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姓图腾(空氏图腾)
空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和空桑氏。空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四位,现今人口约十三万,排在三百八十八位。
【得姓始祖】
空桑:伊尹出生于空桑之中(今河南开封,一说山东曲阜),他后来就给自己的长子起名叫空桑。后来,空桑的后裔子孙都以空桑为复姓,称空桑氏,随着历史的演变,后来空桑氏族人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空氏、桑氏,世代相传至今,空氏族人大多尊空桑为得姓始祖。
微子启:商王朝末期,纣王无道,子启屡次规劝纣王不听,于是卷携王室祭器离开朝歌回到自己的封地。微子启离开朝歌,感到空有国相之位而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又自号“空相氏”。在微子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空相氏,后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空氏、相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空氏族人尊奉微子启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空桐氏,出自商朝始祖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空同,也称空桐、崆峒,是河南汝州西部崆峒山的简称。相传,远古时期,轩辕黄帝在新郑称帝,曾带人两次到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治国和养生的道理。到了商王朝的时候,商祖的后代中有分封在空桐之地者,史称古空桐国。
在空桐国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多以国名为姓氏者,称空同氏,或空桐氏、崆峒氏。另有一种说法,自古以来居住在空同山的住民中,早就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空同氏,或空桐氏、崆峒氏。空同氏,或空桐氏、崆峒氏,后来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空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kōng(ㄎㄨㄥ)。
源流二
源于空桑氏,出自商朝大臣伊尹,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空桑,是一个古代地名,在今天的河南开封陈留镇南部。商王朝的时候,成汤手下有位贤重之臣伊尹,辅佐成汤灭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伊尹出生于空桑之中(今河南开封,一说山东曲阜),他后来就给自己的长子起名叫空桑。
后来,空桑的后裔子孙都以空桑为复姓,称空桑氏,随着历史的演变,后来空桑氏族人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空氏、桑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kōng(ㄎㄨㄥ)。
空氏族人大多尊空桑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至两汉时期官吏司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司空,最早是由远古时期少昊所设置的官位,舜帝时期继续沿用,到了西周时期,全称作“冬官司空”,是整个周王朝时期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成员,即三公六卿中的六卿之一。
在古代,“司空”一称在金文中也写作“司工”。在现存的典籍《周礼》中,有关“司空”部分的记述早就已经遗佚在历史长河之中了,因此今人对司空之职责权限范围是无法详细了解清楚的。不过,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司空”一职有所注释:“司空,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罪而行尝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固有大造大疑、谏争,则与太尉同。”
但要注意的是,《史记》中所记述的是汉朝时期的司空之职,不能完全理解为西周时期的司空的职掌内容,但从中还是能够大致了解到司空的职权范围。按官职权限随着历史从奴隶制发展到封建制的过程中,职能分工逐渐细化的原则及其规律,可以推测在西周时期,司空的职掌范围应当比汉朝时期更大、更广泛,例如,百工之长的“工正”就隶属于司空管辖,说明司空不止管理营造、百工之类。到了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汉成帝刘骜绥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去“大”称司空,此后,司空的职能完全改变。到了东汉时期,又一度恢复大司空之称。
到了隋、唐、宋时期,司空为三公之一,地位十分崇高,但仅为虚衔而已。在历朝历代之司空、大司空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空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空氏、司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kōng(ㄎㄨㄥ)。
源流四
源于子姓,出自周王朝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传说,该支空氏为西周初期宋国始祖子启的后代。子启为子姓,是殷商末期商帝乙子羡的长子、商帝辛子纣的庶兄,在殷商末期曾为国相。当时子启的封邑在微(今山西潞城),故也叫微子启。
商王朝末期,纣王无道,子启屡次规劝纣王不听,于是卷携王室祭器离开朝歌回到自己的封地。后周武王姬发率八百诸侯攻伐商纣,微子启持祭器主动投降,被周武王释放并复其位。到了周成王姬诵四年(公元前1040年),周公姬旦平定三监叛乱,杀了武庚之后,特封微子启于商王朝故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以续商祀。商丘是商族的发祥地,因此宋国保存殷商文化最多,被认为是古代礼制的典范而受到诸侯的尊重。
当年,孔子曾来商丘讲学习礼,故有“阏伯(帝喾长子)始封之墟,尼(孔子)圣习礼之邦”的美称。因微子启有前车之鉴,故施政仁德,得到原商王朝遗民的爱戴。宋国在强盛之时,其疆域拥有今河南省东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和山东省西南部,在西周时期和春秋中期以前是一个诸侯大国,曾灭掉了滕国、薛国、曹国。
当年微子启离开朝歌,空有国相之位而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又自号“空相氏”。在微子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空相氏,后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空氏、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kōng(ㄎㄨㄥ)。
该支空氏族人尊奉微子启为得姓始祖。
源流五
源于职业,属于以职业名称为氏,或复以官职称谓为氏。
空侯,原来是古乐器名,即箜篌。箜篌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朝学者杜佑在《通典》中也记载:“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
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朝时期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唐朝学者魏徵寿在《隋书·音乐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东晋时期,就有天竺国(今印度)送给前凉政权的一部伎乐中有这种竖箜篌。竖箜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亚述、巴比伦以及埃及、希腊等地区十分流行的一种叫做“竖琴”的乐器。南朝学者沈约在《宋书·乐志》中则更明确地记载:“空侯,初名坎侯。汉武帝赛灭南越,祠太一后土用乐,令乐人侯晖依琴氏,作坎侯,言其坎坎应节奏也。
侯者,因工人姓尔。后言空,音讹也。”以箜篌演奏乐礼的艺人就称箜篌氏,后简笔称空侯氏,又称坎侯氏、空出氏等。在箜篌氏、空侯氏、坎侯氏、空出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后省文简改为单姓空氏、侯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kōng(ㄎㄨㄥ)。
源流六
源于地名,出自晋朝时期竉州,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竉州,是两汉时期的一个地名,位置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一带。竉州,原来是长江至洞庭湖的支流沱水河道中的一个沙洲。东汉太傅胡广曾为其父亲交趾都督胡竉建墓茔并立碑,遂有后世北魏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作“夏水又径交趾太守胡竉墓北”的记载。
夏水,即汉水分支沱水,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华容河,非指今长夏河由于胡广在沙洲岛中葬有父亲胡竉之墓,南朝刘宋学者盛弘之在《荆洲记》中就称其为“竉洲”,后世也就如此称其地名了。例如在后来在史籍《晋书·王澄传》中就如是记载:“蜀流人作乱,澄袭之于竉州。”
随着沱水中泥沙日积月累地逐渐淤积,竉洲不断扩大,到了隋朝时期,竉洲终于与东北的河岸连接成陆地,古华容县城逐渐迁扩其地,最终成为今华容县城的所在地,此后不再见“竉洲”之名。因此,古华容非今华容,而是在古竉洲东南,后踞竉洲之地。
近有学者认为华容两千年来一直就在今华容之地,还指责历史学界关于古华容不在今华容的观点、以及199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修订出版的《辞海》中关于“华容”的注解都是错误的,孰不知,恰恰错误的就是斯者。汉、晋、十六国乃至南北朝时期,居于竉洲之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竉氏。在古代,“竉”与“空”二字通义通假,故而后来该地区的竉氏族人简笔为空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华容空氏,亦称洞庭空氏。要注意的是:天下空氏族人中,唯有该支空氏的正确读音作lǒng(ㄌㄨㄥˇ)。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温屯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温敦氏部落,金国时期亦为温敦氏,满语为Wentun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长春),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空氏、敦氏、温氏、孔氏等。满族空氏正确读音作lǒng(ㄌㄨㄥˇ)。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空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四位,现今人口约十三万,排在三百八十八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93%。空氏望族居住在宫邱郡(今址在山东省淄博市北部。也有说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的。)、顿邱(今河南省境内。今山西之忻州、河南之义马等地有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宫邱郡:古老的郡治,据史籍《郡望百家姓》的记载,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北部一带地区。
营邱郡:今河北易县。战国时期营邱郡为燕国的下都。隋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置易州,隋开皇十七年(丁巳,公元597年)降置易县,上属易州。五代时期属后晋政权,后晋开运三年(丙午,公元946年)至后周显德六年(己未,公元959年)属辽国。宋宣和四年(壬寅,公元1122年)改属武遂郡,宋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复归辽国,改属高阳军。金天会十一年(癸巳,公元1133年)归属金国。元太祖八年(癸酉,公元1213年)属顺天府。明朝时期沿袭不变。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公元1733年)由县升州,领涞水、广昌(今河北涞源)两县。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降州为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设易满徐县、定易涞县、易县、龙华县。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恢复易县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顿邱郡:亦称平昌郡,据《宋书·州郡志》记载:“顿邱,二汉属东郡,魏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阳置顿邱郡,县属焉。”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南朝时期的宋国将顿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顿邱,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区。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堂号
宫邱堂:以望立堂。
顿邱堂:以望立堂。
平昌堂:以望立堂。
营邱堂:以望立堂。
易水堂:同营邱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六言通用联
魏博徒来妙手,
崆峒本其正宗。
——佚名撰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剑客空空儿,元和年间,为魏博节度使谋杀刘昌裔刘悟,刘依赖侍女聂隐娘的计谋得免死。下联典指空氏来历之一,源于空同(又称空桐、崆峒)氏。“崆峒”,山名,为黄帝从广成子问道处,后人以山为姓,取同音字复姓空同、空桐,后又简而为空氏。
【典故轶事】
空空儿和聂隐娘
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魏博(今河北大名)大将聂锋有个女儿叫聂隐娘,当年十岁。有一天,一个尼姑到聂锋家讨饭,见到了聂隐娘,特别喜爱。她就对聂锋说:“押衙(指聂锋)能不能将女儿交给我,让我教育她吧。”
聂锋很生气,斥责了尼姑。尼姑笑笑说:“您就是把女儿锁在铁柜中,我也能偷去呀。”当天晚上,聂隐娘果然丢失了,聂锋大吃一惊,赶紧令人搜寻,很就都没有结果。聂锋夫妇每每思念女儿,便相对哭泣。
五年后,尼姑把隐娘送回来了,并告诉聂锋说:“我已经把她教成了,现在把她送还给押衙。”说完就不见了。一家人惊喜交加,连忙问女儿都学了些什么。
聂隐娘说:“开始时也就是读经念咒,也没学别样。”聂锋不相信,又恳切地问女儿。聂隐娘说:“我说真话恐怕你们也不信,那怎么办?”聂锋说:“没关系,你就说真话吧。”
聂隐娘便把真实情况说了一遍:我当初被尼姑带走时,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天亮时,到一大石穴中,穴中没人居住,猿猴很多,树林茂密。那里已有了两个女孩,都是十岁,都很聪明美丽,就是不吃东西。她们能在峭壁上飞走,像猴爬树一样轻捷,没有任何闪失。尼姑给了我一粒药,又给了我一把二尺长的宝剑,剑刃特别锋利,毛发放在刃上,一吹就断。我跟那两个女孩学攀缘,渐渐感觉自己身轻如风。一年后,学刺猿猴,百发百中。后又刺虎豹,都是割掉脑袋拿回来。三年后能飞了,学刺老鹰,没有刺不中的。剑刃渐渐磨减到只剩五寸长,飞禽遇到,有来无回。到了第四年,留下二女守洞穴,领我去城市,我也不知是什么地方。她指着一个人把这人的罪过说了一遍,叫我在那人不知不觉中把他的头割回来。然后给我一把羊角匕首,三寸长,我就在大白天把那人刺死,别人还看不见,把他的头装在囊中,带回石穴,用药将那头化为水。五年后,尼姑又说,某个大官有罪,无辜害死很多人,你晚间可到他的房中,把他的头割来。于是,我就带着匕首到那房中,从门缝中进去,一点障碍没有,我爬到房梁上,直到天亮,这才把那人的头拿回来。尼姑大怒问,怎么这么晚才回来?我说,我看那个人逗弄一个小孩玩,怪可爱的,当时没忍心下手,后来只剩他一人时才下的手。尼姑斥责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先杀了孩子,断其所爱,然后再杀他。后来尼姑说,我把你的后脑剖开,把这只小匕首藏在里面,伤不着你,用时也很方便。又说,你的武艺已经学成,可以回家了。于是把我送回来了。她还说,二十年后才能一见。
聂锋夫妇听聂隐娘叙述完后,心中很是惧怕。以后,每到夜晚聂隐娘就忽然不见了,一直到天亮才回来,聂锋夫妇俩也不敢追问,因此逐渐地也不太管聂隐娘了。
有一天,一个磨镜的少年人来到聂家门前,聂隐娘高兴地说:“这个人可以做我的丈夫。”于是她告诉了父亲,聂锋也不敢不应承。于是聂隐娘便嫁给了那少年,她丈夫只会磨镜,不会干别样,聂锋便供给他们吃穿费用,很丰厚,只是在外居住。多年后,聂锋去世了,魏博主帅隐约知道了聂隐娘的一些情况,便出钱财雇佣他们为自己的左右吏。
就这样又过了数年,到了唐宪宗李淳元和年间,魏帅和陈许(今河南许昌)节度使刘昌裔关系不睦。魏帅便派聂隐娘割刘昌裔的头。刘昌裔能神算,聂隐娘刚辞别魏帅时,他就知道她能来,便召集衙将,命令他们在聂隐娘来时的那天早晨到城北等候。结果衙将等来了一男一女,各骑白驴黑驴,到了城门,遇有鹊雀在隐娘丈夫前面鸣噪,衙将用弹弓射,没有射中。聂隐娘一把夺过弹弓,只一丸便射杀了鹊雀。她向衙将一揖,说:“我们只是想见一见刘仆射,所以才从远道赶来。”衙将按正常礼节接待。聂隐娘夫妻说,刘仆射果然是神人,不然的话,怎么知道我们要来呢。我们愿见刘公。
刘昌裔来了,聂隐娘夫妻拜过后说,我们很对不住您,真是罪该万死。刘昌裔说:“不能这样说,各为其主,人之常情,我和魏帅没什么不一样的,我请你们留在这里,不要有疑虑。”聂隐娘感谢说:“仆射左右无人,我们愿意到您这里来,我很佩服你的神机妙算,魏帅不如您。”
刘昌裔又问他们需要什么。聂隐娘说,每天只要二百文钱就足够了。刘昌裔便答复了他们的要求。一天忽然不见了他们骑来的两匹驴,刘昌裔派人寻找,不知去向。后来在一个布袋中,看见了两个纸驴,一黑一白。
一个多月后,聂隐娘对刘昌裔说:“魏帅不知我们在这住下了,必定派人来询查,今天请您剪些头发,用红绸布包上,送到魏帅枕前,表示我们不回去了。”刘昌裔照办。
到了四更,聂隐娘返回来了,对刘昌裔说:“送去信了,后天晚间魏帅必派精精儿来杀我,还要割您的头,我们会想办法杀了他,您不用忧愁。”刘昌裔豁达大度,毫无畏色。
这天晚上,烛光通明,半夜之后,人们果然看见一红一白两个幡子,互相击打,飘飘然在床的四周转悠。过了很久,见一个人从空中跌下地来,身子和头分开了。之后聂隐娘也出现了,说,精精儿现在已被我打死。然后将精精儿的尸体拽到堂下,用药化成了水,连毛发都不剩。
聂隐娘又说:“后天晚间,魏帅会派空空儿来。空空儿的功夫是神不知,鬼不觉,来无影,去无踪,我的武艺是赶不上他的,因此这就看仆射您的福份了。你最好用于阗玉围着脖子,盖着被,我变成一只小蚊虫,潜入您肠中等待时机,其余人不用逃避。”
刘昌裔按她所说的办法做了。到了半夜三更,刘昌裔虽然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却没睡着,不久果然听到脖子上砰的一声,声音特别大。聂隐娘从刘昌裔口中跳出,祝贺说:“仆射,您没事了。空空儿这人像雄鹰似的,只是一搏,一搏不中他便远走高飞了。他因没能真正击中您,感觉很耻辱,所以不会再来了。如今还不到一更,他已经飞出一千多里外了。”
大家赶紧过来察看刘昌裔脖颈上的玉石,果然上面有匕首砍过的痕迹,还很深。事后,刘昌裔给隐娘夫妇送了厚礼以示感谢。
唐宪宗元和八年,刘昌裔调到京师长安为官。聂隐娘不愿跟随去京,她对刘昌裔说:“从此我要游历山水,遍访圣贤。只求您给我丈夫一个差使就可以了。”刘昌裔当然照办了。
后来,人们渐渐忘记了聂隐娘其人。到了刘昌裔逝世时,隐娘忽然骑驴到了京师,在刘昌裔的灵前大哭一阵后飘然而去。
唐文宗开成年间,刘昌裔的儿子刘纵出任陵州刺史。他在赴任时于四川栈道上遇见了聂隐娘,面貌仍和当年一样。大家彼此很高兴能够重逢,聂隐娘还像从前那样骑一头白驴。
分手时聂隐娘对刘纵说:“你有大灾,你不应该到这里来。”然后拿出一粒药,让刘纵吃下去。她说:“来年你不要做官了,赶紧回洛阳去,那样才能摆脱此祸。我的药力只能保你一年免灾。”
刘纵送给聂隐娘一些绸缎,但聂隐娘没有要,飘飘然而去,如神似仙。
由于刘纵在这一年里为官顺利,因此根本就不相信聂隐娘的话,一年之后就没有辞官,果然就死于陵州。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聂隐娘、空空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