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姓图腾(关氏图腾)
关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姓氏,最早出自远古帝舜时期养龙高手董父,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得姓始祖是夏朝末年著名贤臣关龙逄,据说关龙逄是安邑人,因此关氏族人将发源地传为山西。关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四位,现今人口约一百五十多万,排在第一百三十四位,在台湾排在一百四十位。
【释义】关,本义是门闩。
【得姓始祖】
关龙逄:夏朝末年的著名贤臣,夏桀时之大夫,为有史关姓第一人,是关姓鼻祖,高阳氏之后,山西省解州安邑人(今山西省运城市安邑)。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槽堆成小山,他在旁边通晓畅饮,不理政事。他为官正派,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触怒了夏桀,结果被囚禁起来,遭受了“炮烙之刑”,但由于他敢为民请命,勇于犯上死谏,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拥戴,彪炳史册的诤臣,被誉为“死谏开先第一人”。在长垣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龙相村,原有一座大墓,据传是夏朝末年犯颜直谏的忠臣关龙逄的陵墓。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帝舜时期养龙高手董父,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据史籍《姓源》、《通志·姓氏略》记载,颛顼有个后代叫董叔安,擅长养龙,古代称马为“龙”。
董叔安的儿子叫董父,在帝舜执政时期负责养龙,被封为豢龙氏。在古代,“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作关龙氏。
在董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者,称豢龙氏、关龙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在关龙氏族人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关龙逄,是夏王朝末期夏桀执政时期的一位大夫,曾因功受封于黄河北邑,因此史称其地为“关邑”。一直到了春秋时期的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晋景公姬孺十三年,公元前587年),晋国的中军元帅、正卿栾书被封于关邑,才改置关邑为“栾邑”,就是今河北省的栾城市。
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是一个暴虐荒淫、暴虐无道的君主,他用酒作池,酒糟堆成小山,整日在旁边通晓畅饮,不理政事。
夏桀本来文武双全,据说空手就可以把大铁钩拉直,但他即位后荒淫暴虐,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也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无道暴君。
夏王朝在其父亲姒发执政时期,各方诸侯就已经不来朝贺了,因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致使夏王朝进一步衰落。传至夏桀时,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夏王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
但夏桀不思改革,只顾骄奢自恣。据史籍《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夏桀将酒池修造得很大,甚至可以航船,有人醉而溺死在其中的事情时常发生,但这些荒唐无稽之事却常使妹喜欢笑不已。而当时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妻离子散。臣民们皆愤怒地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你几时灭亡啊?我宁愿与你同归于尽)!同时,四方的诸侯们也纷纷背叛,夏王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到了夏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他发兵去征伐有施氏部落,有施氏族人抵挡不住,便贡献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妹喜。夏桀一见如此美女,大喜过望,遂退兵而归。从此,夏桀十分宠爱妹喜,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这一切的负担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异常,敢怒而不敢言。此后夏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当时有个名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投其所好,教夏桀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害百姓,因此得到了夏桀的宠信。
夏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七年,东方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将一个德才兼备的贤人伊尹引荐给夏桀。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夏桀,希望夏桀能够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然而夏桀根本就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
到了晚年,夏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都不上朝。太史令终古哭泣着进谏,夏桀反而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药,就席卷夏王朝的所有典籍投奔了成汤。
当时,贤臣关龙逄听到了百姓们的愤怒呼声后,便入宫对夏桀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哪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民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
谁知,关龙逄的忠正直谏触怒了夏桀,他连声斥骂关龙逄,当即将其囚禁起来,随后下令将关龙逄杀死了。关龙逄是众臣都尊敬的一个人,他一死,“夏无用心之臣”,朝堂上没人再愿意为夏王朝卖命了。
在关龙逄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关氏、逄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关氏史称正宗。
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关氏族人大多尊奉关龙逄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大夫尹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东周王室大夫尹喜在军事重镇函谷关任关令(今河南灵宝),世人称其为“关尹喜、关尹令”。
也有的学者认为,“尹”就是周王朝时期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的官名,“喜”为人名,实名应为姬喜、或姬熹,他的官职为尹,负责守函谷关,因此史称“关尹喜”。
相传,当年道家老祖老子李聃西游出关时,曾为关尹喜的热情款待而感动,因此为其写下了著名的道家真典五千言。关尹喜将此文誊写为《道德经》传播于世以后,也弃官追随老子学道去了。后来,关尹喜还道成为仙,羽化飞升而去。
在关尹喜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多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尹氏、关阳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尹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关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关津,是春秋时期专职掌管市场货物的进出关卡,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其职类如今天的海关署官员。
在典籍《周礼·地官·司关》中记载:“关津,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
在关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津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津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商、周时期官吏关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关人,是商王朝时期就有的官吏称谓,就是专职管理贵族墓地的官吏,多由墓主家族人充任。在古代,“关”就是指墓门。西周时期,关人之职由春官府司管辖,兼责巡视历代君王墓地,以防盗掘。
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记载:“及墓,嘑启关陈车。关,墓门也。”
在关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关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关孔,实际上是一种军制工匠的称谓,原来是在斧、钺一类兵器的锛部钻孔,以便绑在木柄之上。西周晚期以后,随着金属冶炼工艺的不断进步,关孔逐渐改为专职负责在斧、钺类兵器的刃部锻镶青铜、康铜、钢口,使该类兵器更加锋利和经久耐用。关孔隶属于冬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冬官·车人》中记载:“关孔,首六寸,谓今刚关头斧。时斧近刃,皆以刚铁为之。又以柄关孔。”
在关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孔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孔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东关嬖五,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东关,晋东关嬖五之后。汉将军北亭侯东关义”。
嬖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晋国大夫,他是晋献公姬佹诸执政时期(公元前676~前651年)最受恩宠的大夫之一,受封在都城东关,因此史称其为“东关嬖五”。这个东关嬖五,就是流传千古的“二五”这类嘲讽人之口头禅的源头。
晋献公娶有六个妻子,共生了五个儿子。其中齐姜生了太子申生,戎国大戎狐姬生了公子重耳,她妹妹小戎子生了公子夷吾,骊戎族人后来又送来一位骊姬给晋献公,她生了公子奚齐,她的陪嫁妹妹生了公子卓子。
后来,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他算了两次命,第一次结果不吉利,第二次吉利。于是晋献公决定按照第二次的结果办事。
到了晋献公晚年,骊姬更加受到晋献公的宠爱,她希望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奚齐为太子,让他继承君位。于是,她贿赂晋献公最宠信的大夫梁五和东关嬖五,使他们说服晋献公改立幼子奚齐为太子,并迫害晋献公的长子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逼使公子夷吾逃到了梁国,公子重耳逃到了秦国。
周襄王姬郑元年(晋献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农历9月,晋献公逝世,骊姬唆使朝堂大夫们立十五岁的公子奚齐为新国君,让自己的亲信大夫荀息当国相。才到农历10月,晋献公都还没有安葬,晋国大夫里克就派人刺杀了刚刚即位的奚齐。梁五、东关嬖五二人立即建议荀息改立奚齐的弟弟卓子为君主。到农历11月,里克又杀了卓子,荀息无奈而悬梁自尽。里克派人迎接公子重耳回国即位,被重耳所谢绝,所以里克只好请公子夷吾回来登上宝座,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继位之后,立即诛杀了骊姬以及梁五、东关嬖五二人。从此,对于机关算尽,还是丢了性命的梁五、东关嬖五二人,晋国人皆嘲弄地把他们称为“二五耦”,意指他们二人虽同心协力地像耕地一样为骊姬卖力,终于不得人心,身败名裂。“耦”是晋国在指古时双人共同执耜耕地。
从此,“二五耦”千古流传至今,现代人讽刺人的“缺心眼、办事傻气”,就用“二五眼”来形容;而讽刺人“做事不认真、办事马虎”,也用“打二五、二五手”来形容。这种“二五”之称,就是从晋国历史上的“二五耦”故事演变而来的。
在东关嬖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关氏,世代相传,直到汉朝时期,还有大将军北亭侯东关义,就是东关嬖五的后裔。在东关氏族人中,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关氏、东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越国官吏关弓,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关弓,就是弓箭手,是春秋时期越国对使用弓箭为主要兵器的军队之称谓,其统领即称“关弓”,分属各级军制。
在典籍《集韵》中记载:“持弓关矢也。”在史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记载:“将注豹则关矣。关,引弓。”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孟子》一书中记载:“越人关弓而射之。”
在关弓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弓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弓氏,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只有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不作guān(ㄍㄨㄢ),而读作wān(ㄨㄢ)。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瓜勒给亚氏,源出蒙古乃蛮部。
乃蛮部族,是公元十一~十二世纪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一个氏族部落,又译乃马、乃满、廼蛮、奈曼、奈蛮、耐满等。相传,乃蛮部族最早住在吉利吉思(黠戛斯,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其族源与唐朝时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关。许多学者都认为,在《辽史》中所记载的“粘八葛”,在《金史》中所记载的“粘八恩”,都指的是乃蛮部族。
辽道宗耶律·洪基寿隆三年(公元1097年),粘八葛首领秃骨撒与蒙古草原的阻卜部、梅里急(蔑里乞)部首领同来贡方物。辽国灭亡,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众经乃蛮部西行,于是粘八葛附属于西辽政权。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粘八恩首领撒里雅寅特斯与康里部首领孛古遣使来朝,请求上纳西辽所发牌印,归附金朝,接受金国的牌印。粘八葛、粘八恩是腭音很重的契丹人对“乃蛮”一词的读法。
据阿拉伯学者刺失德丁所著《史集》中的记载,起初乃蛮境内有别帖乞部和乃蛮部两个近邻的突厥部落。别帖乞部曾比克烈部和乃蛮部更强,后被乃蛮部所并,成为乃蛮部的属部,称为别帖乞乃蛮或别帖乞乃蛮万户,乃蛮部也因此成为蒙古高原诸部中“国大民众”、势力最强的大部。他们游牧于大阿尔泰山及其周围广阔的地域内,东面与克烈部为邻,南隔沙漠与畏兀儿柏望,西到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并与康里人接壤,北抵阿雷和撒剌思河(今鄂毕河上游支流)地区,毗连吉利吉思之境。
最早见于记载的乃蛮部君主是纳儿黑失·太阳及其弟亦难赤汗。乃蛮部当时已脱离了原始的部落阶段,具有初始的国家雏形,其国君皆称“太阳汗”。太阳(通古斯语为“tayang”)一词来源于汉语的大王,是乃蛮部首领从辽国所得的“北面属国职名”。卜古、不欲鲁(通古斯语为“buyiruq”,汉音译为杯禄、裴禄、梅禄、密禄等,汉义为“大君”)则是借用突厥、回鹘的汗号和官称,其他王室和部将的名字也都是突厥语词,可见乃蛮部主要是继承了突厥、回鹘的文化传统。
乃蛮部中通用畏兀儿文字,“出纳钱谷,委任人才,一切事皆用”畏兀儿字金印“以为信验”。基督教聂思脱里教派在乃蛮部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巫术仍是乃蛮部统治者控制部民的主要手段,传说,乃蛮某个君主可以同时统治凡人和精灵,还说不欲鲁汗有“使神巫,祭风雪”的法术。
亦难赤汗又称亦难赤·必勒格·卜古汗,他曾发兵助王罕之弟也力可啥剌攻王罕,夺取克烈部众给也力可哈剌。亦难赤汗逝世后,其二子不和,终于导致分裂。次子拜不花继承其父太阳汗位;长子称不欲鲁汗,避居于黑辛八石(乞则里八寺海,今新疆吉力库勒和布伦托海)周围的山地,自成一支,称为“古出古惕乃蛮”。乃蛮部虽因国君兄弟的分裂而大为削弱,但仍是两股强大的势力,曾分别与克烈部和蒙古部进行过多次相互掠夺的战争。
南宋宁宗赵扩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灭了克烈部,形成了对乃蛮部的直接威胁。宋嘉泰三年(公元1204年)春,乃蛮部太阳汗进兵杭海山(今蒙古杭爱山),纠集被成吉思汗战败的各部残军共同讨伐蒙古部。成吉思汗起兵迎敌,大战于纳忽山崖,结果临时拼凑的乃蛮联军大败,太阳汗负重伤而死。成吉思汗率兵一直追击至按台山前(今阿尔泰山),彻底征服了乃蛮部众,只有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往不欲鲁汗处。
南宋开禧二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铁木真元年,公元1206年),蒙古大军又向不欲鲁汗驻地兀鲁塔山(今哈萨克斯坦中部)进发,当时不欲鲁汗正在莎合水(今蒙古科布多河上游索果克河)附近围猎,仓卒应战,兵败被俘。依附于不欲鲁汗的屈出律和蔑里乞部首领脱脱逃往也儿的石河(今额儿齐斯河)流域。蒙古大军从阿来岭(今蒙古赛留格木岭乌兰达巴山口)越过按台山,在不黑都儿麻河(今苏联哈萨克额尔齐斯河支流布赫塔尔马河)再次击溃了乃蛮部和蔑里乞部的联军,脱脱被射死,屈出律逃往西辽政权。
屈出律被西辽皇帝耶律·直鲁古所接纳,并娶其女为妻,放弃基督教而改宗佛教,逐渐博得了耶律·直鲁古的信任。随后屈出律到叶密立、海押立和别失八里等地,收罗了许多逃亡的乃蛮残部,逐渐自成一支势力,最后与花剌子模国的算端摩诃末等一起反叛西辽。
南宋嘉定六年(成吉思汗六年,公元1211年秋),屈出律伏兵将耶律·直鲁古擒获,夺取了西辽帝位,尊耶律·直鲁古为太上皇。屈出律在取得统治权后,对企图摆脱西辽压迫的属部加强镇压,期间杀害了阿力麻里的首领斡匝儿汗,之后派兵进入可失哈耳和斡端等地,连年毁坏当地的庄稼,还将士兵分驻于各部落居民家中,迫使人民放弃伊斯兰教而改宗基督教和佛教。
南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征伐西辽政权,屈出律当时在可失哈耳,闻讯西逃至巴达哈伤的撒里渴儿(通古斯语为“Sariq-kouml”)地区,最后被蒙古军擒斩于山谷之中。
乃蛮部灭亡以后,部民被成吉思汗拆散,分配给蒙古诸王和那颜(贵族)为奴,少部分部族人逃往中原,参加了完颜陈和尚的忠孝军,与进攻金国的蒙古军作战。这部分乃蛮部族人十分骁勇,“每战则先登陷阵,疾若风雨”,勇敢异常。屈出律的后人后来成为答鲁乃蛮氏,其中一支后人曾在元朝作官。
元朝灭亡之后,乃蛮部族的主体在明朝时期融入了哈萨克族中,后来哈萨克族分为大、中、小三帐,乃蛮部族人是哈萨克族中帐(中玉兹)的一个庞大部落。
蒙古族瓜勒给亚氏,就是屈出律后裔答鲁乃蛮氏的一个分支,在元朝初期即融入蒙古族。元朝灭亡之后,瓜勒给亚氏部落随残余的北元政权迁居蒙古喀喇沁地区(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到了清朝中叶以后,瓜勒给亚氏冠汉姓为关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蒙古族那牙勤氏,亦称那牙吉歹氏,祖先就是在《蒙古秘史》中所记载的那位忘恩负义却得势的蒙古族远祖孛端察儿。
孛端察儿的原配妻子生有一个儿子,名为巴林失亦剌秃合必赤。合必赤之子叫篾年土敦,篾年土敦则生有七个儿子,分别是合赤曲鲁克、合臣、合赤兀、合出剌、合赤温、合阑歹和纳臣把阿秃儿。
老二合臣的儿子叫那牙吉歹,传说他行为举止端庄大方,如同为官者,后成为蒙古那牙勤部的祖先,族人皆称那牙勤氏、或那牙吉歹氏。在明朝时期,那牙勤氏即已冠汉姓为关氏,世代相传至今。
蒙古族关氏的读音皆作guān(ㄍㄨㄢ)。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卦勒察氏,亦称瓜尔察氏,属于卦尔察女真,满语为Guuwalca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卦尔察(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长白山区等地,以地为姓,后多冠汉姓为关氏、赵氏。
⑵.满族关佳氏,亦称官佳氏,满语为Gu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地广泛,人口很多,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关氏、官氏等。
⑶.满族赫齐拉氏,亦称赫特拉那氏,满语为Hecir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关氏。
⑷.满族洪鄂氏,亦称洪峨氏,满语为Honge Hala,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
⑸.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关氏洪氏、宏氏等。
⑹.满族洪鄂春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关氏、洪氏等。
⑺.满族索尔济氏,满语为Sorgi Hala,以地为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所冠汉姓为关氏、索氏、锁氏、金氏等。
⑻.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关氏、乌氏、吴氏、苏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
⑼.满族寇拉氏:Kora mongu,老满洲部族,人数很多,汉义“围绕花园的水渠”。后多冠汉姓为关氏。
⑽.满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满语为Ujara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其中蒙古族乌扎喇氏世居察哈尔。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吴氏、乌氏、武氏、丰氏、关氏等。其关氏始祖为乌扎喇·关保,满洲正黄旗人,世居吉林,清道光年间从征回疆,后擢三姓佐领,平叛,赐号巴图鲁,累官至黑龙江副都统。在乌扎喇·关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关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满族关氏的读音皆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十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锡伯族瓜尔佳氏,满语为Korgia Mongu,是非常古老的东北地区姓氏之一,人数很多,既有古代辽西鲜卑形成的锡伯族人,也有海西女真形成的满族人,还有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甚至还有汉族,皆在很早的时期就拥有此氏。一般来说,其姓氏形成的核心地带在宁古塔地区(今黑龙江宁安),后分散至各地。
瓜尔佳氏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氏、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满清入关以后,还产生了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许多分支。
瓜尔佳氏主要有四个分支:宁古塔地区主要是Susu Mongu,汉义“紫”;中朝边境地区主要是Sungjan Mongu,汉义“白”;Koskja Mongu,汉义“青”;Oshja Mongu,汉义“黄”。
瓜尔佳氏部族后来与Kitar Hala及Nimaci Hala又汇合形成一个特殊的部落团体Kojail-Mandu,祭祀时用猪羊。数百年的明朝时期,前氏族又分衍出一支Ara Hala,后皆转为汉族。
在锡伯族、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姓氏的汉义为“隘口、关卡”,清朝中叶以后,瓜尔佳氏多冠汉姓为关氏。
该支锡伯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十一
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伦春族古拉依尔氏,满语为Gulalr Hala,世居长白山区,清朝后期多冠汉姓为关氏。
该支鄂伦春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十二
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里(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sihar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关氏、华氏、胡氏、扈氏等。
该支赫哲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十三
源于德昂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德昂族关氏,源出云南省潞西地区德昂族中的一支红崩龙氏族。
“德昂”,是该民族的自称,“昂”本义为“山岩、岩洞”之意,“德”是尊称的附加语,有“祖”的含义。
德昂族先民在先秦时期以前属于古老的百蒲族群,在秦、汉、随、隋、唐、宋、元、明时期皆称为“蒲蛮、扑子蛮、蒲人”;清朝时期称为“波龙、崩立电”;民国时期统称为“崩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该民族曾沿用“崩龙”之名。一直到1986年,根据该民族自己的一致意愿,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改其民族称谓为“德昂族”。
由于所处地域、方言和服饰的不同,德昂族内部主要分为红崩龙(布雷、昂)、花崩龙(冷、若进)、黑崩龙(汝买)、白崩龙(梁)四大支系,其中的红崩龙一系为历史最悠久的原始支系,为“昂”之首,其他支系皆是从红崩龙中分衍出去后形成的。本书考证,实际上在德昂族的历史中,只有红崩龙一系被称作“德昂”,是其他各支系对祖系的尊称。
鉴别德昂族同胞属于什么支系,从男子的服饰上很难看出,但人们可以凭据其女子身着筒裙的花式来区别。
按德昂族的传统风俗,女子婚前不留头发,多是剃成光头,或用黑布包头,或是用毛巾包头,剃成光头主要是为了进入佛堂时,表示对佛的尊敬。德昂族女子上穿紧身短衣,下身惯穿长裙。婚后女子的衣着有明显变化,首先是留起了长发,然后穿起了斜襟上衣,其筒裙都是黑线织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全民素质的提高,如今未婚的德昂族女子也不一定要光头了。
德昂族妇女穿的筒裙,在形式上深受苗族、傣族文化的影响,但又有本民族的特色,其式样新颖大方,花色艳丽夺目。一般地,红崩龙女子穿的筒裙,在下边肯定横织着显著的红线条;黑崩龙女子穿的黑筒裙,则一般都编织有几条深红色的色带;而花崩龙女子穿的筒裙,其中间一定插饰有五寸宽的红布。
德昂族原来无姓氏,族人大多按傣族的习惯取名,即以排行取其乳名,随着汉文化的影响,后来逐渐也有按汉俗取姓氏、名字者。在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红崩龙氏族的一支即流改为汉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德昂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十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夏朝时期,国都在安邑,因此关氏族人将发源地传为山西。
春秋时期,郑过有大夫名关其思,说明关氏族人已在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落籍。
西汉时期,有长水校尉、平陵人(今陕西咸阳)关并,东汉初戊己校尉关宠,汉末有太原人关靖(公孙瓒部下)入载史册。表明在两汉以前,关氏族人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三国时期,大将关羽横空出世,忠义千秋,永垂青史,使关氏成为天下人耳熟能详的著名姓氏。后关羽拥刘备入蜀,故有关氏族人留居今四川。
三国归晋后,亦有关氏族人回归故里。两晋南北朝时期,关氏族人为避兵火,有入迁今江浙之地者。
至隋、唐时期,关氏族人在今甘肃陇西、山东郯城一带发展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故后世关氏族人有以陇西、东海为其郡望堂号的。
两宋时期,特别是宋高宗偏安江南以后,关氏族人移居江浙之地渐多,宋朝末期,随着蒙古铁骑南下,江南又陷入一片动乱之中,据族谱记载,开平始祖关景器于五代后晋开宝七年(974年)因官场失意从福建来到广东,后定居于新会县石牌都谈雅里(今称司前镇)。其第六世祖关兴义迁入赤坎镇,年代不详,估计为北宋的中后期。
明朝初期,山西关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鲁豫之地的关氏族人入迁东三省,而山西关氏族人则随走西口的风潮,经杀虎口,赴蒙古谋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美帝国主义在华掠夺廉价劳动力,一度使上海、江浙之地贩卖“猪仔”成风,许多受蒙蔽的华人被卖到美旧金山,夏威夷等地做苦工,其中也有关氏族人。
分布
先秦时期,关姓活动主要在河南一带。进入秦、汉以后,关姓已经出现在甘肃、陕西、山西一带。魏、晋时期,关姓已发展到四川、湖北、河北。进入唐朝,关姓已成为陇西、渤海、赵郡、东海地区望族,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姓氏。宋朝时,关姓已经越过长江向南和向东南繁衍,很快进入湘、赣、浙地区,到明清时南方各地都有关姓的足迹了。
宋朝时期,关姓约有4万余人,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之后。当时浙江为关姓第一大省,约占关姓人口的29%。关姓主要分布于浙江、陕西、甘肃、安徽、四川,五省大约占了关姓人口的91%。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浙皖、西部陕甘川为中心的两大块关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关姓仍为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4%,排在第二百位以后。甘肃为关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关姓人口的48%。全国关姓主要集中于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四省大约占关姓人口的77%。关姓人口主要倾向朝西北地区迁移。基本形成由西北为聚集中心的关姓分布区。
当代关姓的人口约150多万,为全国第一百三十四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关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关姓的第一大省为河南,大约占全国关姓人口的27%。全自关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广东二省,集中了关姓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河北、陕西、湖北、北京,这七省市又集中了关姓人口的22%。全国形成了以北方河南、南部广东为中心的两块关姓分布带。
关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粤琼、广西西部、福建南端、河南、山东西部、冀晋南部、陕西大部、宁甘东部、辽宁大部、吉黑、内蒙古东北部、皖鄂大部、江苏东北,关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5%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2.2%,居住了大约66%的关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湘赣南部和北段、广西北部、江苏中部、湖北南段、川渝北段、宁夏西北、甘肃南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陕晋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中部、辽宁西部和南端,关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0.15%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7%,居住了大约19%的关姓人群。
今山东省济宁市两城镇,嘉祥县的黄垓乡以及梁山县的关庄,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湖北省的潜江市、钟祥市、仙桃市、十堰市,广东省的开平市,佛山市、南海区、阳江市、罗定县、三水区、顺德区,惠州市博罗县,江苏省的连云港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澧县、张家界市慈利县,河南省的洛阳市嵩县、滑县、淇县、泌阳市、信阳市息县,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藁城市,陕西省的宝鸡市,山西省的晋中市、阳泉市、运城市解州县,山东省的邹城市,滕州市,江苏省的扬州市,辽宁省的丹东市凤城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嵩明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市及梧州市蒙山县,福建省的莆田市、宁德市七都县,贵州省的湄潭县,甘肃省的皋兰县(白银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海南省海口市,美国,印度,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桫椤门,埃及,伊朗,意大利,古巴,荷兰,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地,均有关氏族人分布。
【入闽迁徙】
夏时国都在安邑,即现在的山西夏县北方,据说关龙逢便是安邑人,所以说关姓发源地应在山西。春秋时,郑有大夫名关其思,可见在此际,关姓已在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落籍。西汉时,有长水校尉、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关并,东汉初戊己校尉关宠,汉末有太原人关靖(公孙瓒部下)入载史册。表明在两汉以前,关姓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三国时,大将关羽横空出世,忠义千秋,永垂青史,使关姓成为天下人耳熟能详的著名姓氏。后关羽拥刘备入蜀,故有关姓子孙留居今四川。三国归晋后,亦有关姓子孙回归故里。两晋南北朝时期,关姓为避兵火,有入迁今江浙之地者。此际至隋唐,关姓在今甘肃陇西、山东郯城一带发展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故后世关姓子孙有以陇西、东海为其郡望堂号的。两宋时期,特别是宋高宗偏安江南以后,关姓移居江浙之地渐多,宋末,随着蒙古铁骑南下,江南又陷入一片动乱之中,故关姓有南迁于广东、福建之地者。明初,山西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今主要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尤以河南省为多,约占全国关姓的41%。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鲁豫之地的关姓入迁东三省,而山西关姓则随走西口的风潮,经杀虎口,赴蒙古谋生。
福建关姓,据史志记载,首自唐代,关长信于贞观十年( 636年)任泉州刺史,十一年任福州刺史(籍贯及去向均不明)。
唐末,广明(880-881年)间,有河南光州固始关姓,随王潮、王审知兄弟起义入闽,后定居于福州之乌石山麓,可惜其后宋、元的历史失传。至元末,由福州乌石山迁至宁德市之浦源(七都),后由关肇迹带三子霍、鹰、璺迁至六都河源,霍公后裔留在河墘,有的迁居宁德城关及霞浦县溪南镇。鹰公迁居洋中,璺公居沙坪乡。
后唐时( 923-936年),福建省莆田县有关斌字文质一支,其祖籍何处,因旧谱前几十页严重腐坏,无法辨认,在莆田已传至十六世,其十五世中之世日、世清二人,迁居浙江永康之岘川,只传世日一支。而其在莆田的十六世人及其傅人至今未见踪迹。
宋初,有邵武府建宁县(或作建宁府瓯宁县)的关景器,任左春坊中允,被诬贬守冈州为州同,秩满定居于现新会谈雅里,其后代有迁居开平者;其伯兄景敏,仲兄景尹随迁,景敏卜居南海九江乡,景尹卜居顺德黄连乡(据广东关氏族谱),即现在广东省西、南各地关裔。
怀安关韶,大观三年(1109 年)进士,任安邱簿,其从曾孙文通(闽侯)于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关唐任福宁州长溪县县丞。福清之关翼龙,咸淳三年(1267年)幸学出官,长乐的林佳成妻关氏,该五人已无法查清具体支系,前三人疑与固始一支有关。
浙江的关希声(会稽)皇佑末为长乐令,关景山(钱塘)元佑间( 1089 年)福州鼓山(1090年)乌山有其题名。关咏嘉佑八年(1063年)以太常少卿知泉州,兼提举市舶司监舶务。
宁德关肇迹支系,六百多年来繁衍至今,分布在闽东宁德市的浦源(七都)、河墘、沙坪、斗姥、福安市的迭石(秦坎)、霞浦县的溪南、下砚、古田县的杉洋以及闽北的沙县,浦城县的莲塘、锦城等市、县的32个乡、镇。
尤溪关氏迁浙江省临海宗支。关洪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由福建省延平府尤溪县迁入浙江省临海市、现住于大田街道寺后村约250人,永丰镇吕山店村约百人,大洋街道双桥村洋头下自然村人口不祥,涌泉镇管岙村约150人。
霞浦县长春镇后洋村关姓,据口传系从天津府徙居后洋的至今300余年,第一世为祭英,现有18户92人,相跨四世,原无谱,1980年始建谱,昭穆排字第二世起,用:友高起兴枝,贤廷云庆德,文家友仁羲,永发大昌期。
莆田县华亭镇濑厝关尾关姓,开族何人、何时迁入均不详,传说为先祖打死权贵避难至关尾。鼎盛时达299人,后因灾祸迁至半山暂住田庄,尔后逐步迁到山下濑厝定居。至今可上溯七世,不少人出赘当地周、黄等姓,后裔姓关者寥寥,少数迁居莆田县城,一户迁居建阳黄坑镇。
明、清时期,关姓分布于福建之闽县、怀安、侯官、长乐、宁德、霞浦、泉州、莆田、光泽、浦城、诏安、东山等十二个市县。
现代,关姓分布于全省之福州、闽侯、罗源、宁德、霞浦、古田、寿宁、南平、松溪、浦城、邵武、光泽、顺昌、建瓯、建阳、武夷山、三明、沙县、清流、龙岩、漳平、永定、漳州、龙海、华安、平和、东山、厦门、泉州、晋江、德化、永春、南安、莆田、仙游等35个市县,占全省68个市县的半数。
莆田江口蒲坂关氏入莆始祖六十七公(名元棠,任兴化路海防府同知)、六十八公(名元荣,任浙江行省参政)兄弟两人弃官及其子五十二、五十三两人计两代四人,于明洪武二年( 1369年)避乱隐名,定居于霞溪之坂(原名下坂)名其乡为蒲坂,以示不忘山西蒲坂故土。现分五大房八个分支,已繁衍至廿四世万馀人,为江口镇四大姓之一。集居于园顶、园下、顶坡、后郑、桥尾(福清新厝镇)几村的全部或大部分,及周边的塘翰、林埔、上陂、后俞、东山、郑坂、江口街的塔兜、观前、后枯、涵江、常太、荔城区(赤柱、县巷、大路、书仓巷)、福清市的漆林、江兜、灶、蒜领、渔溪、宏路、城关,福州市区、罗源县城关、霞浦县宝福乡石坝塘等村点。还有移民至建阳、建瓯、邵武、武夷山市。现移居香港、澳门、台湾和国外的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在乡的,在乡人口约六、七千人。
【播迁海内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有关姓将士入台驻守,后定居于当地。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又有不少关姓人从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迁居台湾。现在关姓子孙已广泛分布全国各地,并流播海外。莆田关姓去台湾最早约在清末。主要是从军从政,或经商求学,铸就出一些有成就的人物。关仲乐,民国时留学美国,获库鲁大学商科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专长银行业务,历任广西大学经济系、广西省立医学院、江苏省立学院银行系、福建学院、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亦曾任广西省建设厅主任秘书、台湾煤矿公司业务部主任、台湾西螺桥工程处总务主任。关承永,原台北关姓宗亲会理事长,原空军上校(已退休)。关承永长子,海军陆战队少将(已退休),现任台北关姓宗亲会理事长。以上均为莆田祖籍。台湾人口排名第140位,人口分布密度依次为台北、高雄、台中、基隆河台南。
【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忠义堂:三国时期,蜀汉有上将军关羽,刘备麾下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他为五虎上将之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东吴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壮烈殉汉,刘备谥壮缪,封武安王。关羽死后倍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其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明朝时期又追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关氏族人因称“忠义堂”。民国三年,民国政府明令关羽与岳飞合祀武庙,称“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武圣堂:同忠义堂。
伽蓝堂:同忠义堂。
蒲源堂:福建莆田蒲坂关氏分支堂号。
蒲渚堂:福建莆田蒲坂关氏分支堂号。
蒲清堂:福建莆田蒲坂关氏分支堂号。
此外还有树德堂、世泽堂、启翼堂等。
字辈
北京朝阳区关氏字辈:“满喜德(维)玉”。
北京海淀区关氏字辈:“修德象贤君必汝显宏仁定国崇勋(芬)则天开基泽懋(茂)继业光先祚胤恒锡创守永前”。
北京通州区关氏字辈:“裕宝德明守富贵永祥年”。
北京房山区关氏字辈:“传季(同)祥家运”。
北京丰台区关氏字辈:“忠孝广佳传”。
北京昌平区关氏字辈:“文明三洪玉,国友益堂春,俊杰怀忠义,英贤丙大锡, 熊朝钦美彦,治世尚良臣,毓秀腾岐凤,元辛兆瑞麟, 径常昭献典,丕切重人伦,理学开昌运,儒宗体道纯,功降多显达,德懋焕维新,本固枝荣远,祯祥福自申”。
北京大兴区关氏字辈:“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
北京顺义区关氏字辈:“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北京西城区关氏字辈:“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新增字辈: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北京延庆县关氏字辈:“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河南泌阳关氏字辈:“九汝忠义振万年”。
河南息县关氏字辈:“应升登朝卫安帮定国家”。
河南博爱关氏字辈:“永太明文……”
湖北仙桃关氏字辈:“开先锡肇启序成章洪叶可茂敦伦履常培修衍庆志裕振祥承绪惟正延生致康锦堂彦义瑞献嘉邦崇本向道卜年永昌”。
湖北关氏一支字辈:“崇连福泽主光前裕厚昌荣华德胜茂富贵万众强宗意传达友开科仁久长文元明礼义永远吉承良诗书高登位发达照选扬国正天星顺盅志富家帮”。
江苏常州关氏字辈:“横长久志义德月子昌隆在横上是学天”。
广西蒙山关氏字辈:“家德维修永安盛世字兆高明”。
吉林满族关氏字辈:“文明永志广武俊常胜昌双恩庆宏喜全成百世祥”。
河南蒙古族关氏字辈:“麟献国吉昌凤鸣兴家邦清化传继广盛世庆宣扬”。
贵州湄潭关氏字辈:“文章荣祖国”。
福建莆田关氏字辈:“统绪绵延继序常怀祖泽规模远大承家用迪前光”。
安徽界首关氏字辈:“树中义振……”
关氏一支字辈:“玉吉宪子佳”。
关氏一支字辈:“庭学玉士爱维”。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忠昭日月;
义薄云天。
——上联典指夏朝末期贤臣关龙逄,夏王桀暴虐荒淫,关龙逄常引用《黄图》一书劝谏,站在夏桀身边不离开。夏桀认为他所说是“妖言”,于是下令烧了《黄图》,并杀害了关龙逄。下联典指三国时期蜀汉国大将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东汉末逃奔涿郡,跟随刘备看书兵,建安年间被曹操俘获,极受优待,封寿亭侯。后仍归刘备,镇守荆州,曾在樊城围攻曹操部将曹仁,又大破禁军所率七军。因后备空虚,被孙权袭取荆州,他败走麦城,被擒杀。宋朝以后,他的事迹被统治者泻渲染神化,尊为“关公”、“关帝”,以重义气著称于史。
新声度曲;
玉牒求贤。
——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戏曲家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所作杂剧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六十余种,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剧本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祠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及后来戏曲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为“元曲四大家”。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卫州汲人关播,字备先,进士出身,曾任地方官,由宰相杨绾、常衮推荐为都官员外郎,历吏部侍郎、刑部尚书。德宗求贤人为宰相时,宰相卢杞认为关播温柔易控制,使极力推荐,于是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但政事仍由卢杞控制,“玉牒”,指记载帝王谱第、历数及政令沿革的书。这里指皇帝。
志耽松石;
义结桃园。
——上联典指南朝宋朝时期的关康之,性清约,累征不仕,守志闲居,常席松叶耽白石而卧。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
七言通用联
鸿飞诗送归耆旧;
燕子楼怅断姬人。
——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杭州人关鲁,进士出身,历官池州、洛州太守,至尚书郎,八十岁时告老回钱塘,侍御史陈襄赠他《鸿飞诗》送别。“耆旧”,指年高而久负声望的人。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著名歌妓关盼盼,徐州人,能歌善舞,唐贞元年间被尚书张愔纳为妾。张愔死后,她一个人住在彭城旧居燕子楼,十五年不嫁,后绝食而死。曾与白居易有诗唱和。
善音声而通历数;
业经籍以继前贤。
——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关鲁的儿子关景仁,字彦长,治平年间进士,官丰县知县。多才多能,乐器、法令、历法、数学、书法、绘画,无所不通,尤其擅长写诗。下联典指南朝时期宋国的河东人关康之,字伯愉,少年时发奋读书,后弃绝人间一切琐事,四十年不出门,常独处一室,甚至很少与家人见面。对于经籍的疑难问题,多有论述解析,重点攻《左传》、《毛诗》。
八言以上通用联
百代宗持蒲坂溯源远;
万家灯火霞溪世泽长。
——这是福建莆田蒲坂关氏中堂联。
蒲渚源长奕世绵瓜绵瓞;
瑁峰秀发清时为凤为麟。
——这是福建莆田蒲坂关氏正堂对联。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横批“三晋一夫”。
——这是新加坡关帝庙的对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横批“我不如你”。
——这是林则徐写给关天培的挽联。
【祠堂古迹】
建德关氏宗祠
位于建德市大洋镇里黄村,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年,距今300余年。
祠堂三进三排房,碧瓦石阶,画栋雕梁,柱梁高大,富丽堂皇,祠堂正中供奉关羽神像和华丽的龙凤亭,正门上方挂有金殿传炉。文革时,关氏祠堂中的人物雕像被打翻,马、麒麟等动物雕像被锉掉。
走进关氏祠堂,最吸引眼球的是关氏祠堂的门楼,门楼飞檐峭壁,马头墙高高耸立,白墙黛瓦,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门楼正面白墙顶绘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三国故事。由于历经几百年风雨,祠堂横梁已经霉烂。市古建筑维修专家表示,关氏祠堂原貌基本没变,维修技术不成问题,非常有维修价值。
大洋镇里黄村有关氏后裔610多人。据明朝刘基为《苏吴张弯关氏宗谱》所作的序言:“香源关氏,其先盖夏朝名臣之苗裔也。”这位夏朝名臣就是关龙逢。关氏之祖,最有名的就是汉末被封为汉寿亭侯的关羽。关之忠义,历代尊崇,宋代封为王,明代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世称关帝圣。从前里黄村关氏宗祠中,供有关羽神像,另外还建有关帝庙,以纪念这位关氏先祖。据《富春关氏宗谱》记载,汉代居于襄阳的关锦隶为第一代祖,锦隶仕汉,为山西蒲州牧,遂偕两子迁居于蒲州的香源,谱称香源为关氏发详之地。锦隶两子,长子宁远,即关羽之父,次子道远,关羽之叔也。大洋里黄这一支关氏,是关羽的后裔。其迁徙路线为浦州香源——吴县张弯——莲花郭村——大洋里黄。
前山镇关氏祠堂
前山镇关氏祠堂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前山镇。
被列入《八闽祠堂大全》的蒲坂关氏宗祠,是一处集中展现关氏文化的场所,也是现今关氏族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它坐落于园顶村内,创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族人扩建,1913年再次重修。现祠宇始终保持古建筑风貌,1930年祠宇曾充作蒲坂小学校舍,延至1987年。不少徙居海外的族裔都在这里受过启蒙教育,他们每每回乡谒拜,都会追忆起童年寒窗的情景。祠宇于1994年再次进行修葺。现祠貌崭新明亮,环境幽静而富有文化内涵。祠宇临面五间宽,开三大门,西厢房突出檐下,置圆窗。大门西侧立一对石鼓,祠内分上下厅,中隔大天井,上厅西侧隔侧室,其右侧为荣誉室,左为资料室。堂后建碑位台座,置放四排木主位,后墙中间绘开科始祖次其、次贤公像。正厅中间排设客座,以接待客人。西边墙上挂满关氏渊源资料及族人图片等,资料室珍藏各类族谱史书等达千余册,订阅各种报刊10多份,形成浓浓的文化氛围。祠中楹联亦具特色,中大门联曰:“蒲渚源长奕世绵瓜绵瓞;瑁峰秀发清时为凤为麟。”中堂两幅联语是:“百代宗 蒲坂溯源远;万家灯火霞溪世泽长。”“统绪绵延继序常怀祖泽;规模远大承家用迪前光。”这前一幅道出了蒲坂关氏源流瓜葛,后一幅联乃是蒲坂关氏自二十一代表字序列排行联。
【关帝文化】
关帝诞的会馆
(1999.08.08)
莫美颜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在新加坡,对关帝的信仰相当普遍,连社团组织也有供奉关帝的,最明显的是广东人的会馆,很多都把关帝的神龛设在醒目的位置上,一些会馆还把关帝诞列为会馆的重要节庆。
古城会馆
刘关张赵古城会馆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会馆现在还在关帝诞当天庆祝会庆。会馆名字已显露出它与关帝,即关羽的密切关系。
桃园结义精神的延伸
《三国演义》一书中提到,关羽和刘备、张飞先在桃园结义。赵云后来加入,四人在古城聚会,古城会馆名字由此而来,它是刘、关、张、赵四姓族人联络感情和聚会的社团。
古城会馆的大厅供奉着刘、关、张、赵四姓族人的先辈,即: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还有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关羽的义子关平。四先祖中,刘备地位最高,被安置在神龛的最高位置,在众先祖之上。虽然如此,但在古城会馆的传统中,关羽的地位却高于其他先祖。
古城会馆副总务赵子廉说,关羽的诞辰纪念日庆祝仪式非常隆重。过去白天祭祀时,还演奏八音,晚上则在牛车水人民剧场演粤剧庆祝。现在虽然没演奏八音和粤剧,但庆祝仪式是四姓先祖中最隆重的。相信这跟关羽在民间的崇高地位是分不开的。
古城会馆的成立,是渊源于三国时代的“桃园结义”,忠义精神是“桃园结义”的最高精神表现,而民间普遍推崇关羽,因此会馆也特别崇敬关羽,以便把他的道义和忠义精神发扬光大。
冈州会馆
虽没在关帝诞当天庆祝会庆,但对关羽的崇敬并不亚于其他会馆。关帝诞当天,冈州会馆一定举行传统的祭祀仪式,当晚还设宴招标福物,为慈善团体、会员子女奖学金和老人度岁金筹款。跟古城会馆一样,那是冈州会馆义款的主要来源,而两家会馆都只在关帝诞晚宴上竞标福物,可见关帝诞在两家会馆的重要性。
冈州会馆珍藏百年关刀
冈州会馆的关帝神龛设在会馆大厦四楼天台,神龛古朴壮观,并列的还有一把六名大汉才扛得动的大关刀,一个召集会员的鼓,一个宣告祭祀仪式开始的钟。从刻在文物上的年份可知,这些文物都是光绪己丑年(1889年)的产物,距今已有110年,都是在广州制造,专程运来,而且保存得相当完好。
谈到冈州会馆特别崇敬关帝的原因时,冈州会馆主席卢鹤龄说,广东人出外谋生,有供奉关帝保平安的习俗,而习武的人也有秉承关帝忠义精神的传统。冈州会馆是本地广东新会人聚集的场所,并积极推动武术,以及与武术有直接关系的舞龙、舞狮、飞车等活动,崇敬关帝是一种传统的沿袭。
会馆人多意见杂,出现不愉快的事在所难免,但古城会馆副总务赵子廉说,这类事情却很少发生在古城会馆。他加入古城会馆40年,觉得会员都很合作,即使有不同意见,经过讨论后,问题最终都能圆满解决。
跟许多大会馆相比,古城会馆的会员不算多,能有一所两层楼店屋作为永久会所,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可说是关羽忠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冈州会馆,同样可看到这种忠义精神的呈现。副总务郑社心说,冈州会馆有一个优良传统,年老和年青会员都能同心协力把会务搞好。他相信这是关羽忠义精神深入人心,表现在外的结果。
冈州会馆副财政郭成根说,关羽的忠义精神是会员的精神支柱。
忠义精神
大家或许想知道这精神支柱是否会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转化?
卢鹤龄说:“我们(冈州会馆)的武术、舞狮、舞龙等都是崇尚武艺的活动。尚武的人一般都讲究义气,并相信崇敬关羽能使自己和其他会员获得保护,因此关羽在冈州会馆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
他说:“到底崇敬关羽是一种传统习俗,还是一种宗教信仰,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卢鹤龄并不否认,由于思想上的疑虑,可能使一些年青人对冈州会馆裹足不前。
古城会馆同样碰到年青人因为思想不同而无法认同于会馆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过,赵子廉说,古城会馆崇敬关羽的传统不会因此改变。
广东人为什么特别崇敬关帝?
对广东人会馆普遍崇敬关帝这一现象,对中华民俗素有研究的国立大学中文系代主任李焯然副教授说,这应该可以解释为中国民间乡土信仰的一种延续。
他说,每个籍贯的华人都有一个能突显该籍贯人士行业色彩的守护神,比如,以农耕为业的福建人普遍崇敬土地神大伯公;以讨海为生的福建人和海南人大都崇拜妈祖;做生意的广东人则奉关帝为武财神。当这些行业守护神被有关籍贯人士普遍接受后,便也成了该籍贯人士共同崇敬的守护神,关帝就是一个例子。
李副教授说,在以广东人为主的香港,关帝早已变成一个广为人们接受的守护神,做生意的,没做生意的人,黑道上的都祭拜他,而早期的香港是个移民社会,崇敬关帝的习俗应该是源自广东本土,后来才随移民移入香港,本地广东人会馆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继承了广东人崇敬关帝的传统。
关帝文化
从中国到海外,人们对关帝的崇敬历久不衰。关帝就是关羽,中国历史上确有此人,他是后汉三国时代刘备手下,位居五虎上将之首。关羽骁勇善战,过关斩将,为刘备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最早把关羽奉为神明的是隋代。传说那是因为关羽曾向一僧人表示愿作佛门弟子,僧人便封他为护法神——伽蓝。后世便根据这个传说,把关羽列为伽蓝神之一。后来人们还给关羽建庙,历朝皇帝也给他加上越来越多的爵位和封号,就这样关羽从历史人物,变成了神,并被尊为“左玉皇”、“武圣人”,跟玉皇大帝比肩并坐,地位显赫,高于一般神明。此外,人们卖肉屠牛时祭他,祈雨、求晴时祭他,出兵打仗、行路问安……无不向他顶礼焚香,甚至做戏的也要向他叩头祷告。他的名气甚至取代了他的老祖宗而成为人们熟悉的人物。有资料显示,在中国隋唐以来,尤其是明清两代,到处都为关羽立庙塑像,数目成千上万。现存的关帝庙中,最著名的当推湖北阳关陵庙、河南洛阳关林、山西解州关帝庙、山西运城关王故里、福建东山岛关圣庙等。据说,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东山岛,人们崇敬关帝之情是中国大陆之最,那里家家户户都供奉关帝。岛上的关圣庙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立于海边,前往朝圣问事的善男信女更是终日不绝于途。在台湾关帝文化也很兴盛。目前台湾有460座关帝庙,而且还继续兴建。台南的武庙、新竹县普天宫、台北行天宫、高雄文衡殿、台中圣寿宫、宜兰协天宫、日月潭文武庙等,都是台湾著名的关帝庙。每逢关帝诞,台湾各地关帝庙宇香火缭绕,热闹非凡。除了庙宇,关帝也无处不在。关帝神像已被广泛供奉在商店、公司、餐厅、酒吧、卡拉OK里,这种情形在中国南方相当普遍,包括广东省和香港,新加坡也一样,连一些住家也把关帝神像供在显眼的位置上。在新加坡,几乎每一间华人庙宇都有供奉关帝,关帝而且是许多广东人会馆的重要神明,每年的关帝诞便成了这些会馆的重要传统节庆。由人们对关帝崇敬程度来看,可以这么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文化的存在。
【家训格言】
关氏家训:读书明理、忠孝信义、大爱行善、敬畏规矩;注重亲情,互相尊敬,关爱社会,珍惜生命!
——关玉国