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氏起源及历史

俸姓图腾_俸氏图腾

俸姓图腾(俸氏图腾)

  俸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发源于古代生活在灵川府一带(今广西灵川)的古越民族,时有分散式政权模式的古越国。在古越族语言中,“俸(奉)”字意为“分离、分散、分裂”之意,世代相传,至今在傣族、瑶族的语言中,“俸(奉)”仍保留有原义。为纪念此次族民的大迁徙,许多古越族支均以“俸(奉)”为族号,后演化成为姓氏,称俸氏、或奉氏。俸姓现今人口约一万,排在六百四十位。

【得姓始祖】

  (暂缺)

  各支始祖

  俸文乾: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后率家人迁居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府灵川县俸家村。是为灵川俸氏始祖。

  俸孟贤(1672—1751):原居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府灵川县,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率家人迁居四川省资州东一里成都山龙潭沟东岳庙是为安岳俸氏入川始祖。而安岳始祖则为俸孟贤之四世孙俸荣芳(1785—1869)于道光十二年(1832)从资州迁入安岳县永康乡鲁家湾(现周礼镇千金村)。

  俸仲琳: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后迁四川华阳县,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再迁简阳县,历经数年,又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举族迁到广汉县三水镇的罗经桥,后又有部分族人分迁至广汉水村西九甲杜家嘴。是为广汉俸氏始祖。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古越族,出自战国末期西南地区民族大迁徙,属于以历史性状称谓汉化为氏。

  俸氏,发源于古代生活在灵川府一带(今广西灵川)的古越民族,时有分散式政权模式的古越国,严格来说,是一种部落联盟,并非是国家形式。该古越国并非是周显王姬扁十四年(越王无余之二十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公元前355年)被楚国所灭的姒姓越国。

  该古越国于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威王熊商六年,公元前334年)被楚国征灭,破国后的越王诸子孙,为躲避战乱,分散逃亡,一支辗转至江南两广海滨一带,另有一支向岭南腹地、中南半岛迁移。

  在古百越民族的语言中,“俸(奉)”字本义为“分离、分散、分裂”之意,至今在傣族、瑶族的语言中,“俸(奉)”字仍保留有原义。为纪念战国晚期的的族民大迁徙历史,许多古越族各支族人均以“俸(奉)”为本族之号,后逐渐演化成为姓氏,称俸氏、或奉氏,世代相传至今。

  后来,该俸氏部族分化为各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广西地区的大部分融改为瑶族;分布在云南地区的大部分融改为傣族;而在四川、江西地区的族人则基本上全部融入汉族。

【迁徙分布】

  1.俸氏一族的主体分布

  俸氏源于古越国,因战争而迁徙到广西、云南、四川等偏远地区栖居。到宋、明两朝时期,俸氏族人重振家声,人才脱颖而出。至清朝时期,俸氏族人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

  俸氏族人后来分成若干支,主要有云南临沧地区、广西桂林地区、四川安岳与广汉地区这三大主流。有些地方有断代族谱,但目前还没有通谱。

  目前,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四川省东北部地区,俸氏族人居住比较集中,其他地区则比较分散。

  俸氏在广西地区的一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随当地改为了瑶族,而在云南的一支大部分则随当地改为傣族,但在四川的俸氏因分别从云南、广西迁徙而至,目前大多保持原民族状态。

  在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黄金乡、顺河乡、鱼龙乡居住着很多俸氏后裔,祖上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南永州双牌县迁来;双江“俸”氏于明朝年间由勐卯军团征战而至;临沧俸氏人口不下两万余。

  在湖南省道县有四千多俸氏族人;永州宁远县有两处俸氏族人聚居,总数约为五千余人;祁阳金洞、新化县奉家镇、溆浦县、隆回县都有俸氏族人生息繁衍。

  据专家考证,湖南省新化县奉家镇的下团村,就是晋朝时期大文豪陶渊明所撰《桃花源记》的原型所在地。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有俸氏人口不下一万,主要聚居在莲花镇、平安乡、观音乡、三江乡,恭城俸姓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以三江乡俸头寨为代表的一部分据传因“千家峒事件”自千家峒迁徙而来,有《千家峒源流记》和《过山榜》记载,另一部分据传自桂林而来,亦有自认来自“荆楚宜章”的,且这部分族群堂号为“积庆堂”。

  2.广西云州的俸氏土司

  在广西地区,云州的历史非常久远。以州为名,时间可上溯到公元1421年,即明宣德三年。当时其地域为大侯寨,属于俸氏一族傣族酋长的辖区,即被明朝政府升为“大侯御夷州”,开始由单纯的军事组织升格为政治实体。“大侯州”后被明朝官方称呼了一百七十七年,至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因俸氏一族发生内讧,明军参予平乱后改土归流,始设流官制(宣抚制),由当地大土司猛廷瑞形式主辖,土司俸贞实际控制。

  到了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云南的大侯州土司猛廷瑞专恣,“潜蓄异谋”,不满明朝政府的欺压,起兵造反。巡抚云南的都御史陈用宾(公元1550~1617年)发兵讨而诛之。当时,大侯州的土司俸贞随猛廷瑞一起造反,遂一并被镇压。之后,明神宗朱翊钧端坐在龙椅上,准平乱归来的陈用宾所奏,废黜了俸氏土司之职,拟设流官。俸氏土司制度既废,其旧地名当改,于是“御定”将大侯州改名为“云州”。

  大侯州被改为云州后,知州官为从五品,归属顺宁府管辖。改为云州后,地方各族各设流官,俸贞以从逆诛,遂并入顺宁,设流官,即以比州属之。明神宗在州治前额标上“钦命云州”四字,想是要体现皇廷之威。

  由于猛廷瑞是主谋,被陈用宾满族戮尽,“今顺宁猛廷瑞后已绝”。而俸贞只是从犯,因此只杀他一人,其后尽留,“男丁流徙千里”,因此得以保留一脉,后“犹有奉祀子孙,岁给八十五金之饩焉。”

  公元1639年,大地理学家徐霞客从顺宁南下游历至云州,由旧城(今县城)东向转北入云州(今新城坝)东门,见“州沿前额标‘钦命云州’四字,想经御定而名之也!”遂将发生在那里的一段历史写入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古云州之名是应是明神宗“御定”确凿无疑。否则,尽管山高皇帝远,小小的从五品知州(地处级)不论如何也不敢在云州城楣上前妄加“钦命”二字。

  到了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民国政府将“云州”改称为云县。到1950年,云县人民政府成立。

  3.四川广汉俸氏一族

  明末清初,俸氏先祖为避战乱,从义聪至文乾、文贵,历经四代,皆有名无姓,居住在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一带。

  清朝顺治年间,文乾率家人迁居广西省桂林府灵川县俸家村;而文贵一系仍留在江西。文乾同文贵商定,子孙班排二十四字(史料缺佚,字辈待考)。之后,始复“俸”姓。

  传至俸胤富一代,生有五子:长子俸仲瑞、次子俸仲琦、三子俸仲琼、四子俸仲珀、五子俸仲琳。

  在五兄弟中,其余四子皆老实本分,唯有俸仲琳聪明颖达、狂放不羁、任侠喜游、不事生产,与兄长四人大相抵牾,另兄长们实在头疼。

  当俸胤富及夫人涂氏相继去世后,兄长四人商定,乘俸仲琳在外游历未归时,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9年)瞒着俸仲琳举家迁往四川,扔下俸仲琳,由得他去折腾。幸亏俸仲琳之妻秦明敏知道,背负起幼子追上同行。

  待俸仲琳回家时,家徒四壁,人物俱空。询问其他族人,始知兄长们已经离家已三日了。这下真急了,俸仲琳淋雨涉泥,晓行夜宿,沿途多方打听,终于在在四川华阳县追上了兄长家人。

  而后,该支俸氏一族在华阳县佃耕,却因人口众多,只得又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8年)再迁到简阳县佃田耕种,历经数年,又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举族迁到广汉县三水乡的落金桥佃田耕种,该地地广人稀,由是家境就开始兴盛,后又有部分族人分迁至广汉水村西九甲杜家嘴居住,在三水乡三江村易家河坝买得河坝地八百亩。

  俸仲琳又经当地豪士李鹤介绍,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农历1月27日买得原李明先的田产、房屋,即今清江乡俸家井坎老院子。以后又买三水镇街房十二间、和兴场街房十六间,成为当地巨豪。

  俸仲琳生子有八人:俸任高、俸任照、俸任明、俸任亮、俸任战(先任四川射洪县训导,后任广西厅官,遂归原籍广西)、俸任重、俸任道、俸任德。

  念及祖先逃避官府的各种迫害,被迫隐姓埋名,流离迁徙之苦,俸仲琳遂立志躬耕田野,不求闻达。但由于家族人口众多,第跨金汉两县,难于管理,俸仲琳遂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将广汉县田产房屋,分给俸任照、俸任战、俸任重,房金堂田产房屋分给俸任明、俸任亮、俸任道、俸任德。

  俸仲琳的后代后来在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又购买了广汉万福乡京皇附近房屋田产二百余亩,又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分得京皇寺田产,从此家道兴盛,俸氏族人炎衍四播。

【郡望堂号】

  郡望

  广汉郡:秦朝时期为古蜀郡之雒县。西汉初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县治,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十三县,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时为益州,刺史治所在遂宁(今四川遂宁),其时辖地在今四川省广汉县、遂宁县、谢洪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移治到雒县(今四川广汉,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乡境五里巷)。晋朝时期徙广汉郡治广汉,在今四川遂宁县东北,寻还后汉旧治,北周时期废黜。至隋朝时期,雒县县城始徒今雒城镇。唐朝时期改称为汉州,至民国初期废州为县。1988年戊辰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梧 州:亦称梧州府、苍梧郡、新广郡、广信县。秦朝末期,中原群雄逐鹿,南海郡龙川令赵佗乘机绝道封关,兼并象郡、桂林郡,屯兵严关、秦城关、桂岭,于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建南越国。西汉朝吕后五年(戊午,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建赵佗王城。赵佗打败安阳王后,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王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今广西北山),傍桂水(今广西桂江),大江(今广西西江)绕其前”。赵光即位,便兴建王城,取“苍梧”族之名,称“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据1956年勘测,苍梧王城周长424米,面积1.12万平方米。苍梧王城是座土城堡,为赵佗王国的行都,借以控制桂林郡和象郡。城址在今梧州河东区东中路和东正路南。城东由东正路至传经里;城西由东正路至东中一巷;城南由东中路一巷至传经里;城北在东正路;城址的选择,可依山据守,又可防洪。苍梧王城存在七十余年”。因此,地方志专家冼光位指出:“梧州市历史悠久。《史记·南越列传》记有:汉初,南越武帝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赵光即位,便兴建苍梧王城。这是今梧州市建城之始,也是今广西有文字记载建城之始。《史记》、《苍梧县志》记有梧州和广西最早的这座土城。”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以其地为广信县,置苍梧郡”。于是,改苍梧王城为广信县城。广信县之得名,据《汉书·郡国志》说:“县名广信者,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因为广信是岭南最早开发的地方。从舜帝、秦始皇、赵佗到汉武帝,都十分重视开发这个地方。广信县城在苍梧王城的基础上,“向南筑成半梯形,北由今梧州东正路45~10号,中由东中路顶幼儿园至传经里4号,南由东中路14号~文化路东三巷6号,周长六百米,面积两万五千平方米左右。三国东吴黄武元年(壬寅,公元222年),再次扩筑至今大中路口和东正老干部宿舍”。最早记载广信县治所在地的是唐初李贤的《后汉书注》。李贤在注《后汉书·陈元传》时说:“广信,故城在今梧州苍梧县。”其次是唐朝杜佑,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他在《通志》中说:“苍梧,汉广信县城即此地。”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说得更为明确:“广信城,在今梧州府治东,汉置,自三国吴以来皆因而不改。”该书还引用《城邑考》说:“府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临江。”《广西通志辑要》也说:“广信县苍梧郡治,又为交州刺史治。”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在苍梧郡设漓水关。《汉书》就有“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漓水关”的记载。“漓水关,在府(今广西梧州)西南,汉置苍梧郡有漓水关,即此”。这就是说,苍梧郡、广信县同在漓水关,即今梧州桂江口。王国维在《水经注》中说:“苍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开,王莽曰新广郡,县曰广信县,王氏《交广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赢移治于此。”《中国历史地图集》在“西汉交州刺史部图”和“东汉交州刺史部图”,把苍梧郡和广信县治所和漓水关分别标在今梧州市的桂江口处(浔、桂、西三江交汇处)。由此可证,梧州是苍梧郡和广信县治所。《苍梧县志》说:“汉广信县,武帝元鼎六年开。”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农历7月,汉朝统一了南越,置苍梧郡、广信县,苍梧王城为苍梧郡、广信县治所。赵光被封为隋桃侯,食邑三千户。广信县是岭南开发最早的地方。因此,江藩在《炳烛室文杂》中说:“吴以广名州,本于广信,宋以广名路,亦本于广信也。”广西、广东之得名,就因为广西在广信西面,广东在广信东面。而广州之得名,据《广州考古辑要》说:“名广州者,因制治在广信,乃取县名之一字为州名耳。”广信建置以来,历两汉、三国、晋、南朝宋、齐,达七百年,广信县名不变,直到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才改为苍梧县。

  堂号

  广汉堂:以望立堂,亦称汉州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梧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苍梧堂、新广堂、广信堂。

  积庆堂: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俸氏堂号。

  字辈

  四川广汉俸氏字辈:“良富仲任从邦有嘉朝廷培士荣耀必长天锡光国世履祖昌”。

【楹联典故】

(暂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