须听祖命申。
卑无犯上
达尊何可犯,逊顺最为宜。
莫谓人堪上,须知我自卑。
望中收白眼,让处有黄眉。
进履真谦也,阅墙且戒之。
割牲侬莫倦,袗臂尔宁施。
祖训谆谆在,从兹慎幼仪。
富莫骄贫
同是苍天命,贫人独寂寥。
纵然推我富,绝莫向他骄。
絮拥寒风透,庐斜细雨飘。
何人怜魄落,有客为魂销。
得意曾扬气,产情且折腰。
昌黎穷可送,转瞬又扬锟。
居仁由义
吾性从天降,存存岂外求。
须知仁是宅,便觉义堪由。
爱勿分秦楚,行宜学孔周。
广居高许许,正路遇头头。
善长功符夏,辞严道叶秋。
大人征事备,此诣尔思不?
睦族和宗
莫以源流远,而忘梓里恭。
敦伦须睦族,饬纪在和宗。
葛藟情宜笃,凫鷖咏可从。
支分休妒忌,缺陷应弥缝。
好戒忘争讼,还期共吉凶。
扪心思一本,祖训即晨钟。
布衣菲食
节俭人堪效,须防习俗移。
衣兮布足尚,食也菲为宜。
菲厌昭其质,还思训以时。
緼袍原不耻,菽水自无饥。
寒恤王章卧,鄙贻曹刿嗤。
楚风真足羡,差公一篇诗。
气忍家宁
不识宁家术,休云产荡然。
谁言气可暴,我道忍为先。
物至经三反,心平养十年。
一朝惩小忿,此境即中天。
福萃华堂五,仓储宝稻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